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不會自己說話 #更不一定都說真話
一位年輕人不經意在展覽物件中看見自己家人的名字,下一步能做什麼?
台灣在威權統治時期,發生眾多政治案件,當時直接或間接處理政治案件的一干機關組織,留下許多相關檔案。近年來,政治檔案的徵集與公開已頗有進展。但是檔案研究一直以來被框限在某些學科的專業範疇,一般人極少思考自己與檔案史料的關係。
國家人權博物館 National Human Rights Museum與 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 合作,共同策劃《#政治檔案會說話:自由時代公民指南》(春山出版)一書,邀請陳進金、陳翠蓮、蘇慶軒、吳俊瑩、吳俊瑩五位專家聯手,籌備一場紙上政治檔案解讀研習營。從認識政治檔案的議題與類型、哪裡找、怎麼讀,到附上解讀示例,手把手告訴讀者如何處理檔案,以及如何面對歷史。
本文邀請 #吳易叡博士 撰寫書評,與讀者一同習得打開潘朵拉盒子的技能!
————
👉訂閱電子報,每週好文全收錄:https://lihi1.com/EbuBe
👉追蹤Openbook IG:https://goo.gl/Enkzy3
吳易叡博士 在 虛詞.無形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豬年恭祝各位家肥屋潤,眾矇豬眼來看跨地跨界學者吳易叡博士的博聞趣味文,以出入於文化、時事、概念等不同範疇中的豬,由麥兜、傻豬、港豬、燒豬到野豬,比劃豬年與豬,對我們有何意義。最後的嘆息發人深省!全文:https://bit.ly/2tbGpSB
◤ ◤ ◤
《無形》於各獨立書店有售,包括(港島)艺鵠ACO、見山書店、銅鑼灣樂文書店、a nice place to;(九龍)序言書室、油麻地Kubrick、旺角樂文書店、合舍;(新界)生活書社;(澳門)邊度有書,售價港幣20元正。
歡迎訂閱,敬請私訊查詢。...
See More
吳易叡博士 在 一個平凡醫學生的日常。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醫學人文科在我文章出現過不少次,大家可以深入了解一下~
By the way,相片裡的是我同學,拍攝時是一年級,現在已經六年級了😂
【The Culturist現場】港大醫學人文科 以藝術作生命教育
偌大的教室裡,赤足的學生拿著劇本很認真地在排練,但是,這裡不是演藝學院,而是香港大學醫學院,在上課的都是內外全科一年級學生,課程是6年前開辦的醫學人文科(Medical Humanities)。
早在2008年,已故病理學教授 #陳立昌(Prof LC Chan)提出醫學院有需要在科學與人文之間作出平衡,不能只求醫治疾病而忘記治癒病人。他覺得醫學院在科學的研究和教學卓有成績,但是要成就心懷憐憫的仁醫,便有需要培養學生以人文的思維看待生老病死,這樣才能對病人的處境更能感同身受,從而進行真正意義上的治癒。
醫學倫理及人文學部(Medical Ethics and Humanities Unit,MEHU)在2012年正式推出課程,是6年學制的必修科,內容涵蓋醫患關係、人道精神、醫學史、靈性修養,以及正念學習;除了聽課,還要參加戲劇音樂工作坊。
戲劇排練 預習醫患關係
學生在排練的是《Imelda》,一個根據Richard Selzer醫生撰寫的故事改編而成的劇本,最後一幕的場景在殮房:接受修補唇顎裂手術的14歲女孩Imelda,因為麻醉過程失誤而在手術台上去世,醫生為了安慰女孩的母親而跟她說,女孩去世時,唇顎的缺陷已經修補好,她可以美美的上天家。為了兌現所說的,醫生在殮房為女孩動了這一個特別的手術。
負責課程策劃發展的陳芸醫生(Dr Julie Chen, 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學系副教授)和吳易叡博士(Dr Harry Wu,醫學倫理及人文學部助理教授)都認為,學生在戲劇中通過角色扮演,可以學習易位而處,換位思考,從醫生、病人或是照顧者的視角,全方位地感受及了解真實的人生。此外,在戲劇工作坊裡,學生可以練習語言和肢體語言的溝通技巧,對於將來他們行醫時向病人問診斷症,裨益甚多。
按照課程的安排, 醫學人文學科在6年的學制裡,每年都有不同的重點,一年級以「白袍背後的人」為主題,從了解自己開始,到學習對他人的關懷、直到六年級以「培養復原力、提升專業素養」作結。
藝術教育 啟動情感探索
表演藝術和科學研習看似相悖而行,但是與醫學院協作的藝術教育團體「誇啦啦藝術集匯」行政總裁邱歡智(Lynn Yau)卻把兩者融合,以戲劇和音樂出發,由專業導師在戲劇音樂工作坊中,幫助一、二年級的醫學生通過這兩種藝術媒介,了解他人及自我觀察,探索和表達感情。
