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到底廢太陽能板裡有什麼? 動手拆拆看不就知道了嗎!(09/24/2021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作者:吳心萍 /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資深主任
太陽能板能不能回收? 要怎麼回收? 向來是許多人心中的困惑。為了讓大家自己親手破除這些疑慮,主婦聯盟在9月15日辦了「太陽能敲敲打打工作坊」
這次的工作坊,邀請推動能源轉型的各團體夥伴來參加,讓大家除了透過研究回收技術的學者,分享最新的回收技術進展外;也讓大家親手體驗太陽能板是不是網路上說得如此吹彈可破? 板子破掉了,是否會跟髒髒包一樣,會有毒液倘流出來?
太陽能的組成,其實比許多電子產品單純
成功大學的陳偉聖教授舉了一個例子,一台廢電視機丟在路邊數年慢慢風化,顯然很多人都不太擔心電視機會有廢液流出的問題。而太陽能板的成分其實主要就是鋁框、強化玻璃、晶片、電線,成分相對電視機等3C產品單純很多。
矽晶類太陽能是台灣使用的太陽能板主流,主要成分含:玻璃74.2%、鋁框架10.3%、電池4%等然後用EVA塑膠黏合。而回收的技術,突破的關鍵就在EVA的黏合上。黏合度夠,這樣太陽能板才能在室外承受風吹、日晒、雨淋最起碼20年;但EVA的黏合,也是讓太陽能板的回收上,遇到不易將各材質分離的問題。不過,台灣現在開發出了切割的技術,大大提升了回收的品質。
用手拆,來實證太陽能板的組成
參與的學員,非常有實驗精神,想試試看冰雹對太陽能板可以造成多少傷害,親身經驗後,發現再怎麼丟冰塊,對太陽能板都沒有傷害。
太陽能板本身的設計,就是為了適應戶外可以運作20年。因此並不是吹彈可破的,學員們幾乎都要花上連續搥打10多分鐘,才有辦法讓板子與鋁框分離。
太陽能板除役後,何去何從?
幾乎任何工業社會製造的產品,都很難對環境完完全全無負擔。因此,課堂上大家也討論太陽能板在使用20年後,難道唯一的出路就是進入回收系統嗎?其實,使用20年後的太陽能板,還是可以發電的,效率還會有剛出廠時的8成,因此若能在回收前,找到第二春,可以對環境的負擔又更進一步減低。因此在躉購[1]合約20年期滿後,也可以考慮加裝電池自發自用,或是轉售到其他需要自發自用的地方,讓太陽能物盡其用。
而且,台灣108年2月1日公告訂定「中華民國一百零八年度再生能源電能躉購費率及其計算公式」,納入太陽光電模組回收費用1,000元/KW,用以建立國內模組回收機制。現在廢棄太陽能板排出時則以模組序號登記,並累積數量達50片通知廢棄物排出者於限定時間內,自行或由專案辦公室委託具廢棄物代碼為「D-2528裝置使用後廢棄之太陽能光電板」運送至指定暫存點或處理(模廠)業者。
同場加映: 太陽能回收後,可以做成什麼?
太陽能板回收後,鋁框的鋁金屬與接線盒中的銅金屬及PP塑膠,是單純的資源物質,可以直接轉賣給下游的金屬產業與塑料公司。電池片的矽資源也能個別回收再賣給矽資源回收廠再利用,而銅導電帶中的銅金屬、鉛錫焊料、銀膠都是很有價值的金屬,也都可以分別回收再利用。
[1] 躉購: 意指售電,在台灣的再生能源發電,可以售電給台電,售電期間為20年。
★ 太陽能板回收:你不知道的新技術
https://www.huf.org.tw/essay/content/5230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www.huf.org.tw/essay/content/5315
♡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MoneyDJ理財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大立光(3008)10月營收57.69億元創歷史新高,但就在10月營收發布之後連連遭到法人調降評等,先有凱基證券在11月6日調降評等到降低持股,目標價位2200元;而前天又有JP摩根的最新報告將大立光從前次的中立降評為減碼,目標價更下調到2100元,也讓大立光股價在昨天開低走低,收盤大跌250元,跌...
