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官學研齊合作 產業淨零轉型一起做💪
為協助產業從減碳、低碳邁向淨零,經濟部日前召開「#產業及能源效率工作圈委員會」第1次會議,邀集產、官、學、研各界,包括 #台塑石化、#台化、#長春石化、#台灣中油、#正隆、#永豐餘集團(中華紙漿)、#遠東新世紀、#奇異果新能源 等企業,及 #中研院、#工研院 與專家學者,共同討論產業邁向淨零轉型的關鍵課題。
🙆♀️🙆♂️ #整合資源 #分工合作
本委員會由經濟部曾政務次長文生擔任召集人,全國工業總會林副理事長明儒及經濟部工業局呂局長正華擔任副召集人,並邀請各產業決策階層及專家代表擔任諮詢委員,核心功能將整合經濟部各局處資源、分工合作,進行國際技術交流,選擇國內適合推動策略,以有效反應於產業政策與技術研發政策。
♻ #規劃減碳路徑 #務實前瞻
會議中,產業代表如石化業的台塑石化陳寶郎董事長、造紙業的正隆公司蔡東和執行董事以及紡織業的遠東新世紀公司林文至資深經理,均提出2030年及2050年其公司規劃減碳的路徑藍圖。經過與會產業代表及專家學者熱烈的討論,產業所提出技術面、財務面、政策法規面等問題。
👨💼曾文生次長表示,
經濟部將會與產業界共同努力,以務實的方式、前瞻的眼光,期引導產業在2050全球淨零競爭上超前布局,持續導入最適合我國產業技術、兼顧財務可行性、健全推動淨零排放所需之法規規範及制度配套。
👨🔧👷♀#製程改善 #能源效率 #循環經濟
未來經濟部將透過本委員會持續整合政府、民間及技術研發單位資源,與產業共同合作,由製程改善、能源效率及循環經濟三大面向推出示範亮點,除由大企業發揮企業社會責任精神外,亦應透過供應鏈體系協助中小企業能力建構(如:盤查與碳足跡、減碳技術分享)及啟動減碳,共同因應國際淨零排放趨勢,加速產業低碳轉型!
📰經濟部工業局新聞稿:https://www.moeaidb.gov.tw/ctlr?PRO=news.rwdNewsView&id=37084
台灣減塑政策效率 在 Eric's English Loung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生活美語] 同學有看過Bag to Earth*這種廚餘回收袋嗎?
在溫哥華第一次見到!
這些袋子完全都是用裝廚餘的可生物分解紙做的;這種由可再生材料製成的紙張為堆肥過程添加了所需的營養,因而使得有機食物的垃圾循環更具效率。透過連結可以閱讀更多有關袋子的資訊:https://www.bagtoearth.com/about
The bags are made entirely of biodegradable paper and are used to hold kitchen waste/food scraps (廚餘). This makes the organic food waste cycle more efficient as the paper, made from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resources, adds needed nutrients to the composting process. You can read more about the bags here: https://www.bagtoearth.com/about
★★★★★★★★★★★★
在台灣,我們使用塑膠袋裝廚餘。而這些袋子會被回收、還是被燒?我們多少的廚餘會變成肥料或是用來餵豬?這個過程的效率如何?我們應該如何做以減少食物浪費並降低回收過程的環境成本?這些是當探討環境污染時,我們應該思考的一些問題。
In Taiwan, we use plastic bag to hold our kitchen waste. Are these bags recycled or burned? How much of our kitchen waste is turned into fertilizer or pig feed? How efficient is the process? How can we reduce food waste and lower the environmental costs of our recycling processes? Some questions to think about when discussin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
