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圈需要更多小 S :無論人設是什麼,請真實面對『性』這件事】
小 S (徐熙娣)日前宣布接下情趣用品代言,表示女性不該在談「性」色變,倘若沒有人能給妳高潮,那麼就自己給也無妨,性愛不需壓抑,更用不著配合。
必須承認綜觀華人娛樂圈,關於 A 咖女星接下情趣用品,甚至在公開場合談論「自慰」一事,小 S 的確前無古人,實屬難得,是一個里程碑。
首次接下情趣用品代言,小 S 先開玩笑說「我真偉大」,接著正色寫道:「其實很多人都不能接受女生用情趣玩具,女人從來沒有得到過正確的性教育。我們羞於談性太久了,找身體的快樂是每個人的權利。」
小 S 鼓勵女性:「希望像我這樣『敢』的人愈來愈多,給到大家一些支持和鼓勵,幫助大家能慢慢走出糾結,任何時候開始,都不晚。」
—
近年女性意識高漲,使性愛「狀似」不再是一個諱莫如深的話題。
為什麼我還是會使用「狀似」?在於當我們仔細觀察華人娛樂圈(包含日本和南韓),不難發現能夠高聲談性的女明星,她們的人設大概分三種。
第一種是言詞犀利、本就喜歡談論社會現象的作家或網紅,第二種則是以性感肉慾形象走紅的女星或成人片女星,第三種就是綜藝咖女星,其談論閨房趣事時多以一半分享、一半製造節目效果的方式進行。
講白一點就是,我們鮮少(幾乎沒有)遇到一個形象氣質優雅,或者是清純可愛的女演員與偶像主動談論性,或是勇敢發表對性的見解。
有件事讓我印象很深刻,就是 2017 年作家林奕含遭性侵的事件爆發,一部關於性侵的國片恰好上映,女主角是高學歷大咖女神。
彼時,該女神被問到關於林奕含性侵一事,我現場看到她其實非常想要說出自己的想法,可一開口卻被身旁人員擋下來,最後只能露出抱歉的微笑。
更別說有些以「探索性事」為主的節目,經常會被放在深夜時段,就怕被家長抗議影響青少年身心發展云云。
長期下來,大至名人影響力的分級,小至家庭教育,致使「性」變成一種僅屬於「特定形象之名人」才可高聲談論的話題,哪怕有些女明星明明很想聲援或提倡些什麼,卻迫於個人形象較為「端莊」而作罷,或是被迫作罷。
—
如今小 S 選擇為「性」登高一呼,我認為她的確適合開第一槍,在於她出道至今的人設多變,可以性感,可以優雅,可以強勢,可以軟弱,她一路就是靠著做自己的那份「真實」爬到天后位置。
真實,本該就是情趣用品帶給人類的最大核心價值,不管女人男人都是。
說點血淋淋的吧,小 S 的「天后位置」是重要的,因為整個社會就是風行草偃、權力上對下的影響,權力越大的人,其話語權的擴及範圍就更大,盼許多身處高位的明星能有此自覺。
我很喜歡小 S 這次拍攝的代言廣告,片中 3 個角色分別代表著女人面對「性」的糾結與懵懂。
女學生對於性事感到好奇又害怕,妻子做愛時總是不敢向伴侶提出需求,而小 S 則扮演這些角色的心靈導師,直接了當的告訴她們—情趣用品的存在,不光是幫助女人達到高潮,更像是一種探索自己身體的媒介,知道身體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
情趣用品,是誠實面對自己的慾望,倘若妳可以直面慾望而起身解決,這也是啟動自主意識的一大步。
#Adaymag
小S 徐熙娣
向風行演員 在 電影神搜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已在 Netflix 上架供線上看,《#買進名校_美國大學舞弊風暴》看似一部由議題、新聞事件出發的紀錄片電影,然而在本片導演 #克里斯史密斯 的巧手下,本片仍被發掘出奇妙的探索方向。
克里斯史密斯曾擔任犯罪紀錄片影集《#虎王》執行監製,也曾拍攝由 #金凱瑞 演出的《#金與安迪》。《金與安迪》是我近年最喜愛的紀錄片電影,身為一個旁觀的紀錄者,克里斯史密斯在拼貼剪輯金凱瑞的表演素材時,極為敏感地拼湊出一個豐富心靈的多重可能性,同時並未遺漏紀錄片電影微妙的戲劇張力與情感效果。
而本片最精彩之處,便是在導演表現事件的方式:半邊留給傳統專題報導式紀錄片的訪談與梳理、半邊則邀請到曾經主演《金甲部隊》的威尼斯影帝 #馬修莫汀,來「演出」關鍵人物瑞克辛格。電影中以 FBI 監聽犯罪關係人電話的對話內容,讓馬修莫汀與其他演員詮釋並表演當下情境,在形式上並不單純壓低重現情境的表演成分,反而展現另一種對瑞克辛格的人物興趣──
#神搜特派員 橘貓【Orange Cat】
向風行演員 在 BIOS monthl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鬼電梯裡的藍可兒,與四十年前的魔女嘉莉
