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很困難,因為你不知道有這「四定」]
最近有名上班族氣噗噗的來跟我說,他眼見死黨在一個合作案裡,掉入一個進退不得的陷阱裡,勸了多次都喚不醒對方,因此來問我怎麼辦。一方面他替死黨覺得不值,很明顯合作方在利用他,所以很生氣;另一方面也擔心死黨被利用完,沒有價值,棄而不用,下場難堪,心裡也特別急。
在我們的生活裡,多的是這類案例,看似皇帝不急,急死太監。可是情況如此險惡,難道死黨看不出來嗎?也未必!應該也是自有盤算,但是無法對外講清楚﹑說明白而已。不過若要說他的死黨100%確定這個合作是最好的決定,還是未必!可是這位上班族為什麼如此心焦如焚?因為他犯了這個迷思:
1. 以為每個人的條件都一樣,應該做出相同的決定;
2. 偏偏每個人的條件都不一樣,無法做出相同的決定。
所以經常有人要換工作時,會來詢問我的意見,而且多半是我不認識的人,我從不由自己的立場出發,原因只有一個,每個人的條件都不一樣!我的條件能做這個決定,你不見得有條件能做;你的條件能做那個決定,我也未必有條件能做,因此我們才講「易位思考」,穿了你的鞋才知道你腳痛。
人生很難,主要是做決定很難。可是在做決定這件事上,心理學有實驗發現,人的自信心遠高於事實的表現。這是因為我們有一個迷思:
1. 以為自己做的決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結果勢必一如預期的好;
2. 事實是時間一變,人在變,局就變,條件也就不同了,所以每個決定都是一場賭局。
可是我們也都知道這兩件事很重要,一是選擇大於努力,因此選擇很關鍵,每個選擇影響到下一個選擇,人生是每個選擇堆疊出來的;二是控管風險也很關鍵,這一生大家求的不也是趨吉避凶嗎?有時一個風險會吞噬掉多年的努力成果,具有致命性的殺傷力。所以選擇正確﹑減少風險是我們要做的兩件要事。
即使如此,我仍然要告訴你,沒有決定是完美的,最後多少都有缺憾,因為我們有條件限制。所以要追求的不是做出完美的決定,而是無論做出哪個決定,不要後悔﹑不要遺憾﹑不要抱怨。這一年來,我找到「四個定」,來幫助我做決定:
1. 定向:在這件事上,確定自己的方向。
2. 定位:在這件事上,確定自己的角色。
3. 定見:在這件事上,確定自己的原則。
4. 定力:在這件事上,確定自己不受風吹草動的影響,繼續前行。
我的做法是,遇到事情,就寫下這四個定。我的心原本有如一隻小船,在汪洋大海中,隨著狂風驟雨動盪不安;一寫完頓時天際開了,一道光線射下來,烏雲散去,大海歸於平靜,船不再搖晃不定,能夠繼續前行,並看見遠方的燈塔。
今天看到哈佛商學院商業倫理John Shad教席教授約瑟夫·巴達拉科寫的文章:「一個有思想的人,是如何做艱難決定的?」他提出五點,跟我的「四定」意外的不謀而合﹑相互呼應,證明吾道不孤。這五點分別是—
1. 每種選擇的淨結果是什麼?
2. 我的核心責任是什麼?
3. 現實世界的行事規則是什麼?
4. 我們是誰?
5. 我最終能接受結果是什麼?
這五點是方法,而我的四定是得到的定論,怎麼做呢?以上面這位上班族的死黨來說,他在與別人合作時,可以先從約瑟夫·巴達拉科的五個問題切入,比如說他分析之後,得到以下五個答案:
1. 我是誰:
--我沒有足夠條件,無法獨當一面,需要與別人合作,借別人的勢,壯大自己的勢。
2. 現實世界的規則:
--這一行目前以採取團隊合作方式居多,單打獨鬥則力量單薄。
3. 我的核心責任:
--對方是個大企業,以他為馬首是瞻,自己全力配合就對了。
4. 我最終能接受的結果:
--有小贏面就足夠。
5. 每種選擇的淨結果:
--由目前的選擇看來,對方得到的比較多,似乎占便宜,但是自己也在這一行獲得一席之地,後勢發展看好,這是能夠接受的結果。
一旦分析如上,這位死黨的下一步便來寫下「四定」,比如說:
1. 定向:與對方合作,在業界站穩腳步。
2. 定位:配合對方,全力以卦。
3. 定見:現在吃點小虧,未來占大便宜。
4. 定力:不論朋友的勸說﹑或自己一時自我懷疑,都要回到以上三個定,穩住小船的舵,繼續前行,直到靠港。
以上是我做決定的方法論,適用職場,也適用人生各個層面,不妨一試。每個人的命運都有侷限性,也就是各有條件,無法說「If I were you」,如果我是你,我就如何如何,彼此運作的模式無法相互套用。但是每個人的命運也有自主性,能夠透過上面五個問題,以及四個定,做出合適自己的分析與決定,並降低風險。
最後,命運有開創性。人人都不能只想成功,不想失敗,否則無法前進,也就無法開創新局。再說成敗無法在一開始就料準,因為看似成功的決定也隱藏著失敗的因子,看似吃虧的選擇裡面有占便宜的未來。我們要做的是四定,確定自己這隻小船是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即可,至於途中的風浪不是我們能預測。
選擇,沒有最好的,只要合適的。
決定,沒有完美的,只要不後悔的。
人生,不可能永遠在最高點進場,而是要選在反折點切入。
如果此文讓你有受益,請留言+1
攝影:旅居加拿大的畫家吉仔冰GiABing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6萬的網紅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Lessons from Movies,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皮克斯又一力作!想知道人的生前死後嗎?快去看這部! 🔥用淺而易懂的方式解釋了深奧的人生哲學,只怕連尼采都自歎不如! 🔥決定論是什麼?跟虛無主義有關?人世通行證如何填滿?到底什麼是火花?新影片一次告訴你! 光聽名字的話,你可能會馬上聯想到皮克斯的另一部知名經典《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而...
