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連假都在做什麼呢?
來分享一下最新一期經濟學人所報導的最新研究:女性地位和國家治理的關係,相當有趣,值得一讀喔😄
----
#壓迫女性會造成國家不穩定和貧窮?!
#分享外國學者研究
最新一期的《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有兩篇相似的文章,一篇的標題為 #為什麼讓女性失望的國家會失敗,另一篇為 #壓迫女性的代價。
兩篇都是在談「父系社會」壓迫女性,對於國家整體不利,主要是對「減少社會衝突」、「維持政治穩定度」有不利影響。
他們引用美國德克薩斯農工大學Hudson、楊百翰大學Bowen與Nielse三位學者的研究指出,壓迫女性傷害的不會只有女性,男性也會受到波及。
三位學者提出了 #父系社會症候群(patrilinealsyndrome)的概念,症狀包含:
在財產權及家庭法中對女性的不公平待遇、女性過於早婚(童婚)、女性婚後與男方家族同住、一夫多妻制、結婚的聘禮制度、重男輕女、對女性的暴力,以及社會對這種暴力的態度。
這研究將176個國家以症狀的嚴重程度,打0-16分的分數。0代表無症狀,16代表病入膏肓。
例如:
澳洲、瑞士、瑞典皆為0分;
伊拉克、奈及利亞、葉門和塔利班奪權之前的阿富汗被評為15分;
南蘇丹則獲得最糟的16分。
他們估計,約有120個國家還是受到父系社會症候群不同程度的影響。
#父系社會症候群與脆弱國家指數
接著,學者們借用智庫和平基金會Fund For Peace所做的2021年 #脆弱國家指數 (註)的數據,來探討該國家父系社會症候群的程度,和脆弱國家指數之間的關聯性。
統計分析的結果顯示:
父系社會症候群和一個國家的劇烈動盪高度相關(比「收入」、「都市化程度」甚至是「世界銀行用來衡量良好政府治理的標準」都更相關)!
例如,脆弱國家指數中前20名最動盪的國家,#都有實行一夫多妻制。
這可能是因為重男輕女、實施一夫多妻制的國家,容易造成大量適婚年齡男性找不到配偶,進而導致社會問題。
研究證據也指出,家父長制和貧困息息相關。
因為傳統父系社會常為了聘金把年輕女孩「嫁掉」。
少女早婚極有可能造成學業中斷;假如她面對的是一個惡質的丈夫,也較難起身抵抗。
這些年輕女孩們,在艱困的情境下,也較難養育出健康、受到良好教育的下一代。
台灣女性結婚平均年齡達30歲,我們恐怕很難想像,這世界上仍有五分之一的年輕女性,未滿18歲即步入婚姻;有二十分之一的少女,結婚年齡更是不到15歲。
#父系社會文化在全球衰退中
#性平上的進步仍需小心呵護
經濟學人文章指出,若從全球整體趨勢來看,父系社會文化正在式微中。
針對女嬰的選擇性墮胎已經大幅減少。過去性別比高度不均的國家,如南韓、喬治亞、突尼西亞,都已回復到正常水平。中國和印度的失衡情形也在趨緩中。
童婚的問題也受到正視。2000年以來,有超過50個國家將法定結婚年齡提高到18歲。
即使如此,近期 #塔利班在阿富汗、#美國德州心跳法案 的例子,也提醒我們,女性權益上的進步並非不會倒退。
值得注意的是,政治相對穩定但父系社會症候群嚴重的國家,也可能存在較高的社會動盪風險。
——-
#台灣的父系社會文化也在衰退中
#我們還可以做更多
讀完後,回想台灣,台灣在各種國際性別平等指數上,一直名列前矛。
「父系社會症候群」的童婚、一夫多妻制等「症狀」已經很少見,民法對女性的不公平也大幅改善,雖然還是有結婚聘禮習俗、婚後夫家期待,以及性別暴力等問題。
做為立委,我在立法院已提出《跟蹤騷擾防治法》、《性別工作平等法》、性私密影像條例、刑法權勢性侵相關條文、行政院組織法內閣三分之一性別比例原則等法律提案。
