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的孩子」:報導下被汙名化的「自閉症」
自閉症是天生的嗎?而我們身邊又有多少這樣的孩子呢?這幾年在許多社會事件報導中,常見自閉症與案件的關鍵字連結,有時候傳播媒體中的自閉症樣貌,未必是真實的,我們不應該輕易推論或標籤化這些行為。
近年來自閉症有機會透過不同的形式出現在媒體版面中,傳播媒體如何塑造自閉症的形象,大大影響了自閉症的社會印象。在許多社會事件報導中,也有機會看見自閉症與殺人犯、死刑犯、變態等社會新聞連結,最讓人擔心的,是過度簡化的資訊使得社會大眾對自閉症產生偏差的刻板印象。
■不放棄每一個孩子
自閉症只是一個人的部分特質,自閉症並不等於偏差或犯罪。即使自閉症是天生的,但後天環境的教養與支持仍然是他們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看到媒體報導中出現自閉症時,請不要驟下判斷,避免直接將犯罪、殺人和自閉症劃上等號。
日前臺北一名媽媽推著雙人嬰兒車搭捷運,卻遭某名男子毆打她的二歲兒子,她見狀大喊「你打他幹嘛啦!」並回打那名男子頭部。這起事件引起社會重視,由於那名男子患有自閉症,因此網路上出現一些貶抑自閉症的言詞,標籤化自閉症孩子,甚至有人羞辱自閉症孩子。
在這起捷運毆打兒童事件後,有位自閉症孩子的母親淚訴另一個有自閉症孩子的朋友竟被親戚諷刺說:「你家自閉症小孩要管好,最好出門都不要放他單獨一個人,免得哪天無法控制情緒,跟新聞中那個捷運打人的一樣,聽說他跟你兒子一樣是神經病,其實政府應該設一個院所,把你兒子那種病的都關起來治療,好了才能放出去,不然放出來到處跑,哪天又無法控制情緒打死人,家裡可丟不起那個臉。」這番說法讓自閉症孩子的媽媽心碎,也讓發文的媽媽想怒吼:「誰希望自己小孩是自閉症?他們不是神經病,他們是中樞神經受損。」[1]
■「星星的孩子」
「自閉症」也稱為「泛自閉症障礙」,主因是因為症狀多元,不同的病人症狀也會有所差距,因「自閉症」有汙名化之慮,所以醫界目前更常使用「泛自閉症障礙」一詞。自閉症是一種腦部功能異常的廣泛性發展障礙,大部分在幼兒時期就會出現症狀,有些人會將自閉症稱為「星星的孩子」,不論是溝通方式,或是某些重複、固執的行為,跟一般人不太一樣。
自閉症孩童通常會有幾個特點,像是與他人相處困難、難以理解社交暗示(臉部表情、講話語調、身體動作等),甚至常常情緒不佳、無法自己照顧自己。自閉症孩童的治療需要依賴職能治療師、臨床心理師,幫助他們正常發展、並調整不適當的行為,且協助孩童發展個人的興趣。早期發現、治療、復健以及跟教育體系密切合作,才能幫助孩子得到最大改善[2]。
■自閉症種類
►「廣泛性自閉症」
自閉症大部分在幼童階段開始,目前發現自閉症的幼童智商會略低於整體平均,自閉症又能分成「高功能型」以及「低功能型」,「低功能型」在接收以及表達語言上較差,甚至沒有口語表達能力,「高功能型」則相反。
►「亞斯伯格症」
亞斯伯格症的人語言發展大多是正常的,主要的障礙是在動作技能以及肌肉發展上,部分亞斯伯格的人在智商上甚至高於正常人。
►「廣泛性發展障礙」
這類型的人主要是在社交溝通、互動、重覆行為等各方面中缺少幾項顯著障礙,以致於不完全符合自閉症的診斷,又稱為非典型自閉症,某些高功能自閉症孩童能透過學習以及復健可以改善症狀,甚至使症狀消失,也算是廣泛性發展障礙的一種。[3]
■「另類星兒」:亞斯伯格症候群
亞斯伯格醫師為維也納的小兒科醫師,但他終生的研究興趣為藉由觀察來了解生命中隱含的定律。因為他對孩童的情緒發展的興趣及仔細觀察的成果,自1944年以來即逐漸報導一些與自閉症類似(具有社交技巧及溝通障礙)又相異(不同的人格特質及較優的認知能力)的亞斯格症候群。
亞斯伯格醫師在1944年首次報告四位具有社交互動(social interaction deficit)困難的男孩,並稱之為自閉性精神病態 (autistic psychopathy)。亞斯伯格醫師在這一方面的觀點,與首位報告自閉症的Kanner醫師一樣,採用了Bleuler大師"autism"的來強調這些個案的強烈自我中心 (egocentrism)及關閉與外界的一切溝通的特質。
