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哥大 郭宇泰
#inside未來日 #5G #郭宇泰 #台灣大哥大 #車聯網 #Humble #GartnerHypeCycle
5G 對生活有什麼影響?對創新有什麼趨勢與發展可以注意?要我預測未來是不行的,但希望可以看得出一些脈絡,跟各位分享我怎麼看的。從八零年代的行動電話,把大家從家裡的線束福解除了,九零年代的2G除了容量增加外也介紹了簡訊給這個世紀,兩千年代的3G是行動寬頻,讓網路不再受到網路線所束縛,3G剛出來的時候的效能是非常差的,當時我們一天到晚都在擴容,因為iPhone 出來後流量每年都得翻倍,這代表說需求一直在那裡只是沒有被滿足而已。從1G到4G的時代,是需求引領建置的時代,而在5G一個基本的地方是,可能不再是需求引領建置。
根據高通的預測,未來的美麗新世界是萬物聯網。其實有很多基本上不同的地方,例如從Nokia 2015年的說法,5G是無所不能,上天下地什麼都能做,但也是無所能。從那之後到目前的四年,當年的願景正要被轉換成實際的東西,根據這個願景從XR,智慧聯網,工業4.0,智慧家庭等等,5G引導萬物聯網後會帶來很不同的世界。
但實際是怎樣呢?未來的車子,穿戴裝置、機器人等等,5G是基礎能力,但不見得是可以看得到摸得到的東西。5G是個潛在內建的角色,是個推動者(enabler)。根據高通的分析,2035年的5G會有12.3兆美金的產值,不只是台灣媒體也是世界媒體。5G是中美貿易戰的點火點,是未來經濟國運所繫的國家級競爭。
5G的頻段使用與特點會是什麼呢?最常談到的就是下載一部4K電影從3~5分鐘到不到十秒,但這個數字常常有問題,而且更重要的是唯快不破真的是4G跟5G的重要差異嗎?目前有多少人看電影會下載?大部分人使用的是串流,而根據Youtube 的建議,HD的畫質只要5Mbps的流量就夠了。那為什麼需要5G?
從下載速度與遲延兩個角度,4G已經可以滿足絕大多數幾乎99%的應用,那為什麼需要5G? 飛躍的技術能力到底代表什麼市場,誰會出來,誰先誰後?新創者如何更省力地搭上這班車跟潮流接軌?
從3GPP制定的標準,可以看出他在跟哪些機構合作,走勢如何,以及未來大勢的分析。5G的第一版R15是支持了超大頻寬,並沒有超低遲延跟海量物聯網。3GPP這個機構也不是神,像我們在發展產品的時候也會先看市場的走向,超大頻寬只是目前市場的延伸,佔市場的99%,也比較容易做到。
如果我們把物聯網劃成金字塔,最底層的水表電表等等今天的4G IOT就可以支持,接下來的安全監控等,目前的LTE-M也可以支持,真正需要很大頻寬時候也可以用4G LTE即可。這些應用不但現在就可以支持,而且也還在開端,數量沒有多到需要海量連結。
那為什麼會有5G的標準呢?3GPP跟車聯網還有工業自動化的組織有密切的合作,所以R16甚至之後的標準,很多是為了他們打造的。
另外一個重要的差別是在1G到4G,都是人跟手機的關係,但是到5G之後,物品的連結比起跟人的連結更重要。商業模式也會從目前的B2C轉變到B2B,透過很多層後才到終端消費者。所以一班消費者感受不到5G在裡面的,雖然這些連結會因為有了5G有更強大的效應,但一般消費者是感覺不到的。以前行動產業是電信為主的事情,行動聯網後網路產業就有很大的角色,像是Over The Top (OTT) ,但在5G裡面不只是電信業網路業,跟很多產業都有關係。
過去在1234G時代,滿足了需求滲透率就會提高,台灣在4G時代的滲透率成長是全世界最快的,為什麼?因為需求已經在那裡了。5G時代就像門口有一塊耕地,用5G去施肥澆水,但不知道兩三年後會長出什麼來,現在有點像是用技術引領需求,可是會長出什麼我們不知道。