上會期處理到一半的《跟蹤騷擾防治法》非常迫切,本會期ㄧ定要三讀通過💪,補上台灣性別暴力防治法治的重要一塊拼圖。
當然,法律是社會的共同道德底線,落實性別平等的文化,還是需要我們大家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共同反思與努力😄
-----------------
註:脆弱國家指數由美國《外交政策》等每年根據政府的控制能力、人權、治安、經濟等12項指標,評估各國的不穩定程度。指數愈高,意味該國家的不穩定程度愈高
台灣都市化統計 在 超級歪 Super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近期臉書上有一篇投稿文章《讀社會學系是一個很糟糕的選項》在我的臉書同溫層上被廣傳。內文論點有三個:
(1)讀社會系出來找不到工作。
(2)社會系會不斷批判社會,灌輸你負面思維,讓你變成一個憤青,大學生涯會過得不快樂。
(3)社會系只會高喊社會正義,但對社會大眾的實質貢獻極低。
身為社會學系畢業的,我想回應一下這篇文章,說一下社會科學的訓練對我的意義,希望對正在選擇校系的高中畢業生會有所幫助。
-
(1)讀社會系出來找不到工作?
其實社會科學訓練出身的,如果統計學基礎學得不錯,在歐美國家還是不難找到工作的。不是社會系本身找不到工作,而是在台灣的社會系學生不容易找到工作,那是因為台灣多數中小企業沒有這方面的人力需求。這不是只有社會學才會遇到的問題,人文系所的畢業生,文學系、歷史系、哲學系、藝術科系,都難找工作。如果一個科系多數人都找得到工作,但少數人找不到,那問題可以歸咎給個體,但如果一個科系多數人都找不到工作,那就必須檢討工作體制、大環境是否有問題。學校這邊可以做的是提供更多就業協助,思考怎麼幫助畢業生銜接職場。不過目前世界趨勢是無法解決問題就解決提出問題的人,歐美國家的大學開始刪除人文社會科系的系所,所以這是人文社會學科的危機,不是社會學這門學科特有的。而且,相比於其他人文社會學科,社會學的涵蓋範圍很廣,勞動社會學、性別社會學、科技社會學、教育社會學、政治社會學、經濟社會學...幾乎涵蓋社會各面向,這有個優勢,就是可以讓大學生有四年時間去探索自己想要什麼,最後再轉換到自己想要的工作領域,所以社會系學生畢業後可能從事完全不同領域的工作。
-
(2) 社會系專門灌輸負面思維?
認為社會系就是一群左派憤青,其實是嚴重樣本偏差。整個社會系老師加學生假設200人好了,20個人上街頭搞社會運動,就以為社會系全都是這樣的人,難免以偏概全了。事實上,社會學成為一個獨立學科後,就一直很注重「價值中立」原則,社會學家必須拿出統計(量化證據)或訪談、田野調查(質化證據),才能夠做出理論主張。如果看到了資本社會越來越貧富不均的事實,因此去批判它甚至想辦法改善它,我認為這叫健康的進步思維。那些認為這是負面思維的人,也許要審視一下自己的價值觀標準。而且近幾年來,資本主義有問題早就是學界不分學科的共識了,差別只在於要怎麼處理而已。台灣最近要出版一本哈佛商學院教授Rebecca Henderson的《重新想像資本主義》,連捍衛資本主義的大本營哈佛商學院都出來檢討資本主義了,怎麼還有人認為社會學批判資本主義是「負面思維」?
*補充一個小故事:二戰後,猶太裔的德國社會學家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 逃亡到美國教書,每天都在批判美國資本主義社會的消費物質主義如何扭曲人類心靈,注重正向思考的美國人被嚇到了,問阿多諾:你每天都這樣充滿負面思維(negative thinking),人生不是過得很不快樂嗎? 阿多諾回答:我在做批判資本主義的否定性思考(negative thinking)時,就是我最快樂的時候!