命定論決定論分別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民胞物與 | 盧斯達 on Patreon】
“Endure, Master Wayne. Take it."
難民或者移民的分別、極端移民撚的心理活動等等,之前談過,現在不如談這個話題為何一定充滿 resentment。無論是你走,還是你認識的人走,都是「生離」,「生離死別」是引發痛苦的高手。人面對痛苦,內心都是相似的轉化過程。心理學家 Kübler Ross 提出的「哀傷五階段」( Five stages of grief ) ,描述人遇到悲傷之後,內心會通過的種種階段。或多或少人人都會經歷一部份,甚至全部。包括「否認」、「憤怒」、「懇求」、「沮喪」,最後「接受」。
不論政治還是經濟,如果將所有人的不滿、忍耐力和行動總結為一件事,那就是被稱為「香港政治」的東西。「香港政治」是不滿和矛盾的產物,幾代人在「香港政治」的表現,其實也是哀傷五階段。
否認:大家不會承認事情出了問題
憤怒:這就不用解釋了
懇求:一開始大家是懇求北京 (可以解釋建設民主中國和漸進溫和路線一度才是主流),後來有人懇求其他國家幫手
沮喪:會有人「放負」,聲稱香港已死,但他們可能只是為發泄某種自我意識暫時無法處理的痛苦或不滿
接受:接受之後有兩種路,有些人接受了自己的灰暗命運,而有些人接受了命運灰暗,並繼續挑戰一下
話題為何一定充滿 resentment,因為從來不是純粹討論。不是一條「某人由A國移民到B國,是利多於弊還是弊多於利」的算式題。幾乎每個人都是帶著 2019 年薰染過的身心去討論。有一些人談移民,是在講「他認為香港不會好」,或者「香港抵抗不到」,或者「香港會越來越差」,或者「中國不會讓」,移民討論的潛文本是一些政治判斷。
政治判斷就主觀事物。兩個不同的政治判斷自然就不會找到 common ground。「香港政治」如果是一個心理上接受哀傷的過程,不同人處於不同哀傷階段,就形成大致的政治分歧。
下床
但這裡並不是想說「打和啦 super」和「去留肝膽兩崑崙」,好像各有各岩,不是如此。而是對曾經在街上大叫「我地真係好撚鍾意香港」,轉發過這些共同體時刻的人,多顧及共同體其他成員的感受,似乎也是一個義務。
這一波的討論,好像是起自劉穎匡獄中寄出的信件,裡面提到要反對移民潮,這件事是否要反對或支持,不一定對的,可以討論,但當中寫到的委屈實在。他們進去坐牢被剝奪自由,如果聽到外面竟然有人鼓吹「移民抗中論」,進而詆毀留港人士的個人決定或者勇氣 (坐監也是留港),是不會開心,亦會令他們質疑自己受苦有沒有意義。
一個群升體裡面的烈士當然是少數,也沒有集體主義到要人為了一個集體願景而犧牲自己安全和前途,甚至是在考慮上一代兼下一代全家。為此而走也罷,但有沒有想及不能走、坐緊的人,哪怕是一秒,是可以由言行觀察到。為了不想其他人難受,至少給一個坐牢人士值得支撐下去的理由,友善一點,是否不應該主動說「你坐監只係為你個理想,點可以干擾我既自由」這樣的話?
想像他人處境,就會和顏。寫信出來,大概不容易,就算再開口夾著脷,都不是「網民」如此「真情流露」的理由。這些人對人都不太留情,也很難想像他們對香港有多留情。當然人沒有絕對的道德義務要喜歡自己的出生/長居地,但那就要認清自己要下床了,而下床最好也有禮儀,你沒有你想像中那麼好。
移民抗中邪教
然後所謂移民抗中論、「留港有罪」的資訊是從哪裡來的?
