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吳軍的《硅谷來信》第3季。這封信和你介紹一本書,中文名叫《成長的邊界》,作者是大衛·愛潑斯坦。這本書的英文名非常簡潔,就是一個單詞「Range」,我把它翻譯成「廣度」,後面我們也用《廣度》來稱呼這本書。
你可能知道有一本非常著名的書《異類》,分析成功者為什麼能夠成功。我們之前的來信里也提到過這本書。而這封信要和你介紹的《廣度》,恰恰提出了和《異類》針鋒相對的觀點。
簡單來說,《異類》提出了著名的「一萬小時定律」,強調「刻意練習」、成為專才的重要性;而《廣度》這本書就如它的標題所言,更強調「廣度」在成長和發展中起到的作用。接下來我們就分析一下這兩本書的觀點,談一談廣度和深度的問題。
愛潑斯坦為什麼反對「深度」?
先簡單介紹一下《異類》和《廣度》兩本書各自的主要觀點。《異類》一書中有三個非常鮮明的觀點,《廣度》主要針對前兩個,我們就重點談兩本書有交集的地方。
先來看《異類》的第一個觀點,就是大環境和起步的時間很重要。你生對了時代,就有更大的概率成功;甚至你生對了月份,一開始比同年級同學大了幾個月,容易成為孩子王,後來就更有可能成為領袖。《異類》的第二個觀點,就是著名的一萬小時定律,講什麼事情要做好,需要有一萬小時的練習。
針對這兩個觀點,《廣度》這本書又是怎麼說的呢?
《廣度》的第一個觀點,就是認為早期優勢或者說早期的刻苦練習對於長期發展來講幫助不大。《廣度》的第二個觀點,就是它的副標題,講在這個專業化的世界中,通才更能夠取勝。
簡而言之,《異類》強調起跑線上的優勢,一開始佔優,後面就越發展越好;而且強調人要投入大量練習,成為專業化的人才。《廣度》則認為,早期優勢沒有那麼大的作用,比起專業化,現在的世界更需要的是通才。
《異類》的觀點你應該很熟悉了,也是現在社會的一種主流觀點。這封信我們介紹《廣度》,就稍微展開看一下《廣度》的作者愛潑斯坦是怎麼論述他的意見的。愛潑斯坦從四個角度論述了自己的觀點。
首先,愛潑斯坦把世界上的事情分為兩類。第一類是規則明確的事情,比如學鋼琴、打高爾夫球、做銷售、編程序,成功的標準非常清晰。在這些事情上,一萬小時定律是成立的。
但是還有第二類事,就是大量規則不明確的事情,比如創業。我在之前的信中講過,成為億萬富翁比登上珠峰更難,因為後者目標清晰,訓練方式固定,而前者沒有可以遵循的通用標準。愛潑斯坦認為,對於這樣的事,就算投入大量時間練會了一個單一技能,意義也不大。愛潑斯坦還特別提醒,要警惕那種「因為自己手裡有了一個錘子,因此看什麼都是釘子」的思維方式。
其次,愛潑斯坦講專業人士的判斷未必就更可靠。有的專業人士過於相信自己的訓練和固有的方法,結果有時候表現甚至不如普通人。這樣的例子我們見過很多,比如對股票的預測,對選舉結果的預測等等。
愛潑斯坦還舉了一個很特殊的例子。他說一項研究發現,每年心臟病專家聚集起來開年會的時間段內,心臟病患者死亡率反而會降低。這項研究推測,可能是因為心臟病專家忙於開會,沒時間做手術,而手術本身有風險,因此手術總量減少帶來了患者死亡數量的減少。換句話說,有些患者不做手術可能還能活過這段時間,結果因為做手術反而喪命了。這個統計結果提示,專家的判斷也有可能是不準確的。
第三,愛潑斯坦認為,方向比毅力更重要。愛潑斯坦也承認毅力是個好東西,但一味堅持、永不言退,甚至一條道走到黑,卻未必是美德。
愛潑斯坦講,世界上成功的道路千千萬,你怎麼知道自己選的路就是對的呢?如果走在錯誤的道路上,那越有毅力可能越糟糕。
《廣度》這本書講了許多改變人生道路而成功的名人故事。其中我印象比較深的是梵高。梵高年輕時做過牧師、傳教士、店員、藝術品交易員,對每份工作梵高都做得很認真,但就是做不出成績。直到接近三十歲,梵高才開始學習繪畫,並且迷上繪畫藝術。我們知道,最終他是作為畫家而流芳百世的。
最後,愛潑斯坦還舉出了很多實際案例,說明很多成功人士不是只懂某個領域的專才,而是廣泛涉獵的通才。這樣的例子你肯定也能想到不少,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總之,通過上述分析,愛潑斯坦提出結論:面對複雜問題、特別是沒有明確衡量標準的問題時,廣度比深度更有用。人要懂得放棄和退讓,不要一根筋只知道往前走。後退一步看似多花了時間,但可能因為找到了正確的道路,反而省了時間。每一次拓寬人生道路的嘗試,只要處理得好,都會成為人生的閱歷,並不白走。愛潑斯坦舉了喬布斯的例子,講喬布斯當年旁聽的一門書法課,後來對他設計麥金托什電腦和其他產品發揮了作用,因為喬布斯對藝術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來自於這門課。
要廣度還是要深度?
