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已經成為當代社會人們在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場域,也成為文化、科學、藝術等知識推廣的重要機制。除此之外,隨著公共領域對於文化多樣性以及各式社會議題的逐漸重視,博物館也沒有置身事外而開始嘗試以展覽、教育活動、出版品、論壇等形式來加入這些討論。對於當代社會在全球化移動、接觸的脈絡下,移動的人開始成為當代社會的正常狀態,那麼正視移動人口以及其帶來的各種多樣文化、歷史與社會活動的接觸與交集,就成為一個需要正視的問題。從博物館的角度來看,我們已經有了以藝術為主的美術館、以歷史或科學等知識體系為主的博物館,也有了地方性與城市性的地方博物館,甚至是結合地方與生態的生態博物館,這樣的話,面對移動人群與文化接觸的現象,我們是否也需要一個移民博物館呢?小編今天要推薦的一篇過去的文章,試著從博物館人員的角度來看移民、文化接觸與博物館的交集。
——————————
今年6月,筆者前往德國法蘭克福,出席UNESCO轄下的「國際博物館協會城市博物館委員會2018年會」(ICOM-CAMOC 2018),會前的工作坊以「移民:城市/移民與其落腳城市」(Migration: Cities | (im)migration and arrival cities)為主題,探討近1世紀來歐洲所面臨的移/難民議題,及他們進入城市後,對在地文化帶來的衝擊與改變。
該工作坊推動3年計畫的核心概念是:「在政治之外,城市中的博物館應責無旁貸,肩負起社會教育、文化平權、多元參與的責任,讓在地世居多年的民眾[1]認識並接納近20年來的新移民,更要真正看見身分地位更敏感尷尬的難民,達成共榮共生、相互尊重、理解、認識彼此的文化與社會處境。」
CAMOC不斷呼籲:各種主題的博物館,都有責任面對城市中族群多樣性的議題,規劃相關的展示活動,讓移民/難民可參與其中,甚至擔任主述者,進一步讓在地民眾與他們有更多互動、接觸及理解。
在各國眾多博物館的分享中,我們看到博物館如何透過移民物件的典藏展示、真人圖書館、讓移民講述故鄉事、或是透過移民集體與大量的書寫、歌唱、藝術表現,轉換為博物館的展示與藏品,並以博物館的空間,建立舊住民與新移民在文化、語言及社會議題上互相溝通的橋樑,甚至更進一步,邀請移民與第二代一起重新詮釋其身分及對於社會的期許。
例如荷蘭鹿特丹博物館的移民計畫專案,先對移民進行訪談與溝通後,邀請願意參與的移民成為博物館的典藏,並可獲得一個典藏品編號,再由這些獨特的「典藏移民」講述他們的故事。經過幾年的進行,這個專案已經累計到即將出書。歐洲的族群移動有上千年歷史,透過層層疊疊、移入移出的歷史所產生的厚度,形塑了現今每個獨特的歐洲城市。因此每個移民的人生故事,都是該博物館最珍視的典藏品。
而筆者也發現,委員會成員對臺博館從2014年與在台穆斯林社群合辦的「伊斯蘭文化與生活特展」,以及2017年與移民工社群共同策畫的「南洋味.家鄉味特展」,到各種由移民工社群主導的教育活動等,都相當重視,台灣社會面對穆斯林的高度包容力,也讓他們感到非常特別。臺博館培訓移民擔任母語導覽員、並鼓勵移民穿著代表母國文化認同的傳統服裝(Cultural Identity)進入博物館參訪,這些都是歐洲博物館較少嘗試的區塊。
在此次博物館委員會的經驗中,可以看到歐洲博物館更擅長邀請移民或具爭議性的議題進入博物館發聲,並以展示、劇場、行動劇、工作坊的方式呈現;同時,歐洲博物館也會計畫性地進入移民社區,對居民表達關懷、支持,並進行相關議題講座與課程。這是國內博物館可多進行的嘗試。
(以上引用自網頁原文)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7555
台灣看見家鄉推廣教育協會 在 齊柏林的飛閱台灣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逐岸行腳Day_3︱海灘早餐等日出,晚餐看見台灣】
多久沒這麼青春了?凌晨3點半逐岸行腳的熱血,神秘海灘早餐等日出的浪漫!
