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出優勢利基 提升台灣會展競爭力
黃振家/行政院觀光發展推動委員會MICE專案小組委員(台北市)
台北市舉辦協會型國際會展會議排名近年來「倒退嚕」,因此立院預算中心要求檢討。圖/北市新工處提供
報載,根據國際會議協會統計,我國舉辦協會型國際會展會議排名,近年來實際上是「倒退嚕」,因此立院預算中心要求檢討。台灣會展競爭力衰退,對於長期關心台灣會展發展的人而言,確實有感,因此提供淺見供參。
由於會展具有三高(高成長潛力、高附加價值、高創新效益)三大(產值大、創造就業機會大、產業關聯大)特性,對於台灣經濟發展的貢獻,不言可喻,素有2.5產業之稱,並且堪稱為火車頭型產業,可以帶動其他關聯產業發展。因此自二○○五年開始,政府即編列預算,透過相關計畫持續推動會展產業發展。
若單以國際會議協會所公布的協會型國際會議(國家與城市)場次排名,最多只能呈現台灣與地方城市在舉辦協會型會議場次上的表現,不能以此來作為衡量政府施政與台灣會展產業發展的單一指標。相較之下,必須更宏觀,從會展產業發展帶動的經濟效益考量,包括整體會展產值、關聯效益與帶動相關就業人口思考。
其次,關心會展產業的人都瞭解,舉辦協會型國際會議場次不是立即成效,往往必須經過競標籌辦的前置努力,當年的會議場次數字,是前幾年各協會與會議公司共同努力的結果。同時,在協會型國際會議競標過程當中,都必須衡酌國際政治經濟發展,特別是來自於兩岸關係現實,爭取其他國家協會代表的支持,再加上國際協會舉辦年會所在地輪替的潛規則,以及在台各協會成員的爭取意願,和台灣現有的會展與觀光資源支應,都是台灣在爭取舉辦協會型國際會議的困難與挑戰。
另一方面,若就經濟效益而言,相較於協會型會議,事實上,企業型會議與獎勵旅遊,可能帶來的觀光效益更大;更何況還有在會展產業當中的展覽市場,無論是國際專業展覽與消費展,對台灣相關產業所帶來的經濟效益與貢獻,更是比每年一百多場協會型國際會議來得大。無可否認,舉辦協會型國際會議除經濟效益外,還有其他相關效益存在,例如提升國際能見度、發揮國際影響力等,相對而言,企業型會議、獎勵旅遊與展覽的關聯效益更是不容小覷。
台灣會展競爭力確實需要大家關心,重要的是競爭優勢與利基,以及相對資源投入產出的效益,我們不需妄自菲薄,更要再接再厲,持續精進升級,台灣加油!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