介紹完愛潑斯坦的觀點,問題來了:我們該信誰的呢?是《異類》作者格拉德威爾說的刻意練習、成為專才,還是愛潑斯坦說的多加嘗試、追求廣度?兩位作者都舉出了很多現實案例支持自己的觀點。當然可能你也會覺得,兩人的觀點並不完全矛盾,也可以並行不悖。
但我們在生活中要面對的問題往往更加實際。比如你剛下班,接下來有一個小時的自由時間,你到底應該做什麼?對此我們必須有一個選擇,因為做了這件事就不能做另一件。如何選擇呢?其實還是要回到理性的分析上來,而不是聽信任何現成的答案。
我常常講如果你不知道做什麼,就想一想你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不妨按廣度和深度兩個維度,把人分為四類。
第一類人,既沒有廣度,也沒有深度,這自然不是我們的目標。
第二類人,既有廣度,又有深度。這種人通常是天才,比如達芬奇、牛頓、愛迪生、喬布斯,還有用數學建模來進行投資的文藝復興公司創始人詹姆斯·西蒙斯等等。不過,這類人的數量在世界上可能連萬分之一、甚至百萬分之一都不到。我們雖然能講出不少這樣的名字,但這是因為他們站在聚光燈下,吸引了人們的目光。如果你在現實生活中看看身邊,這樣的人可能一個也找不到。當然,如果把要求放低一點,只說有一定深度和廣度的人,可能還是能找到一些的。
再看第三類人,有深度,沒有廣度。這種人我們身邊應該有不少,或許我們自己就屬於這一類。
第四類和第三類反過來,有廣度,沒有深度,這樣的人也比較多。
簡單分析一下:第一類人我們不用考慮;第二類人雖然你我都很嚮往,但很難成為這樣的人;那麼我們主要考慮的,就是在第三類和第四類中選擇。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結合你自己的情況,要成為第三類或第四類,哪一種對你比較容易?此外,第三類和第四類人,在生活中哪一種相對更受歡迎、更容易成功?根據我自己的觀察,答案是第三類,也就是比起有廣度沒深度的人,還是有深度、但廣度有所欠缺的人更容易成功一些。
那麼,這是不是意味著我完全不贊成愛潑斯坦的看法呢?並非如此。我專門和你分享這本書,正是因為雖然愛潑斯坦和我的觀點不完全一致,但仍然給了我很有益的啓發和提醒。他提醒我們,做事不要死鑽牛角尖,要注意看方向,要找到適合自己的事情,要嘗試各種新東西。實際上,愛潑斯坦講的「廣度」也不是蜻蜓點水、多而不精,他也談到了在保持一顆開放心靈的同時,我們也要選擇某個領域往深里走。
怎麼讀書才能為我所用?