Key words:
•kitchen waste/food scraps 廚餘
•biodegradable 可生物分解的
•compostable 可堆肥的
•compost 混合肥料;堆肥
•organic fertilizer 有機肥料
https://www.gardeningchannel.com/compost-vs-fertilizer-explained/
•plastic particles 塑膠顆粒
•nutrients 營養素
•the composting process 堆肥的過程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resources 可再生及永續資源
•raw materials 原料
•eco-certification 環保認證
•contaminate 污染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環境永續
•forest management policies 森林管理政策
•enrich garden soil 使花園的土壤更肥沃
•pig feed (n.) 豬食、餵豬吃的
•reduce garbage 減少垃圾量
•lower production costs 降低生產成本
•incinerate 焚燒、焚化
•bury in a landfill 埋在垃圾掩埋場
•the food waste problem 食物浪費問題
•food self-sufficiency 食物自給自足
•waste treatment 廢物處理
•economic incentive 經濟誘因
*Bag to Earth 這個商標可能是出於 Give back to Earth (回饋地球) 或 Return to the soil (回到土地)的概念。
★★★★★★★★★★★★
相關文章:
Bag to Earth
https://www.bagtoearth.com/about
Bag to Earth makes composting a pleasure
https://www.vancouverisawesome.com/courier-archive/living/bag-to-earth-makes-composting-a-pleasure-yes-really-3107819
In Taiwan, leftover food scraps help farmers sustain porky appetites
https://www.theguardian.com/sustainable-business/2016/mar/23/taiwan-food-waste-pork-production-farming-recycling-environment
Taiwan’s food waste must be addressed
https://www.taipeitimes.com/News/editorials/archives/2019/12/01/2003726744
台灣減塑政策效率 在 JC 財經觀點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終於把這兩本書看完,看電子書不知其厚(應該兩本都很厚),而且我覺得這兩本書很適合搭在一起看,網際網路與智慧型手機的普及,過去的口耳相傳演發展至今的網路農場,訊息傳播的範圍遠比以前更廣,更快也更具有影響力。不過也因此給了許多有心人刻意製造的空間,讓原本的真相因為眾多的原因而遭受扭曲。
《真相製造》這本書作者劉致昕為《報導者》副總編輯,書中討論了包括國際上的實際採訪案例,包括政治與經濟的發展,任何題材都可以為擁有特定目標的領導者作為工具或武器,達到他們預設的目標。中間過程中你會看到所謂的公平與正義從崇高的理想,在現實與人性的壓力下成為口號。
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也可以反思,這樣的情況是否也發生在我們的周圍。讀到最後一章作者討論台灣當前的情況亦是如此,透過Line、臉書等社交媒體頻繁傳遞所謂的"資訊",小至日常生活的長輩關懷,大可至政治、經濟等討論與意見,影響著我們對於選舉與投資等的決策。
