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黨國不分的馬英九!#千萬不要小看低能的力量
一「那些披著「白色」力量的馬英九」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163856543754423&id=584986081641475
一「得金不能升國旗唱國歌 美記者:台灣身為民主國家的罪 - 自由體育」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2063725663767502&id=584986081641475
一「歷經三位元首!前參謀總長直言:蔡英文是最喜歡國軍的總統 | 政治 |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827844037355667&id=584986081641475
我們無法否認的是,國歌就是黨歌。
從小老師跟我們說「吾黨」代表「我們」,其實「吾黨」代表的就是「我們中國國民黨」,黨國不分在民主國家是很嚴重的問題。
如果如此,那國歌的存廢,就有討論空間了。
https://www.facebook.com/1775451270/posts/10202505117827287/
「真的有夠噁心、中共同路人的嘴臉、陳玉珍大方承認國歌就是黨歌」。
https://www.ftvnews.com.tw/news/detail/2020929W0075
【 行政命令!】
貼這幾張圖的重點,並不在 ”黨歌變國歌” 、"國歌是黨歌” 這些大家早就知道的。而是:喂,請給它看清楚 ── 只要一紙行政命令,就可以改國歌!
(看來,蔡英文要洗刷 “堅定的軟弱者” 的惡評倒也並非沒機會!)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0865406669/posts/1660899700615527/
墨墨吾名:
仲諒阿,叔公在說你要聽啦
阿然後那個其實真正的中華民國國歌是<中華雄立宇宙間>和<卿雲歌>,黨歌代用國歌是1930年的事情,那時候是中國國共內戰+各省軍閥大亂鬥,KMT根本沒全面執政中國耶OwO
盟軍代管政府的古早歷史真的Hen亂
#雨兒碎碎念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777925875886390&id=254495541562762
種花民國國歌根本黨歌,到底是ㄊ媽要唱到哪一年???
啥時可以換首好聽的??不要再殘害我的耳朵了😑
哀…一首大部分國民都不喜歡的國歌,國家是能強盛到哪裡去???
那麼爛的歌唱這麼多年…我也是醉了🙄
一首中國人所寫的曲子都比這三洨主義歌有水準zzz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KDnl6I1p2o
這是我在國樂團最喜歡的曲子,跪求一位高人幫“臺灣追想曲"填詞,直接當臺灣的國歌~
吊打種花民國!哈哈
https://www.facebook.com/2244685065767277/posts/2310767295825720/
我今天居然看見一個自稱史地痴的媽媽說(她知道中華民國是什麼,也知道所謂國父是中國人、國歌其實是黨歌),台灣不可能變香港因為我們有獨立政權,然後她說台灣意識誕生於蔣經國、李登輝落實、陳水扁再次分裂
......欸???你讀的歷史是什麼版本???她還說她很幸運遇到國中歷史老師教他們歷史思辨,欸?不是用中立思辨的樣子包裝洗腦嗎?
