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2 大盤分析
美股下跌、電子跟著跌,昨(週一)晚美股反彈,台電子股人氣退更兇,成交比重降至35%以下,反觀航運股雖然出現震盪卻仍有4成粉絲相挺,可見台股市場結構已經改變,傳產成為市場焦點。從盤面來看,今天鋼鐵、造紙、玻陶、電器電纜、紡織等都轉強了,說明投機力(敢於追價的買盤)又轉回到跌深的原物料族搶短,市場資金源源不斷湧向傳產,電子股自然面臨失血困境。由於電子股的追價力轉弱,則族群連動性也會不強,也就是說,電子股的走勢將以個股表現為主,選股就只能針對個股進行,族群連動的效應不再考慮,這是電子人氣衰退下的過渡期操作方式。
回到市場面,原主流航運股開始大震盪,顯示一部分資金轉進非航運的傳產股,而電子股比重降至35%以下,也說明部分電子資金跟著轉出,使得今日盤面熱點紛呈,但整體是以“非電”為主軸。從電子類股觀察,目前最強的是ABF基板(8046南電、3037欣興、3189景碩),該族群是以「震盪趨堅」方式走高,跟以往電子人氣還在時的「以量滾量」型態不同,現在是貨櫃輪走此種模式,也說明航運股是電子主力轉進,除非指標股2615萬海正式轉弱,否則電子股的投機力不會回來;操作策略規劃,目前操作只考慮個股本身成長利基是否強勢,可從電動車、蘋果派去挑選。
同軸電纜日規美規 在 桃園市議員林俐玲 服務勤快 守護龜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109/09/07(週一)
青年事務局工作質詢稿
一、青年事務局為輔導青年就業及創業,107年11月桃園區中正路與大興西路口以大型彩繪貨櫃建置「G10 GO!貨櫃市集」,提供青年創業與展現自我的舞台,今年起以「職人駐村」為主軸,招募手作創意產業青年進駐貨櫃,開設多元DIY工作坊,並固定邀請街頭藝人表演,但為配合捷運綠線施工於上個月(8月)底畫下句點。請問:
(1) 青年事務局當初建置「G10 GO!貨櫃市集」的原意及目的是為了提供青年創業與展現自我的舞台,請問,從開辦到停辦,幫助了幾個青年創業?如今市集停辦,對過去已幫忙成功創業的青年,或是正創業到一辦的青年,有甚麼影響?會不會因為市集停辦就因此創業失敗?
(2) 「G10 GO!貨櫃市集」過去攤商營業時間只有周六、日及國定假日,總共引進過265家不同的攤商進駐,請問,青年事務局有沒有估算過,從109年7月底至今,「G10 GO!貨櫃市集」吸引過多少民眾來訪及消費?這些攤商的總營業額是多少?整個政策的效益何在?
(3) 本席要指出,「G10 GO!貨櫃市集」雖然在網路上有一些人PO文說是網美打卡的熱點,但其實是一個完全失敗的行銷案,根本是拿民眾的納稅錢打水漂。根據青年局提供的資料,「G10 GO!貨櫃市集」從107年11月3日開幕營運置109年7月底,共吸引約32萬人次造訪,總營業額約1000萬元整;以這樣的數字精算,等於人均消費不到32元,可以推測大多數造訪的人,只是去走走看看,而不是去消費;更令人沮喪的是,青年事務局108年編了預算600萬元,109年編了650萬元,每週末邀請在地青年及街頭藝人表演,還要每個月安排主題活動、戶外市集及媒合活動等活化活動來維持穩定來客人數,結果只為這265個進駐攤商創造了約1000萬元的總營業額,這1000萬還不是攤商的利潤,扣掉成本,說不定還賠錢。請問,青年局花了1250萬元預算(600+650=1250)只創造了1000萬元總營業額,這樣算幫助到這些青年創業嗎?還不如把1250萬元直接用現金補助出去還比較實際。請問,青年局承不承認「G10 GO!貨櫃市集」是個失敗的政策?本席要求青年事務局對「G10 GO!貨櫃市集」提出一份檢討報告,做為以後施政的借鏡。
109/09/07(週一)
航空城工作質詢稿
一、原本由中華電信、航空城公司共同開發的亞矽創新研發中心,在中華電信退出後,去年議會通過將該經發局以青埔3.81公頃土地作價過給桃園航空城公司,桃園航空城公司取得土地後自力開發,先向銀行融資46億元,並主導後續工程發包採購、招商及後續營運、招商。請問:
(1) 當時航空城公司表示,亞矽創新研發中心分三期開發,將興建兩棟建築物,其中一棟為18層研發中心,另一棟為10層公益相關設施,預計108年10月工程發包,109年9月動工,112年年底完工;也就是說,當時航空城公司預計亞矽創新研發中心將在本月份,但是似乎還沒有看到開工的跡象。請問,究竟亞矽創新研發中心的興建時程為何?目前到甚麼進度?