「農場就是農場,不需要想得太複雜。大部分的農場都是盈利而已。」這是作者在採訪農場經營者時對方的回答。寫文章的人目標是帶來高流量賺取收益,所以他們的目標是寫出大家愛看的東西,而不是真的有益於社會、值得了解的內容。而相比於一般農場,或許更大的農場是"Youtube”。這讓我想到確實在某些新聞熱點發生時,Youtube就會出現很多精心剪輯,非特定人做出的內容影片,點擊率都非常高。
科技巨頭所創造出的社群網站提供一個訊息互通的平台,但少有實際的監管機制。面對個別國際市場中引發的問題,在當地也無法提供解決方案,將問題歸給總公司的政策一致性。這或許也是各國想要約束科技巨頭的影響力,並制定相應法規,減少壟斷嫌疑的最大因素。
如果你也一起看《人際網絡解密》這本書,你會更有感整個世界目前的樣貌。作者馬修.傑克森是史丹佛大學經濟學教授,研究社會和經濟網絡研究已有25年以上。書中討論了網路與人類行為的變化,是怎麼型塑這個世界。人際關係除了影響個人社會地位與教育水平之外,對於我們理解與接受新的資訊,做出相應的反應更扮演重要的力量。
平台是工具,使用平台的人是主角。一個人能有多大的影響力、號召力與成長力決定了資訊在平台上傳播的力量。舉例來說,最受歡迎的人氣王在整體網路中的代表性往往被高估,因為一旦這些擁有高關注度的人都做一樣的行為,就會被視為是「正常行為」的標準,這也讓所有人可能因為少數人進一步改變追隨者的決定。
尤其在社群媒體的發展下,更放大了這樣的效果。我們在平台上持續看到這些非常活躍的KOL,主導著內容傳播,影響其他平台用戶的思考與行為,帶動新一波的流行趨勢。你可能會想:我是不是因為沒有和其他人一樣而感到格格不入?就我認為不需要因為自己的與眾不同而感到困窘,而是依照自己的條件與興趣設定目標,專注在自己擅長且熱愛的事情更重要。
書中將影響力的指標分為四種:人氣度、連結度、觸及範圍和媒合和橋樑。你有多少追蹤者代表你的人氣度,你的人脈圈代表你的連結度,你的人脈中每個人擁有多少影響力又會變成網絡效應擴大你的影響力,而你所觸及的範圍是你散播資訊的能力,人脈網絡愈大可觸及的範圍愈廣,最後則是媒合與橋樑,決定了你在網絡中的地位與可取代性。
將這幾個指標套用到不同的場域上都可以通用,如果你把這樣的連結放到病毒傳播與金融危機上也是如此,當網絡連結愈深,連結愈廣便會創造愈高的傳染力,形成一連串的負向傳導,危機愈加嚴重。
回到影響力對資訊傳遞造成的影響,連結網路所形成的集體智慧,是否可以讓我們做出精準決策?在書中也討論了這個主題,如果只是涉及了簡單認知的資訊,這時候你做出的判斷通常是是與不是、對或不對這種二分法的選擇,只要連結網路夠大,便可以讓消息快速擴散形成普遍認知。
不過,如果資訊涉及了一個學習過程,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想法與估計值時,就必須將不同來源的資訊加以匯總與分析。這時候我們的人際網路也扮演重要角色,你周圍的朋友所提供的意見、意見領袖的建議與你依賴的資訊來源都將成為你考量與決策的一部分。
我們需要更多元的朋友與資訊來源,也希望可以擁有更好的意見領袖,提供真實且專業的資訊讓我們更貼近事實。過度追求網路聲量,過程中你所傳遞的意見可能會開始走向極端,才能吸引目光,引發激情,同時壓縮議題多元討論的空間,這對於整體社會來說不見得是一件好事。
對收到的消息視而不見,避而不談也不是一件好事。當愈來愈多人認知到網路上的資訊很多都帶有色彩,甚至被剪接拼湊後,對於資訊的不信任感提高,也會拉低我們蒐集、理解與分析事實的效率。該怎麼辦?
《真相製造》的作者最後提到的解法也分享給大家,真相永遠不是非黑即白,你必須對一切保持懷疑,並跳出同溫層確保資訊來源的多元化,最後是多讀書,多了解不同領域專家所撰寫的知識,聚焦在你喜愛的事物上,提升自己的能力。事實上我也認為能夠提供真正可被考驗的見解與知識,成為長銷書的書籍擁有極大的價值,可以讓我們更理性客觀的面對這個世界。
兩本書都很精彩,也推薦大家買來閱讀,絕對會很有收穫!
台灣減塑政策效率 在 路還長?|獨立特派員第683集(檢視限塑政策)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台灣 的限塑 政策 從2002年開始推動,禁止部分場所提供免費塑膠袋、塑膠類免洗 ... 當全球警覺到塑膠危害、設定 減塑 目標, 台灣 卻只規劃在2030年禁用四種 ... ... <看更多>
台灣減塑政策效率 在 CSR在天下- 限塑16年,猜猜台灣的減塑成效如何? 答案是 的推薦與評價
限塑16年,猜猜台灣的減塑成效如何? 答案是,沒有顯著減少!? 是政策不到位,還是店家配合度低?為什麼努力減塑效果卻不如預期?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