我主要都是從連登一個叫做「交加街38號」的奇異帳號讀到。例如他會說「港人 BNO 出逃,引發中國經濟崩潰,中共政權分崩離析。今次一眾香港人既決定將會成為改變世界歷史走向既一個重大折點!」、「因為今次用 BNO 離開唔係為左更好既生活,而係通過 BNO Visa 及巨量走資,制造中共兩難既局面,主動發起攬炒救手足!」
農曆新年期間,他說:「黃 大 仙 : 香 港 人 快 快 移 民 ! 做 太 空 人 冇 好 下 場 !」、「只要有大批香港人離開,會造成現時已經虛弱既經濟徹底崩潰,而中共強行鎖國則引來百國聯軍」,他是認真的。
不知道後來在其他地方看到諸如「留港咪即係供養港共」、「攞住三萬港元去英國就得」的言論,是否受到他啟發。
「極端移民撚」的言論,我一直都喜歡追看。可能很多人真是看了之後就急急腳移民,最後反而更蝕,移民失敗更搞到身心俱疲。
後來我讀一些 Karl Popper 的東西,又好像明白了以上「極端政治揣測化」的鼓勵移民論述為何總是內裡有些不妥。法西斯及共產主義史觀被視為「歷史決定論」,歷史是注定自然向前,由低級進化到高級,發生於人類世界的事情,終究只是絕對規律的一部份,例如命定相信世界歷史只有「農奴制>封建制>資本主義>社會主義」這樣的規律,命定相信「高等種族最終會統治低等種族」亦是。如果認為一個國家民族地區的成員,必定有一個命運安排的最終角色,就會很容易把人當成推進歷史向前的齒輪。
在「交加街38號」的帖文世界觀裡面,香港人移民之後是否適應,香港人留港又有甚麼需要,並不重要,這一切只是為了將香港的錢焦土,然後引誘中國極端行事,再引來西方出兵,促成一場世界大戰最後毀滅中國的策略行為。所以你如果拿著三萬港元就去了英國,我是幫不到你,但你為推倒中國貢獻了1/700萬的力量,人人有功練,加油。
這種漫天撒花的景象,十分吸引,而且會令移民了的人誤信自己已處於戰火無法波及的安全區。然而對香港這塊土地,以及上面的人,又會如何,在「世界最終必然滅共」的決定信念之下,就不重要了。所以那個留言「你坐監只係為你個理想,點可以干擾我既自由」的人究竟是否同時相信了幾門,並同時相信「走先係抗共」?這種把別人往後人生視為國際政治燃料的講法,可能真是要用假名才敢出,終極關懷是反中,香港反而很次要。
問題是受眾是否知悉此潛議程?如果他們知道並願意投資這個海外滅中大計,那就他們自己負責。然而匆匆實行了的人,大概都是恐慌焦慮失控下決定。那些處於「憤怒」、「懇求」、「沮喪」階段的人,即是基本上所有香港人,非常脆弱,可能就輕易想尋一條救命索,很多騙案或者不幸安排都如此發生。
當然「交加街38號」的世界觀亦是反對其言論即為反對移民,即為反對滅中,即是五毛。
十分熟悉的感覺。
羈絆
讀劉穎匡的信,說到承受苦難者,都在承受苦難的理由,這恐怕不是一般人會想的問題。最近在臉書讀到以下這句話:
「人是動物中最勇敢的,也是最能適應苦痛的,他並不就這樣否定或排斥苦難;他渴望,甚至尋求受苦,只要可以向他展示受苦的意義和苦痛的目的。然而,苦難毫無意義,而非苦難自身,這才是人類迄今遭受的詛咒。」
據說是尼采講的 (也可能是他人的網絡寫作),大概是講人類不是怕苦難,而是怕苦難後面沒有意義。很多人們賴以為生,經由自我賦予的意義,都是因為跟其他人有往來。有時意義不必在自己身上,而是在一個社群身上也可以,但如果日日見那個社群自己撼頭埋牆,就會令人不知道苦難為何。後來引起的討論,當然是不幸,但那些狀況也是有,有矛盾,有狂信,但與其掩掩揚揚,不如不斷說挖入去好了。
成為別人存在的意義,很多個人主義者害怕這件事。很多個人主義者就構成香港整體的都市性質。尋求羈絆的人,在不想要羈絆的世界,無疑是反其道而行,可能會感到孤獨,但不管是在香港還是外國,外面總有一些仍想互相連結的人活著的。
混沌
「香港政治」大概是有最終目標,但它不可能按少數人制訂的單一戰略,不是一個能按步就班的大學 project。
這些年來,一直有很多人會問如果你不滿意 A ,那麼你提出 B 有沒有路線圖和時間表。然而提出時間和路徑的人,最終都是用來驅策人和搞邪教。如果有一件事是大家都想要,那他們自己就會行動,不需要任何人去劃定時間和路徑。有些人流傳在海外,有些人在香港,本來就是兩種戰略,隨便死一邊,還有另一邊可以存活。
如果純靠臆測和政治判斷去建立總路線,那條路線一旦被毀滅,你就沒戲唱。然而分了兩班人就會有競合關係,類似雨傘時代金鐘和旺角、泛民圈和素人、參選或不參選……就算不競爭資源,也會競爭曝光和關注。坐牢的人會認為鼓吹移民、自我解散,淘空了前鋒受難的意義;為了各種原因離港的人,又會認為受難者道德上強求他們留港,是要他們打一場必輸的仗。
每一種悲傷階段的人當中,都會有甩皮甩骨極端言論,互相為另一個陣營強化自己的政治臆測和情緒提供燃料。「你坐牢只係為你理想」,自然人見人打,但「交加街38號」的焦土,也不惶多讓。有些正常的移民朋友,都只能說這些「論述」令離港人群很尷尬。可能也導致了很多不同階段之間的香港人有了口角、有了心病。
這些高度分裂的人,要勉強說共通點,也許就只能是「受苦的人」,不同的人受了苦,用不同的節奏和方法自我調解。你不相信在香港會有好事發生,你不相信他在外國會建立到甚麼新實力。這都是「政治判斷」,沒人知道結果。也許海外一些人不斷拉人拉錢走,最後卻發現建立甚麼是一場春夢,可能的。很多人留在香港也沒甚麼事可以搞,而且擔緊受怕日日受辱,亦可能的。
下床之後
一個族群的內層和外層的比例基本不會動搖。在那個概念入得深,在哪裡都可以堅持,然後變出甚麼,外層的人其實是在香港還是外國都不會有作用。那些就不用管了,他們也不想管你。有些人想再試下,有些人不想再試,政治判斷不再一樣,其實我們到了時間要禮貌下床。
沒興趣發明一些大和解的框架,因為兩班人的手段已經如此天然不同,強行融和,說去留肝膽兩崑崙,是沒正視差異確實存在。沒人可以消滅任何一邊。或者對此不適的「接受」階段,就是不同意但尊重,要對兩邊「正常人比例」有信心。
成為別人存在的意義,反過來說,即願意把香港生存 (而不是勝利) 的希望分散寄托到其他人身上,甚至是手段不同的人身上。也許我們會不行,還有你;或者你最後不行,還有我們。生猛的群體,可以容納兩種互相矛盾的建設路線而若無其事。很懷疑香港人其實需要更多,最好有七十二變。
//喜歡老盧的文字的朋友,一如平常,歡迎贊助,感謝。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
命定論決定論分別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民胞物與 | 盧斯達 on Patreon】
“Endure, Master Wayne. Take it."