-
(3)社會學對大眾極少實質貢獻?
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學術傳統跟特性,如果要很短視地談實質貢獻的話,在美國,20世紀都市化時出現許多犯罪問題(大家看過《破案神探》吧?),所以很重視人口學、偏差行為、都市社會學的研究,到了現在21世紀,黑人種族不平等的問題嚴重,時常有警察執法過當問題,所以種族研究也很盛行。如果沒有這些社會學研究,美國治安可能會更差、黑人會死更多。在歐洲,一直有王室貴族傳統,所以很重視階級不平等的研究,英國BBC在1960年代甚至拍過一部《成長系列》(7 up),長期紀錄不同社經地位的14位小孩,每隔七年追蹤一次,從小拍到大,證實階級如何決定一個人的人生。如果沒有這些社會學研究,人們會以為低薪是因為自己不努力。在日本,常常遇到天災,天災後的社會重建發現有資源不平等的問題,家庭收入低的受災戶,會需要更長時間恢復到原本生活,所以日本有災難社會學的研究,如果沒有這些社會學研究,如何跟政府要求經費、社會福利補助?這些都是社會學可以帶來的短期見效的貢獻。
社會學還有一些更細微、難以估量的貢獻,像是在思想層面上引導社會集體反思,1960年代歐洲、美國嬉皮世代的反戰社會運動,引導學生上街頭的思想領袖就是德國的社會理論大師馬庫色(Herbert Marcuse),當時美國大學生是一邊聽Bob Dylan的反戰音樂,一邊讀馬庫色社會批判的書《單向度的人》,正是在這種思想激盪中,創造出一整個世代的嬉皮文化,至今歐美國家的老人都還在嚮往那個黃金年代!
-
我自己大學讀社會系,還沒畢業就有進台灣吧的實習工作機會,一方面是因為影像製作的個人能力,一方面社會系的頭銜也讓公司認為我適合做知識型的教育影片。沒有大學四年的社會科學訓練,我可能不會有辦法做出超級歪的影片。如果讓我重選一次,我還是會選社會系或者哲學系、人類學系(反正都是一些被台灣人視為找不到工作的科系XD)。找不找得到工作當然是一個最血淋淋的問題,也是台灣大學系所人文科系都必須面對的問題,但是大學是學習的殿堂,是認識自己、認識世界的最佳時機,不是資本主義的社畜訓練所,人生沒有多少個可以花四年讀大學的機會,我認為應該趁年輕時多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備,我也很享受我大學四年的學習時光,也決定繼續出國讀社會科學。
如果你正在考慮大學要選社會科學相關的科系,歡迎你在底下留言,我會把所有問題搜集起來後拍一集Q&A影片!
