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如何改變一個人》部落格文末抽獎贈書 2 本
你有沒有遇過類似的困擾:每次叫小孩子吃青菜他都不吃?每次提案給老闆的企劃都被退件?每次跟客戶推銷新產品都被婉拒?到底是為什麼,我們只是想要對方「改變」一點心意卻這麼困難?問題出在於人類的本性,你愈是推得用力,對方就愈是反抗。真正的訣竅不是增加推力,而是「減少阻力」。
部落格文章 https://readingoutpost.com/catalyst/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如何改變一個人》的作者是華頓商學院的行銷學教授約拿.博格(Jonah Berger),他專門在研究行為改變、社會影響、口耳相傳,以及產品和點子之所以會流行的原因。他在這本書裡介紹了五種會妨礙和阻止改變的關鍵障礙,並且教我們具體的技巧和策略來減少這些阻礙。
他提出了「催化劑」(Catalyst,同為英文書名)的概念,認為我們要促進任何人做出改變時,不要只想著用外力和壓力的方式去逼迫,那只會得到反效果。反而要轉換念頭,思考和聆聽到底是什麼原因「阻礙」擋著對方不願意做出改變,然後像個催化劑一樣去消滅這些阻礙,讓改變更好發生。
這本書提供了五個方法,分別是減少抗拒(Reactance)、減輕敝帚自珍現象(Endowment)、縮減距離(Distance)、降低不確定性(Uncertainty)、提出佐證(Corroborating Evidence),五個英文字首合在一起就是「減少」(REDUCE)的意思。催化劑就是用來減少改變的阻力,讓人轉換心態,最後促成行動的方法。
.
1.#減少抗拒心理
你可能也有同樣的經驗,當我們被逼迫改變的時候,會在內心產生一種抗拒的心理。例如,每當我們感受到師長、老闆、父母、或任何其他人試圖要說服自己、命令自己,這種抗拒的衝動就會自然產生。催化劑的效果就是減少這種本能的抗拒,反其道而行,用方法去「鼓勵人們自己說服自己」。
我們來看這個「如何讓青少年不再抽菸」的故事。1990年代美國的青少年抽菸比率創下十九年來的新高,政府祭出禁打香菸廣告、在香菸包裝加上健康警語、花大錢勸退年輕人,結果沒有任何一個方法奏效。這個困難的任務落到了查克.沃夫(Chuck Wolfe)的頭上,他出了一個奇招。
他邀請眾多青少年進行一場「菸草高峰會」,指陳列出一些事實讓青少年自己主持和討論,這些事實包含:菸草業者如何操弄年輕群眾來推銷香菸、企業如何操弄媒體來讓抽菸看起很酷。青少年們討論出一個名為「真相廣告」的活動,透過影片告訴大家香菸公司和媒體正在試圖影響人們的感受。結果大獲成功,在活動推廣期間,青少年吸菸比率下降75%。菸草公司甚至提起訴訟,要求中止這項計畫。與其叫青少年「不要」抽菸,不如讓他們「自己決定」該怎麼做。
如同研究指出,人需要自由與自主權,感到掌控感,而且不喜歡任由他人擺布。把這個道理應用到生活當中也可以,例如你要叫小孩子吃菜時,不要說:「給我吃這個!」而要改說:「你想吃花椰菜還是胡蘿蔔?」提案給老闆的時候也不要只有一個選項,而是列出兩到三個選項,搭配優劣比較給他選擇,
2.#減輕敝帚自珍現象
如果事情還沒有到非常糟糕的程度,我們往往會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會有想要主動改變的念頭。我們也會因為持有某樣東西的時間越長,那些事物在我們心中的價值就越高,例如屋主眼中的自住宅價格總比市場價格高出許多。研究指出人們不喜歡改變,也不容易太快接受新東西。催化劑就是要讓人感覺到「如果現在不改變,損失的只會更多」,凸顯出不改變的缺點,藉此破除敝帚自珍的效應。
最經典的案例來自「英國脫歐公投」。公投是把決定權交予全民的決策方式,但數據說明了大部分公投會以失敗收場,要改變成千上萬民眾的想法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英國脫歐的提案出來之後,由於英國的食物、燃料、藥品都仰賴進口,社會上普遍不被看好這個提議,續留歐盟的預估勝率一度達到八成。
要解釋現況顯得容易得多,人們有守舊、不願嘗試新事物的心理,留歐派只要叫人民堅守原狀就好。但是,脫歐派出了一個奇招,他們要讓脫歐看起來反倒像是「現況」。他們把口號改成「奪回掌控感」,巧妙替整個辯論重新定調,提醒民眾英國以前並不是歐盟的一部份,離開並不危險,反而是導正航線、重回正軌的選擇。最後的結果令人跌破眼鏡,英國人用自己的選票脫離了歐盟。
因此,為了讓人不再守舊、願意嘗試新的選項,就必須「讓不採取行動的成本現形」。無論是脫歐的「奪回掌控感」,或者是川普的「讓美國再次偉大」,都巧妙傳達了不採取行動的下場會比較糟糕。我們常聽到理財專員說「要投資,否則錢會被通膨吃掉」也是類似的道理。
.
