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高端疫苗不應取得EUA?
就目前世界新冠肺炎疫情發展來看,未來必將流感化,疫苗是年年都要施打的,為長遠之計著想,台灣亟需國產新冠疫苗,國人也應該支持力挺,這一點殆無疑義。然而,疫苗的研發是科學而非政治,應該按照正規程序進行,取得主管機關的許可,名正言順的為國人健康把關,方為台灣之幸。
可惜的是,蔡政府橫柴入灶,用政治力強行護航高端取得EUA,反而毀了高端。因此本人主張停止高端疫苗的EUA,並從疫苗預約平台下架,理由如下:
第一,全球沒有任何民主國家,非專業的政府領導人可以介入疫苗的審核及授權,唯一例外是蔡英文。五月份,高端臨床二期結果報告未出爐,成功與否未可知,蔡英文就宣稱七月可施打。這不是政治力介入,什麼才叫政治力介入?蔡英文是個不必對國會負責的獨裁總統,話已出口,大家自然全力配合,卻也讓高端失掉其正當性。
第二,目前已無緊急使用授權的必要。緊急使用授權(EUA),是在國家有緊急的公衛狀況,且沒有適切、已獲准及可用的替代品下(No adequate, approved and available alternative),才可在經充分審查程序後授權緊急使用,以挽救生命。美國目前因為已至少有三款緊急授權疫苗:Pfizer/BNT, Moderna, Johnson Johnson,所以不再增發緊急授權,而是朝向疫苗能從緊急使用授權提升至完全認證(Full approval),成為一般商品,由廠商對消費者負完全責任。
台灣的選擇更多,WHO已批准六款新冠疫苗可做緊急使用,不論獲贈或購買,都已陸續到貨,也就是已有「可用的替代品」,根本沒有緊急授權高端疫苗的必要。
第三,高端疫苗沒有獲得EUA的資格。目前所有獲得EUA的疫苗,皆是通過人體實驗到第三期,高端卻連完整二期都沒完成。且審查會議委員人選、過程、審查意見、價格,全被蓋牌,國會一再質詢追問也不肯公布,是最不透明的政府,如何讓人民信服?
第四,高端自吹品質優良,與美國生技大廠Novavax疫苗同等級,用蛋白次單位為抗原,然而兩者有以下幾點不同:
1.抗原蛋白質來源不同,Novavax用秋行軍蟲,高端用倉鼠。
2.Novavax用專利奈米顆粒技術聚合棘蛋白形成奈米顆粒,再與也是專利的佐劑Matrix-M混合,讓多個抗原蛋白聚合形成奈米顆粒,有效提高免疫反應(單純蛋白疫苗刺激免疫反應不強,需添加佐劑) 。高端根本無此技術。
3.Novavax中和有效抗體1800,高端662。
4.最重要的是,Novavax第三期實驗完成三萬受試者,至今猶未能獲得美國FDA的EUA,高端第二期實驗只完成三千例,是完全不同層次的疫苗,又有何資格通過EUA?
第五,衛福部食藥署在6月10日,自行制定了一個有高度爭議的EUA標準,並據此通過了高端疫苗的EUA,完全可視為是為高端疫苗量身訂做,如此標準,令人懷疑。
蔡政府為挺高端,前期百般阻撓國外疫苗採購,導致八月疫苗青黃不接,又將預約平台選擇疫苗方式,從手動勾選想打疫苗,改為將所有疫苗預設為想打的選項,趁此機會誘騙民眾打高端,是邪惡的操作、無恥的行為。選擇高端者,應視為參加第三期人體試驗,給予受試者的待遇及保障。
國會在野立委對此提出多項質疑,然而獨裁的政府利用多數暴力,置之不理。台灣司法改革是個笑話,就是偏綠民衆,也過半不相信司法的公正,但我們相信台灣仍有正直法官,故提出訴願,停止高端的EUA。並期待高端繼續努力,能成為獲得完全認證(Full approval)的疫苗。
同等品替代程序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自費醫材安全性 急需透明
陳鋕雄/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所長(新竹市)
健保署針對民眾自付差額醫材訂出天花板上限,醫界認為遭汙名化。本報資料照片
自費醫材上限爭議雖暫緩實施,但民眾選擇自費醫材時,因價格與性能種類繁複產生的選擇困難,已隨爭議而廣受正視。相對於價格上限,不少有識之士均主張以透明化協助民眾選擇是更好管制策略。本文主旨為:醫材安全性的透明化是更迫切問題。
自費醫材首度為輿論關注,是聯合報在二○一九年率先揭露一次性醫材重複消毒使用產生的安全性疑慮。雖然醫材上市前需經藥證機關審核許可,但多數國人可能不知道:各國大多數醫材在取得上市許可前,並未經臨床試驗,而是依設計原理與市場現存醫材間的同等性而審查,透過如美國510(k)上市程序而快速通關。由於缺乏臨床試驗資料,各種創新功能的副作用及安全資料並不像藥品那麼完整明確。醫材上市後監控體系的改革,也落後於藥品。在精準醫療時代,創新醫材日新月異,安全性問題已成迫切議題。