難民或者移民的分別、極端移民撚的心理活動等等,之前談過,現在不如談這個話題為何一定充滿 resentment。無論是你走,還是你認識的人走,都是「生離」,「生離死別」是引發痛苦的高手。人面對痛苦,內心都是相似的轉化過程。心理學家 Kübler Ross 提出的「哀傷五階段」( Five stages of grief ) ,描述人遇到悲傷之後,內心會通過的種種階段。或多或少人人都會經歷一部份,甚至全部。包括「否認」、「憤怒」、「懇求」、「沮喪」,最後「接受」。
不論政治還是經濟,如果將所有人的不滿、忍耐力和行動總結為一件事,那就是被稱為「香港政治」的東西。「香港政治」是不滿和矛盾的產物,幾代人在「香港政治」的表現,其實也是哀傷五階段。
否認:大家不會承認事情出了問題
憤怒:這就不用解釋了
懇求:一開始大家是懇求北京 (可以解釋建設民主中國和漸進溫和路線一度才是主流),後來有人懇求其他國家幫手
沮喪:會有人「放負」,聲稱香港已死,但他們可能只是為發泄某種自我意識暫時無法處理的痛苦或不滿
接受:接受之後有兩種路,有些人接受了自己的灰暗命運,而有些人接受了命運灰暗,並繼續挑戰一下
話題為何一定充滿 resentment,因為從來不是純粹討論。不是一條「某人由A國移民到B國,是利多於弊還是弊多於利」的算式題。幾乎每個人都是帶著 2019 年薰染過的身心去討論。有一些人談移民,是在講「他認為香港不會好」,或者「香港抵抗不到」,或者「香港會越來越差」,或者「中國不會讓」,移民討論的潛文本是一些政治判斷。
政治判斷就主觀事物。兩個不同的政治判斷自然就不會找到 common ground。「香港政治」如果是一個心理上接受哀傷的過程,不同人處於不同哀傷階段,就形成大致的政治分歧。
下床
但這裡並不是想說「打和啦 super」和「去留肝膽兩崑崙」,好像各有各岩,不是如此。而是對曾經在街上大叫「我地真係好撚鍾意香港」,轉發過這些共同體時刻的人,多顧及共同體其他成員的感受,似乎也是一個義務。
這一波的討論,好像是起自劉穎匡獄中寄出的信件,裡面提到要反對移民潮,這件事是否要反對或支持,不一定對的,可以討論,但當中寫到的委屈實在。他們進去坐牢被剝奪自由,如果聽到外面竟然有人鼓吹「移民抗中論」,進而詆毀留港人士的個人決定或者勇氣 (坐監也是留港),是不會開心,亦會令他們質疑自己受苦有沒有意義。
一個群升體裡面的烈士當然是少數,也沒有集體主義到要人為了一個集體願景而犧牲自己安全和前途,甚至是在考慮上一代兼下一代全家。為此而走也罷,但有沒有想及不能走、坐緊的人,哪怕是一秒,是可以由言行觀察到。為了不想其他人難受,至少給一個坐牢人士值得支撐下去的理由,友善一點,是否不應該主動說「你坐監只係為你個理想,點可以干擾我既自由」這樣的話?
想像他人處境,就會和顏。寫信出來,大概不容易,就算再開口夾著脷,都不是「網民」如此「真情流露」的理由。這些人對人都不太留情,也很難想像他們對香港有多留情。當然人沒有絕對的道德義務要喜歡自己的出生/長居地,但那就要認清自己要下床了,而下床最好也有禮儀,你沒有你想像中那麼好。
移民抗中邪教
然後所謂移民抗中論、「留港有罪」的資訊是從哪裡來的?