3.#縮短距離
我們對資訊的接受程度分成兩種:「接受區」和「拒絕區」。如果一個新的資訊落在我們的接受區,我們就聽得進去。但是,如果落在拒絕區,我們會打從心底抗拒和忽略這個資訊。催化劑的用途就是減少這段「面對一個新資訊,人們接受和拒絕之間的距離」,找出彼此共通點,讓事情有轉圜的餘地。
作者舉2008年美國加州的「八號提案:禁止州內同性戀結婚」為例,起初正反兩方的距離很遙遠,意見也非常偏激。支持同婚的團體無論推出多少遊行、文宣、演講,都難以改變對方的想法。最後他們試著不要當「開口」的那一方,而是開始「聆聽」。傾聽了一萬五千場反對同婚人士的訪談後,他們終於找到滿意的對話腳本,稱為「深度遊說」。
不同於傳統遊說只丟下資訊就射後不理,深度遊說的方法需要更多時間用來對談。維吉妮亞是同婚團體的遊說者,他拜訪了反對者古斯塔夫,對方開頭就說:「我們南美洲人不喜歡死娘炮。上帝讓你生下來是什麼就是什麼,不要自作主張。」維吉妮亞和緩的回覆:「我生下來就是同性戀,這是天生的,而非一種選擇。」
接著維吉妮亞談到她對另一半的愛,並且邀請古斯塔夫也聊聊他的伴侶。對方說自己平日幫失能的太太洗澡,願意為她做一切的事情,他接著坦承:「是上帝讓我有能力愛一個失能的人。到頭來,愛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維吉妮亞表示深有同感,在找到共通點、建立深層連結後,她最後才聊法律如何保障婚姻,給予伴侶雙方都受到尊重和保護的安全感。
最後,古斯塔夫改變了立場,他願意投票反對原本的反同婚法案。深度遊說的影響力不斷擴散,最後改變美國人對同性戀的態度。
我們可以發現,「深度遊說」是鼓勵投票者從自身經驗找出類似的情境,不要求對方想像「當別人」的感覺,而是回想自己「有類似感受」的時刻。催化劑不會向所有人發送一樣的主張,而是瞄準與人們自身目標最相關的議題。改從共通點出發,而不是從爭議點,對方轉向的可能性會比較高,還可能拉著別人一起改變。
.
4.#降低不確定性
當我們要做出一個改變,通常會伴隨著不確定性,我們會懷疑改變之後真的比較好嗎?當我們內心產生猶豫,就會阻礙我們採取改變。催化劑就是要瞭解人們心中的猶豫,讓改變可以被試用、被體驗、可以被復原,然後進一步去降低「人們對於改變之後的不確定性」,消除人們內心的猶豫。
時光倒轉到1998年,當時網路購物還不盛行,但是有遠見的尼克.史文莫恩(Nick Swinmurn)已經有了用「網路電商賣鞋」的點子,他架設了名為 Shoesite 的網站開始做起生意。但是人們並不買單,生意奇慘無比,後來他發現「人們並不放心在網路上面買鞋」,與其買了才知道合不合腳,不如開車去賣場購物比較實際。
面臨資金即將燒盡之際,他們腦力激盪出了一個方法:「提供免運費」。當時所有電商都把運費當成獲利來源,這麼做無疑是在賠錢。但是令人驚喜的是,業績反而開始扶搖直上。人們開始一次購買兩到三種不同尺寸的鞋子,留下合腳的,退回不合的。消費者就像在實體店試穿一樣,不用替試穿的機會付費,購物方式從此改變。免運費的策略消除了人們網路買鞋的最大障礙:不確定性。對了,這家公司後來改名叫做 Zappos。
我們內心對改變和新方案的不確定性,總會阻止我們採取行動。書中除了介紹 Zappos 用免運費降低前期成本的故事,還介紹了 DropBox 免費增值的應用、Acura 豪華汽車讓人有機會認識的主動出擊策略、以及蔚為流行的後悔也沒關係的無條件退貨、退錢策略。降低不確定性,將有助於人們接納改變。
.