雖然亞斯伯格醫師在50年前即提出亞斯伯格症候群,然而一直到1994年,第四版美國精神醫學診斷手冊DSM-IV及1993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承認亞斯伯格症候群後,相關的研究才逐漸增加[4]。
■亞斯格症候群
臺灣著名漫畫家朱德庸在五十三歲時被診斷為自閉症(亞斯伯格症),童年時期的他和同學無法相處,也常因聽不懂老師的指令而不快樂,喜歡畫畫的他,於是將畫畫當作人生的出口。在他五十多歲確診後,他開始對於過去種種釋懷,原諒自己和他人不同。
日本歌手米津玄師特殊的名字也讓他在求學時期遭同儕欺負。後來他二十歲時,被醫生診斷出患有高功能自閉症,是一種智商中等或較高,自閉傾向不明顯,但是語言表達、人際互動能力有障礙的自閉症。米津玄師也曾在訪談中說,「在此之前,只覺得自己是個來路不明的怪物,被鄭重告知病名後,便坦然接受了。」
而臺北市長柯文哲和太太也多次在公開場合指出,柯文哲罹患自閉症(亞斯伯格症),以致他在公開場合有不得體的發言與行為表現[5]。
台北市長柯文哲的妻子、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新生兒科主任陳佩琪回憶起,兒子小學數學考試的題目是:「媽媽走路送小明上學,請問媽媽走了幾公里?」正確答案是:家裡到學校的距離乘以2,因為媽媽必須來回。結果我兒子卡住了,因為他想到,我媽媽要去上班,她沒有回家(亞斯伯格的人無法理解抽象概念的描述)。
陳佩琪,講到家裡兩個大小亞斯,信手拈來都是笑話,但幽默背後,不敢想像裡頭堆疊了多少挫敗、孤獨、壓力、擔憂。
柯文哲在一封寫給兒子的信也提到,「如果有什麼要告訴你的,只有告訴你要謝謝媽媽。雖然我是你成長過程中缺席的父親,還好你媽媽的加倍付出而彌補過去了,真險!」這是一個難以傳達情感的亞斯父親的浪漫,像盞溫暖的燭火,在暗夜裡閃閃發光。[6]
■「擁抱多元,尊重差異」:醫嘆:社會污名害了孩子!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黃玉書不捨的表示,台灣社會對自閉症仍有污名化,事實上,自閉症最大特徵就是「自己躲在自己的世界裡」,不愛跟人互動,很自我、很乖,呼籲不要二度傷害他們。
根據統計,國內自閉症患者中,約有70%屬於智商較差的中、重度患者,黃玉書指出,不少孩子都是經過復健、訓練,克服重重困難,才可能獨自出門、搭車,真有困難,也會主動向旁人求救,民眾遇到時,應該親切伸出援手,拉他一把而非恐懼他。
另有2成左右的患者,屬於智商很高、甚至在某些領域有特殊專才的輕度高功能自閉症,外表完全與常人無異,這些高功能自閉症患者,不乏醫師、科學家等高成就者,在國內還有不少擔任電腦工程師,只喜歡跟電腦互動。
自閉症的孩子,絕對不會主動傷人!黃玉書說,跟任何人都一樣,除非他們遭受外界攻擊,否則自閉症孩子很安全、很乖,不會攻擊人[7]。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 親子天下 )「管好你家自閉兒,別放出來亂打人?報導下被汙名化的自閉症」: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87619
∎[2] 康健雜誌-康健知識庫【自閉症】:https://kb.commonhealth.com.tw/library/367.html#data-2-collapse
∎[3] ( 台北市自閉症家長協會 )「自閉症分類」:http://www.tpaa.org.tw/OnePage.aspx?tid=136
∎[4] (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另類星兒----- 亞斯伯格症候群(兒童心智科 張學岑醫師)」:https://www1.cgmh.org.tw/intr/intr2/c3360/E_CHL(ASPER).htm