我常被問到未來的殺手級應用是什麼?我認為會有很多應用與平台在不同產業出現,每個產業的殺手級應用與平台都不相同。例如有穿戴式裝置,家庭裡面使用的音箱,ARVR的眼鏡,電線桿上面的裝置,它可能是安全監控等等等等,自動化駕駛,工業、無人機。。。會不會發展都有可能。
5G的佈建部分,我們從<3GHz開始,為了要有更大的容量會往更高頻率發展,但不要被尖峰速度騙了,因為實際應用會差異非常大。台灣剛開始會是3.5GHz的佈建比較踴躍,在戶外可以得到5G服務,但進了室內就很拼了,因此若創業者要做的應用根部建有關係,就要思考是戶外而已,還是室內外都有。若要做到室內外都有,就要想辦法補足使用者體驗,因為80%是室內使用。
另外從幾年前開始就有很多異質性網路的討論,理論上是現有的4G做大範圍覆蓋,小區域用3.5GHz,在特殊熱點用28GHz.重點是過去網路佈建是消費者需求為主,有人的地方就會去補,未來有人的地方還是會去補,但是企業工廠的需求是更重大的。而工廠裡面是沒有人口涵蓋率的,那裡的基站主要的目的是讓生產更有效率,會有很多生產機具感知器接到基站,Local gateway & application ,企業專網的應用跟雲跟邊緣計算是比較重要的需求。
企業跟消費者最大的差異是每個企業有自己的基礎設施,有自己的後端系統,所以電信業要有大量的客製化跟整合,需要跟後端連結。這跟做消費者市場不一樣,消費者市場已經在手機廠端整合好了,但企業客戶不一樣,電信業者要自己花很大力氣整合。
5G會帶我們進入很多的市場,數量不勝枚舉,若創業者進入某個市場但起不來是事倍功半的事情,哪裡有大順風可以讓創業者一躍進入龍門?車聯網跟工業自動化只是一個市場嘛?5G會促使不同產業的發展融合與突變,電信業者會接觸很多不熟悉的產業與企業,要如何了解他們目前的運營與痛點及問題何在,如何把5G跟其他東西帶入這個環境。而且其他東西可能是更重要的,5G只是個推動者,我如何讓他們做到以前做不到的更好的事情。
另外還有更多的技術,5G真的是選項嗎?為何不是選wifi呢?另外換機週期,就手機來說從1~2年到2~3年甚至更久;而跑到其他產業像是車子還有工廠機具,換機週期更久。我們作為顛覆創新者如何進入多個產業,遇到換機週期的開端。我認為我們在很多產業週期的開端,這有待各位做研究提出自己的結論。
以車聯網為例,這只是舉例,並沒有任何價值判斷。我只是想用我的思考方式,選個產業挖得比較深一點。車聯網Vehicle to everything, 包含車輛跟車輛的聯網(V2V),車輛跟基礎建設的聯網(V2I),車輛跟網路(Vehicle to network),車輛跟人員。應用場景可能有開車時候騎自行車的人靠近,另外還有人要超車等等。這只是車聯網一部分,但是車子會變成新的商務平台,我們可以注意到當自駕車變成Level5的時候不需要有人的進入,汽車會變成客廳、工作場所、甚至可以住在車上。但這只是發想的東西,在自駕車裡面,安全只是一小部分,還有很多商業模式可能從這裡發芽。
例如站在道德的制高點,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每年因為車禍傷亡超過一百萬人,根據統計有94%的意外是人為疏失。
另一個角度是從車輛共享平台像是Uber最不可靠的環節是駕駛人,即使我在台灣也常接到美國信箱詢問我要不要加入駕駛人,如果能把駕駛人這段都變成自動化該有多好。根據ABI的預測,到2030年時候每64人擁有一台車,但是這些美好真的只能靠5G嗎?