https://www.facebook.com/531812886/posts/10156973700737887/
這幾百年來的民族主義風潮之下,代表各族群的象徵自然成為每個人認同感動的對象,連號稱不沾政治的奧運也跟隨這個風潮,頒獎時升旗奏樂,這是民族主義認同政治的重要一環,否則我們不會為了頒獎台上出現沒關聯或沒見過的符號而感動。
中華民國的國旗是中國海軍軍旗
中華民國的國徽跟中國國民黨黨徽是攣生兄弟
中華民國的國歌是中國國民黨黨歌
中華民國的國花是梅花
奧運頒獎升旗的中華奧會旗設計理念就是根據梅花的五枚花瓣,只是正中換成黨徽和奧運五輪。
梅花在台灣有原生種但不常見,也沒有特有種,最大關聯是幾十年前中華民國政權一紙命令下來叫台灣人尊崇梅花。
「從今天起這就是國花,給我紀念它。」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0517951658/posts/4945741208786429/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台灣 國樂團 行政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除了感恩還是感恩🙏🏻❤️
自創團以來,劇團從不畏挑戰各種可能,我們融合西方交響樂、嘗試加入影像,改編西方名著、甚至將年代背景設定在唐朝西域、平安時代的日本。一路走來,每一次的製作都是掏空心思,但遇見《月夜情愁》卻是另一個完全不同的挑戰。《月夜情愁》設定的年代離我們不遠,是最熟悉的土地、最親近的歷史,按理來說,豈不是更容易揣摩製作?然而現代戲與戲曲的演出方式截然不同,如何轉化熟悉的表演程式,使戲順暢協調,這都多虧編導邱坤良老師和執行導演吳定謙 Wu Ting-Chien的巧思與安排。
在現代戲方面,蔡振南南哥和羅北安老師獻出了他們北管演唱的處女秀;竹昇、耀仁、志杰三聖士插科打諢也唱了富含民俗意義的車鼓曲;戲中戲部分,劇團培育的閃耀青年團在楊蓮英老師和李文勳老師的指導之下,首次以亂彈(北管)形式演出。這對演員們來說都是前所未有的嘗試。當然還有我的好姐妹貓姐(王金櫻)、咪姐(百變精靈~小咪),在劇中無論是現代戲或戲曲的表演都能轉化自如、恰如其分。民視一哥王燦和秀雯姐則是排除萬難、義不容辭來幫忙。還有情義相挺的柯一正柯導和年輕有潛力的子嫣,要聚集這一堂戲的演員,實實在在是《月夜情愁》排練過程中最艱鉅的任務,由衷感謝大家對美雲的疼惜,兩年來跟著劇團跑了北中南四個場館,且在第一次決定再演時一口同意,讓原班人馬可以重現舞台。
幕後製作群是戲能成功的重要推手,黃文英老師的服裝設計、王世信老師的舞台設計、王奕盛老師的影像設計、曹安徽老師的燈光設計,烘托出1930年代的氣氛,給《月夜情愁》最好的背景、給人物最好的裝扮。年輕音樂創作才子君達、歆翰、易霆拋開對製作歌仔戲音樂的慣性,為《月夜情愁》創作適合的音樂,再一次展現出他們的才華;還有辛苦的舞監李歐、世丞以及美蒨。曉玫老師和逸軍為劇中一朗和娟娟的舞蹈費了不少心思;湘琪老師也特地來指導演技,提供演員寶貴的意見。還有林天吉指揮和遠道而來,跟著我們南奔北走的高雄市國樂團、劇團帥哥美女大樂團、漢陽北管劇團、淡水南北軒、台灣特技團、臺灣京崑劇團,因為有大家,才能成就《月夜情愁》。
《月夜情愁》是一代人的情懷,劇中角色對戲的痴與愛,正如同我們這些還在舞台上努力的演員及創作者。感謝文化部、感謝國表藝、感謝戲曲中心、國家兩廳院、國家台中歌劇院、衛武營國家藝術中心,給予這麼好的劇場和機會,讓我們可以在這塊文化寶地上繼續努力。最後感謝評審與每一個支持劇團的觀眾,因為有您們,才有唐美雲歌仔戲團。