-
附上一張書單,想知道社會學在幹嘛的人可以讀讀這幾本入門書喔!(依照難度排序,由簡單到困難)
Allan G. Johnson《見樹又見林》
Zygmunt Bauman《社會學動動腦》
片桐新自,永井良和,山本雄二《基礎社會學》
Norbert Elias《什麼是社會學》
C. Wright Mills《社會學的想像》
台灣都市化統計 在 敏迪選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前天中國宣布全面三胎
但誰要生這麼多我就問
#老年人多了5個百分比
5月11日,中國第7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出爐。
報告說,中國過去10年來人口年平均增長是0.53%,比上一個10年的人口年增長率又下跌了0.04個百分點。
雖然是正增長,但是一來增長數字減緩了,二來是,裡頭結構改變了。
2010至2020年,中國15至59歲人口比重大減6.79個百分點。
而60歲以上人口佔18.70%, 比10年前大增5.44個百分點。
中國只花了十年,就走到老齡化的門口。
這當然要怪一胎化。
中國從1980年代開始推動計畫生育政策,一個家庭只能有一個孩子,要不然就要受到懲罰。
這在當時的時空背景可能是合理的,但卻不合情。
當時地方政府的其中一個施政指標,就是人口要壓在一定數量以下。
這導致了許多不人道的法規出現。
例如有些地方的一胎化政策嚴格到會對沒有准生證的孕婦銬上手銬,強行墮胎。
有些超生的孕婦已經懷胎九個月了,仍然被注射墮胎針,有些婦女因此死亡。
中國在2013年的統計報告中指出,一胎化政策使世界人口短少4億人。
其中有多少是已經誕生在這世上,但被強行奪走生命的嬰幼童。
接著來到2013年,中國雖然還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但生育率已經降到世界平均值以下。
所以中國決定,開放「單獨兩孩」。
單獨兩孩,指的是如果夫妻當中有一人是獨生子女,就可以生兩個孩子。
這是為了不讓青壯年人口被家中長輩的照護費用給壓垮。
但是單獨兩孩實施一年後,效果非常微弱。
所以2015年,中國政府再度宣布,改成「全面兩孩」。
在那之後,中國勉強維持住生育率,新生兒數量來到一年800萬高峰。
但這個光景只維持了4年。
2019年,中國新增人口數又降回467萬。
咦?怎麼又砍半了?
這次生育率下降,不是政府強制執法造成的。
1980年計劃生育政策下出生的獨生子女們,現在差不多來到20到40多歲了,正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青壯年族群。
這些人雖然在人生最輝煌時期搭上中國經濟奇蹟的火箭,但同一時間,生活消費也變得越來越貴。
2007年,北京郊區一平米只要幾千塊人民幣。
到了2017年,這個數字是當初的十倍,甚至更多。
以前只要種田,至少一家不會餓死,但現在生活型態改變了,養家糊口變成一件比種田還難的事。
搭配著都市化,住在城市裡的人變多了,這些人拚命符合阿里巴巴打造出來的996文化。
就這樣,都市人的生活重心只剩下工作和養爸媽,沒人有心思生小孩了。
就算政府開放全面兩孩,
我還是生一個就好吧,反正生了也養不起。
其實中國現在面對的問題,全球先進國家都在同樣的泥淖裡。
我們台灣更是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國家之一。
但在其他民主國家,政府除了多規劃一些育兒福利,其餘的只能「鼓勵」。
也就是說,民主國家內作法大多是把育兒環境弄好,職場法規設立好,剩下的就看人民意願能不能提升。
但在中國,他們多了一張魔法卡,就是政府的強制力。
過去可以為了降低人口基數,當起嬰兒的劊子手。
現在中國政府是否有那個魄力,強制人民多生小孩,不生,就對你本人下手?
但是要誰生呢?
現在尷尬的是,不生小孩的是都市裡那群人,正好是經濟水準比較高、相較適合養小孩的人。
萬一這個「開放三胎」的政策鼓勵到尚未脫貧的偏鄉地區,
那可就會延緩脫貧速度,中國政府有辦法忍受這件事嗎?
噢,你以為中國政府只擔心「窮人」生太多?
他們更怕的是「少數民族」。
少數民族的生育意願本來就比較強,萬一鼓勵生育的政策落到了這些民族身上,
哇,那會不會衝擊中國的民族結構?
所以接下來,我們可能會看見,
中國開放三胎或鼓勵生育的政策或許會「因人而異」。
但無論如何,人口政策都是個十年、二十年的大事。
現在的矯枉過正,不僅不能立刻解決眼前問題,更有可能為未來十年帶來嚴重後患。
看看一胎化政策吧。
中國現在正吃著30年前種下的苦呢。
全文在這裡
https://www.mindiworldnews.com/20210601-2/
台灣都市化統計 在 越少子化就越都市化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少子化海嘯來襲,2019年的台灣躲過了「生不如死」的時代。據內政部發布最新出生及死亡人數統計,去年全年出生人數為177767人,死亡人數為176296人,擺脫去年2月以來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