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主題:#地貌與構築 ▌
地景的塑造,是在改變或創造地表之上與地表之下等許多層次之間的交互作用,無論是建築、環境與生物,息息相關、交織影響。本文作者透過實際操作的經驗,從「地形地質」、「氣候」、「自然」、「藝術」、「維護」等等面向,說明地景的構築過程,可以怎麼樣摸索、解讀如此交錯的關係,並讓地景設計讓基地環境產生有意思的對話。
https://eyesonplace.net/2021/09/22/18449/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台灣史新聞」(最新增訂版)介紹 專訪作者: 曹銘宗 內容簡介: 台灣最古老的新聞通訊社,跨越六百萬年的史料首度面市! 早在六百萬前年台灣島初形成之際,一個神祕的「台灣史新聞通訊社」就已然存在。他們的宗旨是:「任何不可能的現場,我們都在那裡!」因此台灣所有重要的歷史...
台灣 地質 讀 景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傑菲亞娃好台灣 #澎湖 #澎湖跳島 #七美 #雙心石滬 #小台灣 #大獅與龍埕
👉澎湖【七美嶼】為東高西低的台地,海岸線總長14.4公里,島上滿是各式各樣的玄武岩ex.柱狀節理、板狀節理與放射狀節理,綿延幾公里的的熔岩台地及特殊的海蝕地形,因此來到這鐵定要好好欣賞沿海的獨特的地質景觀,這些可說是七美的自然寶藏。💃💃💃
🧿【七美必看】(七美塚、望夫石、大獅與龍埕、小台灣、雙心石滬)
✅傑菲亞娃延伸閱讀◎台灣澎湖~跳島南海之旅(二)【七美】(七美塚、望夫石、大獅與龍埕、小台灣、雙心石滬)
台灣 地質 讀 景 在 陳宜民教授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氣候變遷水患成災,前瞻預算打水漂
今年7月底至8月上旬的一場西南氣流加上盧碧颱風帶來的豪雨,對中南部造成嚴重淹水(經濟部水利署稱為「0806水災」)及農損。許多民眾不禁懷疑,蔡政府在前瞻計畫中投下了2508億元的治水預算,為什麼對水資源的管理,績效還是這麼差?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永續發展組和經濟財政組,24日聯合舉辦「氣候變遷水患成災 前瞻打水漂?》座談會,邀請專家學者為台灣的治水把脈。
永續發展組召集人陳宜民首先帶領與會者為日前勘災時落水的高雄桃源區代表謝宜真祈福,希望失蹤近2週的她最終能平安歸來。接著陳宜民指出,從7月份德國萊茵河水患以及中國大陸鄭州水災,到0806水災重創南台灣,氣候變遷對環境造成的災害,已一再重複發生,「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是否能夠因應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挑戰,是一個必須嚴肅思考的課題。
前內政部長、現任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李鴻源以「總合治水策略與實踐」為題,進行了15分鐘的專題演講。呼應陳宜民前述提醒,李鴻源直言「風調雨順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旱澇交錯已成常態,他甚至預言,未來人類將會陷水資源的搶奪大戰,而台灣已經不可再建水庫、清汙效果也有限,台灣將不斷遭遇淹水、缺水問題,該怎麼辦?李鴻源表示,過去以工程技術治水、相信「人定勝天」的這種理念已經過時了,必須從國土規畫和都市設計這種上位思考,對治水進行透水、吸水和保水的三合一規畫。
此外,治水必須以跨領域對話、跨部會整合、中央與地方以及公私部門之間合作的方式進行,而溝通是非常重要的過程。李鴻源以過去因地層下陷問題與雲嘉一帶農漁民馬拉松式的溝通為例指出,他體悟到解決地層下陷問題之前,必須先幫助農漁民設想生計問題的解決之道。李鴻源認為,政府必須更聰明,才有辦法面對多變的氣候、解決問題,而政府要變得聰明,前提是人民要更聰明,知道如何要求並監督政府。
李鴻源並補充,協助台中市政府與東海大學合作,共同整治東大溪的過程,是很美好的公私部門合作經驗。雖然這個計畫不算太大,但卻呈現了多元的成果,不但是水質整治工程,也呈現了環境人文、生態恢復、水質改善及環境教育等多個面向和層次,甚至幫助東海大學在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機構的「2020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中,獲得全台私校排名第一的佳績。