(2) 本席去年就質疑過,要自力開發亞矽創新研發中心這麼重要的任務,航空城公司當時的工作報告卻看不到如何辦理,連個時程規劃都沒有,非常懷疑航空城公司究竟有沒有能力自行辦理亞矽創新研發中心,結果讓本席一語成讖,原本去年7月就要完成的統包工程專案管理(PCM),到今年5月才決標開始執行,7月21日才辦理整個統包工程的發包招標,到現在還在等標期,整整慢了一年有餘。請問,航空城公司有網羅怎樣的人才來負責協調、整合、管控這麼重大的工程嗎?
(3) 事實上,本席對於航空城公司的能力非常存疑,即便是未來興建完成後,是否有能力經營都不抱希望,覺得只是在畫大餅,因為在航空城公司經營維護的亞矽創新研發中心官網這樣寫:「經過分析擬採取南軟模式開發,南港軟體園區(第一、二期)的土地約8.2公頃,創造2萬2千工作機會,年營收5千8百億元。本案土地3.81公頃,近南港軟體園區一半,預計可創造出可觀的工作機會。」請問,航空城公司要如何創造亞矽創新研發中心未來有南港軟體園區近半的的工作機會與營收?
(4) 去年本席就問過亞矽創新研發中心未來主要的營運收入是甚麼,當時航空城公司回答,主要是以招商的企業總部及店舖租金、育成服務培訓費、會議室及停車場收入、與新創公司合作之收益以一定比例權利金回饋等。請問,以這樣的營運收入模式,怎麼可能達到南港軟體園區年營收5千8百億元的近半?請問,航空城公司有精算過未來亞矽創新研發中心可以創造多少工作機會跟營收嗎?能否詳細說明一下?
109/09/07(週一)
機捷公司工作質詢稿
一、機場捷運由鐵道局前身高鐵局主導興建,後由桃園捷運公司營運,當年歷經延宕廿年、通車時間六度跳票,交通部在2016年委託專家組成體檢小組,確認機捷雖然行車時間、速率、發車間距無法達到合約標準,但安全無虞,因此「先通車、再改善」,於2017年3月2日通車,至今已滿三年,每天平均運量約達8萬人次;然而,上會期工作報告時,本席即指出,機場捷運因A1台北車站到A12站機場第一航廈站,承包商丸紅公司仍無法達成行車時間35分鐘、班距10分鐘的合約要求,鐵道局至今尚未完成驗收。請問:
(1) 機場捷運至今無法完成驗收,鐵道局與承包商丸紅公司已走上爭議調解與仲裁,未來如何解決要等仲裁結果,不是桃捷公司可以插手的事;但是,驗收有沒有完成是一回事,機場捷運現行無法達到行車時間、班距的要求可能影響到桃捷公司營運績效是一回事,尤其原本班距要求10分鐘,目前仍約12-12.5分鐘,必然影響桃捷公司對班次的調度。請問,因此造成營運上的損失,桃捷公司要找誰要求賠償?
(2) 機場捷運除了行車時間、班距與承包商的爭議未解之外,2017年通車以來到今年7月,出現跳電、起火問題多達14次,其中有8次都在今年發生,有時還會因為跳電而起火,負責興建的鐵道局指出,機場捷運的電纜線路不穩定,是從去年開始就有品質劣化的問題,以要求原廠日商先針對問題嚴重路段進行改善,更換電纜材質,並且重新設計電路系統,分別是A6、A7、A18、A19路段。請問,機場捷運跳電、起火的問題全面修復以前,對於機場捷運的安全性有何影響?桃捷公司是否已做好緊急應變措施避免造成任何事故意外?
(3) 就本席了解,桃捷公司總經理不定期與鐵道局北工處處長召開雙首長會議,共同主持,就興建單位與營運單位對於技術層面上深度探討,尋求解決方法,桃捷公司、北工處、丸紅公司、川崎公司、日立公司、西門子公司、臺灣世曦股份、中興工程顧問等相關單位都會共同與會,研議車輛、供電、號誌及軌道方面等相關議題,今年2-6月就已召開7次。請問,這幾次會議解決了桃捷公司的哪些問題?對於捷運行駛的「安全無虞、系統穩定」提供哪些保障?
二、目前機場捷運沿線有許多重要景點開幕,包括八景島水族館Xpark、IKEA、新光影城、和逸飯店桃園館,以及A4新莊副都心站的宏匯廣場等,加上原有的大台北都會公司、A8站環球購物中心、A9的三井OUELET,鄰近的青塘園、幸福水樣公園,即將營運的橫山書法公園等等,很適合規劃國內輕旅行的旅線。請問:
(1)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許多民眾有假可放卻沒辦法出國,衍生國內報復性旅遊,請問,桃捷公司是否利用這波國旅熱潮,推出結合機場捷運的旅遊行程,彌補疫情以來低靡已久的機場捷運運量?目前推出哪些旅遊行程?市場反應如何?
