麻煩大家看清楚囉~~ 這是中央氣象局所公布的台灣地區光光是2015年一年之內所偵測到的地震,其震央分佈以及地震規模、地震深度的視覺話統計數據,很重要,特別要強調,這光僅只是2015年單一年份之內,台灣就可以發生這麼多大大小小的地震喔,老天爺給台灣的先天條件就是如此,這是人力所無法改變的事實。
更何況,地質科學早也已經明明白白告訴大家,台灣島為什麼可以被歐亞大陸板塊以及菲律賓海板塊,因為板塊碰撞擠壓,而硬生生的被從從太平洋海底給透過造山運動給推升上來,其擠壓碰撞的推升力量之巨大,還讓台灣島形成超過百座高度超過三千公尺以上,其中包括東南亞最高峰的玉山,自己看清楚台灣本身獨特的先天地質構造條件為何。
有正確的風險意識,並且做好風險控管,才能趨吉避凶,可長可久。畢竟小心使得萬年船啊~~
隨處發生的地震?!—什麼是地震帶?(下)
https://pweb.cwb.gov.tw/PopularScience/index.php/earthquake/143-隨處發生的地震?!—什麼是地震帶-下
PS. 請大家自己冷靜的想清楚。
一般建築物出事或倒塌不會有輻射物質洩漏的問題,核電廠則不然。這就是非常關鍵的不同點。
四川大地震,南亞海嘯,阪神大地震災情都極為慘重,但是因為沒有牽涉到輻射污染問題,短短幾年間就完全復原,恢復正常。反觀車諾比核災以及福島核災的災區,一個都快40年了,一個即將滿十週年,災區復原現況如何,大家心中央氣象局地震中心公布的2015年台灣地區地震分布圖知肚明。對於台灣來說,在先天特殊的地質條件限制之下,何種風險是我們無法承擔的起的,其實大家都應該心裡也很清楚才對,不是嗎?
PPS. 圖片3/3,這份地圖是從USGS(美國國家地質地質調查局)所建立的全球地震資料庫當中的實際地震紀錄統計分析整理出來的。時間是從1900年-2021年04/02,地震篩選選項是規模2.5+ 以上,呈現方式為同一地點,地震規模越大的排列在越上方,如果同一地點有多次相同規模的地震,則以最近發生的地震,排列在最上方。
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戴上以及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碰撞擠壓的隱沒帶上方的台灣島,每天頻繁的大大小小的地震,是我們無法迴避的宿命,相形之下,位於海峽另一邊,處於歐亞大陸板塊之上福建、廣東、浙江等地,在同一個120多年的時期內,地震的次數與規模,相較於台灣島,根本是小巫見大巫,人家蓋核電廠所面臨的地質變動、地震風險,硬是跟我們台灣截然不同。真的要搞清楚我們自己的真實狀況才好。
更何況,台灣也絕對不僅僅是過去這一百二十年間才有地震的,但因為USGS的地震資料庫是從1900年開始,才有正式的科學量測資料,在那之前的地震都只有歷史文字敘述記載,沒有符合現代地震科學所要求的嚴謹與精準度就是了。
提供給大家做參考。
♡
台灣地震帶分佈 在 黃守達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假如要在台中增加核電機組,我及台中人都堅決反對!」
盧秀燕市長今天在議事堂,用她堅定的反核態度,狠狠打臉了前國民黨主席馬英九昨天對於所說的核四「應該要」在台中重啟。在我看來,這也同時表達了她異於國民黨內主流的挺核意向。
雖然今天馬前總統冷不防的使出次元切割刀,說他支持的是在新北重啟核四,遷到台中是天方夜譚。但我想這毫不妨礙盧市長今日為台中市民聲明反核的決心。
盧市長一定很清楚,台灣就位於地震帶上,若因天然災害致使核電廠發生異常,將會帶給台灣多大的傷害。
2016年中興大學環工系教授莊秉潔對於核四的模擬研究指出,一旦核四發生爆炸,輻射擴散最遠可達屏東的三地門。且會因高山阻擋,落在中央山脈西麓。此處分佈台灣重要的水庫及集水區,一旦遭輻射污染,水資源就會出問題,甚至連山泉水或礦泉水都不能喝。
根據《今週刊》所做民調,有42.7%的民眾,認為若因天然災害,發生像福島核電廠的輻射外洩事故,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害程度將比福島更嚴重。且有高達66%的民眾支持再生能源取代核能發電。足見全台民眾對於非核家園的期待與核災的恐懼。
我想,正是因為盧秀燕市長深知台中市民不願意與核電廠、核廢料為伍,也深知不論核電廠蓋在哪裡,若發生狀況,台中絕對不可能倖免於難。也因此今天她才會公開堅決反對核能機組進入台中,盧市長的反核發言已然對今年重啟核四公投投下了態度的反對票,直接打臉藍營內部挺核聲音。
我也要提醒盧市長,地方首長的意志很重要,不要再繼續卡燃氣機組,要做到讓「台中空汙減少」、「非核家園」、「不缺電」三全其美,不要再強迫市民做選擇。
希望盧市長能夠繼續堅持自己的意志,反對核能就要反對到底,勿讓黨意凌駕於市民的健康,不要只是在議事堂做假動作,應勇敢站出來呼籲台中市民,一起來為8月的重啟核四公投,投下「不同意」票!
