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縣海域魚隻驗出放射性銫超標 當局下令禁止上市!! (04/21/2020 蘋果日報)
(於慶中/綜合外電報導)日本政府上周決定,計畫在2022年將稀釋過的福島核廢水排入大海,引發國際反彈,爭議尚未歇止,周一(19日)又傳出福島縣 海域捕捉到的黑鮋(許氏平鮋,クロソイ)驗出放射性超標,當局已立即下令禁止上市。
《NHK》報導,日本原子力災害對策本部證實,本月1日在距離福島縣南相馬市13公里的海域,捕捉到一尾黑鮋,上周四(15日)進行檢驗時驗出體內每公斤含有270貝克的放射性銫,遠高於每公斤100貝克的衛生安全標準,已立即禁止當地的黑鮋海產上市。
報導指出,福島縣漁業協同組合聯合會早在今年二月時,就在該縣海域捕獲的黑鮋體內驗出放射性物質超標,當時便主動停止上市。事實上,自「311東日本大地震」引發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後,曾有多達44種海產遭到限制上市,直到去年2月25日起才全面解除禁令。
★ 日本福島縣外海捕獲魚隻輻射超標 已禁出貨、日本2022排核廢水入海 原能會:恐衝擊台灣近海漁業(04/17/2021 蘋果日報)
(林麒瑋、周彥妤/台北報導)日本政府決定在2022年將稀釋過的福島核廢水排入海,引發國際反彈。根據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簡稱原能會)最新評估報告顯示,日本如果排放福島核污水,衝擊層面除了台灣鄰海附近重點迴游魚類的路徑外,還包括近海與遠洋漁業。
原能會前年9月就向日方表達關切
原能會今年4月提出「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水排入海水對我國影響之評估報告」顯示,已於2019年9月及2020年3月兩度循外交管道向日本政府表達關切,請日方基於2014年台日核能管制資訊交流備忘錄之互惠精神,於未來決定將含氚廢水排入海洋的政策後,儘早知會我方,亦持續透過我國駐日本代表處,蒐集日本政府所發布相關資訊,以作為調整及提升因應作為之參據。
原能會表示,獲知日本可能針對福島第一核電廠可能排放廢水,已組成跨部會因應平台研商各項因應作為,並於去年3月起召開至少5場會議,以協調相關部會運用現有監測資源,包括規劃輻射廢水海洋擴散模擬預報作業、台灣附近海域環境輻射監測分工與資訊整合機制,以及漁產輻射檢測作業等,以期在既有的充分準備下,為民眾的輻射安全把關。
原能會說,目前原能會輻射偵測中心執行的「台灣海域輻射背景調查計畫」中,已在台灣鄰近海域建立33個監測點,持續監測海水氚含量,可掌握排放後的即時資訊,提供執行因應作為的依據。
近海與遠洋漁業都可能受污染
飲食的部分,原能會指出,持續進行海域輻射調查計畫,並密切關注福島核電廠輻射物質排放對我國的影響,本計畫與海委會、農委會等政府機關合作,對漁產品及海水等採行多項監測防範措施,建構嚴密防護網。另原能會也協助衛福部食藥署對日本進口食品之輻射檢測作業,確保民眾食的安全。
原能會說,除了輻射安全外,更加擔心針對當地漁業產生的「風評被害」,也就是產業名譽的損失,而台灣的近海、 遠洋漁業可能會因此受到影響,台灣鄰海附近重點迴游魚類之路徑,幾乎都沿黑潮來往台日之間,移動路徑皆與氚水排放後可能之擴散路線重疊。
與日方持續交流密切監控
整體對我國影響評估部分,原能會指出,日本排放核污水後,不排除會有部分因為洋流條件擴散至台灣海域,而實際擴散之趨勢及對於台灣之影響仍取決於日本的排放計畫,如排放濃度、排放頻次、放流型式(表面或海底放流)、放流管離岸距離、排放季節等因素,需透過同時考量上述條件的海洋擴散模式,方可準確預測氚水排放後在台日海域間的擴散趨勢變化。
原能會也表示,目前所知日本可能決定將福島處理過之核污水(以氚為主)排放, 氚水在人體的生物半衰期很短,根據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ICRP) 的攝入約定有效劑量(成人攝入後50年;小孩計算至70歲),1Bq的氚水造成的劑量約為 0.000000018 mSv,約為人體中天然存在鉀40的300分之一。「氚水相對其他人造放射性核種對於人體幾乎沒有影響」,且日方曾表示會將氚水稀釋至低於法規要求,才予以排放,但排放的總量非常巨大,而輻射曝露的途徑也十分複雜,可能因為沙灘活動受到海水表面的直接輻射曝露、亦有可能因為攝入海水中魚類等不同途徑接受氚水的影響。