台灣 太陽能 模 組 製造 公司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那一年,中電執行長:「碳密集型企業到2050年麻煩會很大⋯」 依賴燃煤電廠的中電 決定轉向零碳排!(09/10/2021 財訊雜誌)
不要把永續投資想成縱身躍入未知的領域,而是當作避險策略。看看中電集團(CLP)的例子。
中電集團是亞太區最大規模的私營電力公司之一,投資遍及香港、中國內地、澳洲、印度、東南亞及台灣的能源市場。集團業務涵蓋能源價值鏈每個主要環節,包括零售、輸電和配電,並擁有多元化的發電組合。中電一向著眼長遠發展,不斷積極推動公司革新,讓業務可持續發展,迎合未來需要。
作者: 瑞貝卡.韓德森
中電是亞洲數一數二的民營電力公用事業。2004年中電宣布,截至2010年,它的電力將有5%來自再生能源。2007年,中電再加碼,承諾在2020年前實現20%的發電來源來自零碳能源。這是亞洲電力公司當中最有抱負的目標,然而若以傳統標準來衡量,這樣的目標根本沒有道理。
中電的大部分發電廠都是燃煤電廠,這在亞洲相當普遍,因為煤很容易取得,而且價格相對便宜,自然成為發電首選燃料。
在2007年,燃煤電力比太陽能、風力或核能都要便宜許多。即使到2013年,太陽能和風力成本已經大幅下降,中電仍然假設風力的成本會比煤高出30%,太陽能的成本更是煤的三倍。
那麼,中電這個算盤到底是怎麼打的?我認為中電考慮的,是繼續重度依賴燃煤發電的風險。燃煤發電隱含著重大的政治風險,發電廠是不動產,運轉期間長,成本又高,一般需要花三到五年建造,之後可以運轉發電二十五到六十年。
由於無法移動,又往往是當地唯一的供電來源,燃煤電廠要成功營運,關鍵在於跟社區保持良好關係,也就是取得一般所稱的「營運社會許可」。中電相信總有一天,燃煤電廠所在社區很有可能會把汙染、淹水的責任怪到電廠頭上,屆時電廠的營運社會許可就會出現大問題。中電擔心政府可能會採取行動懲罰燃煤電廠,也許透過某種形式的碳價或碳稅提高煤的價格,也許直接勒令燃煤電廠關閉。
繼續採用燃煤發電也會有技術風險。中電相信,太陽能和風力的成本很有可能大幅下降。新技術在剛推出的時候,價格往往比較高,例如第一支可攜式消費性手機在1983年推出時,要價3,995美元,換算成2018年的幣值就是1萬美元多一些。
但大多數技術都會沿著所謂的「學習曲線」發展,當需求增加,企業便會投入更多資源在研發上,而隨著技術愈來愈普遍地用於產品中,企業的製造能力也愈來愈強。雖然在2007年,太陽能和風力比燃煤貴許多,但遲早比燃煤便宜的機率顯然是存在的。
我不知道中電有沒有為這兩種風險訂出確切的機率,但我在2008年問了好幾位公用事業公司的高階主管,他們認為這兩種風險發生的可能性有多大,結果答案非常一致。這些高階主管大多認為,未來二十年中,再生能源的成本可與化石燃料競爭的機率是30%左右,而公眾施壓迫使政府實施某種形式的碳稅或碳價的機率也是大約30%。我們把這兩種不確定性以四個象限表示:
這張圖的右上方界定了「一切照常不減排」的世界,即沒有法規管制碳排放,再生能源相對於化石燃料的價格也仍然昂貴。我有時會說,這叫做「老天保祐」的未來,因為有那麼多的企業、花那麼多的時間,祈求這樣的未來。根據那些能源主管的說法,有大約49%(70%×70%)的機率,到2030年時,我們的世界跟現在差不多。左下方界定的是「綠色天堂」,在這樣的世界裡,碳排放是要付費的,再生能源也比燃煤便宜。在2008年,許多公用事業主管認為這種未來不太可能發生,機率只有9%。但其他兩種未來:「再生能源有競爭力」和「法規管制碳排放」,發生的機率都是21%左右。
這張圖解有兩處頗有意思:第一,它顯示未來世界跟現在差不多一樣的可能性小於50%;第二,每當我在會議中亮出這張圖,大家總是覺得很新鮮,通常一開始會嘲笑那些堅信綠色天堂即將來臨的夢想家,再慢慢轉到苦惱該如何兩邊押寶避免損失。中電的領導層認為,未來世界能夠一切如常不減排的機率實在很低。2013年,時任中電執行長的包立賢(AndrewBrandler)這樣說:
我們認為,碳對任何企業都是長期威脅。如果是碳密集型企業,到2050年麻煩會很大,很有可能到時你已經被淘汰。中電成立超過一百年,我們希望到2050年,中電還在經營,但我們不能等到2049年才開始行動,必須一步步朝著目標邁進,隨著世界的變動,為每一個轉彎預先做好準備。
這是了解中電策略的關鍵,危機就是轉機。亞洲的電力事業如果要去碳化,那麼在競爭白熱化之前搶先轉向零碳能源,將會是極具吸引力的商機。
本文摘自天下雜誌《重新想像資本主義 》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www.wealth.com.tw/home/articles/33822
♡
台灣 太陽能 模 組 製造 公司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日本在綠氫能源上的發展(08/26/2021 風傳媒)
氫將是人類最清潔的燃料,其燃燒只產生水而不排碳,由於這種對環境的友好性,氫被稱為「完美能源」或「未來能源」。
氫廣存於地球之中,其能源密度極高,且可以氣態、液態及固態的氫化物呈現,以適應各種運儲方式及應用環境的要求,和化石能源相比,其製取更為方便,不受地區因素的限制,也不會因資源分布不均而引發地緣政治風險,通過可再生能源製氫,將促成碳中和的實現。
作者:胡僑華
太陽能製氫是前景最好的製氫法
目前以化石燃料做為主原料的煤氣轉化法占全球氫製備總量的95%,而以電解水製氫的的比率不足5%,以太陽能製氫的比例更小。其實以太陽能製氫已有40年的的發展歷史,被認為是最有前景的製氫方法之一,值得繼續努力研發。
當今全球在建的以可再生能源製氫項目總計80GW(1GW = 100萬千瓦),在2020年新增的項目即達50GW,就像過去十年風能和太陽能的價格成倍下降, 一旦形成規模效應,即大幅降低其LCOE成本(Levelized Costof Energy,均化能源成本)。
日本百年老店──電氣產品製造商東芝集團(Toshiba)正在全球布置此具「未來能源」之稱的氫能,並以大規模可再生能源製取綠氫,做為碳中和時代的解決方案。
放眼全球,日本是近年來最熱衷發展氫能的國家之一,利用碳捕獲(CCS)實現平價化石燃料的脫碳製氫,以及可再生能源製氫,對能源自給率甚低的日本而言,用零排碳的可再生能源以製取清潔、高效且較易儲運的氫能,無疑是「後福島時代」得以兼顧能源安全和碳中和目標的理想選擇。
早在50年前東芝就開始做氫能方面的研發,當時日本的氫路線是烴類或醇類重整製氫,但現在零碳的理念下,近10年已全面提升氫能體系。例如東芝燃料電池體系全部都是純氫製備,其燃料電池系統H2Rex 在日本國內已累計交付了100台以上,這種100KW的模塊化單元,可根據需求做靈活組合,啟動後不及5分鐘時間,高效管道或儲槽中的氫氣轉化為電能和熱能。
從製氫到氫利用的全程實現了零排碳
以東芝的新氫能綠合中心為例,利用太陽能電解水製備氫氣,並直接將其應用於東芝的府中工場的燃料電池驅動叉車(Fork lifter)上,不但叉車運轉不排放二氧化碳,且因利用可再生能源作為製取氫能的燃料,從製氫到氫利用的全程實現了零排碳。當突發災難時,這套小型分布式能源亦可大顯身手,做為一條生命線為300名受災群眾提供一週所需的電力和熱水供應。
綠氫雖有諸多優點,但在全球範圍內仍為成本高居不下所困擾,在日本要靠政府的政策來支持。此外光伏、風電仍存在間歇性問題,且因電網調峰要求甚大,導致棄風、棄電的狀況經常發生,若將這部分電力轉換為氫能儲存起來,需要時再予釋出,成為最理想可靠的結合。亦即可再生能源與電解質製氫技術綑綁在一起,製造出完全的綠氫。
