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新月異,未來20年,人類的食衣住行恐都被AI覆蓋,李開復指出,未來人類必須發展出更多能力,重新定義自己,尋找擅長的工作...
▻ 重磅專訪2》缺電有解?李開復看好再生能源:20年後電價降為8分之1
>>> https://www.storm.mg/article/3861914
▻ 重磅專訪3》中美AI實力領先 李開復預測:台灣有機會在這領域占一席之地
>>> https://www.storm.mg/article/3862002
--------------------------------
🔔 加入新新聞Telegram頻道,熱門資訊一手掌握!
http://bit.ly/3c6Pi5b
㊙LINE好友獨家全新服務
http://bit.ly/3bTyVIZ
#股市 #失業 #金融業 #李開復 #AI
台灣有機 定義 在 PanSci 科學新聞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promo
【#科學腦洞時間】這邊一個洞、那邊一個洞,早上從市場買的小白菜上,布滿蟲啃的洞洞,是要怎麼吃啦!還有,光是想到一堆蚜蟲爬在葉子上的畫面,我的密集恐懼症就警鈴大作,全身直打哆嗦......
這些討厭的小東西,如果從整個地球上消失了,不知道該有多好?
_
🌿要說到害蟲不見的好處,就要從害蟲帶來多大的影響說起。
近年最鼎鼎大名的害蟲可能是荔枝椿象與秋行軍蟲,除了影響收成,牠們還會讓作物長不出來,擴大農損程度。惡名昭彰的秋行軍蟲不光是造成作物明顯的蟲蛀,更驚人的是,每年對臺灣造成的損失,估計可高達35億元!
遇到這樣的蟲害,慣行農法時常會噴灑化學農藥,避免作物受到嚴重的損害。否則,被摧殘過的農產品滿目瘡痍,不但沒有賣相,更是連重量都不知道損了幾斤幾兩。
_
🌿那麼,漂漂亮亮的蔬果就一定用了很多農藥嗎?其實不然!蔬果的外觀與噴灑農藥量的多寡,並沒有一定的關係。
真要說起來,最重要的因素,應該是農民栽種時,所投注的時間、心力與栽培技術。所以,即便是有機農業的栽種方式,一樣能夠生產出水噹噹、又大又多汁的各式農產品!
根據有機農業促進法的定義,有機農業是基於生態平衡及養分循環原理,不施用化學肥料及化學農藥,不使用基因改造生物及其產品,進行農作、森林、水產、畜牧等農產品生產之農業。
因此,有機農產品、有機農法的重點會聚焦在友善生態、減低環境污染量。除了一般大家認知中,無使用化學農藥的印象之外,達到環境永續經營,才是有機農業追求的願景跟目標!
_
🌿說了這麼多,沒有蟲害的世界,聽起來真的是超棒 der
如果所有作物都沒有蟲害,農藥就沒有存在的必要,農產量也會大大提高,實在是一舉兩得。
其實不是這樣子的,假設農田中所有吃植物的昆蟲都消失了,那麼生態系當中的高級消費者,也會因為糧食短缺而消失;一旦食物網斷裂、失去平衡,往往會造成嚴重的後果,生態系塌陷所造成的負面衝擊,絕不亞於氣候變遷的影響!
_
🌿那麼有沒有辦法在保護生態系的前提下,既不使用化學農藥,又能讓農作物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的長大呢?
有的,有機農業中的「生物防治」正是一種常見的法寶!
舉凡寄生荔枝椿象的平腹小蜂、吃蟎又吃蚜蟲的草蛉,都可以有效利用生物的食性,控制田間的蟲蟲危機,達到友善環境又收成農作,兩全其美的結果。
_
🌿雖然病蟲害與農民間的爭鬥是沒有止盡的,但下次看到漂漂亮亮的有機蔬果時,都別忘記,這可是有機農民用無數的汗水跟心血耕耘來的呢!
_
本內容由國立中興大學 有機農業推動中心委託,泛科學企畫執行。
_
參考資料:
有機及友善蔬菜栽培病蟲害防治
https://www.afa.gov.tw/cht/index.php?act=download&ids=101466
生物農藥在有機農業上的應用方法
https://reurl.cc/noAr8l
有機五大迷思 你中了幾個?
