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經八百政治標記
〔 #神話中的政治 #從梅杜莎看女性掌權 〕
▌美麗的祭司如何成為受詛咒的怪物?
作為希臘神話中眾所周知的女性角色,梅杜莎(Medusa)的故事向來有許多詮釋,而在其中一個著名的版本裡,情節大致如下:
身為戈爾貢三姐妹之中唯一的人類,梅杜莎原本是個有著亮麗金髮的美麗少女,許過獨身誓言,並成為女神雅典娜(Athena)的祭司。
然而,梅杜莎的美貌卻引來海神波賽頓(Poseidon)的注意,並在雅典娜的神殿中遭到波賽頓的侵犯,得知此事的雅典娜對於神殿遭褻瀆感到非常憤怒,因此對梅杜莎降下詛咒,將其變成一個可怕的怪物,一頭秀髮化作一條條蠕動的毒蛇,任何直視梅杜莎的人都會變成石頭,著名的蛇髮女妖就此誕生。
▌是詛咒還是守護?
許多人認為,在這個神話故事中,作為加害者的波賽頓安然無恙,而遭強暴的梅杜莎卻受到雅典娜的懲罰,更成為怪物的代名詞,是為「檢討受害者」思維的體現。
亦有一派說法認為,雅典娜的作為事實上是一種保護和善意的行為,在知曉無法抵擋波賽頓強大力量的情況下,雅典娜只能透過賦予梅杜莎石化能力和醜陋的外貌,使其得以脫離波賽頓和其他人的注視,也免於近一步的虐待和傷害。
無論如何,可以肯定的是,譴責的焦點都應該著重於故事中的加害者波賽頓,而非「共犯」雅典娜,遑論受害者梅杜莎。
▌蛇髮與石化隱含的意義
梅杜莎的一頭蛇髮普遍被認爲隱含了奪取陽具權力的意涵,佛洛伊德更在其短文〈梅杜莎的頭〉中將斬首和閹割做連結,認為梅杜莎的可怖就在於其反映了男性的閹割情結。
由於沒有陰莖是造成恐懼的原因,而蛇髮的作用正是取代女性所缺乏的陰莖,並藉此減少恐懼。
佛洛伊德更主張性器官的呈現具有驅邪恐嚇的效果,而雅典娜最終將梅杜莎的頭展示在鎧甲上的行為則使其成為不可接近的女性,也是抵禦所有性慾的表現。
而研究存在主義的美國學者巴恩斯則借鑑沙特的思想,認為被石化反映了個人發現自己成為他人目光中的客體時所引發的恐懼,摧毀注視者的不是梅杜莎本身的可怖,而在於兩者目光交會的事實,石化能力正是捍衛主體性與對抗客體化的展現。
▌梅杜莎的笑
佛洛伊德這樣以男性視角為敘事中心的論述無疑引起許多批判聲浪,致力提倡「陰性書寫」法國學者愛蓮・西蘇就在〈梅杜莎的笑〉一文中批評佛洛伊德對於梅杜莎的詮釋僅僅屬於男性的心理投射。
而她則試圖顛覆過往大眾對梅杜莎醜惡恐怖的形象,認爲梅杜莎的笑容不僅是在嘲笑佛洛伊德的荒謬論點,更具有破壞「陽具語言中心」(phallogocentric)的力量。
▌女性「逾矩」的下場
為人所知的故事情節多集中在下半段,也就是少年英雄柏修斯(Perseus)最終成功將怪物梅杜莎斬首,並將梅杜莎的首級交給雅典娜,而雅典娜則將仍擁有石化能力的頭顱鑲嵌在自己的盾牌與鎧甲上保護自己。
這樣的「英雄」故事呈現了,為處理女性不正當掌權的情況,只得利用暴力手段奪回男性支配的地位,在在說明女性若是僭越了無涉權力的私領域,試圖威脅男性掌權,將會遭受到怎樣的下場。
切利尼(Cellini)創作的雕像就彰顯了這樣的權力意象:柏修斯踩著梅杜莎的屍體並高舉著其被砍下的頭顱,至今仍佇立在佛羅倫斯的領主廣場上。
▌梅杜莎成為反對女性掌權的象徵
也因此,被斬首的梅杜莎如今成為反對女性掌權的象徵,德國總理梅克爾的五官時常被重現在卡拉瓦喬的梅杜莎畫像上,前英國首相梅伊及前巴西總統羅賽芙也都逃不過與梅杜莎連結的嘲弄。
此題材在希拉蕊身上更是被發揮得淋漓盡致:將切利尼雕像中的柏修斯換作川普,希拉蕊則化身為被斬首的梅杜莎,這樣的圖像被轉印到衣服、杯子及包包等產品上並廣為流傳。
▌結語
透過檢視古典文本,能夠透析許多當代的思維是如何在歷史的洪流中建構並強化,從長久流傳的神話故事即可看出女性被排除在權力以外的現象深深扎根在文化中,父權社會的宰制確實有力量建構社會對於女性掌權的不信任,並將試圖「奪權」的女性視作危險的力量,持續對女性造成消權的影響。
女性所握有的權力常被限縮在私領域,也因此,女性若是想進入公領域並具有話語權,時常得透過展現陽剛氣質等符合社會想像的設定來增加掌權的正當性。
然而,這卻是人們對於權力的省思中嚴重的誤區,我們應當思考的是,權力是什麼?權力能夠做什麼?誰有資格擁有權力?應該被重新審視的可能不僅僅是女性與權力的關係,而是權力本身的定義。