在日本國立新能源產業技術綜合開發機構NEDO(New Energy and Industri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的帶頭下,東芝與另外兩家日本企業合作的福島氫能研究基地(FH2R)已於2020年成立。東芝在該領域所長的是對電力系統、電子設備及控制系統的深入了解,及對氫的長期技術累積,目前正與上游製氫企業研討合作。
在氫能起動階段,東芝呼籲政府對全行業給予政策支持,鼓勵更多企業參與氫能產業鏈的完善,並儘早明確氫能使用的法律及規範,在此前提之下,氫能成本才能隨著規模效應而快速下降。
氫能成本的下降有賴於一個足夠大且高速成長的下游市場,東芝正在推動純氫能燃料電池系統H2Rex儘早應用於日本及中國市場,使其成本符合市場潛在的需求,並聯合中國合作夥伴一起開拓市場。
福島事故讓東芝不得不脫鉤核能
實際上東芝對於 「終極能源解決方案」的認知,在福島核能事故之後,出現了徹底的轉變,東芝曾是全球核能領域的重要領先者,旗下擁有歷史戰績輝煌的美國西屋電氣公司。但2011年發生的福島核能事故,使全球核電技術放緩,建造成本陡增,西屋電氣申請破產保護等諸原因,東芝最後選擇脫鉤核電資產。
2020年10月日本首相菅義偉在臨時國會上發表施政演說時宣布,日本將爭取在2050年實現溫室氣體净零排放,這標示做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及第五大排碳國的日本,在氣候議題上的立場有了巨大的轉變。
日本的溫室氣體排放中,至少有80%來自能源範疇。二氧化碳零排放並不是最近才有的呼聲,早在〈京都協議書〉及〈巴黎氣候協定〉且更早以前,就進行了與此相同的探討。
福島事故改變了全球滅碳的思路,2011年之前,日本及歐洲都將低碳發電目標寄望於核能,但現在已轉變為寄望於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除了氫能之外,東芝還有其他頗具競爭力的的能源業務和碳捕獲及儲存技術,可以根據不同地區的條件與與特徵,進行靈活的組合,無論在水電領域、光伏領域及地熱領域,均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
該項目建有全球最大的利用可再生能源的10 MW(1萬千瓦)級製氫裝置,正在驗證清潔低成本的製氫技術,在此所產生的氫氣不僅使用為平衡電力系統,還為固定的氫燃料電池系統,及移動的氫燃料電池車輛(汽車、巴士)等提供動力源。
日本的綠氫發展可供台灣借鏡,台灣現行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僅20%,卻以進口液化天然氣以支持50%的氣電 ,與其如此,不如投資於光源充足的澳洲建立液化綠氫廠,並進口台灣以取代LNG(主成分為排碳的甲烷)以供發電,達成低碳及無排碳的能源承諾。
本文作者胡僑華為工程專業經理人
完整圖文內容請見:
https://www.storm.mg/article/3875207?mode=whole
♡
台灣 太陽能 模 組 製造 公司 在 MoneyDJ理財網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大立光(3008)10月營收57.69億元創歷史新高,但就在10月營收發布之後連連遭到法人調降評等,先有凱基證券在11月6日調降評等到降低持股,目標價位2200元;而前天又有JP摩根的最新報告將大立光從前次的中立降評為減碼,目標價更下調到2100元,也讓大立光股價在昨天開低走低,收盤大跌250元,跌幅9.21%收在2465元,跳空失守季線,並一口氣摜破月線和所有短均線,成交量2228張為前一天661張的3倍以上,成交值56.7億元市昨天台股第一大;大立光跌勢兇猛也拖累光電類股指數(TSE34)重挫4.71%。