2011年,邱歡智認識了正在籌劃醫學倫理及人文學部的陳立昌教授。成長於醫學世家、擁有藝術及教育雙學位的邱歡智,很快便認同了陳立昌教授的理念和目標。兩人再加上陳芸醫生共三人一起商討工作坊的框架。邱歡智說:「我們都很興奮,因為這是教學上的一個全新領域。我們沒有一個教學方案可以從頭實行到尾,都是摸著石頭過河,隨時按著學生的反應而作修改。」 學生在課堂上的提問、甚至在討論中的沉默,都會令邱歡智一再修改課程內容。
工作坊開課的最初一兩年,學生對於這個教學方式抱有懷疑。「幸好醫學院非常重視這個課程,也要求學生不可以馬虎。」直到三年前,學生的態度出現轉變,變得比較願意接受。「對於我來說,這也是一個很棒的學習過程。」
不過,更令人興奮的是,「誇啦啦藝術集匯」在今年5月以「醫學人文科(表演藝術)」的計劃獲得2017年香港藝術發展獎中的藝術教育獎(非學校組)。在得獎感言中,邱歡智說:「透過計劃,讓我們見證藝術與科學的分野逐漸模糊,醫生和藝術家抱持的人文觀念越趨重疊。」
課程演變 每年都是新開始
6年前第一批上醫學人文科的學生在今年畢業了,負責課程策劃發展的 #吳易叡博士(Dr Harry Wu)說,課程將會與更多的社區夥伴合作,比如精神病患的照顧者和愛滋關懷團體,希望學生能在在校期間,先接觸來自社會的真實人生;而 #陳芸 醫生(Dr Julie Chen)則說,將會把更多跨文化內容帶進課程中,因為學生將來行醫,病人也是以本地人居多。兩人都認為,課程內容的改進,將與醫學生未來的職業密切相關。
*** 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把The Culturist 專頁選擇為「搶先看」***
************************************************
website : https://theculturist.hk
Follow us on Instagram
http://Instagram.com/theculturist.hk
Email: [email protected]
#art #culture #文化 #藝術 #theculturist #文化者 #自己文化自己撐 #港大醫學 #香港大學 #醫生 #HKU #hkart #chak #drawing #exhibition #ArtTherapy #hongkongartist #藝術治療 #誇啦啦藝術集匯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HKU - 香港大學
吳易叡博士 在 #吳易叡博士 - Explo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一位年輕人不經意在展覽物件中看見自己家人的名字,下一步能做什麼? 台灣在威權統治時期,發生眾多政治案件,當時直接或間接 ... ... <看更多>
吳易叡博士 在 博物館融入醫學史教學| 國立成功大學全校不分系學士學位學 ... 的推薦與評價
【史播客—加深加廣選修專題講座!EP.11】科技與醫療專題:博物館融入醫學史教學| 國立成功大學全校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 吳易叡 副教授|. ... <看更多>
吳易叡博士 在 文學專輯:『河』 - 看板KS90-309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最近有一群年輕人(大多是彰化人),出了一張文學專輯,
他們大多是台文所和醫學系的學生。
https://blog.yam.com/laiho/
聽到最後一首歌『河』的時候,
我腦中卻浮現的畫面是謝宗達在音樂課上面上唱:
「母親是山、母親是河、母親是海,母親的名字叫台灣。」時的景象……
其中兩個雙胞胎兄弟吳易叡和吳易澄,
https://blog.yam.com/metamorphosis/ 這是吳易叡的blog
https://blog.yam.com/oj2005/ 吳易澄這是吳易澄的blog
https://blog.yam.com/skydaughter 其中一個女生的blog
然後他們共同出版了一本書:焦土之春
簡介:
3/20《焦土之春─2004備忘錄》新書發表會
《焦土之春─2004備忘錄》文集將於三月二十日(日), 在紫藤盧茶館舉行新書發表會
這本文集,由國內一群關注本土文化發展的青年,以去年總統大選後三二○台灣社會的混
亂局面為主題,蒐集近一年來的相關報刊資料,分述國親廣場抗爭、重現野百合的學生靜
坐、媒體觀察、槍擊事件、選舉訴訟等發展,編輯「後三二○大事記」,並透過網路串連
10多位年輕寫手,邀集相關文化論述集結而成。本書由年輕詩人吳易叡、成大台灣文學所
學生周馥儀與陳南宏、高醫大醫學系學生吳易澄主編,由正中書局出版。
這四位編輯將《焦土之春》定調為,「一群年輕人對台灣社會文化的觀察、批判與願景」
,因此網羅的寫手都相當年輕,從在學的大學生到剛拿到博士學位的年輕學者,有些是成