我主要都是從連登一個叫做「交加街38號」的奇異帳號讀到。例如他會說「港人 BNO 出逃,引發中國經濟崩潰,中共政權分崩離析。今次一眾香港人既決定將會成為改變世界歷史走向既一個重大折點!」、「因為今次用 BNO 離開唔係為左更好既生活,而係通過 BNO Visa 及巨量走資,制造中共兩難既局面,主動發起攬炒救手足!」
農曆新年期間,他說:「黃 大 仙 : 香 港 人 快 快 移 民 ! 做 太 空 人 冇 好 下 場 !」、「只要有大批香港人離開,會造成現時已經虛弱既經濟徹底崩潰,而中共強行鎖國則引來百國聯軍」,他是認真的。
不知道後來在其他地方看到諸如「留港咪即係供養港共」、「攞住三萬港元去英國就得」的言論,是否受到他啟發。
「極端移民撚」的言論,我一直都喜歡追看。可能很多人真是看了之後就急急腳移民,最後反而更蝕,移民失敗更搞到身心俱疲。
後來我讀一些 Karl Popper 的東西,又好像明白了以上「極端政治揣測化」的鼓勵移民論述為何總是內裡有些不妥。法西斯及共產主義史觀被視為「歷史決定論」,歷史是注定自然向前,由低級進化到高級,發生於人類世界的事情,終究只是絕對規律的一部份,例如命定相信世界歷史只有「農奴制>封建制>資本主義>社會主義」這樣的規律,命定相信「高等種族最終會統治低等種族」亦是。如果認為一個國家民族地區的成員,必定有一個命運安排的最終角色,就會很容易把人當成推進歷史向前的齒輪。
在「交加街38號」的帖文世界觀裡面,香港人移民之後是否適應,香港人留港又有甚麼需要,並不重要,這一切只是為了將香港的錢焦土,然後引誘中國極端行事,再引來西方出兵,促成一場世界大戰最後毀滅中國的策略行為。所以你如果拿著三萬港元就去了英國,我是幫不到你,但你為推倒中國貢獻了1/700萬的力量,人人有功練,加油。
這種漫天撒花的景象,十分吸引,而且會令移民了的人誤信自己已處於戰火無法波及的安全區。然而對香港這塊土地,以及上面的人,又會如何,在「世界最終必然滅共」的決定信念之下,就不重要了。所以那個留言「你坐監只係為你個理想,點可以干擾我既自由」的人究竟是否同時相信了幾門,並同時相信「走先係抗共」?這種把別人往後人生視為國際政治燃料的講法,可能真是要用假名才敢出,終極關懷是反中,香港反而很次要。
問題是受眾是否知悉此潛議程?如果他們知道並願意投資這個海外滅中大計,那就他們自己負責。然而匆匆實行了的人,大概都是恐慌焦慮失控下決定。那些處於「憤怒」、「懇求」、「沮喪」階段的人,即是基本上所有香港人,非常脆弱,可能就輕易想尋一條救命索,很多騙案或者不幸安排都如此發生。
當然「交加街38號」的世界觀亦是反對其言論即為反對移民,即為反對滅中,即是五毛。
十分熟悉的感覺。
羈絆
讀劉穎匡的信,說到承受苦難者,都在承受苦難的理由,這恐怕不是一般人會想的問題。最近在臉書讀到以下這句話:
「人是動物中最勇敢的,也是最能適應苦痛的,他並不就這樣否定或排斥苦難;他渴望,甚至尋求受苦,只要可以向他展示受苦的意義和苦痛的目的。然而,苦難毫無意義,而非苦難自身,這才是人類迄今遭受的詛咒。」
據說是尼采講的 (也可能是他人的網絡寫作),大概是講人類不是怕苦難,而是怕苦難後面沒有意義。很多人們賴以為生,經由自我賦予的意義,都是因為跟其他人有往來。有時意義不必在自己身上,而是在一個社群身上也可以,但如果日日見那個社群自己撼頭埋牆,就會令人不知道苦難為何。後來引起的討論,當然是不幸,但那些狀況也是有,有矛盾,有狂信,但與其掩掩揚揚,不如不斷說挖入去好了。
成為別人存在的意義,很多個人主義者害怕這件事。很多個人主義者就構成香港整體的都市性質。尋求羈絆的人,在不想要羈絆的世界,無疑是反其道而行,可能會感到孤獨,但不管是在香港還是外國,外面總有一些仍想互相連結的人活著的。
混沌
「香港政治」大概是有最終目標,但它不可能按少數人制訂的單一戰略,不是一個能按步就班的大學 project。
這些年來,一直有很多人會問如果你不滿意 A ,那麼你提出 B 有沒有路線圖和時間表。然而提出時間和路徑的人,最終都是用來驅策人和搞邪教。如果有一件事是大家都想要,那他們自己就會行動,不需要任何人去劃定時間和路徑。有些人流傳在海外,有些人在香港,本來就是兩種戰略,隨便死一邊,還有另一邊可以存活。
如果純靠臆測和政治判斷去建立總路線,那條路線一旦被毀滅,你就沒戲唱。然而分了兩班人就會有競合關係,類似雨傘時代金鐘和旺角、泛民圈和素人、參選或不參選……就算不競爭資源,也會競爭曝光和關注。坐牢的人會認為鼓吹移民、自我解散,淘空了前鋒受難的意義;為了各種原因離港的人,又會認為受難者道德上強求他們留港,是要他們打一場必輸的仗。
每一種悲傷階段的人當中,都會有甩皮甩骨極端言論,互相為另一個陣營強化自己的政治臆測和情緒提供燃料。「你坐牢只係為你理想」,自然人見人打,但「交加街38號」的焦土,也不惶多讓。有些正常的移民朋友,都只能說這些「論述」令離港人群很尷尬。可能也導致了很多不同階段之間的香港人有了口角、有了心病。
這些高度分裂的人,要勉強說共通點,也許就只能是「受苦的人」,不同的人受了苦,用不同的節奏和方法自我調解。你不相信在香港會有好事發生,你不相信他在外國會建立到甚麼新實力。這都是「政治判斷」,沒人知道結果。也許海外一些人不斷拉人拉錢走,最後卻發現建立甚麼是一場春夢,可能的。很多人留在香港也沒甚麼事可以搞,而且擔緊受怕日日受辱,亦可能的。
下床之後
一個族群的內層和外層的比例基本不會動搖。在那個概念入得深,在哪裡都可以堅持,然後變出甚麼,外層的人其實是在香港還是外國都不會有作用。那些就不用管了,他們也不想管你。有些人想再試下,有些人不想再試,政治判斷不再一樣,其實我們到了時間要禮貌下床。
沒興趣發明一些大和解的框架,因為兩班人的手段已經如此天然不同,強行融和,說去留肝膽兩崑崙,是沒正視差異確實存在。沒人可以消滅任何一邊。或者對此不適的「接受」階段,就是不同意但尊重,要對兩邊「正常人比例」有信心。
成為別人存在的意義,反過來說,即願意把香港生存 (而不是勝利) 的希望分散寄托到其他人身上,甚至是手段不同的人身上。也許我們會不行,還有你;或者你最後不行,還有我們。生猛的群體,可以容納兩種互相矛盾的建設路線而若無其事。很懷疑香港人其實需要更多,最好有七十二變。
//喜歡老盧的文字的朋友,一如平常,歡迎贊助,感謝。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
命定論決定論分別 在 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Lessons from Movies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皮克斯又一力作!想知道人的生前死後嗎?快去看這部!
