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老爸大早就問兒子我,說下午有沒有空陪走個行程, 台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 。如此陌生的地點經查才知道,原來是今年才開幕的台灣博物館分館,位處捷運北門站旁,以展覽台灣鐵道交通發展史為主,陳列各項古早台鐵文物,以及相關歷史文獻等等。
這一趟非常值得。從一個國家的鐵道歷史,幾乎等同於國家的現代化歷史。從最早的試驗性鐵路,開墾所需的產業鐵路,到縮短空間成本的快車,到最後為了旅遊等價值的觀光列車。現代化國家的建設歷程,總避不了軌道建設,這些系統的建立無比困難。從硬體上的難處,如器械製造維護、軌道規格修繕、機廠選址;軟體上的難處,如車號車次車種管理、車次調度管理、票務系統到甚至職務官僚系統等等。這些不過是台鐵此一龐大體系中,微小卻又不可少的細項問題。
鐵道部園區,就在過去每每經過忠孝西路,都會驚覺怎麼仍在施工的工地上。這塊地過去是台鐵的員工宿舍,多年廢置未用,經過長年規劃,終於在今年以博物館的形式與國人見面。
有幾個東西讓我印象深刻,在此特別分享。
1.清領時期的鐵路路線
我記得我看到這路線特別的直,便對父親笑了笑。能有這麼直的鐵道路線,肯定是個落後且貧窮的非民主國家。一個經濟優渥的社會,絕對無法擁有如此筆直的軌道建設,因為人人都有財產,而政府也不能隨意侵犯人民財產。隨後日本人重新鋪設的鐵道,就沒有如此筆直,算起來也是種社會的進步吧。
2.號誌樓的安全機制
說號誌樓肯定沒人知道是啥。大抵來說,在非電腦化時代,火車進出車站的路線和號誌,皆由號誌樓的人工控制和設定。那些繁忙的大站都設有號誌樓,號誌員可藉由閘炳與連動鐵管或鋼索,以機械方式控制各類號誌或軌道。令我驚訝的是,這些閘炳之間的機械邏輯中包含安全條件,能有效因為人員操作失誤而導致的列車衝撞。機械裝置雖然簡單有效,但仍能有此類安全機制防呆。
3.電報對照表
過往通訊並不若今天便利,因為鐵路系統內的通訊成本較高,因此需要特地編列電報簡碼。為此台鐵特地編寫了一本滿滿的電報簡碼專書,裏頭彙集了所有會用到的詞語翻譯,供台鐵內部電報通訊需求而作。而這本甚至是民國76年編寫的,我甚至無法想像在20世紀初的鐵路系統內,彼此要如何順利且有效的聯絡溝通。
齋主誠摯推薦齋友們若閒來無事,可往北門站的鐵道館一遊。
絕對不虛此行。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