DSRC根據802.11p 發展了近十年的技術,在跟5G競爭到底V2X是用誰為基礎。歐盟跟美國還沒有決定,但中國似乎已經決定了要走5G。
根據ADI的統計,2030年的自駕車會取代500萬輛私家車,事故的部分目前的事故理賠$190B會因為自駕車進來只剩下$55B,另外90%的計程車也會因此失業。
根據Goldman的報導,2040年的時候Level4的自駕車才會達到20%的佔有率,換句話說初期可能會是在都市的時候用自駕車取代一般車。我們也可以看北美自駕車的銷售比率,2025年時候Level4也只有1%,所以若要選擇自駕車為發展市場,要注意市場到底會有多大。根據5G刺激的車業發展地圖來看,會以為是在看手機產業,有很多像是目前的網路公司,Google也會進來,傳統的車廠會有變成Dump Car笨載具的危險,因為車子已經變成一個平台。會有很多新舊廠商聯盟想要主導未來產業發展與產業鍊,像是5GAA跟5G-ACIA都在產生跟試圖對標準產生影響。
另外一個問題是,5G對不同產業的影響力有多大,到底是必要條件還是Nice to have? 例如就自駕車而言,有兩輛車,一輛是自己可以做99%的決定不用理他,另外一輛要不時的經過5G網路去聯網才能使用。你會選哪一台?我會選前者。因為5G的覆蓋率要到達很高是有大挑戰的,5G在自駕車產業上是協助性的角色,解決有個死角有台車忽然跑出來的狀況,是個錦上添花的想法。
很多產業調查都講過,應用平台與大數據是電信業最大的價值。電信業從傳統的電話網路提供者,也逐漸往上走,未來會漸漸往產業鏈發展才會有更多的營收。不只要把目前的收入抓住,也要看到未來更大的餅。
根據Gartner 的Hype Cycle,任何新東西出來走過的歷程是往上爬,越來越炒作,到達頂峰後很多幻想會破滅,往下掉,這之後有些會慢慢不見,但也有些會慢慢發展出來。我們可以看到5G之外,機器人、L4自駕車、L5自駕車與無人機、AR等等被連結的技術很多是會需要五年甚至十年以上的。
我的結論是雖然目前炒得很厲害,但5G絕對不是百米賽跑而是馬拉松。目前韓國跟美國很多消費者的反應進來,若明年再有個論壇,5G可能在Gartner的Hype Cycle中往下降,但發展絕不是短期的事情,因為是個長程賽跑。創業者要以平常心看待。
結論
5G跟4G最大的差異,要注意到的是5G可以額外為我們帶來什麼。
從創業者的角度,要看標準發展、看5G會覆蓋在哪裡、在你有興趣的領域發展的先後與順序如何。
有哪些生活應用場景?這很難講,因為是個B2B2222C的事情,未必感覺得到。
電信業如何透過5G跟各行各業更緊密結合?必須跨界結盟走出去,才能有機會有更大的營收。
QA
電信業盈利模式如何改變?終端跟著產業走,看要進什麼產業才會跟著改變。手機是消費者主導的東西,但其他領域很多是產業跟企業的東西。大問題是如何結合。
物流業會如何變革?物流業不需要5G就可以多做很多事情,主要是追蹤跟物流安排更有效率。
切入車聯網應用會有哪些新創共同加入?這還是個比較複雜的事情,目前需要做的是跟這些產業聯盟有共同接觸,找到電信業可能發展的商業模式。車聯網發展有條線是台灣會怎麼發展。
韓國為何可以做到百萬用戶?因為本來不賣吃到飽,5G開始賣吃到飽,而且補貼非常多。資費差異不大,最新手機還比較便宜。韓國電信商的策略是先用補貼的方式把用戶抓到5G,在使用應用把他們留在5G,未來再往其他地方發展。
除了基礎建設外還要推哪些服務?其實從4G開始就在推很多自己的OTT服務,這些可以做5G的基礎之一,舉例來說ARVR可以做工業也可以做消費者應用。在物聯網部分這幾年非常著力,跟很多不同產業的聯盟結盟,例如在路燈方面跟億光等等。因為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第一步是很謹慎小心的,要跟產業龍頭結盟才知道產業到底在做什麼,痛點效益效率到底有什麼我們可以往上走的。方針都差不多,但走出去的路大家可能不同。
「台灣大哥大流量計算」的推薦目錄:
- 關於台灣大哥大流量計算 在 許幼如的職場學習路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台灣大哥大流量計算 在 【吉米】 旅行攝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台灣大哥大流量計算 在 小樂:我的生存之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台灣大哥大流量計算 在 [問題] 台灣大哥大app 網路流量- 看板MobileComm 的評價
- 關於台灣大哥大流量計算 在 台灣大哥大計算行動上網的流量讓人覺得有被欺騙的感覺!! 的評價
- 關於台灣大哥大流量計算 在 2022台灣大哥大流量計算-智慧型手機整理開箱評比,精選在Youtube ... 的評價
- 關於台灣大哥大流量計算 在 台灣大哥大4代599型- 3C板 - Dcard 的評價
台灣大哥大流量計算 在 【吉米】 旅行攝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吉米日本九州使用心得►►http://drugs.pixnet.net/blog/post/43480702
【台灣大哥大4G預付卡「日本漫遊通」上網吃到飽5+1日優惠價才$599】(歡迎轉貼分享)
日付百元不到,吉米之前去九州實際使用網速超滿意的!
不限流量也不限速的4G吃到飽,價格上5+1日優惠價只要599元,而且是開通後連續144小時來計算,到日本下飛機再開通,時間抓得好去七天也很夠用,一天不到一百元!
近期有計畫去日本玩的人建議可先申辦, CP值超高、速度快又划算,吉米個人真的非常推薦喔!