5.#提供佐證
有時候要促成一個改變,還是有可能會遭遇到對方要求「更多」證據佐證的情況。我們常常會在心裡質疑,別人願意採取某個改變的理由,跟我自己會不會喜歡有關係嗎?所以催化劑會「善用具有影響力的佐證來當援軍」,利用社群、親友、社會的影響力來弭平對方的質疑。
澳洲研究人員曾經做過一個「人們如何回應音效的實驗」,他們邀請大學生戴上耳機聆聽單口喜劇的錄音,A組單純聽喜劇,沒有其他的音效;B組則會聽見預錄的罐頭笑聲。實驗結果發現B組的學生更容易笑出來,如果聽見別人也在笑,人們就更容易發笑。那麼,這個「別人」是誰會有影響嗎?
研究人員做了第二種實驗,這一次都會加入一模一樣的罐頭笑聲。A組的學生被提前告知,待會聽到的笑聲是來自於跟你「同一個」大學的人。B組的學生則被告知,發出笑聲的那些人來自和你支持「不同」球隊的人。實驗結果發現,A組一樣笑得很開心,但是B組以為發出笑聲的人是非我族類,笑的程度和完全不播放罐頭笑聲時幾乎一樣。
所以,無論是餐廳的評論、旅館的評價、對於一個產品或服務的看法,我們會比較在乎「情況和我們一樣的人」是怎麼說的。當對方的境況跟我們愈像,他們所提供的佐證就愈會得到我們的信任。催化劑的做法就是找出能夠讓人們「套用在自己身上」的佐證,來克服和轉換原本的問題。
.
【後記:任何人都可成為催化劑】
我第一次讀 《如何改變一個人》 是聽 Audible 英文版的有聲書,後來發現有中文版又再回味了一次。這是一本非常好閱讀、重點清晰、故事生動的實用書籍,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認識那些阻礙人們改變的因素,並且設法採取不同的策略去消除那些障礙。與其怪罪別人為什麼不改變,不如去瞭解是什麼因素阻礙了他們,並且自己「主動出擊」,成為減少阻力的「催化劑」。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位作者的前一本著作《瘋潮行銷》似乎有著更高的評價,因此我也入手了那本書,很期待接下來的閱讀體驗,之後有機會再跟大家分享。同樣類型的書籍,還有談判和說服力專家羅伯特‧席爾迪尼(Robert B. Cialdini)博士的《影響力》,他用紮實的研究和案例說明「讓人們改變行為的原因」,這本經典也非常值得一讀。
讀了許多這類型的書籍,我認為可以用一句寧靜禱文的美好詩句來做總結,這句話是這麼說的:「神啊,請賜我寧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請賜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事;請賜我智慧,以分辨二者的不同。」我們無法直接改變別人、更別說改變世界,我們唯一能改變的只有自己。
因此,我們必須懂得分辨這兩種差異,把心力放在你能改變的事情上,成為催化劑去減少阻礙,外界人事物隨之而來的改變將讓你感到驚喜。
.
Kobo 購書連結:https://bit.ly/3mcN0ZK
Kobo 電子書7折代碼:WAKICHANGE
使用期限:8/29~9/4
.