民眾選擇自費醫材時,雖可透過自費醫材比價網或醫師介紹,了解價格與性能差異,但醫材的安全性往往不是醫病溝通重心,甚至醫師本人都未必能完整掌握資料,這是民眾選擇自費醫材時的更關鍵問題。以國內著名的達文西手術機器人為例,在美國曾引發數波的產品責任訴訟,涉及子宮切除術的不當傷口縫合、手術做到一半當機而改用腹腔鏡、不應出現的部位傷害,甚至死亡等。二○一三年在FDA的一再要求下,製造商才大幅提高不良反應通報率,並召回更新部分零件。產品責任訴訟,往往可彌補政府行政管制之不足,強化業者改良醫材的動機。這些相關資訊及機制,在我國尚未完善。
二○一八年末,由一群跨國新聞媒體工作者組成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of Investigative Journalists(ICIJ)所進行的The Implant Files計畫,把透過各國資訊公開管道蒐集到的醫材安全資料整合成資料庫,是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全球性調查。在透明化壓力下,美國FDA隨後終止了廿多年來針對「常見可預期」風險的替代通報制度Alternative Summary Reporting,將超過五十萬筆(包括一八○件左右的死亡事件)關於心律調節器、乳房填充物、主動脈內氣球幫浦、呼吸器等等原本不公開的不良反應通報公諸於世,醫學專家才有機會檢視這些資料。
我國若真的有志於推動精準醫材產業,不僅在心態上要朝向健全市場競爭機制,避免價格管制,也要更注意高度複雜化的現代醫材可能造成的安全問題,讓安全醫材成為國人健康的保障。
同等品替代程序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沈旭暉隨緣家書🇨🇳🇺🇸🇭🇰】Chicken Game:中美博弈在香港的下一步?
當中美新冷戰以香港為主戰場,身在戰區的香港人,自然是雙方人質。關心形勢發展下去會怎樣,乃人質之常情,而相信人質都不會天真,明白雙方行為都不是為了香港利益,而是為了自己博弈。
假如危機出現在十年前,相信很容易瞬間解決。但這次,有點不一樣。
特朗普籌碼的上下限
美國總統特朗普日前的記者會,承接早前國務卿龐貝奧對香港不再有「一國兩制」的結論,雖然只勾劃出政策大綱,細節尚待落實,但有一個重點:一切行動,並非援引2019年通過的《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而是直接追溯到這法案母體,也就是1992年的《香港政策法》。這跳躍了一個極其複雜的官僚程序,一步到位,開啟了無數可能性:可以輕輕放下,也可以火燒連船。
舉例說,制裁可以是簡單的制裁某低級官員,像從前制裁某新疆官員那樣,但也可以是全盤宣戰。假如美國認為香港不再享有「一國兩制」,發現有中概念公司利用「一國兩制」概念鑽空子、影響美國國家利益,予以制裁,再延伸至與其貿易的其他中資公司、銀行、乃至發鈔銀行,再波及港元……
這類金融戰,早已超越了香港範疇,屬於世界級別的金融大戰,也配合了美國已經開始嚴打中概念股在美上市的國策,作為decoupling關鍵一步。無論《環球時報》胡錫進怎樣宣傳「中國要哪裏成為金融中心、哪裏就是金融中心」這類謬論,現實是它們除了利用香港「走出去」,完全沒有「中國法制下使用普通法而被國際接受不同中國內地」的替代品。澳門遠未成熟,而且美國、台灣似乎早晚一併把「港澳」同等看待,作為對中國「特區」失信的回應。通過越南、新加坡等區域網絡,人家肯定坐地起價。Decoupling方向如此,但速度可緩可急,力度可大可小,一切就看互動。
港版《國安法》草案籌碼的上下限
再看中國的部署。港版《國安法》可算「突襲」,和美國相似的是,北京所有牌都懸在空中(習近平的「底線思維」),但具體細節未公佈,靜待討價還價,否則人大其實可以一併宣佈細節。但其實空間有多少呢?雖然這只是一條植入香港的法例,潛在的火燒連環船,同樣是恐怖的。《基本法》23條作為香港內部立法,因為要顧及普通法慣例,無論多辣,都有先天上限;但現在的全國性法律,硬生生把兩個不同體系整合,難免大大摧毀香港普通法基礎,既然如此,反而再也沒有甚麼顧忌。美國出招後,人大通過的《國安法》立法決定沒有減辣、反而加辣,危害國安的行為加上「和活動」,「國家安全推廣教育」沒有了「推廣」而是直接教,六四晚會由最初親政府文宣強調可以如常、到人大代表說口號若有行動「唔犯法都難」,訊號很清楚:你進一步,我進一步。至於其他具體內容,像追訴期、國安公開角色、有沒有秘密審訊、日落條款等,一切都是還價內容。