⠀
⠀
2013 年,史蒂芬金的小說《魔女嘉莉》再度翻拍為電影,請來因《特攻聯盟》而走紅的 Chloë Moretz 飾演主角嘉莉。這部電影的票房與評價一樣不如預期,倒是讓觀眾憶起 1976 年由 Sissy Spacek 主演的舊版《魔女嘉莉》。
⠀
⠀
在劇本故事大同小異的前提下,兩部電影的優劣很大程度建築在主角的演出上。撇除將近四十年的特效技術差距,普遍認為 Sissy Spacek 的演技超越 Chloë Moretz,是舊版之所以勝過新版的理由。從兩位演員的表演比較中,我們可以看見恐怖/驚悚類型片如何建構其戲劇張力:
⠀
⠀
❝ Sissy Spacek 演出片段:
⠀⠀https://youtu.be/YOhPdUMzXjY
❝ Chloë Moretz 演出片段:
⠀⠀https://youtu.be/I_3kbJmhcnw
⠀
⠀
上面兩個片段來自故事同一個段落:嘉莉在舞會上因同學的嘲弄而崩潰,覺醒了自身的念動力,在崩潰之中殺死了舞會上的每一個人。觀察演員對角色崩潰後的詮釋,可以清楚發現 Sissy Spacek 選擇以「雙眼瞪大、面無表情、毫不眨眼」的方式、行走時雙手固定不動,藉此表達自身的失控;而 Chloë Moretz 卻選擇了另一種表演方法,在失控中她以帶有情緒的表情、有意識的行為、對目標物伸出手操縱破壞等方式來表達。
⠀
⠀
為何 Sissy Spacek 的詮釋比 Chloë Moretz 更優?要從西方文學敘事中的「愚人船」隱喻說起:十五世紀,德國作家 Sebastian Brant 的小說《愚人船》裡,一艘船上滿載各種愚人和病人,指涉人類社會中的各種弊病;而後荷蘭畫家 Jheronimus Bosch 繪製的畫作《愚人船》,暗示社會將這批愚人隔離、送到社會之外的傾向。在當代社會,愚人船成為精神病院、監獄等隔離設施的隱喻,我們藉此劃設出「正常人」與「不正常人」的界線,讓大多數人不必、也難以接觸到無法鑲嵌進體制內的人。
⠀
⠀
在這個機制下,藝術作品和媒體成為了「正常人」觀看「不正常者」的窗口。
⠀
⠀
恐怖片為何得以成為一種類型?是因為觀眾有目睹由不正常者構成的奇觀的渴望。在大多數恐怖片裡,「鬼」「怪物」正是「不正常人」的象徵,它們無法預期的行為、怪癖、不同於常的價值觀,讓被歸類為正常人的我們得以用安全旁觀的姿態,接觸到在日常生活中被隔離、但確實存在於社會邊界外的人性。即便被認為不正常,但這些「人的狀態」確實存在,有些甚至就潛藏在我們的心裡。
⠀
⠀
Sissy Spacek 的表演,顯示出她(或導演)對恐怖電影本質的精準理解。魔女嘉莉之恐怖,從來都不在於她的超能力,而在於她失控時不像一個人。這個不像人的人類,擁有足以破壞一切體制內日常的力量(電影中霸凌他者的場景,也在諷刺地表述一種日常)。雙眼圓睜、面無表情,在在強調了嘉莉在失控當下的非人狀態,你無法與她溝通(也反映我們對社會體制溝通機制的失效的恐懼),無法和她講道理。這是觀眾感受到恐怖,以及從這份恐怖中體驗到娛樂性的成因。
⠀
⠀
閱讀全文 ▹▹ https://bit.ly/3ryY8ze
⠀
⠀
相較之下,Chloë Moretz 的演出,將嘉莉詮釋一位單純的超能力少女——她依然是人,對周遭有感受,導演甚至安排 Chloë Moretz 在失控的最後片段「感受」到了同學腹中的胎兒,且展現了同情。這讓新版嘉莉變成了超級英雄,而不是怪物;她的復仇是替天行道,而非崩潰暴走。懷抱著恐怖片預期的觀眾,自然無法從電影中找到他們對魔女嘉莉的期待。
⠀
⠀
藍可兒的電梯錄影最初風行的理由,與上述恐怖片類型的成立極為相似:四分鐘的畫面裡,觀眾藉著監視器鏡頭(一種被想像為由體制而生、管控安全的權威視角),目睹了藍可兒的消失。
⠀
⠀
畫面裡,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經典的恐怖片形象:無法令正常人理解其企圖的行為,與極不「自然」的肢體。這是藍可兒案最初獲得注目的起點:身為觀眾的我們,奇觀化了一位「不正常者」的行為,這令我們感到恐怖與好奇、驅動我們重複觀看這支影像。
⠀
⠀
可以說,若不是這支影片的具有恐怖類型片的戲劇張力,這起失蹤案絕不會引起如此關注。也因此,在案件發酵之後之後,社群上的討論出現了十分「愚人船」的傾向⋯⋯
⠀
⠀
⠀
▌人們為何著迷於藍可兒影片?從《賽西爾酒店失蹤事件》到《魔女嘉莉》的愚人船隱喻 ▹▹ https://bit.ly/3ryY8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