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HybridArtFair | 台灣藝術家在西班牙】
本來答應了 Cultura Taiwán,上週六要去我尚未有機會踏入、由荒廢多年的「西班牙大廈」(Edificio de España)改造而成的「Hotel Riu」,看Hybrid Art Fair飯店/旅館型態藝術博覽會中,旅西台灣藝術家周明毅老師的展覽與導覽。
非常不巧地,有個拍攝工作恰好落在上個週末,不但錯過了展覽,也導致我整個人現在還在週末沒休息到的疲倦狀態...🚬(不過拍照拍得很順利!應該會是今年以來商業攝影作品裡最滿意的一組照片💪🏻)
當天的展覽就看 馬德里的黃色工作室 Life Project In Spain 這篇精彩的觀後記補起來了🤩 期許自己今年忙碌之餘也能有多點時間參與藝文活動✨
同時也有1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170的網紅黃珊珊,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大家可能不知道,在過去疫情肆虐的這幾個月裡,位在萬華的 #東三水街市場,已經透過塗鴉藝術家的巧手,悄悄的換上新的門面了! 在萬華疫情嚴峻的時候,有一群年輕人自發性的發起 #守護萬華 的運動,他們不但自願組成「萬華隊」持續外送餐食給不便出門的獨居老人,現在也和當地區里長、自治會合作,一間一間的與市場...
台灣藝術家在西班牙 在 胡嘎的馬德里鬧城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藝文【幾米在西班牙唯一一場演講+簽書會就在馬德里🎡🎠🤹🏻♀️】
#台灣藝術家在西班牙
#馬德里不思議
之前跟大家報告過 — 專攻插畫和漫畫的ABC美術館 Museo ABC de Dibujo e Ilustración 將於本月開始展出 #幾米 的個人特展《看不見的存在》(Jimmy Liao. Lo esencial y lo invisible.),一共會展出174幅原作,一路將從10月9日展到明年1月26日!
除此之外,幾米本人下週五10月11日傍晚6點將在市中心Callao廣場旁的Fnac(來自法國的3C、書籍、影片質感賣場)舉辦他西班牙之旅的唯一一場演講+簽書會喔!
如果你/妳是讀者粉絲,千萬不要錯過;如果你/妳人在馬德里旅遊,來衝個人氣吧!
#我和阿卡會在現場工作喔😉
#活動完要揪團我帶大家去些百年經典小酒館吃吃喝喝嗎😋
#開玩笑的我得回家餵狗啦🐕
#但是可以開個泡酒館清單💡
台灣藝術家在西班牙 在 黃珊珊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大家可能不知道,在過去疫情肆虐的這幾個月裡,位在萬華的 #東三水街市場,已經透過塗鴉藝術家的巧手,悄悄的換上新的門面了!
在萬華疫情嚴峻的時候,有一群年輕人自發性的發起 #守護萬華 的運動,他們不但自願組成「萬華隊」持續外送餐食給不便出門的獨居老人,現在也和當地區里長、自治會合作,一間一間的與市場攤販溝通協商,要用「彩繪塗鴉」的方式,為在地的東三水街市場注入新的氣象。
過去說到塗鴉,可能很多人會聯想到突然出現在河堤牆上、或是廢棄房屋邊的突兀景象,但是現在這群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創作者,包含來自西班牙、荷蘭、香港和在地的台灣藝術家,用他們的創意和巧思,將塗鴉藝術融合了台灣傳統文化,把市場點綴的五彩繽紛,證明了塗鴉不只是亞文化,更是可以美化市容的藝術!
我也告訴他們,有了這些漂亮的畫作,我們應該也要多利用燈光來襯托市場的美,期待將來不管是白天或是夜晚的東三水街市場,都會有豐富的面貌!