長在戒嚴後的年代,有些是所謂的「野百合學運世代」,含括文學界、社會學界、醫界,
從邊緣甚至神學的角度進行論述,他們用惶恐又期盼的心情,在2004這樣一個關鍵的年份
,以「豐厚社會的公民性」,來為鄉土文化定調、護航,同時也提出反省與批判;在政治
認同撕裂的土地上,以文化人的態度來銘刻這段記憶,書寫我者他者的如夢之夢,建構盼
望,企圖勾勒這尖銳的2004年,所隱含的歷史與未來。
文集從319槍擊事件開始記錄到今年初,蒐錄重要的新聞事件及相關人事言論,試圖將去
年台灣社會內部不安的本質還原,共分為「荒謬的代價」、「文化人的注目」、「野百合
也有春秋」和「希望的要塞」四大部分,希望透過這本書,論述「以公民社會建構替代選
舉激情」、「學生運動除了高舉野百合、還能怎樣可能」、「媒體公共化」、「”愛台灣
”是如何受傷的」等面向,讓本土文化論述,能突破當前藍綠壁壘分明的對抗勢力、媒體
意識形態主導的局面,走出一條更開闊、深刻的新社會之路。
《焦土之春─2004備忘錄》新書發表會上,這些年輕寫手將分享,透過「後三二○」的歷
史元素,各自產生怎樣的新社會文化論述。這本書的出版,對他們而言,是一個與當前台
灣社會對話、一同作深刻思考的起點,往後的路程將更加艱鉅。發表會後,他們也會繼續
以網路日誌的形式,帶動台灣的年輕本土文化論述,作者們也會應廣播電台之邀宣傳他們
的理念。
◆編著者簡介:
吳易叡
1978年生於彰化。中山醫學大學畢業,現任馬偕醫院精神科住院醫師,曾獲台北文學獎、
K氏台灣青年人文獎。笠詩社員。著有詩集《島嶼寄生》。擬於2005年至英國進修,研究
內容為以心理分析探討當代台灣疾病文學中的認同問題。
周馥儀
1980年生於清水。台灣大學政治系肄業,現就讀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為台中女中以
及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社創社社長,關注族群文化、司法改革、環境運動,曾於鍾理和
紀念館擔任專職。目前身兼南方電子報執編,學術研究以認同、農民文學為主。
陳南宏
一九八二年生於南投草屯。目前就讀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高中受老師啟蒙,對台灣
文學產生興趣,大學開始寫詩、搞樂團,曾發表詩作於笠詩刊,化學系畢業後,義無反顧
投入台灣文學研究領域。
吳易澄
1978年生於彰化。高雄醫學大學學生,現實習中。曾任阿米巴詩社社長、高醫青年社社長
。曾獲磺溪文學獎。現為南方電子報編輯。
◆其他作者群
大事記整理 周馥儀 陳南宏
蔡依橙:台中榮民總醫院放射科住院醫師
王貞文:德國伯特利教會大學新教神學教會史博士
謝一麟:自由影像、文字工作者
許永展:台灣大學社會所碩士班學生
陳晉煦:清華大學社會學碩士
李立偉:台灣師大歷史系學生
李明璁:英國劍橋大學社會人類學博士
蕭安凱:成功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班學生
林東璟:自由文字工作者
邱花妹:英國艾塞克斯大學社會學博士班學生
吳介民: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副教授
王昭文:成功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
正名少年游擊
攝影作品:吳逸驊。作者保留所有影像著作權。
◆目錄
輯零‧2004的春天吶喊
前言
輯一‧荒謬過後
以一個「para」的態度(吳易叡)
沒有方向的焦土、未可預期的春天(蔡依橙)
我們當踩著皇后的步伐(吳易澄)
療癒之路(吳易叡)
熱情的選民,沉默的公民(謝一麟)
輯二‧文化人的注目
介入的美學 象徵的力量 (吳易叡)
用偏見包裝的一場荒謬運動(李明璁)
當「台灣」走到鎂光燈前喧講(周馥儀)
那年春天,勇士與稻穗贏得喝采!(陳南宏)
以族群替代國族的誤識(蕭安凱)
輯三‧野百合也有春秋
中間的可能性(許永展)
四月愚人節後的中正紀念堂(陳晉煦)
總統先生,我該問你什麼問題?(李立偉)
超越對立的批判想像(李明璁)
輯四‧希望的要塞
當驕傲的列車駛過(正名少年游擊)
用公義憐憫建立上帝國(正名少年游擊)
「母親」不該是「台灣」的裝飾品(正名少年游擊)
台灣正名:從解離到融合(正名少年游擊)
轉化毀滅性力量為進步的動力(邱花妹)
第二個民間社會(吳介民)
尋求分歧社會的和平(林東璟)
秋天的鳳凰木(王昭文)
誰薰陶誰? 給我敬愛的作者群(吳易叡)
跋‧抽芽的焦土(吳易叡)
--
唱片行現在應該都買的到……
有閒錢的可以去買來聽聽……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62.2.49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