最後,借著《廣度》這本書,再和你談一下讀書這件事。我們在閱讀他人想法和接受他人經驗的時候,有一個很容易進入的誤區,就是當那些想法和經驗特別符合我們的胃口,我們就會非常順暢、甚至不假思索地接受它們。
有的人讀了《異類》這本書,聽到了一萬小時定律,覺得很有道理,然後就為自己簡單低水平的重復工作找到了理由;被其他人問起來,就抬出一萬小時定律當藉口。同樣的道理,有的人讀了《廣度》這本書,就為自己不能在一條路上深入找到了藉口,說自己是要成為通才。很多人說是讀書,只是不斷為自己找藉口而已。
實際上我們讀書的時候,對於作者的觀點,既不應該輕易接受,也不應當直接拒絕。不同視角、不同觀點的書,往往能給我們有益的啓發。
比如有人覺得一萬小時定律很有道理,但自己試了好像不靈,就不知所措了。這時你讀到《廣度》這本書,就會發現一萬小時定律要成立,還需要其他條件,比如只有對於可以清楚衡量、可以明確追蹤進步的目標,一萬小時定律才有效。這樣一來,兩本書中看似不同的觀點就起到了相互補充的作用。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多讀書,而且要讀不同的書。
一本好書,不在於它的觀點都符合你的心意,而在於它能夠提供可靠的信息和視角,啓發你的思考。因此,即使我不完全贊同《廣度》的觀點,這本書仍然值得一讀。
小結
如果你自己讀這本書,也要記住我們讀它的目的是接受它的啓發,而不是聽了那些遙遠的故事就放棄努力。其實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比起廣度,更欠缺的還是毅力。成為通才並沒有錯,但更多人只是把「成為通才」當成了半途而廢的藉口。
當然,對於格拉德威爾和愛潑斯坦的觀點是如此,對於我的觀點,也是如此。我的結論應當是啓發你思考的材料,而不應該直接成為你的結論。瞭解了這兩本書,你更應當運用自己的理性去思考和審視,找到適合你自己的進步道路。」
同時也有1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140的網紅Ghost Island Media 鬼島之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別叫我大使夫人 #僑胞 #一個中國 新大使到任前,官邸隨即刮起一陣小龍捲,關心自己仕途的,就開始肉搜、打聽關於新任大使的種種,興趣、喜好、宗教信仰、政治光譜,連八字合不合都來了。 說到這個,還是要讓大家了解一下,大使還是有分的:職業 vs 酬庸,兩個有什麼不同呢? 對職業外交官來說,酬庸的存在又...
吳軍 數學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這裡是吳軍的《硅谷來信》第3季。上一封信和你聊了究竟怎麼理解財務自由,這封信我們來談一談,怎麼樣讓錢花得更有效率,同時也讓自己的財富增長更有效率。
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錢多一點,不論怎麼說,錢多一點,總是能讓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窘境的概率小一點。其實要管好自己的錢也並不難,美國各大投資銀行曾經根據對客戶的統計,對客戶給出了一些建議,我把這些建議大致歸納為8條分享給你,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基礎:穩定的工作和職業規劃
首先,你需要有一個穩定的工作。
雖然很多財務自由的人是自己當老闆,但是更多的財務自由者其實依然在為別人工作,當然他們的職位可能比較高;又或者他們可能是律師、醫生等可以獨立執業的專業人士。
很多人覺得自己創業或者自己投資,就能獲得財務自由,其實完全靠自己創業或投資獲得財務自由的人反而是少數。在美國有大約150萬個家庭的淨資產在1000萬美元以上,我們可以認為這部分人算是達到財務自由了;但這些人中大部分並非創業者,而是為他人工作,或者是高收入的自由職業者。
穩定的工作有三個好處。一是有各種保險福利,沒有後顧之憂;二是通常能清晰地判斷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從而能夠逐漸調整、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三是有助於保持一個良好的朋友圈子,生活會比較精彩。
第二個建議,在有了穩定工作的基礎上,就要做好職業規劃。要做好職業規劃,可以從以下五個要點入手:
想清楚10年後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再想一想,你現在的工作是否和這個目標一致。
判斷你目前的工作,將來是否會有收入增長的天花板,多久會達到那個增長上限?要想實現持續的收入增長,你必須要做一份經驗會隨年齡增長,而且經驗確實有價值的工作,而不是一份能力會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的工作。
判斷你所在行業的大市場前景如何。舉個不一定恰當的例子,我在清華的同學,學建築和土木工程的都發達了,學數學、物理、機械工程、經管的都改行了。