#感謝親愛的綠蕾
#感謝YULEZA
#感謝劇團的行政和義工們
台灣 國樂團 行政 在 范揚景 Fan YangJi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世紀豐華」音樂會-感謝文
演出完後,我獨自在停車場,安靜了30分鐘,回想這一切過程,沈澱與感動這一切。
大日子,謝謝有來的朋友們
「一直持續往更高的巔峰邁進」
去年11月接到了NCO的邀約,開啟了這段旅程
以為是一段山間小路,結果走到了極地山海般的階段
在前面第一段時的「天啓交響詩」三部曲時
採用交響詩「symphonic poem」與奏鳴曲式「Sonata」及輪旋曲式「Rondo」交織,打破傳統形式,進而讓聲響能在形式破口之間衝出突破
大概2019/11-2020/3,花了兩個月蒐集素材
因為日治時期一位黑澤隆潮史集家在台灣採錄了台灣稀有的原住民部落民謠及原始聲音及無伴奏吟唱
將其錄製成黑膠,而此次演出核心策展人吳榮順老師希望穿越時空的保留黑膠原始聲音、但融合現場交響樂團的層次,形成時空堆疊的樣貌
所以執行上存在非常大的挑戰,一方面需要將黑膠原住民每一段聲線都調整成樂團標準調音442hz, 也要在預置錄音的樂團音色是440上,全曲做極細微的同步,讓每個音符的timing 可以在click上使樂團能跟著耳機裡的節拍器,卻又需要盡量讓指揮跟樂手的耳機裡面不要太多干擾的預設cue點跟click, 在這階段的執行方式需要考量的有幾個面向綜合試驗才能達到平衡,實驗大概處理了125種以上的存檔版本、總譜在時間有限情況下調整了9次,最後跟program再於7次彩排時反覆調整各分軌為團員與指揮習慣的平衡下、才產出這次最終演出的音樂。
樂曲解說
——————————————
《戰宴.飛》 范揚景 曲
「戰火繚繞,生生不息,生命輪盤,天啓而生」
本曲為原創組曲系列《天啓交響詩》第一樂章,取材自原住民古調邵族《快樂的聚會》以及阿美族《巫女的祈禱》。
1895-1945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產生許多文化與人文上的衝擊,其中亦包含音樂。雖有歷史上的眼淚,但日本音樂文化也對臺灣有相當的正面影響。
此組曲以原創全新為出發點,揉合日治時期黑澤隆朝在臺錄製的原住民聲音,在保留其錄音原始狀態下,適度融入國樂團的聲音,勾勒出此三部曲延展性最高的狀態。以各聲部間的獨奏與齊奏,建立臺灣音樂特有的宇宙結構,讓聽眾自由探索每一個段落間、有如電影配樂般的畫面、音響與想像。
樂章以吟唱和戰鬥場景般的小快板開場,每個樂段以交響詩藍圖的自由情緒,描繪出速度感、情感,帶出強烈而深刻的震撼。
《逆空.雨葬》 范揚景 曲
「祖靈聖火,日式民生,都市聚落,雨火留聲」
本曲為《天啓交響詩》三部曲的第二樂章。
從戰火中生存下來的原住民們,經過歲月洗滌、融合了社會裡雨火煙花的留聲,帶著祖靈的庇護,以他們詩歌般的朗誦與腳步,進入繁華世界。部落的天空下,巫女使用古老語言的祝禱中,族人們讚頌先人足跡,相互擁抱,交織成大自然裡最美的模樣
全樂章以浪漫的散板出發,色彩鮮明而空間自由,演奏者與聽眾聽覺上的互動留存在樂段某處,待各位品嘗。
《天.地》 范揚景 曲
「天地之間,萬物歸宗,彼岸之花,戰火燎原」
本曲在調式設計上採用直覺跟流行兼容的寫作方式,利用預置錄音跟傳統樂團的聲響融合帶出速度感,打擊樂器猶如勇士們的呼喊跟堅定腳步,弦樂、管樂交織與衝擊,是人們最糾結又釋放的象徵:我們可以失去家園,但不能失去意志!