#台北市 #副市長 #黃珊珊
#東三水街 #市場 #傳統市場
#塗鴉藝術 #彩繪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1A9b-JIko7Y/hqdefault.jpg)
台灣藝術家在西班牙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存在的本質|錄像藝術家 牛俊強
牛俊強,從建築踏入藝術,成為視覺藝術家。在嘗試各種媒材後還是情歸於錄像。從探索自己出發,擴延至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探索存在於生活中不可見的交會;人與人之間微妙的牽連;乃至更大的「無形」,從個人擴及群體生命意識,擅長以各種不同形式創作,做出細膩而宏觀的提問。
其作品由叩問自身延展至以「視覺作為一種存在的形式」確立主軸,於「2018年牛俊強個展」時臻至大成。作品類型以錄像為主,並包括實驗影像、攝影與複合媒材裝置等,在闡述「存在的本質」這條藝術之路上,不斷嘗試更開闊的創作與突破。
小檔案:
牛俊強,畢業於實踐大學室內空間設計學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目前工作創作於台北,任職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曾於國內外美術館與影展發表作品。影像作品《即使她們從未相見》獲頒第 35 屆金穗獎最佳實驗片。曾參與鹿特丹國際影展金虎獎短片競賽、FAFF錄像藝術節、英國Osmosis 錄像藝術節、美國Pixilerations新媒體藝術展、紐約 cutlog 藝術節、西班牙Aguilar影展、法國Tours亞洲影展、法國ARTchSO錄像藝術、 日本東京Interdisciplinary 藝術節、韓國光州ACC Asian Arts Space Network Show、兩岸四地藝術交流計劃、台北金馬影展、台北美術獎、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台北電影節等國內外藝術節和影展展出。
作品亦在柏林、伊斯坦堡、特拉維夫、俄羅斯、墨西哥、首爾、北京、深圳等國際重要城市發表。曾獲頒第53屆美國休士頓國際影展最佳實驗電影,第42屆金穗獎最佳實驗片,第35屆金穗獎最佳實驗片,及第十七屆台新藝術獎入圍,《神的影子》獲提名「2021倫敦IFF獨立電影節」最佳外語紀錄片,和最佳外語紀錄片導演。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iUI2irWiUac/hqdefault.jpg)
台灣藝術家在西班牙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從國中開始就讀美術班,一路到高中、大學都是科班養成的崔廣宇,並不意圖放大、擴張藝術家的價值與地位,相反的,他認為,自己只是剛好有一些天賦,做的創作也都獲得了正面評價,不知不覺中,也就長成了藝術家。
他實誠地表示,藝術家們也不過就是普通人,仍然活在生活與日常中。
崔廣宇從繪畫、裝置藝術到行為藝術,多方嘗試、多元經營,而後以錄像藝術作品廣為人知,如《當代日常習作》、《隱形城市》、《十八銅人》、《城市按摩》、《系統生活捷徑》系列等。
而藝術始於生活,對崔廣宇來說,生活是發動藝術的根本,譬如《城市按摩:美麗的髒泡泡》即為他日復一日載著女兒上下課,跟著公車胡思亂想,最終以公車所排廢氣吹泡泡而得。抑或《當代生活習作:一起表演》,則是他端坐便利商店大片玻璃後,擺放計時器,拍攝自身在一分鐘內能夠吃食多少碗涼麵,藉此顯演人們對於城市生活的慣性樣貌,乃至於媒體如今已然無所不在的深切省思。
一直以來,崔廣宇嘗試以生物學的脈絡,回應人與社會系統之間的適應關係,並透過行動來重新定義或者質疑人類所處的體制系統,以不斷重複的親身實驗來突顯某些習以為常的社會價值與現實環境背後的荒謬性。
《小檔案》
崔廣宇於1974年出生臺北,1997年畢業於國立藝術學院,並曾經受邀展覽於威尼斯雙年展、利物浦雙年展、西班牙蘇菲亞美術館、紐約雀兒喜美術館、東京森美術館、林茲OK藝術中心。
作品曾於2005年威尼斯雙年展的台灣館中展出,另外在2006也參與利物浦雙年展、在德國哈雷/ 薩勒(Halle/Saal)舉辦的Werkleitz 雙年展、在德國卡斯魯爾(Karlsruhe)的ZKM藝術媒體中心所舉辦的「藝術溫躍層:亞洲新浪潮」(Thermocline of Art-New Asian Waves)、在比利時麥赫倫(Mechelen)的國際影像雙年展(Contour Biennial),2008年則參與在奧地利林茲(Linz)的OK當代藝術中心(OK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所舉辦的Cuvée雙年展。
創辦人/馬立群
監製/王姿佩
採訪/沈眠 攝影/馬立群 剪接/徐珮珊
作品提供:崔廣宇 場地提供:Double Square Gallery 双方藝廊
#一影像專訪 #崔廣宇 #藝術 #生活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_AY4TChWTe4/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