原能會強調,在排放細部計畫尚未明朗化前,就已針對該預期排放事件開始進行台灣海域氚活度監測計畫,偕同相關單位進行台灣周遭海水及水產取樣分析,確保輻射安全的同時建立氚活度基線,並與日方透過外交平台進行資訊交換,以便於得知更多資訊後,可透過詳細的輻射防護評估,確保氚水之安全無虞。
民眾黨立委高虹安表示,從原能會相關評估來看,確實不排除因洋流而向台灣擴散的機率,而實際擴散範圍則要視日本最後制定的廢水排放計畫,包括排放濃度、頻次、季節等因素,都會影響模擬分析預測台灣海域受衝擊的可能。
她指出,氚水(核廢水)在人體生物半衰期,相對較短,但日本核輻射總體量大,且輻射影響範圍,可能包括魚類,繼而影響人體,影響方式多樣。
高虹安建議,雖未能確定勢必造成污染,但原能會應儘早進行台灣海洋海域的監測計畫,防範台灣漁業產業名譽受損,甚至連帶造成可能的經濟損失。另外,原能會也應與日方多多在外交平台,交換資訊對話,更了解未來日本排放計畫,從專業協助產業,評估影響與預防。
完整內容請見:
福島縣海域魚隻驗出放射性銫超標 當局下令禁止上市!! (04/21/2020 蘋果日報)
https://tw.appledaily.com/international/20210420/AIGTQO4K5FDTFFIGNKV5A6YTFY
日本福島縣外海捕獲魚隻輻射超標 已禁出貨、日本2022排核廢水入海 原能會:恐衝擊台灣近海漁業(04/17/2021 蘋果日報)
https://tw.appledaily.com/politics/20210417/EJQRZGURNRDTHGSQMUA5WRHBNY/
♡
台灣 地震 預測 2022 在 范疇文集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本文原刊於今周刊 2017/10/26 1088期,轉載請註明:1)原出刊日期;2)原文鏈接本文原刊於今周刊 2017/11/02 1089期,轉載請註明:1)原出刊日期;2)原文鏈接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54685/post/201711020004 3)作者臉書鏈接,4)勿改動標題)3)作者臉書鏈接,4)勿改動標題)
用衛星的高度解析中共19大後三條斷層線
以中國經濟今天在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共十九屆黨代表大會(19大)的召開,國際媒體應該給予的關注度,照理說應該達到對美國總統大選、英國脫歐報導的熱烈程度,然而究竟還是差了一截。這種媒體關注度的落差,來自三個原因。其一,語言的隔閡;今天的國際媒體,究竟對中文的掌握還遠遠不足,更何況是共產黨的行話術語。其二,中國的政治本來就極度的不透明,真實的信息做到滴水不漏,連抵達北京的兩千多名全國黨代表的一言一行、手機收發都嚴格監控,使得國際記者的專業刁鑽手法毫無用武之地。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本文打算深入探討的因素,就是絕大多數的媒體記者和編輯,包括台灣的在內,都不自覺的以一種「直線發展觀」來看待這次的中共19大,認為19大以後的經濟、軍事發展,不過是17大以來的延續、19大的中共內部權力鬥爭,不過是18大以來的「紅二代、團派、江派」的角力延續,並依此框架來判斷誰上誰下的意義。其實這些,都落到了「直線思維」的牢籠中。
從高度和大局 看19大-20大之間的中國
從19大後的2018到20大的2022年,中間只有五年時間。如果世人犯了前述「直線發展觀」的錯誤,五年時間算不了什麼,就像沿著直線往前跑的車子,差別無非是車速的快慢、是否需要停下檢修的問題罷了。但是,如果接下來的五年不呈直線,而是曲線,甚至沿著地層斷裂線震動的五年呢?
西方國家希望未來五年中國像過去五年一樣的直線發展,因為在過去五年,中國向世界承諾了相當於數兆、數十兆美元的投資,這對眼下財務金融壓力沈重的西方,是一條希望能繼續走完的路線。而中國人自己,在鋪天蓋地的「大國崛起」官方宣傳之下,期望的則是現下流行的「曲線超前」發展概念。只有極為少數的人,堅持以不帶感情、不帶利益期望、不帶怨仇的客觀認知,以百年的尺度來觀察評判未來五年的中國。我個人的看法是:接下來的五年,中國不可能持續過去的直線,願望下的曲線也難以為繼,而六十年來地層斷裂線所累積的能量,會迫使中國的結構在這五年間主動或被動的發生地震式的變化。
短視的人會因為這場地震而哀傷或慶祝,但是若把時間拉長至未來30年,這場地震對中國、對世界、對台灣,是壞消息還是好消息,在地震發生以前難以判定;現在的我們,只能像一個忠實的地震學家,日夜盯緊各種跡象和數據,以判斷地震將發生在哪一條斷層線,從而判斷對哪些地區、哪些人是福,對哪些是禍。
中國存在哪些地層斷裂線?