傳承,是三部曲最後傳達的意念—唯有意志,才能永存。
只要我們在哪,家,就在哪。等待破曉之時,海平面會升起希望之焰。
《遙想頭目的叮嚀》 范揚景 曲
本組曲是為布農族合音與國樂團、或管弦樂團所作。
全曲分為兩樂章,以「自由」為銘,運用最原始的原住民人聲、單純、直白,描繪臺灣動人的歷史痕跡,期許我們都能從音樂中得到生命救贖的啟示。
樂段留有自由空間,讓原住民演唱者可自由吟唱、合唱疊加於樂團之上。從本曲長音部分來看,原住民「有譜」合唱與「無譜」自由吟唱的兩種層次,分別代表太極兩極之地。
夜光裡頭目的淚光,含有祖靈的寄託及意志傳承。守夜者看著頭目的燭火,繫著母親給的頭帶,對勇士之刃輕嘆一口氣。上路前,抓一把小米放回搖籃裡的枕下,祈禱家鄉能安然無恙,遠處的號角跟愛人的呼喊,正如歌唱與樂團,是最動容的對位。
《快樂的聚會》 范揚景 曲
本曲與前一首的「月」之意向相對,以太陽為銘,期許原住民的祭典之聲有如在陽光下進行光合作用,撼動世界。
日立之時,春暖花開,甘泉淋漓,陽光穿透破曉後的霧氣,照耀千秋萬世,引領思鄉之人帶著戰果回家。
布農族12人大合唱的古調在樂聲中穿梭,節奏代表心跳,旋律代表故事,聲響代表記憶。我們從未忘記歷史、從未忘記根源,至於何去何從,就由音樂帶領我們,在太陽指引下,找尋到落葉落下前一刻,我們該回去的神聖之地—家。
—————————
在第四段的島國新世界中「日、月」組曲二部曲裡面
「遙想頭目的叮嚀」是「月」
「快樂的聚會」是「日」
「快樂的聚會」原名是我在自己交響曲作品集裡
「眾神紀元之詩」九大篇章裡的
「太陽神Apollo 」與「月神「Luna 」兩詩篇元素延伸篇章處理成現在的「外傳篇章」
因應節目的故事性,而採用了目前的命名,讓整體節目更完整
大概到了2020/3-2020/5 ,在錄音室裡無限反覆的實驗跟處理,每天都超過16小時的執行,已經分不清日夜下,呈現一個「集中」的靈魂狀態,在寫作逆空與遙想頭目時幾乎是自己先要求自己寫出「平凡卻深刻」的旋律,而在幾度瀕臨身心極限狀態下,是在自己也流眼淚邊製譜的情況下,完成了今天大家聽到的成品
所以今天很多朋友跟演出者對我說這五首音樂他們聽到流淚與哽咽的感動時
我心中只有一個念頭:
「有你們這樣的一句話就夠了,不累了。」
時常想,我還能再為台灣音樂多做些什麼,我還能為古典跨界流行的音樂多做些什麼,可能是我逞強倔強好勝的心態,所以每次都在極限中,找到一個出口讓自己的理想能為聽眾與自己的音樂中都找到一個能無限循環聆聽的平衡。
最感謝的,是我最大的恩師、也是我父親范光治教授,當年寒暑假你不辭辛勞的每天指導我和聲學、對位,樂理,配器學、還有做人道理,讓我能在音樂這塊畫布上、能有更多的畫筆為流行音樂或古典音樂上自由的揮灑,我翱翔在這片音樂的天空,深刻的用這份愛、飛翔的自由而努力
也最感謝我的恩師母親鄭佳英,樂觀而進取的態度,帶我在執行面上,理性感性能盡量平衡,這份最強大的精神後盾,讓我在每天不分日夜創作下,學習了什麼是愛,而為你們給我的愛而在每次創作的過程中不斷咬緊牙根為你們奮鬥,是我最大最大的精神支柱,我永遠愛你們。
最後要謝謝台灣國樂團,每一位辛苦的團員還有張佳韻運指揮,謝謝你們願意跟著我突破國樂的某些框架,其實過程中雖然花了不少時間的磨合以及練習,但我一直秉持著「我們一定會更好」的信念,最終我們完成了這場漂亮的演出
也要謝謝PGM 嚴嘉慶老師、李之一老師,你說這是你做過P G M裡面生涯最大的挑戰,真的謝謝你的耐心,這次沒有你,就沒有這次融合預置錄音的完美呈現
謝謝在台灣國樂團裡面演出的每位認識與不認識的朋友
謝謝藝術經理Wang I-Yu,跟助理指揮陳奕全,這次很多的任務與協調,有你的協助讓整個演出終於順利完成
也要謝謝台灣國樂團的團長、科長,舞監,執行長,音響單位,行政團隊
謝謝服裝Zih Chen 妝髮造型Laurance Kuo張皓淳
其他作曲家你們超棒
全體的大家,謝謝,你們辛苦了。
最後謝謝所有有來的朋友們,我都記得你們
中秋節快樂
我們下次見。
#orchestra #music #composer #fantasy #fanyangjing #symphony #poem #rhapsody #symphonicpoem #范揚景 #交響樂 #作曲家 #音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