確認你的工作和你的天賦是否匹配,如果不匹配,你是否會討厭這個工作。很多人未必能找到自己最適合的工作,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搞清楚自己的天賦究竟在哪裡,但是至少不能選擇一份自己討厭的工作。
要確認,你的工作是否會對你的身體造成傷害,有些工作看似掙錢多,但實際上是以命換錢。此外,還要判斷清楚你現在從事的工作是否有法律風險。很多人為了多掙點錢,做打擦邊球的事情,冒法律的風險。出了事情,再多的錢也換不到自由。
保障:做好財務規劃,理清財務狀況
第三個建議,在做好職業規劃的基礎上,還要做好個人和家庭的財務規劃。
做好財務規劃並不是說要你找一個收益最大化的投資計劃,而是指你要根據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來掙錢和花錢。據統計,一個沒有財務規劃的家庭,在實現同等生活水平的條件下,會不知不覺多花掉10-20%的錢。比如,一個家庭一周外出聚餐一次,和一周外出聚餐兩次,生活質量不會有太大差別;或者出門旅行的時候,住高檔些的洲際酒店和住次一級的皇冠假日酒店,其實也不會造成的太大差別;但就是在這些細節中,家庭的支出不知不覺就增長了很多。月光族哪怕掙錢再多,都是不可能獲得財務自由的。
當然,花錢也不要太小氣,那樣會降低你的生活水準,反而讓你失去了自由。投資銀行對此有一個很實用的建議,就是要記錄下來自己的錢是怎麼花的。很多信用卡都會提供一個服務,到年底了幫你做一個賬單分析,告訴你錢都花在哪裡了,這可以成為你規劃支出的參考。
做好財務規劃還有一個目的,就是養成把錢花在刀刃上的習慣。很多人控制預算很在行,能保證自己每個月都不會多花錢,而且也能攢錢。但這樣也未必合適,因為很多人是該花的錢沒有花,比如健身和改善伙食;而不該花的錢卻花了不少,比如打遊戲和去夜店酒吧。只有做好規劃,記錄下自己的花銷,才能讓花出去的錢更好地回報你——它們或許讓你更健康,或許讓你更幸福。
第四個建議,如果你之前沒有做好自己的財務規劃,那麼現在還需要理清自己的財務狀況。
你可能有房貸、車貸,也可能從花唄或信用卡借了錢。那麼就需要算清賬,搞清楚每一種貸款利息有多高,如果手頭有了餘錢,應該先還哪一種。如果你既有債務,又有投資,比如今天很多人在房貸還沒還清的同時,在股市或者債市上還有投資,那麼就需要算清楚,是否需要把投資撤回來先還貸款。
比如說,如果你在銀行借了300萬的房貸,利率是每年5%,同時你用20萬元的存款買了三年期的國庫券,那麼這時你不知不覺中每年就虧了4000元錢,因為三年期國庫券的收益率不到3%。
所以,在保證自己有一些活期存款應急的前提下,你應該做的是賣掉國庫券,先把房貸還上。如果你那20萬投資在股市上了,除非你投資的收益率在5%以上,否則也應該先還貸。如果你是自己操作股票,那就更應該先還貸了,因為你還花了大量的時間在炒股上,這些時間也是成本。至於那種每日計利息的貸款,比如花唄,看似每天利息沒有多少錢,其實年利息算下來高得不得了,永遠不要碰。
我在之前的信里提到,2000年前後,一些人在美國的互聯網熱潮中獲得了財務自由,但其中的絕大部分人,後來因為互聯網泡沫破碎,那些紙面上曾經的財富又都蒸發了。也有些人及時賣掉了股票,賺到了一些錢,但是這些人往往發現錢根本不夠花。
原因很簡單,因為這一波意外的財富,讓那些原來開本田雅閣的人,把車子換成了寶馬M系列的跑車;原來出去玩住假日酒店這樣三星級酒店,後來都要住麗思卡爾頓這樣五星級的酒店;原來出行坐經濟艙,現在變成了商務艙。花錢的方式變了,掙錢的能力實際上沒有跟上,錢自然不夠花。不過,前面說的這些消費還不是最花錢的,很多人還拿這些錢去做一些風險很大的投資,投資虧損才是最厲害的。
第五個建議,理清自己的財務狀況、做好財務規劃之後,還要確保預備好一些應急的存款。這些存款不需要多,但需要有。這部分存款不要放在所謂的理財產品中,因為理財產品本質上是一些風險未知的債券。
可持續:動態自由,開源嘗試
第六個建議,財務自由是一種動態,理解這一點非常重要。
很多人覺得,當我有了1000萬時,哪怕每年投資回報5%,我每年還有50萬的收益,這比我的工資都多,所以我已經財務自由了。這是一種靜態的想法。因為實際上,如果你的賬上真的有了1000萬,你一定不會再以年收入50萬來規劃自己的生活水平。
我在前面的信里講過,我身邊就有兩位朋友在2000年的互聯網熱潮中意外地實現了財務自由。但實際上,他們財務自由的時間都沒有超過兩年。一方面是因為後來的股市大跌讓他們的資產縮水了80-90%,另一方面,他們養成了大把花錢的習慣。因此,雖然在這兩年的時間里他們比其他同學過得富裕,但兩年之後,和同齡人相比,他們卻並沒有存下更多的錢。
理解了這一點,我建議你把注意力放在提高自己的掙錢能力上,努力做到收支平衡後有所結餘,讓自己花銷隨著收入的增長逐漸調整,這樣會讓你獲得更高的生活質量。
第七條是一個比較具體的建議:如果你家庭成員中,兩個人的工作收入都還不錯,那麼其中一個人可以嘗試著創業。不過,創業的時間最好不要超過五年。提醒你一下,這個建議是針對美國人的情況,因為在美國,如果有一份還不錯的工作,全家的醫療保險就解決了,一份工資省著點花還是夠的。在中國這個建議是否實用,大家不妨結合自己的情況具體考慮。
我再解釋一下,為什麼嘗試創業不要超過五年呢?