正如美國一旦完全不承認香港不同中國內地之地位,可以全盤摧毀現制度,《國安法》一旦以最辣版本實施,攬炒效果也一樣。假如以審判某報業大亨為頭炮,幾乎可以肯定,不設追訴期很難舉證,設則成普通法大笑話;假如事涉「國家機密」,又很難公開審,秘密審判單是名字就叫人不寒而慄;假如不動用國安,又根本不是香港警察職能範圍內能查……每一個細節,對家都很難不回應。到了那一步,再會涉及資產問題,是否凍結、範圍如何、株連多少,然後又涉及銀行是否完全跟從、怎樣才算符合「國安」,再聯繫到匯豐被指沒有公開發聲支持《國安法》、被國家領導人呼籲對其擠提…… 再推演下去,已經失控。
根據正常國際關係慣例,各方亮出底牌後,中間人很快代討價還價,各取所需,然後各自犧牲一些棋子,就會一切如常。假如這在十年前出現,劇本很可能是這樣:美國要中國「交人」,中國交出一些無關痛癢、自己也打算懲罰的閒人(例如林鄭月娥)予對方制裁,再加上一些小企業(年前捲入北韓洗錢案的澳門匯業銀行,就是為國捐軀),然後各自在市場波動中各撈一筆,政治上一輪文宣,一切落幕。法案落實了,但條文比最初說的寬鬆,執行也不太辣、引而不發,某些事先張揚的針對對象會及早體面離開、生意繼續但自劃紅線,各國暫時繼續保留香港特殊地位,直到下一波挑戰。
弄假成真的Chicken Game,會出現嗎?
但這次不同。中美雙方,似乎都進入了博弈論的Chicken Game,相信「狹路相逢勇者勝」。對中國而言,疫情過後,忽然推出港版《國安法》,對內大張旗鼓宣傳,以香港為稻草人,自然有內部維穩、轉移視線等作用。條文目前已沒有多少減辣空間,而且無論怎樣寫,假如不執法,怎能滿足十四億愛國同胞期望?而且這次配合了文革式群眾動員,不見血不封喉,種種批鬥、舉報、割蓆、上崗上線、公報私仇的劇本,甚至還未正式開始,太多人(包括香港外部的人)押了注,夾帶了大量私貨,根本不想停。就算有人能暫時按下瘋狂(這已幾乎不可能),只要出現第一個案例,根據上述種種推演,同樣會火燒連船。但微信民族主義瘋狂至此,不審卻不行。這是騎虎難下。
對特朗普而言,此刻唯一重點,自然是連任。他對連任的欲望,比其他總統更強,因為他的「使命」和習近平類似,都在大幅改變現制度,可惜美國不是中國,他一旦落選、而有違憲證據被蒐證,後果足以坐牢,除非他連任、並在四年內進一步改變關鍵法律,才能自保。民望自然重要,但特朗普的選民光譜分明,整體民望從來偏低,會反游說不要取消香港獨特地位的美國傳統精英,偏偏是其敵人。特朗普連任本來最賴以自豪的經濟政績,被一場疫情一筆勾銷,死傷枕藉不用說,現在國內還出現騷亂,在未來選戰,除了反華,根本無牌可打。反而民主黨既可以批評特朗普振興經濟、處理疫情不力,又可以批評他對中國「口硬手軟」,結果在選舉期間,親華派都不敢大張旗,否則自己也會成為民粹對象。操作下來,很可能意識形態主張和中國decouple的美國新貴,會成為deep state,無論誰上台,都主導大局。
因此習近平和特朗普,都可能認為自己沒有退路。本來把危機拖過美國大選,是各國精英的共同利益,但因為一連串基層行為和高層誤判,這樣的空間,正越來越少。作為配角的英國、歐盟、日本、台灣等,也不得不半推半就捲進來,謀求各自的最大利益(利益不只是金錢,還包括地緣政治、長遠制度建設、話語權等)。
微妙的是,一般而言,香港人作為棋子,命運本來完全被動。但在Chicken Game,香港發生的每件「小事」,例如街頭有沒有激烈抗爭、政府是否以「反恐」名義戒嚴、立法會選舉以哪一條線DQ候選人、完全符合基本法參選的和理非會否被北京演繹為「奪權」、某報業大亨是否被《國安法》起訴和具體情況、出席六四晚會的外商是否被當間諜處理…… 這些事,必然在未來數個月內出現,也必然會被各玩家以不同角度演繹,繼而出現不可測的蝴蝶效應。光譜非兩極的傳統精英,都在向雙方放話降溫(例如溫和建制、溫和泛民),但兩極「攬炒」意志恐怕都異常堅定,配上兩強的Chicken Game,可能求仁得仁。
最後結果,依然可以像北京盤算那樣,各國雷聲大雨點小,「二次回歸」很快大功告成;但形勢不自覺的逐步失控,中美同步跌入(不同範疇)「必有一戰」的「修昔底德陷阱」,機會卻越來越高。雖然身處大時代,但世上本無事,菩提亦本無樹,香港人歷盡千帆,處變不驚,願歸來仍是少年。
明報,2020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