感謝 時報出版 提供贈獎抽書
「同性婚姻爭議點」的推薦目錄:
- 關於同性婚姻爭議點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同性婚姻爭議點 在 李屏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同性婚姻爭議點 在 威廉氏後人 - 李毅評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同性婚姻爭議點 在 同性婚姻:台灣為何能成亞洲第一? - BBC News 中文 的評價
- 關於同性婚姻爭議點 在 香港性文化學會- 反對同性婚姻的八個論據 ... 的評價
- 關於同性婚姻爭議點 在 同性婚姻爭議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評價
- 關於同性婚姻爭議點 在 同性婚姻爭議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評價
- 關於同性婚姻爭議點 在 同性婚姻爭議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評價
同性婚姻爭議點 在 李屏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媒體報導輕忽結構壓迫:道歉只是開始,落實自律機制才有對話空間】 #熱線新聞稿
鏡週刊為不當報導「黃氏兄弟」一事,緊急做出新聞下架、公開道歉與承諾設立自律機制的補救措施。然而在道歉啟事下的1.3萬個表情回應中,憤怒高達1.1萬,8千多則留言中,依然可見眾怒未消,輿情依然炎上,絲毫沒有消散跡象。熱線作為與同志社群同在二十多年的組織,深刻理解群眾為何如此憤怒難平。
💬道歉卻不認錯,無異提油救火
鏡週刊的道歉啟事中,僅一句空泛的「違反長期追求的性別自主多元價值」,但到底哪裡違反,又如何違反所謂「性別自主多元價值」,卻不清楚。鏡週刊娛樂組明知該報導刊出之後,瑋瑋形同出櫃,依然執意爆料;在6/4瑋瑋拍片回應後,不僅記者持續報導,還在報導中把出櫃責任推淨,反倒說「瑋瑋勇敢坦承自己的性向」;最後又在聲明中,以口號式自我撇清「約砲不分異同,同志戀愛平等」、「本刊在此聲明,……未逼他出櫃,」作結。
這種持續消費瑋瑋的行為,群眾都還歷歷在目,轉眼間只以一句「違反長期追求的性別自主多元價值」帶過,沒有一句提及迫使瑋瑋出櫃,道歉而不認錯,也迫使同志社群不得不繼續憤怒下去。
💬輕忽結構壓迫,挑起同志被迫出櫃的集體創傷
也許許多媒體過去從未明白出櫃對同志的意義,也許在迫於輿論壓力而道歉後,依然按捺著忿忿不平:不過就是出櫃,同志為何如此憤怒?
熱線在電話線上陪伴過上萬名同志的徬徨無助,我們無法告訴你,有多少同志從小就被迫學會恐懼學會隱藏,害怕一旦出櫃之後,一夕間會失去爸媽、失去親人、失去朋友。就算我們生於美滿家庭中,依然常常被迫一個人扛著這個身份長大。這種孤寂感在心理長年累積下來,形成了巨大的黑洞,這種沈痾不是一句同志友善可以輕易化解,也無法在婚姻平權的歡慶中立即療癒。
不要忘記,2018年的公投過程中,同志社群遭受到各種抹黑與攻擊,更因為公投結果,讓同志感受到自己依然是異類,不應享有與一般人一樣的平等對待。尤其是在婚權運動中無役不與的鏡週刊,你們應該最清楚。
請讓我們再點開瑋瑋的影片,重新聽他一字一句地說:
「這世界真的還是有很多很討厭我這樣子的人,他們就會用一些言語,讓我覺得我好像不應該是這個身份,我好像跟別人不一樣,我就好像做錯事情一樣。」
「我不知道為什麼我的心裡就會一直覺得,我身為同性戀,很對不起照顧我的爸媽。」
即便他完全認為身為同志沒有錯。但我們可以看到,從媽媽、家人、工作伙伴,到廣大粉絲,他不斷的想對所有人道歉,好像做錯了什麼。
我們無法告訴各位,有多少同志朋友聽到這些對話,瞬間崩潰爆淚,因為每一句話,瞬間點燃我們過去所有恐懼、害怕與孤寂,好像又回到那個徬徨無助的小孩,單獨面對整個社會巨大的不理解,為自己的存在而不斷貶抑自己。
明明沒有錯,卻還是不斷想道歉,所有同志都理解,這就是創傷。
我們從未指責鏡週刊詆毀同志,但娛樂組以爆料手段,挾帶約炮的性污名,迫使同志出櫃,這已經不只是什麼道德議題,你們帶來的是傷害,點燃的是整個同志社群的共同創傷。這幾天,你們已經感受到群眾巨大的憤怒,但是,何時可以正視我們背後巨大的傷害呢?