台灣地震帶分佈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遭遇地震、強震是同時環位處於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以及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碰撞擠壓處之上的台灣島的宿命。
這是美國國家地質調查局USGS地震資歷庫中所記錄的,自1900/01/01~2020/11/02這120年期間,曾經發生在台灣本島以及地圖所顯示的周遭地區上的規模超過4.5的地震之震央位置以及地震規模大小、震央深度與發生的時間。
左側欄目內所列的是,在這段期間內120年的時間內,在地圖所顯示的範圍內所發生過規模最大的前十大地震的相關資料。
台灣地區地震頻繁的程度,大家自行參考。再次強調,這張地圖內所顯示的,只有規模4.5以上的地震,依據中央氣象局自1994 ~ 2013 年20 年的觀測資料顯示,臺灣地區平均每年約發生23,000 次地震(扣除民國88、89年個數),其中有感地震約1,000 次。
PS. 美國國家地質調查局USGS地震資歷庫中所記錄的,自1910/01~2017/10/13這108年期間,曾經發生在台灣本島以及周遭海域上的規模超過2.5的地震之震央位置。
這張圖是以彩色地形圖的方式呈現,而地震震央的呈現方式,如果同一地點層積發生過多次地震的話,則規模最大的地震,排在最上層,然後依照規模大小依序堆疊下去,重點在凸顯出該地點在過去108年期間所發生過最大的地震規模為何。
特別要說明的是,這只是過去108年之間USGS所記錄下來的台灣地區地震資料,而USGS資料庫中針對台灣及周遭區域最早的資料是始於1910年。
因此,在地圖上沒有顯現出有地震震央分佈所在的地區,有幾種可能性,一為從來沒有地震震央座落於該地點,或是在過去108年之間沒有記錄到過發生過規模大於2.5的地震震央出現過。至於超過108年之前的時期,則不在本資料庫有效的紀錄範圍內了。
此外,美國USGS所採用的是「地震矩規模 (Moment magnitude scale, Mw ) 」來描述地震大小,與我國中央氣象局所慣用的「芮氏地震規模 (Richter magnitude scale),亦稱為近震規模 (local magnitude, ML)」 在判定地震規模時,會有些出入,例如直到今天大家都還印象深刻的台灣九二ㄧ集集大地震,USGS判定為地震矩規模7.7,而中央氣象局則依芮氏地震規模判定為規模7.3,特別跟大家說明以避免誤會。
由於當初設計芮氏地震規模時所使用的伍德 - 安德森扭力式地震儀的限制,當芮氏地震規模大於某數值(約 7.5)以上時會有「飽和」現象,也就是計算出來的所有地震規模值都趨近相同。此外,觀測點距離震央超過約 600 公里以上時,芮氏地震規模的計算會產生極大誤差而不適用。
於是地震學家發展出表面波規模 (surface waves magnitude, MS) 和體波規模 (body waves magnitude, mb) 來描述較遠距離的地震規模值,以地震波中特定波相的最大振幅來計算,但是這兩種計算規模的方法,對於大型地震也會有飽和的問題。
到了 21 世紀初,地震學者採用更能直接反應地震破裂過程物理特性 (如地層錯動的大小和地震的能量等) 的表示方法即地震矩規模 (Moment magnitude scale, Mw ) 來描述地震大小。
地震矩規模的優點在於它不會發生飽和現象。亦即,大於某規模的所有地震之數值都相同的情況將不會發生。另外,此地震矩規模與震源的物理特性有較直接的聯繫。因此,地震矩規模已經取代芮氏地震規模成為全球地震學家估算大規模地震時最常用的尺度。
美國地質調查所 (U.S. Geological Survey, USGS) 監測全球地震活動並發布地震消息,對於規模大於 3.5 的地震幾乎都已經使用地震矩規模來描述地震大小。
完整的相關資料請見這個相簿中的相關資訊: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076309132504673&type=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