國民黨立法委員謝衣鳳表示,過去10年來,政府在區域河流整治計畫中,已完成了110萬公尺的排水路整治,其中,台南有20萬公尺、嘉義縣14萬公尺、屏東是13萬公尺,是水路整治的前3名,但這次0806卻仍然淹得很嚴重,因為降雨量實在太大。由此也令人省思,前瞻建設水環境計畫的滾動式調整時間,必須縮短,如此才能根據環境現況,及時提出改進之道。
謝衣鳳並指出,海埔地整治等所清出來的大量海砂,政府應該要妥善運用。
前環保署長、台大地質系退休教授魏國彥回應指出,位於高雄小港大林浦海岸的南星計畫,當年就是運用海砂填海造陸,可惜後來沒有繼續下去。
魏國彥以知名歷史學者陳寅恪的詩「讀史早知今日事,看花猶是去年人」指出,就一個地質學者而言,許多環境的問題其實早就了然於心,因為研究地質就是探索大自然的歷史,所以知道什麼地方可以做什麼樣的建設、不該做什麼樣的建設。魏國彥認為,台灣防災治水要趨吉避兇,就要將地質因素納入;他呼籲:治水、防災、選線(施工路線的選擇)的工程設計,「要延攬地質人才加入!」
前台灣省環境工程技師公會理事長胡思聰提醒,目前許多工程施工時所參考的數據和係數,不但已歷經4、50年沒有修改,且往往是西方所訂,恐怕已經不符合目前變化快速的環境和氣候條件,再加上許多地方人口密集、人類活動頻繁,當初的規畫設計早已無法適用,例如為1萬戶設計的排水系統,如今卻有好幾萬戶居住其間,那麼這個系統當然就難以處理排水的問題,一定要及時修正,否則就會出問題。
即將在今年11月到英國格拉斯哥參與「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6屆大會(COP26)的立法委員陳以信指出,眾所周知,溫室氣體排放是造成氣候變遷的重要因素,因此各國都正全力降低溫室氣體,台灣也訂有《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溫管法》),然而,蔡政府的 執行態度卻相當消極。例如,按《溫管法》規定,政府早應於2019年制定的第2期管制目標,但目前仍渺無蹤影;應於今年6月份提出的溫室氣體國家報告,目前已過了2個月,蔡政府也迄未提出。
陳以信呼籲蔡政府儘速依規提出,不然在COP26上要報告什麼?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水利技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賜賢,在書面報告中指出,探討此次0806水災中,高雄發生洪災的主要問題在於,過度注重水質的整治,卻忽略了上游洪峰流量的削減及下游潮汐頂拖的問題,也就是說,主政者偏重親水景觀綠化、易於討好民眾的表面功夫甚於防洪排水處理的基本功。
他建議,考量都市流域治理時,必須在區域的防洪排水和流域對策下更多功夫,並且要師法自然的流量分擔策略,將流域的降雨根據不同都市土壤利用情況所流出的洪水量,做流域分配量處理。
國政基金會經濟財政組召集人林祖嘉,在座談會的結論中指出,對照4、5月間,台中、苗栗等縣市才因缺水問題,被迫實施「供5停2」措施,影響民生、農耕用水,8月竟發生大淹水,看來缺水、淹水已交錯而至。他認為,應重新評估政府的治水能力;其次,應儘速拉高下水道建設比率;第3,氣候變遷造成的災害發生率大幅升高,政府治水相關的參考年限也要進行修正。例如,過去10年、20年才會出現的大雨、豪雨、強降雨等,現在可能1、2年就出現一次,因此防洪治水的規畫和設施標準,也必須跟進調整。
台灣 地質 讀 景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台灣史新聞」(最新增訂版)介紹
專訪作者: 曹銘宗
內容簡介:
台灣最古老的新聞通訊社,跨越六百萬年的史料首度面市!
早在六百萬前年台灣島初形成之際,一個神祕的「台灣史新聞通訊社」就已然存在。他們的宗旨是:「任何不可能的現場,我們都在那裡!」因此台灣所有重要的歷史事件,他們都留有第一手的採訪報導。
如今,沉寂已久的珍貴史料終於出土,專家學者為了記錄這項驚人的發現,特組成台灣史新聞編輯委員會,製作《台灣史新聞》六百萬年紀念特輯,希望還原歷史真相,帶領讀者重新來到事件發生的現場,甚至直接感受台灣島誕生之際的地質衝擊,讓讀者體驗身歷其境的真實。
本紀念特輯精選台灣史新聞通訊社最具代表性的新聞、社論,以報紙的形式重新排版,呈現從古至今所有人類與台灣這塊土地互動的歷史。全書依時代背景分為六卷,從台灣島誕生開始,歷經史前、荷西、明鄭、清治、日治等時期,直至民國百年,一路展現台灣豐富的樣貌。無論是政治事件、民生經濟、藝文活動或名人軼事,都鮮明地反映當時的庶民生活。
你將能從百萬年等級的歷史維度,看到所有在這個島嶼上曾經發生的大小事。書中不僅呈現台灣在地觀點,更連結國外重大歷史事件,具有宏觀的格局與視野。除了豐富的知識內容,還融合了逗趣的漫畫及小廣告,增添閱讀的趣味。
這是一本將複雜的台灣歷史化繁為簡的書,也是第一本結合自然地質科學、考古人類學及歷史研究的台灣史專輯。只要擁有本書,你就能輕鬆掌握台灣史!