💬個人合意性行為,無關公眾利益,也非本事件爭議點
目前為止,鏡週刊對這系列報導唯一的自我辯解,就是公眾人物約炮,所以可受公評。言下之意,即便當事人是異性戀,鏡週刊也會同等處理,請同志朋友不必雙重標準。
對此,熱線必須鄭重強調,你們帶來的傷害在於讓同志被迫出櫃,並同時操弄且強化約炮的性污名。
不管是不是同志,即便公眾人物,一次成人之間無關乎欺騙的合意性行為,很難看到有什麼公益性與新聞價值,會需要連發8篇系列報導,鉅細靡遺的大肆渲染。說穿了就是透過道德指責的包裝,來滿足媒體對個人性事隱私的窺異獵奇。
而這次群眾的廣大回應裡,正也透露出訊息,我們多數人已開始厭倦不斷接收這類假借爆料包裝的他人私事,即便是異性戀的八卦也一樣。
💬媒體的兩面手法?逼人出櫃的慣犯,也是認真好媒體
以公眾人物的私人情事為獵奇目標,迫使對方出櫃,並不是鏡週刊娛樂組第一次的報導:2018年造成炎亞綸出櫃,2019年造成黃捷出櫃,2020年輪到黃氏兄弟。一年一起事件,像是排好出櫃額度一樣定時定量,在今年終於踢到鐵板,引犯眾怒,其實一點都不無辜。
然而,當我們點開鏡人物專欄,以同志為關鍵字搜尋,我們依然可以看到許多相關報導,細膩而深入討論了各項議題。
當各大媒體討論同志父母,但實則只聚焦在媽媽身上,你們細心呈現爸爸接受同志子女的心聲。在歡慶同婚通過同時,你們已經開始追著同志無血緣收養議題跑,帶給社會「愛是我們仨」系列故事。對於殘障者的做愛權,你們不窺奇不嗜血,平實呈現了手天使們的故事。性平教育15週年的專題報導也絕對是脈絡清晰兼具感性的佳作。更不用說在婚權爭取過程中,每一篇報導的用心與完整。
鏡週刊一邊有鏡人物如此認真的耕耘多元議題,另一邊娛樂組又不斷迫人出櫃,彷彿是真實世界的人心難料,讓人處處提防,最後卻一發不可收拾成為公民社會眼中大敗筆,令我們十分感嘆不知該如何協助改善。
💬道歉只是開始,落實自律機制才有對話空間
畢竟道歉還是有意義的,至少這個道歉,讓熱線願意相信鏡週刊在同志友善上仍有進步空間。尤其只要真正落實鏡週刊所承諾建立的自律機制,就能打開互相理解的空間。
熱線相信對話會帶來改變,蘋果日報一度作為台灣最腥羶嗜血的媒體,卻能在這幾天鏡週刊下架新聞,成為少數守住界線、沒有轉貼任何一篇原始新聞的自律媒體。
作為蘋果日報自律的前外部委員,熱線參與了長達三年與蘋果的對話,從衝突到理解,見證了整個改變歷程,也證實了若能落實自律機制,改變並非只是紙上作業而已。
對此,我們期待鏡週刊能儘快確立自律機制的進場,熱線也很樂意在這之中提供協助,為性別平等、同志友善把關,也更能促使鏡週刊成為更優質的媒體。
💬優質的媒體環境,仰賴你我有意識的選擇
最後,這幾天許多朋友使用「擷圖」的方式轉貼,嘗試使該系列報導迅速在社會中發酵卻不助長其網路聲量與點閱率,反映出關心同志議題的朋友具有高度的媒體閱聽人素養。這樣的進步絕不是憑空成長,是許多人有意識選擇下的產物。
然而,在各大社群媒體上陸續出現一些以此次事件作為素材的創作,許多朋友都發現在大多都是正向支持黃氏兄弟的風向當中,仍不乏有一些具有潛在創傷可能性的作品。我們也要呼籲大家不要再轉發、分享任何從事件延伸出的擷圖、或是再製圖片,以免對當事人造成再一次的傷害。
我們除了希望此次事件不只促進媒體自律在傳統媒體中更加落實,更能在新媒體、自媒體等廣大的媒體中發酵,進而促進台灣整體的媒體環境能夠對同志的多元社群更加友善。
熱線持續與大家同一陣線,一起用更多有意識的選擇,實現同志友善的台灣媒體環境。
---
若你是同志,有需要聊聊的地方,同志諮詢熱線在這裡陪你:
02-2392-1970,每周一四五六日、晚間七點到十點。
若你想和家人出櫃,熱線也會陪你一起走:https://hotline.org.tw/services/85
---
🌈 定期定額,支持熱線做更多: https://reurl.cc/Mv1NQp
🛍 小熱鋪Hotline shop: https://taiwanlgbthotline.waca.shop/
📹 熱線YT:https://www.youtube.com/user/TongzhiHotline
同性婚姻爭議點 在 威廉氏後人 - 李毅評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A卵B生?!? - 代理孕母可能遇到的醫學問題>
各位好
小弟威廉氏後人 – 李毅評醫師
-
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
將一對夫妻的胚胎植入另一位婦女的子宮裡
這樣的醫療行為已經並不罕見
也並不困難。
-
隨著同性伴侶的婚姻合法化
兩位女性伴侶的A卵B生的故事目前也越來越普遍
我自己也已經接生過好幾對A卵B生的女女伴侶
-
就在上週
《人工生殖法》修正草案內容一讀通過
針對無子宮、
或子宮、免疫疾病或其他事實,難以生育、
或婦女因懷孕或分娩有嚴重危及生命之虞
等以上三類患者
可依法尋找代理孕母進行代孕。
-
當然目前僅是通過一讀。
而且許多爭議點仍舊困難重重
.
雖然僅是宣示意義大於實質意義的修法
但至少已經是踏出艱難的第一步。
-
針對代理孕母
大部分的爭議點落在報酬、懷孕及生產風險、親權與情感等等議題上
-
我不是法學或社會學的專家
對於所謂的社會共識也沒有什麼特別的解法
單純抄襲國外的做法也未必就是台灣的最佳解。
-
今天,
我僅針對代孕可能出現的”醫學問題”
跟各位說明
也希望未來有考慮A卵B生的女女伴侶們,
或者大家在面對代理孕母議題的時候
能夠對這個議題的醫學面
有更多的認識和了解。
-
在美國,
雖然並非所有州都合法
不過
涉及代理孕母的試管療程
已由1999年的1%
增加到2013年的2.5%
粗估至少18400的代孕嬰兒在這段時間之中出生。
-
代理孕母第一個面對的難題是感染。
雖然所有的醫學證據都顯示
“胚胎”是不會帶有這些傳染病的。
就算是兩位都患有愛滋病的夫妻
他們的胚胎也不會造成代理孕母的傳染。
但是
基於保護代理孕母及避免所有潛在風險
有這些傳染病疑慮的夫妻的胚胎
目前仍是被各國代孕法規排除在外。
-
再者
讓各位猜猜
針對這些小孩的健康方面
代孕的小孩和本來的母體懷孕
何者較好?
.
這個答案是可想而知的
就是由於子宮環境、母體身體或免疫有嚴重的問題
這些患者才會去尋找代理孕母
所以,
以每次進行好品質胚胎植入的活產率來說
代理孕母的活產率是57%
使用原生母的子宮的活產率是46%。
.
另外,
根據美國的資料統計
代理孕母的平均年齡是31.6歲
相較於這些尋找代理孕母的原生母親的平均年齡是41.6歲。
-
這些新生兒
在接受代理孕母的出生體重
也往往比相對應組別的原生母體來的高。
.
因此
若我們從胚胎的角度看這件事
其實代理孕母的身體狀況是比較好的
對每個胚胎而言
能夠平安存活的機率也是較高的。
存活的機率高出了30% 左右。
-
接著
讓我們來看看代理孕母本身的產科問題
根據一個統計了55個研究的分析報告來說
妊娠高血壓及子癲前症的比例約占3 - 10%。
胎盤問題 (包括前置胎盤及胎盤早期剝離) 的比例共約5%。
這樣的比例跟所有產婦的總平均相比是差不多的
.