🔥用淺而易懂的方式解釋了深奧的人生哲學,只怕連尼采都自歎不如!
🔥決定論是什麼?跟虛無主義有關?人世通行證如何填滿?到底什麼是火花?新影片一次告訴你!
光聽名字的話,你可能會馬上聯想到皮克斯的另一部知名經典《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而在看完電影之後我們也覺得兩者有許多相似之處。如果說《腦筋急轉彎》是用科學加上心理學作為基礎,探討人的大腦裡的各種功能以及運作方式的話,那麼《靈魂急轉彎》就是用信仰與哲學為藍本,推想人在生前與死後會經歷的種種。這兩部電影分別將跟我們息息相關的議題擬人化,用平易近人、有趣又極富教育意義的方式變成故事,讓觀眾能夠用從來沒有想過的角度來檢視自己,近一步地去思考兩個千古大哉問,那就是『何以為人』以及『生命的意義』。
這部作品由皮克斯元老Pete Docter親自編導,而他曾經說自己在《腦筋急轉彎》之後想要接著探索人格起源以及宿命,似乎也跟哲學裡的『決定論』有一些關聯。因此今天的節目我們想要先介紹劇情大綱以及『決定論』,接著則會跟你分享電影裡出現的幾個專有名詞,例如『投胎先修班』、『人生研討會』或是『忘我』的意義。
在繼續看下去之前請先訂閱頻道並且按下小鈴鐺,也歡迎到各大Podcast平台上搜尋『那些電影教我的事』,聽我們聊更多的《靈魂急轉彎》喔!另外感謝迪士尼的贊助,我們有一些非常精美的官方贈品要送給大家,參加辦法在影片的最後喔!
🎁留言抽《靈魂急轉彎》官方贈品活動辦法🎁
1. 訂閱我們的頻道(要記得按小鈴鐺喔)
2. 幫這支影片按個讚,並且分享給你的朋友們看
3. 在1/10(日)23:59之前,在影片下方留言告訴我們,你覺得你的火花是什麼?
4. 我們會在1/11(一)抽出5位觀眾,中獎者可獲得《靈魂急轉彎》精美小夜燈一個!
5. 得獎者將公布在此,恕不另行公告
6. 贈品限寄台澎金馬
7. 中獎名單:
Kao Fan-Hsuan高凡軒
fff y
Wan-Ting Ko
被很多事耽誤的攝影師
蔡哥
【Podcast 收聽資訊】
Apple Podcast:https://apple.co/3fZIWpl
KKBOX:https://bit.ly/3aJntQ8
Spotify:https://spoti.fi/2BGZ4Nx
Google Podcast:https://bit.ly/2BeuhrA
SoundOn:https://bit.ly/2CD0edl
Castbox:https://bit.ly/2CMjgy8
SoundCloud:https://bit.ly/2BhmAkh
#Soul
#靈魂急轉彎
#皮克斯

命定論決定論分別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哈克獨門心法工作坊】~穿越迷霧,懂一個人真正的樣子~2019/10/19開課
課程連結: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4022
【12/2 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21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Line@」:https://line.me/R/ti/p/%40teb0498p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今天我要跟你分享的,是「過好人生」歷史人物的第三位;而這第三位呢,想要呼應的就是「做決定的能力」。
一個人,人生是否能夠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其中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就是在於人生的每一個抉擇的關鍵、每一個分叉路口的時候,你怎麼樣做出「適當的決定」?
而我要挑選的這一位歷史人物是誰呢?他是「司馬懿」。
司馬懿這三個字你可能不陌生,但是多數人對於他的印象,不是停留在《三國演義》,那個老奸巨猾的形象;然後呢,後來陰謀篡位的形象。
再不然就是呢,你可能把司馬懿的印象,投射在「軍師聯盟」這一部戲劇裡面,那一個聰明、心地善良,然後隨機應變的正面形象。
然而不管是《三國演義》裡面的奸詐,還是「軍師聯盟」裡面的那個正派、那個胸有大志的樣子;它都是戲劇的呈現。這些戲劇的呈現,難免是因為編劇想要去說一個更好聽的故事、去包裝出來的。
然而我們盡可能的回歸到歷史的真實,司馬懿到底在他的生涯當中,他怎麼樣透過一個一個作出的適當決定,來幫助自己活出想要的樣子?
或者是在那個動蕩的亂世裡面,他怎麼樣透過做決定的轉變,來幫助自己一步一步的前進?