如果你不是台灣大哥大用戶可以直接去myfone門市申辦日本漫遊通4G預付卡,若你已經有台灣大哥大的4G預付卡,則直接至門市或官網儲值就行!
最近日本漫遊通還新推出4 日優惠價$399的方案,這樣短天期的日本旅行也可以省荷包啦!多天數的朋友也可以和5+1日方案搭配使用!
另外現在也很多人去韓國,所以也推出了「韓國漫遊通」上網吃到飽,6日也只要優惠價$699,已使用過日本漫遊通的人,還可直接原4G預付卡門號到門市或官網儲值韓國漫遊通,而且現在到12月底前新申辦漫遊通的用戶還可享有最多7天免費富邦旅綜險,真的是太讚!
🍁🍁活動網站►►https://goo.gl/W8LcH2
台灣大哥大流量計算 在 小樂:我的生存之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把拔!印表機沒墨水了」女兒在書房大叫。我聽到後,不禁長嘆一聲,又要買墨水匣了。想想二年前買的這台HP Desk Jet D2000印表機,當時是用1,280元購得。其耗材墨水匣中,黑色的要價490元,彩色的則要價620元。我算過,這二年下來,單單是買墨水匣就超過1萬2,000元,已是印表機原來售價的十倍之多。此時,我不禁要佩服HP商業模式的成功。連帶地,這也讓我想到最近讀到的「流量收入」和「存量收入」的概念,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 「流量收入」與「存量收入」 一次賣斷的東西稱之為「流量收入」(一時收入),可以持續收入的東西則稱之為「存量收入」(固定收入)。就字面上來說,流量是「流動的」,存量是「儲備的」。例如,蓋房子來賣就是「流量收入」,出租房子給別人,就是「存量收入」。「流量收入」雖然能在短時間賺錢,但是不穩定。另一方面,「存量收入」雖然回收資金較慢,但是就長期來說,經營上是穩定的,比較能夠預測未來。在一家公司的營業額中,若存量收入越多,就越能保證每個月的收入是穩定的。這也可以解釋,為何「中華電信」是大家公認的「定存股」,正因為中華電信每月均可收取市話費用、手機通話費用、網路費用等,其現金流的「進帳」不僅穩定而且十分可靠。 同樣的道理,為什麼手機廠商常用「免費」來大做廣告,因為「免費」給人的印象是非常強烈(不拿白不拿,不要白不要,是人性!),所以在銷售行動電話時,常會用「零元手機」來促銷。但是話機再怎麼便宜,也要成本啊,不可能真正免費送給消費者。提供免費手機的廠商,就是用「存量收入」的方式,以每月收取通話費,把這筆費用給「要」了回來。印表機與墨水匣的商業模式,也是用這種「存量收入」的概念,鞏固源源不絕的持續性收入。行筆至此,我猛然發現到,現實商業社會中,「流量收入」與「存量收入」的例子,不勝枚舉,特舉例如下: 流量收入:賣電視機的廠商,好幾年才做你一次的生意。 存量收入:第四台業者,每半年收取你的第四台費用。 流量收入:宏達電、三星、蘋果等手機廠商,久久才賺你一次更換手機的費用。 存量收入: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等電信業者,每個月都可賺取你的通話費與上網費。 流量收入:投資客找機會賣房子,賺取價差。 存量收入:房東每月穩定地收取房租。 流量收入:名嘴演講,每次收取2萬元演講收入。 存量收入:作家「九把刀」寫書,年年均可收取版稅。 流量收入:演員參與演出,賺取一次性的酬勞。 存量收入:影片商老闆,年年收取影片播放權利金。 流量收入:一般老師每上一節課,賺取一節的鐘點費用。 存量收入:補教名師把上課情形拍成影帶,以賺取教學影帶版權的持續性收入。 看到這裡,你說那一種商業模式,比較聰明呢? 當然是「細水長流」式的「存量收入」才好。這也是我們在理財上所常聽到的「被動式收入」的概念。「主動式」收入就是「有做才有錢」,如上班、打工等,「被動式」收入就是像收取房租、股票股息、債券配息等,這種收入,連躺著睡覺都能賺。當一個人的「被動式」收入,大於「支出」時,就可以達到財富自由。(因為此時,「主動式」收入的上班薪水,就是錦上添花,可有可無) 「流量」與「存量」對投資理財的意義 在看過這麼多「流量收入」與「存量收入」的例子後,以後在看待商業模式時,我們就能輕易地區分其中的差異,並了解其中的奧妙之處。接下來,我們再回過頭來看「流量」與「存量」的定義。所謂「流量」(flow),指的是一定時間內的增加或減少的數量,而「存量」(stock)指的則是一個時間點下擁有的數量(或稱餘額)。