https://www.foodnext.net/issue/paper/4593773776
台灣有機農業的內涵與發展願景
https://reurl.cc/vqAMny
平面文宣(秋行軍蟲專區)
https://faw.baphiq.gov.tw/ws.php?id=18971
_
延伸閱讀:
2021有機農業促進論壇「就是韌性-有機農業對水逆境的調適力」
https://lihi1.cc/mEgDT
今年最火紅的昆蟲議題:台灣準備好阻止秋行軍蟲的奇幻旅程了嗎?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66990
過了這次乾旱還有下次!臺灣不容樂觀的水資源困境──專訪許晃雄
https://pansci.asia/archives/325424
台灣有機 定義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陳建仁、施振榮出任「堅韌社會再造委員會」國際委員!一通關鍵電話促台灣加入新國際組織 倡議疫苗分配應更普及
今周刊 林信男 2021-06-21 17:00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台灣卻因被排除在世界衛生組織(WHO)之外,不僅無法獲得國際防疫第一手資訊,在疫苗等醫療資源的分配、取得上,也失去發聲機會。
不過,面對新冠肺炎,WHO無論是疫情判斷或疫苗分配,都遭到外界詬病,亦凸顯出WHO這類國際組職,在因應全球性傳染病時,已略顯吃力。
在此同時,各國也開始思考,如何對既有國際組織的功能,進行補強,讓世界更具韌性,有能力防堵、應對包括大規模流行病在內的各式全球危機。
有鑑於此,自去年起,前英國首相布萊爾(Tony Blair)便積極奔走,籌辦國際組織「堅韌社會再造委員會」(Reform for Resilience Commission,官方縮寫為R4RX),並於7大工業國組織(G7)高峰會前夕,透過該委員會,發表2021年中報告,呼籲G7應針對疫苗製造與配送,推動國際社會緊急合作,以加速全球疫苗接種。
R4RX全球共有4個中心 亞太中心就在台北
值得注意的是,「堅韌社會再造委員會」的15名國際委員中,有2人來自台灣,分別為前副總統陳建仁,以及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
對於台灣當初是在何種契機下,加入「堅韌社會再造委員會」?曾任高盛集團合夥人,現任香港中文大學客座教授、「堅韌社會再造委員會」亞太中心主席的林夏如表示,這個機會,其實源自一通電話。
去年10月,前澳洲總理、現任「堅韌社會再造委員會」共同主席滕博爾(Malcolm Turnbull),以視訊方式,在「玉山論壇」發表演說;事後,林夏如與滕博爾聯絡(滕博爾曾在高盛任職,與林夏如是舊識),並對其演講內容表達讚賞之意。
雙方通話時,林夏如建議,滕博爾應運用自身影響力,為亞太地區做些事,而當時正在參與運作「堅韌社會再造委員會」的滕博爾,則順勢提出邀約,要林夏如「一起來吧!」
「堅韌社會再造委員會」全球共有4個中心,分別是台北的亞太中心、佛羅倫斯的歐洲中心、德里的南亞中心,以及麻州的北美中心;其中,亞太中心是富邦文教基金會贊助成立,並由富邦集團董事長蔡明忠,擔任督導委員會召集人。
國際組織多為歐美體系 R4RX要從亞洲起步
對於促成台灣加入「堅韌社會再造委員會」,林夏如謙稱,自己只是扮演居中聯絡的角色,並強調,「堅韌社會再造委員會」將亞太中心設在台灣,由台灣擔綱該委員會秘書處的重要工作,讓她覺得,台灣有機會在國際上,取得舉足輕重的地位。
林夏如解釋,「堅韌社會再造委員會」,是一個推動、研究長期政策的NGO(非政府組織),「疫情讓我們的經濟、健康和永續發展癱瘓了,現在要reset(重設),而重設,是為了讓世界更有韌性。」
林夏如強調,「堅韌社會再造委員會」希望透過NGO的方式,補強官方組織的不足之處,「就幫助世界快速回應疫情這件事來看,WHO並沒有做到,WHO已經疲憊了,因此要用非官方(組織),去彌補官方組織做不到的。」
「你看國際組織,例如G7,裡面只有日本是亞洲國家,大部分國際組織,都是歐美體系,即使亞洲在全球經濟,占有重要地位,亞洲國家仍得不到比較好的發聲機會;而『堅韌社會再造委員會』,則是一開始就想從亞洲起步。」林夏如說。
在台灣這波疫情爆發前,「堅韌社會再造委員會」就開始推動「疫苗分配應普及全球」的觀念,且因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董事長強漢森(Leif Johansson),是「堅韌社會再造委員會」國際委員之一,也讓疫苗分配一事,獲得更多被討論的機會。
「我們成立時,就定義要對G7和G20(20國集團)有所貢獻,我們做的是政策的推薦,希望能對官方機構有影響力,這樣才能解決問題。」林夏如強調。
資通訊、醫療、公衛能力優 施振榮盼台灣對國際有所貢獻
受林夏如邀約,同意出任「堅韌社會再造委員會」國際委員的施振榮笑稱,當初自己沒想太多,就接受了,「(委員會)主要目的是建構一個永續發展的機制,疫情也好、氣候變遷也好,都是全球性問題,我希望我個人的背景,可從科技的角度,提供一些可能的貢獻。」
施振榮強調,台灣的資通訊、醫療、公共衛生,在國際上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就能力來講,我們絕對能有所貢獻,委員會把亞太中心設在台灣,台灣應該義不容辭。」
施振榮提到,由於AZ董事長強漢森也是委員之一,有助其他國際委員,了解台灣對抗疫情的現況,「(台灣)國民素養、公共衛生、醫療能力都好,我對台灣的疫情相對有信心,疫苗雖然打得比較晚,但之後應該陸續接得上。」
他指出,「堅韌社會再造委員會」已於2021年中報告,針對疫苗製造、配送,向G7提出呼籲,「先進國家在處理(指施打疫苗)之後,也要考慮到全世界。」
施振榮還預告,大概半年後,「堅韌社會再造委員會」將提出年末報告,對G20提出建議。
「我們(委員會)是個政策研究中心,要去理解不同的國家,需要什麼樣的政策。」林夏如強調,世界需要台灣,台灣也需要世界,「不管有沒有疫情,我們都希望,能在政策方面做出貢獻。」
今周刊 (businesstoday.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