(2) 本席對桃捷公司推出的輕旅行的構思相當肯定,就以「跟著桃捷一起去旅行」第二波為例,行程包含A8長庚醫院站-體驗桃園酒廠酒香微醺之旅,每個人只要100元;或是A10山鼻站-山腳鹿場追鹿去,到山腳鹿場和超卡哇伊的梅花鹿、水鹿近距離接觸,每個人只要300元,雖然無法出國,但也相當有感,別有心裁。但是,桃捷公司是否對自己推出的旅遊行程很沒信心? A10山腳鹿場追鹿去只辦兩梯次,每梯次限量40人,桃園酒廠微醺之旅也是兩梯次,每梯次限量30人;等於總共才辦四梯次,140人報名。上個月推出的第三波國門深度體驗遊行程,也是看準出國禁令持續延長,偽出國行程總是秒殺,特別規劃民眾搭乘捷運到機場後,由桃捷公司安排機場全程導覽、提供景觀看台絕佳VIP位置,讓民眾觀看各家航空飛機在跑道起降,一邊享受美味精緻的下午茶,這個好的主意,居然只開放報名兩梯次,每梯次30人。請問,花這麼多心思辦的這些輕旅行,只帶來這麼少的旅客量,對營收沒甚麼幫助,究竟意義何在?為什麼不能舉辦更多梯次讓更多的民眾參加?是因為行銷不夠?販售的旅行社業務力不夠?還是有其他原因?
(3) 桃捷公司在推出許多輕旅行的旅遊行程時,不經意間,每一個搭配行程的捷運站都變成一個景點,但過去許多捷運站設計不夠完善,天公不做美時經常遭受雨飄潑濕,過去本席也質詢過幾次,桃捷公司都說會積極爭取經費改善,請問目前爭取到多少經費?改善情況如何
同軸電纜日規美規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綠能村的想像與行動 達魯瑪克部落繼續向前行(上) (08/01/2017 Green Indside)
文字、攝影:洪維志(台灣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生)
時序進入7月,又到了東魯凱族的小米收穫祭。繼2016年首次在祭典現場裝設太陽能板,2017年環境保護聯盟、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TRENA)等團體再接再厲,獲大亞電纜美麗家園基金會與多家光電設備業者贊助,繼續擴充裝置容量。更特別的是,取得了「綠能憑證」、從而開啟獲利新契機。
位於台東縣卑南鄉東興村的達魯瑪克(Taromak)部落,台東市中心約11公里,人口約1300人。達魯瑪克是魯凱族語「一群人居住之地方」的意思。部落在1940年代才逐漸形成,但1969年一場焚風所造成的大火,改變了居住空間的安排。同時礙於經費與時間急迫,多數建物至今仍未取得相關的建築與使用執照。
由於部落缺乏在地就業機會,具固定收益的經濟機制,如民宿、農業產銷班等發展不易,故青年菁英外流的情形嚴重、社區相關的專業人才也不足。在這個困境下,「百分百綠能部落」的構想,2015年9月在部落工作坊的會議中,被正式提出。希望透過部落居民共同參與、自主規劃社區能源規劃與執行,來擴展「再生能源自給自足」的可能,同時也是作為對抗政府核廢料貯存政策的抗爭策略。這個構想的提出,亦是觀察到部落擁有再生能源的發展潛力,如充足日照、社區內部有川流式水力的東興發電廠等。
能源自主從理想到行動,卻是有一道又一道的難關。如前所述的建物屋頂因缺乏使用執照,無法躉售給台電。或者以社區為單位之貸款融資不易,抑或是台電尚不接受雙向電表的申請等諸多法規限制。部落也嘗試從各樣的方式做突破,如成立合作社、申請政府補助等。
以再生能源為主軸之自力發電的經濟模式,獲得台灣環保聯盟、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的支持。2016年7月21日,在部落傳統的小米收穫祭之文化廣場旁,首次架設了3kW地面型太陽能板。
小米收穫祭典結束後一個月,部落的綠能推動小組與上述NGOs接續在社區活動中心之屋頂架設了4.6kW太陽能板系統。同年10月1日,部落中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南教會屋頂也裝設了3kW。2017年1月,又於巡守隊辦公室上方安裝了小型風力發電機並搭配小型儲能裝置。風光互補的雛型雖然出現了,但正如村長所言,目前部落內部缺乏相關之再生能源專業人才,後續維運的問題還是只能等待外援。
另一方面,新科技技術,要如何透過「文化轉譯」的過程,融入傳統原住民的生活型態與文化祭儀活動,如太陽之子swmalralrai的部落傳說及圖騰象徵,而部落內規範、禁忌,也同樣會影響了再生能源的發展過程,如設置位置等。
文章內容資料原始來源:
http://www.greeninside.com.tw/?p=43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