史考提巴恩斯 在 政變後的寧靜夏午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們都在以大致相同的步調漸漸變老——不論是你我,還是我們那兩位幾乎穩獲總統提名的候選人。上週年滿70歲的唐納德·J·川普(Donald J. Trump)毫無疑問會覺得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的話適用於描述自己,「一個70歲的人應該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然而,並非所有警句都適用於所有人。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開始第二次總統競選時,已經到了對多數人來說可以放下強烈功名之心的年紀。西奧多·德萊塞(Theodore Dreiser)在某雜誌上發表過一篇文章,題為《67歲的生活》,文中寫道,「名聲、成功、權力、5億美元,領導世界——好吧,如果它們掉到我頭上來,我可能也不會躲,但是至於說像年輕時那樣,半夜三更睡不着,渴望得到這些東西——我確實不想再那樣了。」
不管怎麼說,我們的年齡決定着我們是誰,這個簡單的事實仍是不錯的。無論對於總統,還是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都是如此。年齡將對川普或柯林頓的總統任期造成什麼樣的影響,我們還要拭目以待;與此同時,不妨看看下面一些關於年齡的觀察,它們可以適用於我們之前的八位總統。
貝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宣布競選總統時,還差幾個月不到46歲。
「46歲的人必須惜時如金,只花時間去做必須做的事情。」
——維吉尼亞·伍爾夫(Virginia Woolf),《維吉尼亞·伍爾夫日記》(The Diary of Virginia Woolf),1928年3月22日
與莫妮卡·萊溫斯基(Monica Lewinsky)的醜聞曝光那年,比爾·柯林頓(Bill Clinton)51歲。
「到了51歲,你必須拚命奔跑,才能不讓往事像雪崩一樣把你壓倒。」
——史蒂芬·金(Stephen King),《必需品》(Needful Things)
吉米·卡特(Jimmy Carter)54歲那年,為了解釋國家面臨的困境,做了那次主題為「困頓」的講演。
「54歲的人思考的很多,相信的很少,但他真正能說自己知道的又是什麼呢?」
——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阿瑟與喬治》(Arthur & George)
喬治·W·布希對伊拉克發動戰爭時將近57歲。
「57歲,那是個關鍵的年齡……慾望還和以往任何時候一樣多——但滿足感也帶來報應。」
——雅爾瑪·瑟德爾貝裡(Hjalmar Söderberg),《格拉斯醫生》(Doctor Glas)
理乍得·尼克森(Richard Nixon)辭去總統之位那年61歲。
「到了61歲,我可能有點更願意呆在家裡了。」
——丹尼爾·笛福(Daniel Defoe),《魯濱遜漂流記續集》(The Further Adventures of Robinson Crusoe)
傑拉德·福特(Gerald Ford)快到62歲那年,在奧地利從台階上跌倒,從那以後就經常被嘲諷為笨手笨腳。
「他就快62歲了,這個年齡不會發生什麼改變人生的震撼,只會慢慢走下坡路。」
——保羅·索魯(Paul Theroux),《下游》(Lower River)
喬治·H ·W·布希66歲那年,決定顛覆共和黨傳統,增加了稅額。
「66歲時,我變得比16歲那年更叛逆。現在我知道,整個體制必須被顛覆、被踏平。」
——亨利·米勒(Henry Miller),《藝術與憤怒》(Art and Outrage)
羅納德·裡根(Ronald Reagan)70歲那年逃過了暗殺。
「你必須嚴肅對待生活
比方說,就算到了70歲,還是要種橄欖樹
而且不是為了你的子女
而是因為,儘管你害怕死亡,你卻不相信它
因為,比起死亡,生活有它更重的分量。」
——納奇姆·希克梅特(Nazım Hikmet),《關於生活》(On Liv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