成交值第2名則為台積電(2330)的30.65億元,台積電收盤報在139.5元,下跌1.5元跌幅1.06%,成交量2.18萬張。擎亞(8096)受到三星收回代理權傳聞衝擊,昨天成交量爆衝至1.58萬張,股價以跌停2.55元作收。強勢指標看到轉型電競著主機板廠微星(2377),營運看回不回,外資連連大買超,昨天股價再大漲逾6%,盤中最高來到45元價位,逆勢創下波段新高價。自8月25日股價低點21.5元起算,三個月來波段漲幅高達1.09倍。緯創(3231)今年奪下iPhone 6 Plus組裝訂單後,昨日宣布攜手印度手機經銷商成立合資公司,未來不僅在製造端加入「made in India」陣營,同時也有望向上布局至通路體系、售後服務端。昨日在大盤疲軟之際,緯創股價卻逆勢突圍,上漲2.14%、收在16.7元,在PC族群當中表現最強。雙鴻(3324)第3季業外跟本業都亮眼,單季每股稅後盈餘衝高至1.99元,表現遠優於市場預期,隨著蘋果Macbook散熱模組出貨放量基本面可望明顯好轉,也帶動近期股價噴出,昨日逆勢大漲一度逼近30元整數關卡,尾盤雖漲勢收歛,但漲幅仍達到4.6%。電子股裡的人氣族群還是要看太陽能,中國品質認證中心(CQC)與台灣工業技術研究院(ITRI)簽署了光伏也就是太陽能產品認證合作意向書,可望降低台商進入大陸成本,綠能(3519)獲得外資、自營商持續加碼買超,昨日量價再升溫,收漲3.45%。太陽能在產業轉機,產品報價走揚回春之下,茂迪(6244)等個股逆勢收紅,成為盤面強勢族群。
台股昨天仍然以櫃買生技類股(OTC41)表現最耀眼,旭富(4119)前10月每股稅前盈餘6.16元,可望奪下原料藥獲利王寶座,股價在買盤簇擁下收在101.5元漲停價的歷史高點。浩鼎(4174)和中裕(4147)雙雙收紅並同步創下收盤新高價。晟德 (4123) 透過併購方式持有大陸澳優乳業39.54%股權,而澳優的羊奶粉在大陸位居第一大,受惠二胎化政策激勵,晟德獲得外資連續買超,昨天爆出1.5萬多張大量,股價大漲超過5%。科妍(1786)受惠開發的玻尿酸已在大陸開賣,帶動今年前10月營收2.16億元,年成長率逾6成,前3季EPS也達0.84元,昨日在醫美股的比價效應下,盤中直奔漲停,以67.8元創下4個月新高,成交量也放大至1,967張。
在多數類股齊跌的氣氛中,立法院昨日三讀通過「金融機構合併法」修正案,帶動金融股(TSE28)轉強逆勢上漲,似乎有政策穩盤的影子;不過,金融股昨天成交值占大盤比重不到4%,追價力道有待拉升。金融類股昨天蠍由富邦金(2881)、國泰金(2882)帶頭,兆豐金(2886)、永豐金(2890)也跟進小漲,帶領類股指數力守平盤附近,不讓台股跌勢進一步擴大。法人表示,雖然金融股在第4季獲利並不凸出,但今年金融股整體獲利再創歷史新高,基本面相對強勁,支撐股價維持在一定水準,加上明年經濟成長率可望觸底反彈,金融股將走出谷底。,三大法人對金融股出現零星買進,買超前二大金控-富邦金4,277張、國泰金2,898張以及獲利優、未來具有與開發金合併題材的中壽(2823)買超1,140張,外資是主要買超來源。其他焦點股F-美食(2723)受惠於今年前3季營運表現亮眼,昨日股價上漲12.5元以232元作收,漲幅5.69%,創下去年10月中旬以來新高,正式登上觀光股王寶座,昨天單日三大法人合計買超472張,其中自營商連買5日,累計買超260張。
每日觀盤重點,歡迎訂閱MoneyDJ TV的粉絲團哦!
https://www.facebook.com/moneydjtv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KMVQRLfsmY/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