在解讀財務報表數字時,一定要先弄清楚數字代表的是「流量」,還是「存量」。舉例而言,一個人在101年底的總資產為300萬元,這是「存量」的概念;而他在101年的那一年存款有12萬元,這就是「流量」的概念。若以水缸注水,來區分「流量」與「存量」的話。在某一特定時點時的水量多寡,就是「存量」;在某一段時間內流入的水量,就是「流量」。我們若說某人「很會賺錢」,指的就是「流量」,但說某人「很有錢」,則指的是「存量」。會賺錢,代表他在特定時間內的收入多寡,是流量的概念,在財務報表「現金流量表」呈現的就是「流量」。但若把賺到的錢,透過儲蓄的累積、或投資的增值,就會成為「存量」,而「存量」則要列入「資產負債表」。(註:十二年國教排富門檻,為家戶年總所得148萬,就是「流量」的概念,它在乎的是年收入的現金「流量」。但是,若將排富門檻訂在「房屋不動產,在二間以上」,用的則是「存量」的概念。) 每當我看到媒體說某人的身價有數十億云云,我就感到好笑。因為「身價」談的就是「存量」的概念,也就是資產負債表的內容。「會計恆等式」告訴我們,資產(Asset) =負債(Liability)+業主權益(Owner’s equity)。也就是說,「業主權益」等於「資產」減去「負債」。記者怎麼可以用「資產」來代表「身價」呢?真正的身價的計算方式,是要將「資產」減去「負債」得出「淨值」,才能代表真實的「身價」,這才是貼近事實、符合實情的算法。另外,新聞媒體在報導業績衰退的企業或破產企業時,通常會從「資產負債表」中刻意選擇「負債總額三十億元」等,給人負面觀感的數字。相對的,在闡述優良企業的狀況時,則會從「資產負債表」挑選帶給人們正面觀感的項目,如資產達二百五十億元。或從「現金流量表」中,選用總銷售金額二十六億元、月營收八仟萬元等正面的數字。用相同的邏輯,媒體在報導名人消息時,若要讓閱聽人產生正面的觀感,就會從身價、年所得、房地產等資產去報導。若要讓閱聽人對這位名人產生負面的觀感,則會從負債、積欠的債務等角度去描述(或可稱為「醜化」!)。其實任何一家企業,包括個人在內,都必定同時擁有資產和負債兩個方面。若只報導單一面向的數字,其實是過於簡化,容易失之偏頗,不足為取。 「理財」指的是「理一生之財」,是對個人一生的現金「流量」好好地管理,包含運用個人與金錢資源所做的投資與收入,及規畫個人與家庭生活所需的支出與保障。「投資」是指管理已有的錢財(存量),使其產生所期望的收益,在可接受的風險下達成理財目標。「積極性投資」注重的是,短期投資績效(流量)的快速成長,但「保守穩健的投資」則在著重,長期資產(存量)能穩定的增加。你要選擇「流量」的成長? 還是「存量」的增加呢? 值得您好好考慮一下。 撰文者:林宗祁 本文獲作者授權刊登,轉載請註明出處! 小樂推薦: 林大這篇文章啟示了我們要好好弄清楚現金[流量]與[存量]的差別!努力打造不餘匱乏的現金流!
http://allenslifestyle.com/archives/10405
台灣大哥大流量計算 在 台灣大哥大計算行動上網的流量讓人覺得有被欺騙的感覺!! 的推薦與評價
於是我進行了解了一下台灣大哥大上網流量的計算情況不查還好,一查嚇死了!!我這個月出差到大陸,所以之前用不到一週的時間居然流量為 ... <看更多>
台灣大哥大流量計算 在 2022台灣大哥大流量計算-智慧型手機整理開箱評比,精選在Youtube ... 的推薦與評價
2022台灣大哥大流量計算-智慧型手機開箱精華,精選在Youtube的分析討論影片,找台灣大哥大流量計算,台灣大哥大行動數據用量查詢,台灣大哥大流量查詢電話,台灣大哥大 ... ... <看更多>
台灣大哥大流量計算 在 [問題] 台灣大哥大app 網路流量- 看板MobileComm 的推薦與評價
請問一下有使用大哥大企業客戶方案的版友
在台灣大哥大app 顯示的流量是優惠前的嗎
我是使用299方案
應該是12G
但app只使用8G左右
如上圖
請問這是正常的嗎
謝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9.216.180.21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bileComm/M.1518873414.A.B05.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