一方面,五年差不多能夠創業兩次,如果兩次都不成,或者看不到前景,就要止損了。創業不成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可能是水平不行,也可能個人性格不適合創業。總之,嘗試了兩次之後還不行的話,說明這個人可能存在一些不適合創業的硬傷。
另一方面,如果你脫離自己熟悉的領域超過五年,而且已經不習慣居於人下工作,那麼五年之後很可能沒辦法再找到新的工作了。
此外,一個人創業對全家都會造成巨大的壓力,在經濟上有可能會抽乾過去的積蓄,在時間上可能會耽誤全家人的生活。所以如果看不到成功的希望,就要及時抽身,不要因此毀了自己幸福的家庭。
底層:身體永遠比錢重要
第八條建議,也是最後一個建議,身體永遠比錢重要。
很多30多歲的人一談到財務自由,就想過60歲退休人員的生活,其實不同年齡的人有不同年齡的生活。60歲財務自由的人可能不太為錢發愁了,也不用上班,但他們會有自己的煩惱和痛苦。30歲的人雖然辛苦,但是有好的身體,應該去尋找自己的樂趣。有些人為了掙錢拼得太厲害,把身體搞垮了,雖然掙了一些錢,但30多歲就不得不過60歲的生活,其實這是得不償失。
小結
回顧這封信和上一封信的內容,我還要再強調兩點:
第一,一輩子不愁吃穿並不是目的,個人自由才是目的,否則一個被判了無期徒刑的人豈不更早地財務自由了?
對任何人來講,財務自由都只是手段而已。當一個人真的獲得財務自由後,他通常不會因此「退休」,可能還會工作得更辛苦,只不過他在時間上有更多的自由。既然在短時間里獲得巨額的金錢不容易,不如調整好心態,找到一個自己喜歡、或者至少是不討厭的工作,直接享受生活的自由。
第二,如果你真要追求財務自由的目標,最重要的還是行動起來。」
吳軍 數學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裡是吳軍的《硅谷來信》第3季。最近的來信里經常談到內卷問題,我在之前的信里指出,所謂的「內卷」可能只是社會到達平穩發展階段時出現的一種必然結果。那麼接下來的一個問題是,為什麼在歐美國家內卷並不是一個熱點話題呢?歐美國家又是如何克服內卷焦慮的呢?
幾個月前,我應邀為一本書的中文版寫推薦語,這本書就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埃德蒙·費爾普斯的新書《活力》。我仔細閱讀了這本書的內容,發現費爾普斯觀察到的現象正好能回答開頭提出的問題。這本書不太好讀,裡面有上百個複雜的數學公式,因此這封信我把他主要的觀點介紹給你,如果你將來想讀這本書,會更容易讀懂。
基本需求得到滿足之後,經濟如何增長?
概括來講,費爾普斯認為,一個經濟體如果具有活力,即使絕對增長率不高,也能夠提供各種新的機會。費爾普斯在書中詳細論述了他所說的「活力」究竟是什麼,在經濟中如何激發和維持活力,為什麼活力在經濟和社會活動中很重要,以及我們每一個人該怎麼做這些問題。
費爾普斯注意到了兩個被很多人忽略的經濟學現象。第一個就是,人類的慾望和滿足感在經典的經濟理論中被忽略了。
過去我們比較多地注重人的基本物質和精神需求,比如和衣食住行相關的產品,愉悅自己的音樂和影視產品等等。當社會在這方面的供給尚且不充足的時候,只要增加這些基本產品的生產和創作,經濟就會增長,作為勞動者我們也能得到很好的收益。
這個階段其實是經濟體基本需求的增量階段,過去四十年的中國就處於這個階段。在這一階段,即便工作辛苦,但大家覺得有奔頭,也不覺得累,對生活的滿意度比較高。美國在上世紀70年代之也是類似的情況。根據書中的統計數據,當時的美國一多半的人在遇到工作和個人生活衝突時,不會把工作放到一邊去忙自己個人的事情;當時高達86%的人會認為,工作比休閒重要,社會人群對工作的滿意程度也高達86%。
但是,基本需求的增長是有盡頭的,當每家每戶都不缺吃穿,出行也已經很方便,能夠想到的娛樂都有了,這個經濟體就進入到了基本需求的存量階段。無論是企業還是勞動者,大家只能通過彼此競爭來求存。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對工作的滿意度也迅速下降,大家不再認為工作比生活更重要,而這就是美國2000年之後的情況。非常遺憾費爾普斯只給出了這個結論,沒有給出具體的數據。但是從普遍的感受來講,這個結論應該是可以接受的。