其實司馬懿的出身並不差,在他的年代裡面「司馬家」算是世家大族;尤其是他自己的八個兄弟,在當年被稱作是「司馬八達」。
特別是他的哥哥「司馬朗」做官做到一州的刺史,然而司馬朗跟當年的一位大學者叫崔琰,被稱為是當時朝廷的清流。
曹操本人呢,非常看重崔琰這個人,然而崔琰曾經在司馬朗面前說到司馬懿,他特別跟司馬朗說:「司馬懿的聰明才智、行事決斷,都遠遠的在你之上」。
然而這樣的一個風聲,也被曹操聽到了,於是曹操就特別派人召司馬懿來當官。而當年的司馬懿在第一次曹操找他當官的時候,他稱病不去。
曹操他也不相信這種事,派人連夜的去刺探消息,結果就發現司馬懿躺在那邊一動也不動,還真的像生病一樣。
然而過了幾年,在公元的208年,曹操他成為丞相之後,他就再次要找司馬懿來當官。
這一次他就明擺著說,司馬懿如果不來就把他宰了!所以司馬懿也迫於無奈,他就只好去當官;去當一個叫做文學掾的小官。
可是從這裡我邀請你思考一下喔,司馬懿為什麼第一次,在曹操找他做官的時候不來,而第二次來?
可能表面上的歸因,你會覺得是因為形勢比人強,因為被逼。那有沒有一些更深層的原因,讓他在這兩次的過程當中,做出了不同的決定?
這裡面呢,有幾個說法喔,第一個說法是,第一次曹操找司馬懿當官的時候,是在建安6年,而後來曹操在官渡大戰之後當上了丞相,是在建安13年。
所以在建安6年的時候,對於司馬懿來說,他會覺得喔,他不太確定曹操是否能夠跟袁紹征戰的時候能夠勝出。
所以對司馬懿來說,那個時候如果到曹操那邊去當官,第一個自己可能也沒有相對應的位置;而第二個他可能會把自己的未來,押寶在一個不確定的人身上。
而第二個可能的考量,是司馬懿跟曹操他們彼此之間身份地位的衝突。其實在東漢末年的時候,那個時候正是世家大族興起的時候,所以在官場裡面,也非常講究門第跟出身。
那司馬懿呢,他的家族都是世代的豪門望族,他的爺爺司馬俊坐過潁川的太守,父親司馬防做過京兆尹的洛陽令,出生是相對比較高貴的。
而曹操的出生我們都知道,他的祖父曹騰是宦官;其實曹操的出身是很低微的。所以呢,一個是官宦人家出生,但另外一個是宦官人家出身。
尤其是還不確定曹操的行事風格,和他是否能夠勝出的前提底下,他就對於是否要投靠曹操這件事,是有所保留的。
但是在司馬懿歸順曹操當官之後,司馬懿的表現卻是相對的積極,而做人卻是相對的低調。
比如說,我們現在說到的「得隴望蜀」,跟「屯田」的建議,包含他勸阻曹操「遷都」這件事情,都有司馬懿提出建言的影子。
然而司馬懿不管他做人有多麼的低調,事實上呢,他真正押寶的並不在曹操身上,而是曹操的兒子曹丕身上。
而事實證明曹操過世之後,在曹丕當政的時期,司馬懿也的確受到了重用;甚至於在曹丕駕崩的時候,司馬懿更成為了托孤大臣。
然而如果回到司馬懿在軍事方面的表現,我們知道喔,在他的一生當中,四個最重要的軍事行動。
分別是第一個,他用計除掉了孟達;而第二個,他跟諸葛亮的對抗;而第三個,他遠征遼東;當然還不能忽略的是最後一個,叫做高平陵的政變。
那當我們提到這裡的時候,我們先看司馬懿,在決定要不要出來當官的這個決策;你可以從他在「官渡大戰」之前,他不出來當官的這件事情,感覺到他是一個很理性的計算者。
可是你也可以從他因為自己是官宦子弟,而不願意為宦官子弟服務的這件事情,覺得他很感性。
然而事實上呢,如果你呼應到他人生當中,四件最重要的軍事行動,你就會發現,他其實是一個很務實的決策者。
我們說到喔,他用計除掉孟;在過程當中,它是一個最有名的閃電戰。因為當時孟達私底下跟諸葛亮互通有無,而決定要反叛曹魏。
可是呢,司馬懿一聞到這樣的一個訊息之後,他人在宛城,他距離洛陽800里,而距離宛城1200里。
所以呢,就算司馬懿知道孟達要造反,算一下時間哦,司馬懿要先發函請示皇帝,這需要10天的時間;而魏明帝下旨送達,大概需要10天;司馬懿在調兵遣將又需要10天。
等到這三個10天都完成了之後,整個孟達他早就整軍完畢,能夠固守上庸這個地方,其實沒什麼好怕的。
結果孟達這個念頭才剛放下,想不到在短短的8天之後,就看到了司馬懿整個大軍兵臨城下。所以你看司馬懿面對決斷的時候,他是非常果決的。
然而最重要的一點是,如果你因為孟達的這個事件,就覺得司馬懿的決策風格,他就是以「快」為著稱;那你再回頭去看,他在對抗諸葛亮。
他在對抗諸葛亮的過程當中,最有名的就是他用熬的、他用拖的,把諸葛亮整個熬死、拖死啊!所以呢,你說司馬懿他的風格,到底是快還是慢呢?