雖然今天烏雲勝利了,沒有等到海邊的日出,但是雨停了,我們與巍峨矗立的萼溫斷崖、海蝕洞群,一同看見雲縫間射向太平洋的金色曙光。
今天的重頭戲,是晚餐在天后宮前「便當辦桌」,佐《看見台灣》露天電影院;當烏石鼻、南方澳、蘇花海岸出現在螢幕上,所有人都興奮激動起來:「就是那裡!」「就是那裡!」,那是這幾天,我們腳踏實地走過的土地。
播映過程中,幾位朝陽社區的叔伯阿姨路過,看到太魯閣雄偉壯麗的峭壁峽谷,「水喔!」脫口而出。當齊柏林導演的鏡頭從太魯閣帶到立霧溪、亞泥礦場,他們的驚訝之情也沒能忍住。
映後的環境教育講座,幾位國小三四年級的孩子紛紛提問:「齊柏林是誰?」「你們說他走了,他怎麼了?」
齊柏林是誰?他是為了台灣飛上高空,讓我們意識到自身對環境影響的那個人。為了讓我們看見他所看見的,他化為天上的眼睛。那份使命感,那份對台灣的感動、不捨與覺醒,需要一個世代一個世代接力承接。
這五天逐岸行腳的夥伴,跨越老中青三代,《看見台灣》的影像力量也是如此。曾看過的,再看一次,感動依然;第一次看的,不分世代,都是震撼。2013年上映的《看見台灣》,我們希望讓全台灣人都看見,更希望讓新生代都看見。
帶著《看見台灣》飛閱台灣全家鄉播映,我們會努力,一場一場走下去。
逐岸行腳最後一天,清水斷崖,明天我們一起走。
👉成為齊柏林之友
https://chipolin.eoffering.org.tw/
👉 全家在這里 支持環境教育
https://reurl.cc/9X351V
👉訂閱 #看見_齊柏林基金會Youtube 頻道
http://pse.is/ChiPolinFoundation
👉 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 TAMEE
台灣看見家鄉推廣教育協會 在 齊柏林的飛閱台灣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飛閱台灣全家鄉︱跟著金魚腦開朗做環保】
「欠~回收 你是不是 欠~回收」,洗腦的好歌聲,來自環保界開朗少女 金魚腦 Goldfish Brain!
剛發行首張環保專輯的她,來到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與全家便利商店合辦的講座 #飛閱台灣全家鄉,分享她看見的美麗台灣。其中最讓她感動的,就是齊柏林也最愛的玉山:「主峰上的夕陽,就像橘子爆炸一樣,超美的!」
#旅行不能只去美的地方
金魚腦認為,旅行,應該把髒髒臭臭的垃圾掩埋場也排入行程。
大多數人把垃圾丟進垃圾桶後,就覺得與自己無關了。但當你親眼見到8層樓高的垃圾島,就會意識到,帶餐具出門、自備牙刷旅行,真的是很基本的事。
#看了很醜的風景_會有使命感
金魚腦說:「看了很醜的風景,會有使命感,想保留美的風景!」主持人齊廷洹也說,921大地震前,父親齊柏林喜歡拍美麗的台灣,921大地震後,才發現美好的、不美好的,都應該記錄下來,人類才會理解自己對環境造成的影響。
#環保不是為了救地球
齊廷洹與金魚腦都認為,環保是為了救自己,不是救地球。
齊廷洹說,地球發燒幾百萬年了,氣溫升高,受不了的是人類。金魚腦說,921大地震是台灣人的悲傷記憶,對大自然來說,卻是孕育堰塞湖、水漾森林等全新生態的契機。
#做人不要欠回收
為了讓自己還有機會親眼目睹台灣的美麗,金魚腦以開朗的方式洗腦身邊的人做好回收;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與全家也在最日常的便利商店舉辦環境教育講座。
正如齊廷洹所說,日常生活最容易製造垃圾的就是購物,而重複利用塑膠袋、自備環保杯買咖啡,是最容易開始的改變。
一起做個不欠回收的人吧!
#歡迎報名飛閱台灣全家鄉第二場講座
【歐晉德 X 郭兆偉︱走在蘇澳,看見國道的壯遊】
走進齊柏林視野,立刻報名 https://reurl.cc/5qZ4nM
【講座收費】
每張門票150元
【超值加贈禮】
《齊柏林空間》門票乙張(市價150元)
全家便利商店《夯番薯》乙顆
【歡迎關注】
FB | 全家在這里
FB | 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 TAMEE
不能只有我看見台灣的美👉 https://reurl.cc/3L44o9
全家支持環境教育👉 https://reurl.cc/9X351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