(一) 民心斷層線
首要的不是政治,不是經濟,而是民心。世人絕大部分認為中國已經富起來了,只要經濟發展不離譜,例如每年保持6%左右增長,民意就滿足了。這是最大誤區,可分幾方面談。第一,GDP可信的要素就是真實,而中國可以通過國營體系之間的無效交易、土地財政的虛胖、甚至腐敗中的洗錢過程,生出任何它想讓世人相信的GDP。其二,世人(尤其是台灣人)只看到「先富起來」的一、二線城市的兩億人,而看不到躲藏在城市中的農民工和三、四線小地方和落後農村的十二億人生活狀態。其三,頂端兩億人的富足感,主要基於房地產的虛腫價格,一旦超高的空屋率迫使政府嚴行「限建、限購、限售」,房地產就失去支撐民心的作用,而反過頭成為怨憎之源。
習近平的19大報告中,深刻的承認了這條斷層線。他說:「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他並且提出在三年之內(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中國當前的人均收入線和百孔千瘡的社會問題,這是一個與民心做時間賽跑的大膽願望。
(二) 經濟斷層線
在《2018 將是中國「銀根子」年》一文中(今周刊1087期),我論述了中國的經濟前景,落在金融(銀根子)這單一立足點上,並預測只有祭出地震式、手術式的金融政策,才能挽救中國經濟。在習近平的報告中,他對金融改革的描述是這樣的:「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深化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然而,這段話只能算是一張「願望清單」,唯一勉強可以稱為指標的只有「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一句,而事實上,中國的金融壓力以及人民幣的信用在2017年中已經逼近了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只是為了19大的順利過關而以飲鴆止渴的手段強行壓住罷了。
金融斷層是否發生,或許我們可以觀察兩件事:2018年間,是否大幅貶值人民幣,是否大幅釋放央企股份予外資。
(三)政治斷層線
觀察19大的政治斷層,得把眼光拉回到鄧小平時代的13大,以及從2022年的20大,捲簾式的往回推。鄧小平以「鄧氏約法」穩住了中共政權:黨讓你發財,和你交換政治權利和思想自由。這條穩定機制,到了19大已經走到極限了。習近平的三萬五千字報告,就是企圖提出他的「習氏約法」,然而由這份報告中完全無法歸納出鄧氏約法那樣簡單乾脆明快的一句話;包山包海的「願望清單」加上虛無的「中國夢」,只會增加人民的焦慮感而非安定感。
鄧氏約法中的另一安定劑是橫向的「常委分權」以及縱向的「中央/地方分權」,然而在「以權為本」的中國,這樣做的代價就是必然的腐敗。從18大開始,習近平似乎在向人民說:你給我集權,我還你一個不腐敗的美好未來。人民對這是否買單,已經五年過去了,習近平還在和時間賽跑。接下來,習近平得向人民證明,一個不分權的金字塔式集權體系,如何能夠在沒有腐敗潤滑油的條件下達到效率?如果他證明了這點,那也等於是擊敗了人類五百年來的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理論和經驗。
台海地震線?
最後,台灣社會所焦慮的「統一是否有時間表」問題,習近平在600多字的對台發言中完全沒有提到。反而是,在另外兩段看來無關的議題中,間接的回答了這個問題。報告中說:「。。。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力爭到2035年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人民軍隊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換句話說,在他的時間表下,2035年以前是不會進行中型戰爭的,而2050年以前,不會和美日發生大型戰爭。
小範圍的小型衝突,例如在中印邊界丟石頭和肢體衝突,擊沉某國漁船小艦,以加強或化解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只要不引起中大型戰爭,應該還是可能的。中國的大小潛在敵人還蠻多的,台灣只要不笨到去插隊,應該是安全無虞的。
台灣 地震 預測 2022 在 馬英九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昨天很榮幸頒贈二等景星勳章給長期關懷國內生態環境的發展及社會公益的臺達電鄭崇華榮譽董事長、帶領工研院連續8年榮獲在「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R&D100Awards)的蔡清彥董事長、以及畢生投注於創新研究的長春石化公司林書鴻董事長,他們在發展創新科技、引領產業升級,以及培育人才上對國家的貢獻卓著,獲此殊榮可說是實至名歸。
昨天也是日本311東北大地震的5週年。前一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發表談話,強調日本不能沒有核能;直率、敢言的鄭崇華董事長日前也公開表示:「我國能源大部分由國外進口,要做到全世界的電費最便宜,你(臺灣)沒有條件」;這兩件事再度勾起我卸任前心中最大懸念之一,就是臺灣的能源問題。
五年前福島核災後,日本立即停止全部48個核電機組運轉,德國、瑞士、比利時也訂出廢核時程,先後是2022年(德)、2025年(比)、2034年(瑞)。許多國人對於核電抱有疑慮,甚至有人認為「廢核是國際趨勢」。但是,這是事實嗎?不是!