不過,如果人們的幸福只是簡單地由基本需求決定,那麼西歐那些國家的經濟應該會崩潰掉才對,但事實上並沒有。那麼是什麼支撐著那些國家的經濟呢?這就要說到費爾普斯的一個核心觀點了,就是人類的慾望和滿足感在經濟和社會生活中起到的作用。
人類的慾望和滿足感可以從享受者和創造者兩方面來看。從享受者的角度講,我們希望獲得更好的東西、寶貴的東西,即使那些東西未必「有用」,比如昂貴的名畫、跑車、豪宅等等。這些都不是基本的物質和精神需求,人想要這些東西主要是出於慾望和滿足感,這種慾望和滿足感可以產生需求、刺激經濟。
另一方面,從創造者的角度來講,我們也渴望自己的創造力得到社會的認可,包括經濟上的認可和榮譽上的認可。如果得到了認可,我們就會感到滿足,因此慾望和滿足感也可以激發我們的工作熱情和創造力。
你看,即使人們不愁吃、不愁穿也不愁娛樂了,人類的慾望和滿足感依然會激發一個經濟體的活力。因此在社會層面,應該讓人類的慾望和滿足感成為經濟繁榮的新動力,在個人層面,則可以通過對慾望和滿足感的追求,激發創造力,獲得個人的成功。
如果你思考一下蘋果、谷歌和特斯拉等公司的做事邏輯,就會發現除了掙錢之外,它們還有一種要創造的慾望,以及希望通過成功獲得滿足感的願望。這些動力推動著它們不斷創新,這也就是費爾普斯所說的「活力」的來源。如果單純看美國的GDP增速,似乎增長不算太快,不到中國增長率的一半,但你看那些硅谷公司的營收增長速度可是非常高的,甚至超過中國同類的公司。原因就在於這些硅谷公司極富活力。
費爾普斯還特別強調了,在一個經濟體內也有「具備活力」和「缺少活力」的地區之分,雖然他沒有明確講,但從全書你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就是不要去那些活力不足的地區,而是要尋找那些具有高度活力的地區,因為在這種地方你可以追求個人的成就,也能享受當地的繁榮和興盛。」
「為什麼要工作而不是福利?
此外,費爾普斯也批評了美國現在應對人工智能問題的一種觀點。人工智能的發展會影響普通人的工作機會,於是有一些左派的政客提出,給每個人都發基本生活費作為保障。對此,費爾普斯是堅決反對。他是這樣考慮的:
一方面是因為這種分配方式基本上沒有效率可言,更好的做法應該是把這些錢用來提高低端勞動者的工資,通過創造就業機會讓低收入者自立,這對樹立人們的自尊至關重要。前面講了,費爾普斯的基本觀點是,人的慾望和滿足感是未來經濟的驅動力。但如果誰都可以白拿錢,那就產生不了掙錢的慾望和工作的成就感。
另一方面,對於有些人來講,不工作就可以拿錢,他們就會乾脆離開就業市場。而工作的重要性不僅在於讓一個人能維持自己的生存,更在於工作其實是一個人自我實現的途徑,也是人融入這個世界的最重要的方式。
我在之前的第176封信中介紹過澳大利亞植物學家大衛·古德爾的故事,裡面就講到古德爾因為身體原因終止工作之後,無法融入社會生活之中,最終選擇了離開這個世界。從這個故事中你可能也能體會到,一個人一旦脫離了社會,生命的光就會變得衰弱。費爾普斯的觀點也是希望人們通過有創造性的工作實現自己人生的價值,而不是在挫折面前躺平。」
吳軍 數學 在 Ghost Island Media 鬼島之音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別叫我大使夫人 #僑胞 #一個中國
新大使到任前,官邸隨即刮起一陣小龍捲,關心自己仕途的,就開始肉搜、打聽關於新任大使的種種,興趣、喜好、宗教信仰、政治光譜,連八字合不合都來了。 說到這個,還是要讓大家了解一下,大使還是有分的:職業 vs 酬庸,兩個有什麼不同呢? 對職業外交官來說,酬庸的存在又是個什麼令人又愛又恨的意義呢?
《別叫我大使夫人》絕對是一門人人都能修,卻人人從沒聽過的當代新潮外交課。
新官上任三把火:
1) 王不見王:官邸交接,前任和現任是不會同時出現的?
2) 新大使到任前,館內肉搜、打聽花招百出
3) 向老闆獻計也是有技巧的
4) 僑胞是外交的延長,大使得親自拜碼頭
5) 職業外交官 vs 酬庸外交官
6) 「一個中國」政策好敏感,經驗不足就會踩雷
7) 聽到人家叫「夫人」,還不能亂回頭呢~
8) 先來後到決定資深程度
9) 數學不好小心被拉黑
10) 關於「鹽巴柱子」的驚悚故事
🤔 外交界的各種神奇規則,要遵守捏~!