然而在拖死諸葛亮之後,他後來的遠徵遼東,又是一個非常經典的閃電戰。可是呢,最後的高平陵政變,他跟曹爽之間,可是熬了超過10年,才發動高平陵的政變。
所以綜觀來看,如果你要去評斷司馬懿的決策,是理性還是感性?是快還是慢?你都沒有辦法去拿出一個真正的定論。
但如果你把高度往上拉高的話,你會發現,其實司馬懿做的每一個決策,在他心中都有所謂的「期望值」的思考,而不是「絕對值」得思考。
在當年啊,有很多讀書人就很容易陷入「絕對值」的思考;所以呢,他們可能沒有聞到、他們沒有感受到整個大環境的改變。
於是堅守在比如說「漢室正統」這樣的概念底下,他就沒有辦法為曹操,或者是後來的曹丕服務。
可是呢,司馬懿本身他的出生,雖然也是世家大族、也是以漢室為最主要的宗旨。可是他很清楚的聞到時代的變化、趨勢是不可擋的。所以呢,你說他是理性,還是感性?
與其用這樣子區分,不如說他在為他的生命做決定的過程當中,他很清楚他要怎麼樣調整,自己的每一個選項的期望值,而不是用絕對值的思考,讓自己喔進退不能、動彈不得。
可是另外我們來看看,他在軍事上面,面對孟達的「快」、面對諸葛亮的「慢」;再面對遼東的「快」,然後最後高平陵之變的「慢」。
同樣的邏輯,如果你用快、慢的這樣的區分,你也沒辦法定義他。
然而如果你拉高到一個更高的格局來看,你會發現他做這些軍事上的行動,他都沒有讓自己停留在「最差的感覺是什麼?」,而是不斷的去評估「最差的結果會是什麼?」
就以對抗孟達的角度,他的閃電戰就算沒有辦法一舉拿下孟達,最差最差,其實諸葛亮也會因為司馬懿的閃電的動作,讓諸葛亮不敢躁進。
可是呢,在面對諸葛亮的時候,他很清楚知道一件事情,諸葛亮最大的弱點,就是他們要速戰速決。而司馬懿他最大的優勢,就在於他有整個曹魏的家底,我可以跟你熬、我可以跟你拖。
可是這種事情,只要一熬、一拖,他在自己內部的名聲,或者大家對他的指責,可能就會相對比較多,會覺得他怯戰。
甚至於,我們知道喔在《三國演義》的故事裡面,也有說到諸葛亮還送他女人的衣服來羞辱他;雖然呢,這是《三國演義》裡面的橋段,不知道真假。
但是呢,我們回到歷史相對的真實,你就可以感覺得到,他在當年如果掉入到自己的感受的話;那當然啦,就痛痛快快的跟諸葛亮打一仗,整個姿態不是比較優雅嗎?
但是他其實是一個很務實、他很清楚如果我跟諸葛亮拖著、熬下去,最差的結果,就是諸葛亮他怎麼樣都沒有辦法進犯;而對我來說我用這樣的戰略,最起碼可以確保不輸。
所以呢,如果你要問我:「在人生裡面,面對這麼多選項要怎麼做決定?」;我會覺得「司馬懿」是一個最有代表性的人物。
因為如果你停留在「做決定的方法」,你會發現你很難歸納他、你很難定義他。但是呢,你把格局拉高到「做決定的思考」。
不管是他決定要不要出來當官的「期望值」思維;還是他後來的軍事行動當中,他去評估「最差的結果」,而不是停留在「最差的感覺」。
甚至於在每一個決定的細節當中,他都很清楚的去做出「正確的歸因」。然而最後你會發現,他讓時間成為自己的朋友。
就有一個開玩笑的說法,曹操幾度想要殺掉他,結果曹操先死了;而曹丕雖然信任他、雖然重用他,但也一直放心不下他,最後曹丕也死了。後來曹睿也幾度要害死他,結果最後曹睿也死了。
然而從曹爽的角度,這老傢伙跟我一起同朝輔政,老的都掉渣了,結果到最後高平陵之變,曹爽倒下來,而司馬懿好好的活著;甚至於,為他們後來司馬家的天下,立下了一個重要的基礎。
當你在面對人生的很多選項的時候,究竟你有沒有具備有「期望值」的思維?究竟是你是停留在「最差的感覺」,還是鎖定在「最差會有什麼結果」?以作為務實的評估。
然而在整個決策過程當中,你有沒有做出正確的歸因,並且讓你每一個選擇的選項,讓時間都有機會站在你的同一邊。
我想喔,所謂的「做決定」的智慧,並沒有辦法給我們一個確定性的答案;只要選擇A就一定能夠正確、就一定能夠成功;天底下沒有這種事,因為環境不斷的在變化。
然而也因為如此,如果你要過上一個你想要的好人生,「做決定的思維」怎麼樣因著變化,去做出適當的調整,這是絕對必要的。
司馬懿的例子給我很大的啓發,也希望能夠帶給你一些幫助。然而如果你想要學習,在人生當中「做決定」的智慧,那麼我很鼓勵你,千萬不要錯【過好人生學】。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今天提到的【過好人生學】;相關的資訊在我們的影片說明都有連結。
我很期待你能夠加入,我們一起學習、一起前進,過上一個你想要的好人生。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命定論決定論分別 在 如果命運能選擇?我們有沒有自由意志?我們能夠選擇嗎決定論 ... 的推薦與評價
相容論 決定論命定論 自由意志:哲學說故事星期三晚不定時吹吹水曜日不定時 ... 是非有 分別 嗎?世上有正確答案嗎?一切是相對的嗎? 《莊子齊物論》 相對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