作者簡介:曹銘宗(撰文、漫畫腳本)
一九五六年生,台灣基隆人。東海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北德州大學新聞碩士。曾任聯合報鄉情版、文化版記者、主編、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東海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現從事自由寫作,並任英語、華語導遊、台灣文創產業、休閒農業參訪團講師。
長期關注台灣族群文化,並以歷史宏觀角度觀察台灣多元文化,曾以〈回來做番:當代平埔的族群認同與文化復興〉、〈檳榔西施的文化觀察〉、〈數位@文化.tw〉等系列報導,獲得三次吳舜文新聞獎文化專題報導獎。
出版台灣歷史、文化、語言、飲食、人物等著作,包括《台灣史新聞》、《台灣人也不知道的台式國語》(貓頭鷹)、《祝你永保安康》(天下文化)、《自學典範:台灣史研究先驅曹永和》(聯經)、《台灣地名謎猜》(聯經)、《台灣廣告發燒語》(聯經)、《台灣的飲食街道:基隆廟口文化》(基隆市立文化中心)等,以及《鷄籠中元祭》、《基隆廟口》、《迎媽祖》、《洄瀾》等繪本。
懷抱自由、平等、民主等普世價值,繼續在台灣書寫台灣。
台灣 地質 讀 景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雨都基隆,仍有許多角落顯得灰暗、陳舊、潮濕。但這座山海環抱的老城,不僅開始展露明亮活潑的一面,且隨着老屋整理、青年返鄉、藝術進駐、人文探索,漸漸糅合出一種新舊交融的獨特魅力。除可來趟文化行旅走讀基隆,隨着和平島公園剛於上周六(4日)開放,基隆的地質奇觀,也再度引起注目。該是時候走趟基隆了,再一次感受她的美麗與哀愁。
=========
全新副刊,推動知識文化多元。培養品味,立足香港放眼世界。不畏高牆,我們站在雞蛋一方。
《果籽》 栽種品味,一籽了然。
http://as.appledaily.com/
台灣 地質 讀 景 在 林lillian_lin1029常容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四階平台:位於七斗子96巷半山腰
八斗街96巷(以前叫『金光巷』) (當地人區分這裡屬七斗子)
經訪問吳鳳奇耆老.也是當時第一間受災戶:依山而居的有14戶人家,在民國63年中秋節前夕發報颱風警報,連續下了幾天豪雨尤其是在農曆8/13這天更是傾盆大雨連續下。
終於在農曆8/14凌晨住最上面(吳家)的這層共有三戶人家,只看到旁邊的土石慢慢的蓋下來,住戶忙著搬『洋服櫥(台語)』衣櫃跟冰箱,小朋友趕緊搶救自己的書包,這一層有三戶全被淹沒。
只看到土石流如海浪般緩緩的捲來下一波『地方耆老美女姨說:好像海量慢慢的一捲一捲捲下來很好看』,第二層的住戶也趕緊搬出貴重家具逃生。
而吳鳳奇的爸爸『悅ㄚ伯(譯音)』,就是不願逃。還對著土石流叫喊:『這是阮叨,給您爸淹看嘪』還好家人趕緊連哄帶騙的將他揹下山。
土石流仍然如海浪般緩緩的繼續捲來下,一層一層的住戶被淹沒了。直到96巷18號『美女姨家』後面種了一排榕樹,另外還有被掀光瓦片的屋頂將土石流頂住了。
此處屬於頁岩層的順向坡,地質較為鬆軟,經過幾天的大豪雨,因此造成土石流。還好這次因為是緩慢的流下,而早上天也已經亮了,住戶們都來得及逃生,以至於只有錢財損失並沒有人員傷亡。
平台占地九千平方公尺,共有四層。基隆市政府本想蓋成漁民國宅,但會勘後發現是順向坡無法建造,只好改建成小公園,卻因無人管理荒廢近三十年,雜草叢生還垃圾遍布,嚴重影響社區形象,2006年環保局當成綠美化環保示範區,起初成效不錯,缺經費乏人照料漸漸也成荒蕪之地。 後無人管理而荒廢,中間雖改成公園,卻因經費不足成為髒亂之處,101年12月開始由海科館與社區改造成觀光休閒園區,並結合新型態的公共藝術環境改造,進行四階平台景觀工程,除綠美化植栽以及整置民眾休閒區域,還種了百株以上的櫻花樹、台灣百合、大葉欖仁,增設涼亭等設施。可望成為八斗子社區營造的新亮點。
目前童軍26團在基隆深根,選擇這個地點做為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