🤙🏻 Apple Podcast 五星評分+留言+分享
➖
本節目由 鬼島之音 Ghost Island Media 出品
🤙🏻 官網|https://ghostisland.media/
🤙🏻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ghostislandme/
🤙🏻 IG|https://www.instagram.com/ghostislandme/
➖
💂♂️ 製作團隊:
主持 - 大使夫人 Jeane, 鬼島之音 凱西
製作人 - 凱西 Cathy Hsu
監製 - 吳怡慈 Emily
📩 聽眾信箱|節目合作:web@ghostisland.media
➖
即便你不是大使夫人,也可以透過這個節目,讓自己不管在台灣,或是在國際江湖上,成為一名走跳大師!
MB01EP5TBN1IYBH
吳軍 數學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直子的心及其變奏──駱以軍〉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5/02/%E3%80%8C%E7%9B%B4%E5%AD%90%E7%9A%84%E5%BF%83%E3%80%8D%E5%8F%8A%E5%85%B6%E8%AE%8A%E5%A5%8F%E2%94%80%E2%94%80%E9%A7%B1%E4%BB%A5%E8%BB%8D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駱以軍 #華文小說 #文學
─────
上一集我們談論了駱以軍的小說特色:他常常在一篇小說中雜揉了看似並不相關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卻在核心有著深層的聯繫。
他的主題往往關乎生命中「最根本的原因」──所謂「真相」,所謂「直子的心」,那些「一大箱倒翻的傀儡木偶箱後面的動機是什麼」。
他善於叩問生命中那些無解、待解的問題。
而接下來我們要討論的,是駱以軍2001年出版的小說《遣悲懷》,其中一篇名為「發光的房間」的章節。
故事情節如下:主角「我」是個高中男校學生,成績差,外貌亦不突出,除了羨慕高大帥氣的同學在女人堆中吃得開之外,唯一的慰藉只能是在學校樓梯間偷窺對街老公寓裡的「裸體家庭劇場」。
這家庭劇場甚是奇異,是個室內天體營,成員在家一律不穿衣服。
所謂不穿衣服,還真就是字面上的意思──爸爸、媽媽、姊姊、弟弟四人皆全裸上陣。
這很奇怪對吧?然而時日遷延,共同窺看的同學們看膩了天體秀一一離去,只剩下主角「我」依舊癡迷地留守閣樓。
「我」為何留在那裡?除了想看裸體之外,應該也有「想知道為什麼他們都不穿衣服」的成分吧。
但當然,再一段時間之後,終於連「我」也離開了。
許多年後,「我」再次回憶,當時究竟為何就此離開了那座陰暗的閣樓,那霧濛濛的、窺看的窗洞?
扣下那「最後的離棄」之扳機的,究竟是什麼?
「我」想起原來有一天,「我」居然看見了家庭中的弟弟,一個人在踢毽子。故事如此述寫:
我心裡想:這不是真的吧?男孩專注盯著那枚染得嫣紅豔藍的羽毛毽。所以他的兩手像企鵝行走時退化羽翼擺放的位置。他的頸子甚至隨著右腳抬起踢接毽子的韻律一伸一縮。......且因為他為了和那枚他追逐踢上踢下的毽子之間保持著一種重心的恆定,他整個人在那個房間裡,其實像是慢速舞蹈般地旋轉著。所以從我那個位置看過去,在那白日天光未退而集中景象難以聚焦的框格裡,一會兒你看到一只青白青白的光屁股蛋;一會兒你又看到在他抬腿接毽子的空隙裡,他那團尚完全沒長毛的男孩小卵囊,像塊贅肉那樣一左一右搖晃飛揚。
小說結束。是不是覺得既荒謬、又寂寞、又好笑呢?
這篇小說題名為〈發光的房間〉──是否讓你直接聯想到前兩集裡提到的「直子的心」呢?