日本在五年前停止全部48個核電機組運轉後,被迫大量進口天然氣發電,每天約花1億美金(約100億日幣),使得日本對外貿易,從核災前一年的6兆日圓順差,變成核災後四年(2014年)的近13兆逆差,電價也上漲近二成。我國與日本的天然條件最相似,都是位於地震帶、都是獨立電網、都是九成以上能源靠進口,日本為了能源安全與減碳,終究不能放棄核電。臺灣能嗎?
讓我們看看五年來的世界。伊朗、沙烏地阿拉伯、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中東產油大國開始發展核能;以發展綠能出名的芬蘭、瑞典與英國繼續發展核能;曾經發生核災的俄羅斯(前蘇聯時期)、美國與日本,也都繼續發展核能。目前全世界有440個運轉中的核電機組(比福島核災發生時增加5個機組)。正在興建中的有65個,規劃中的則有173個,提議中的則有337個。顯然未來的世界,核電廠只會增加,不會減少。
而五年前已訂出廢核時程的4個國家。如比利時、瑞士、日本和德國,有三個陸續開始轉向。比利時在前(2014)年宣布將原先預計在2015年屆齡除役的兩座核電廠延役10年,並且不排除新建第一座核廢料較少的第4代核能電廠。瑞士國會則是在今年3月決議不對關閉核電廠訂定時限,等於宣布無限期延後原定2034年廢核的時程。日本安倍政府在2012年12月大選獲勝後就宣布停止廢核政策。只有德國還未改變2022年廢核的政策。但德國因為政府大量補助再生能源業者以維持它們的市場競爭力,德國電價是歐洲最高的(大約是臺灣的3至4倍)。同時,德國與周邊9國電網互通,德國如果缺電,可隨時向周邊國家進口,與採用獨立電網的日本、韓國、與我國完全不同。
五年來世界的發展,一方面原先廢核的四個國家有三個開始回頭,另一方面產油國、綠能國、與核災受害國都開始或繼續發展核能,顯示廢核不但並不是世界趨勢,發展核能的國家反而越來越多了。OECD的能源機構「國際能源局」(INE)就預測,2035年的能源展望,核能占比12%跟現在差不多。
太陽能、風力等再生能源有乾淨、低排碳、燃料免費而且來源充分的優點,當然應該大力發展,我這八年,在第2年就通過了「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風力機從107座增加到329座,增加兩倍多。太陽能的裝置容量已達728MW,比前任增加303倍。但問題是,再生能源間歇性能源,靠天吃飯,具有先天上的限制,無法持續性發電,再生能源的一度電,跟火力與核能發的一度電不能劃等號。因此無法完全取代核能與火力發電。這就像是當一個人生重病、需一個24小時的看護來照顧。一個專業能力很好的看護來謀職,但表示只能晴天中午來作3小時半、陰雨天與晚上都不能來。如果你雇了這位看護之後,你一定還是需要另外一個看護24小時待命。換言之,再生能源要有24小時持續發電的基載能源(如火力或核能)來支撐搭配,否則還是會缺電。這就是再生能源一直無法克服的困境。
兩個多月後我將卸任,但我還會繼續關心這個國家,希望未來不要缺電。我不是要「擁核」,而是主張不要輕易放棄任何一種能源選項,因為我們98%的能源都靠進口。五年前,反核人士說,連日本科技這麼發達的國家都不能保證核能安全,臺灣能保證嗎?不能,所以臺灣必須廢核。五年後,日本在沒有保證核能安全的情況下決定恢復核電運轉,不廢核了。我們科技發達不如日本,依照同樣的邏輯,日本不廢核,我們能廢核嗎?事實上,從2001到2014年,依據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的調查,在過去10多年中,臺灣三座核電廠的「單位效能因數」(Unit Capacity Factor)都遠超過日本(大約是90%比60-70%)。尤其是近3年,台灣在31個核電國家中排名第五,我們超過美國、英國、法國、瑞士、韓國,日本等20多個核電國,日本排名殿後。我們在這方面並不差。這不是台電或經濟部的宣傳,這是聯合國原子能總署的調查,所以不是我們「自我感覺良好」,而是「國際社會看好」。
我一向主張穩健減核,不要倉促廢核,政府應尋求最適能源組合(optimal energy mix),不要放棄任何一個選項,因為畢竟臺灣幾乎沒有自產能源,98%都仰賴進口。一定要先有穩定的替代能源,才一步一步穩健減核,這樣逐步邁向非核家園,才符合臺灣長遠利益的作法。否則倉促廢核,風險極高。千萬不要忘記去年8月4日美國華爾街日報社論「臺灣選擇脆弱」(Taiwan chooses vulnerability)對臺灣所作的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