但是
由於代理孕母大多都是較年輕的一群孕婦
因此
若是同年齡來比
代理孕母似乎還是比同年齡的原生母有較高的子癲前症發生率
但整體發生率跟所有產婦平均值是差不多的
-
這個數據跟接受卵子捐贈的研究結論類似
當子宮跟胚胎來自不同的人的時候
無論是妳的子宮裡放別人的卵
還是妳的卵放在別人的子宮裡
都有比較高的子癲前症的發生率
風險值大約是3倍左右。
.
這可能是由於子癲前症這個疾病形成的過程中
仍舊有某種程度上
受到免疫系統的影響導致的。
-
最後
這些小孩子長大成人之後
是否會有某些心理層面的問題呢?
.
目前的資料看起來
這些小孩子的心理發展的健全狀態
跟自然懷孕所生產小孩子並無差異。
.
這些代理孕母的內心
往往也對代孕過程表示是一個正面的回憶
而且也不會影響代理孕母對於他自己本來的孩子的親子關係
.
在這些代理孕母的心理分析中
也沒有明顯的親子剝奪造成的負面情緒或憂鬱症的情形。
.
另外
大多數代理孕母本來的孩子
也都支持母親做這樣的選擇與決定。
-
目前
代理孕母的修法已通過一讀
這條法案是否能到最終三讀通過
目前仍在未定之天
-
希望觀看文章的各位,
能夠用更多正面的態度來面對這個議題
給願意擔任代理孕母的婦女更多的鼓勵
而不是迴避這個議題
也不是給這些代孕婦女過多的責難
比如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怎可出租子宮之類的說法云云。
-
如果大家都是用這樣正面的態度
或許能夠在較早的將來
就能夠看見這些受先天子宮畸形
或因病切除子宮所苦的婦女
看著襁褓中的胎兒
喜極而泣的眼淚。
-
參考資料:
1. Consideration of the gestational carrier: an Ethics Committee opinion. Fertil Steril. 2018;110(6):1017.
2. Recommendations for practices utilizing gestational carriers: a committee opinion. Fertil Steril. 2017;107(2):
3. How much does the uterus matter? Perinatal outcomes are improved when donor oocyte embryos are transferred to gestational carriers compared to intended parent recipients.
Fertil Steril. 2018;110(5):888.
4. Is oocyte donation a risk factor for preeclampsi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Assist Reprod Genet (2016) 33:855–863
5. Perinatal outcomes after natural conception versus in vitro fertilization (IVF) in gestational surrogates: a model to evaluate IVF treatment versus maternal effects. Fertil Steril. 2017;108(6):993.
6. Surrogacy: outcomes for surrogate mothers, children and the resulting families-a systematic review. Hum Reprod Update. 2016;22(2):260. Epub 2015 Oct 9.
-
“如果我肚子裡有子宮的話,我也願意成為一位代理孕母。
畢竟,對於先天子宮畸形或者嚴重習慣性流產的患者,這是唯一的解方了。”
-
~ 威廉氏後人 – 李毅評醫師 ~
臉書蒐尋 : 威廉氏後人 – 李毅評醫師
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mrwilliams999
網誌連結 : https://mrwilliams999.blogspot.tw
-
同性婚姻爭議點 在 香港性文化學會- 反對同性婚姻的八個論據 ... 的推薦與評價
同性婚姻法以公權力拆毀婚姻與家庭的緊密關連,最終只會使孩子受害。 結語 同性婚姻的支持者經常說「同性婚姻不會影響他人」, 那是不可信的。例如, ... ... <看更多>
同性婚姻爭議點 在 同性婚姻爭議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推薦與評價
同性婚姻爭議 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柯志明寫的 無所謂「同性 ... 本研究期待瞭解臺灣同性婚姻合法化後如何影響同志進入婚姻的態度。 ... <看更多>
同性婚姻爭議點 在 同性婚姻:台灣為何能成亞洲第一? - BBC News 中文 的推薦與評價
爭議 許久的台灣 同性婚姻 法案5月17日在立法院通過二讀。台灣執政的民進黨在立法院強力支持該草案,反對黨國民黨則有多數委員投下反對票。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