那個在電動遊戲畫面冰涼冷光裡,「道路十六」裡沒有入口,無法進入的一寸方格。那「最後的格子」。
然而〈發光的房間〉的窺看者「我」,隨著漫漫長日,在所有痛苦的臆想之後,不知為何,在某天,透過閣樓窗洞,突然魔幻地、超現實地看見了老公寓裡那樣的畫面──
一個小男孩,那裸體家庭的弟弟,在發光的房間裡踢著毽子──那最後的「景觀」終究如此可笑、荒謬,令人無言以對。
伊格言分析,駱以軍在此組織的意象極其精準──
男孩踢毽子的持續旋轉象徵著生命的徒勞與重複;而所謂「贅肉」(一塊無用的、多餘的身體)同樣指向某種虛無與廢棄。
整個畫面的青白色晦暗光度則隱喻了生命實相之冰冷,荒涼且不忍卒睹。
那意象既精準又奇特,正確展示著主題,使生命的「真相」遂如曠野暴雪般瞬時洶湧襲至。
那是生命最後的虛無與困惑,就像〈降生十二星座〉說的,「那像一大箱倒翻的傀儡木偶箱後面的動機究竟是什麼」──舉世孤寒,而我們無處容身......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吳軍 數學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直子的心及其變奏──駱以軍〉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5/02/%E3%80%8C%E7%9B%B4%E5%AD%90%E7%9A%84%E5%BF%83%E3%80%8D%E5%8F%8A%E5%85%B6%E8%AE%8A%E5%A5%8F%E2%94%80%E2%94%80%E9%A7%B1%E4%BB%A5%E8%BB%8D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駱以軍 #小說 #推薦書
─────
小說的深層結構是什麼?為何駱以軍總喜歡把幾個不相干的故事「擠」在一起寫?
上一集我們討論了駱以軍的〈降生十二星座〉,敘事者「我」進入酒吧「滿妹的店」,破解了一款老遊戲「道路十六」裡奇怪的程式設計錯誤。
他進入一格空白迷宮當中,卻也意外闖入幕後一段糾纏私密的情事。那是兩位先後自殺的遊戲程式設計師(木漉、渡邊)和一個女人(直子)之間的三角戀情。
這格空白被取了一個叫做「直子之心」的暱稱,而空格內部卻沒有任何迷宮和道路,只留下兩行字。小說這樣寫:
直子:這一切只是玩笑罷了。木漉。
直子:我不是一個開玩笑的人。我愛你。渡邊。
「直子的心」。艱難地千方百計的進入,各種路線和策略。結果只是兩句話。
沒有缺口。無法進入──人終究是孤獨的。
透過單薄的兩行字以及電動遊戲畫面冰涼冷光的視覺意象,駱以軍的書寫如此淒涼蕭索。
那「希望得知謎底」的巨大盼望,以及盼望的落空(對,你終究不會明白那熾熱又寂寞的,愛的真相是什麼),較諸其間愛情之熾熱,幾乎更令人震懾。
而同樣在此篇〈降生十二星座〉裡的其他故事,
包括「滿妹的店」、「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小學同學鄭憶英事件」以及「十二星座」的設計,都有著類似的道理。
舉例,「滿妹的店」的故事也是如此──經營酒吧的女老闆為何有著「滿妹」這個綽號?因為她「命裡帶滿」。
什麼叫做「命裡帶滿」呢?因為她原來是個空姐,每次一上機值勤,只要是她值勤的班機,班班客滿。
客滿時的服務是最累人的了;可憐的滿妹因此遭到排擠,因為沒人想跟她一起飛,所有的其他空姐同事,都想盡辦法調班,不要跟她一起值勤。
命裡帶滿的滿妹束手無策,只好辭職不幹了,轉行開了間酒吧──
這倒是棒極了,因為自從酒吧開張,生意好得不得了,「天天客滿」。
這聽來只是個好玩的小細節,但事實上卻與小說主題直接相關──
厲害的小說家總能在看似不相干的細節中隱喻著對生命最深沉的扣問──是啊,滿妹「命裡帶滿」,但為什麼她命裡帶滿呢?為什麼就是她呢?
你能知道最後的道理嗎?在這些故事中,駱以軍往往拋出待解的謎題與懸念,卻又遲遲無法給出解答。
你知道那最後的核心就被放在「直子的心」裡面,但卻無法明白那就竟是什麼。
何以滿妹「命裡帶滿」?原因不明。
星體們何以遵循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何以這世界上有「萬有引力」這種東西?原因不明。
曾於泳池中偽裝死亡、狎玩死亡於掌中,對死亡如此輕蔑的的小學同學鄭憶英,何以終究在多年後竟自殺而死?原因不明。
雙魚座很浪漫嗎?對的。那為什麼雙魚座就很浪漫呢?不知道。
處女座很龜毛嗎?對的。那為什麼處女座就很龜毛呢?不知道。
彷彿一切世事皆不可解,而生命最後的真相只能指向類似小說結尾這樣的蒼涼:
突然想起這許多進進出出我底星座圖的人們。我記得他們所屬的星座並且嫻熟於那些星座的節奏和好惡,但我完全無法理解那像一大箱倒翻的傀儡木偶箱後面的動機是什麼......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