∎[5] (親子天下)「管好你家自閉兒,別放出來亂打人?報導下被汙名化的自閉症」: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87619
∎[6] ( 康健雜誌 )「陳佩琪談家中大小亞斯伯格:柯文哲這樣安慰我」: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68312
∎[7] ( Anue鉅亨網財經新聞)「自閉兒被當狂魔 醫嘆:社會污名害了孩子!」:https://news.cnyes.com/news/id/1075280
➤➤照片
∎「從雨人到柯P─家中寶貝是「星星的孩子」自閉症患者嗎?」:https://www.grandmasbear.com.tw/2017/12/28/grandmasbear-and-grace-column-3/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精神疾病汙名化 #星星的孩子 #自閉症 #泛自閉症障礙 #廣泛性自閉症 #亞斯伯格症 #廣泛性發展障礙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 /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和精神病患者溝通的技巧」的推薦目錄:
和精神病患者溝通的技巧 在 簡御繁-潛意識催眠療癒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催眠還是怪力亂神 ? 】
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一切唯心造。
記得自己剛學習催眠治療之初
很多的親朋好友,因為在電視娛樂的催眠術誤導下
對催眠感到十分畏懼...
但是,當他們親身經驗催眠療法
而進入潛意識的殿堂之後
均感到極為神奇
也從中獲得啟發與力量
更樂於推薦分享給其他人
我的許多客戶,就是這樣的口耳相傳而來
我很感謝神所賜予並引導
從潛意識工作之神聖領域
過程中,遇到很多美好的人與事物
也使我更深化瞭解到
過去所學習神聖經文中的靈性法則。
催眠師只是扮演促成的角色;
我從整個過程中看見顧客令人尊敬的內在智慧~~
✨催眠治療師有如電腦維修人員✨
當電腦中毒了,
催眠師的工作與電腦維修員沒有兩樣,
電腦維修人員用程式語言指示電腦,
恢復其正常功能,
感覺好像輕而易舉,
但對電腦維修沒有概念的人,
可能完全不明白那些指令的意思,
催眠指令也是一樣,
治療師從患者的潛意識著手,
找到問題根源後,
再設法除去異常反應,
同時避免以後再發生類似的入侵事件,
整個過程就好像是電腦工程師處理當機問題一樣。
幻覺像是被駭客入侵的電腦,
被擾亂的正常的運作,
要恢復正常,
需要仰賴治療時使用的催眠指令,
修整並防範先前的混亂情況,
使患者恢復正常。
✨催眠已經廣泛地應用在醫學的麻醉外科手術與各個層面中✨
英國醫學院,於1891年正式承認催眠治療,
正式對改善某些患者的病情有其效用,
包括控制症狀,防治失眠等等。
1933年,美國心理學家赫兒,
第一次用實驗方法証實催眠現象,
並在催眠與暗示實驗研究一書中提到催眠,
及暗示性亢進狀態,
當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
社會上出現了很多戰爭引起的精神病患,
研究人員發現,
催眠分析有助於淡化患者對戰爭場面的深刻印象,
擺脱當時的恐怖和打擊,
從而療癒心靈創傷,消除精神狀況。
1958年美國精神醫學會,終於正式宣佈催眠治療
為精神醫學方法之一。
經過多年的努力,催眠總算正式步入了臨床醫學的殿堂。
坊間的電視電影催眠的橋段,
讓人覺得神秘、疑惑人心、怪異,
感覺好像是變魔術,或者是障眼法,
導致大眾對催眠的應用有疑慮,無法真正理解。
其實,所有的催眠都是自我催眠。
所以,就算再高明的催眠師
也無法催眠非自願被催眠的人。
✨催眠,就是改變意識狀態✨
我們日常就經歷過無數次改變意識狀態的過程
比如說,
一位媽媽正在專注看著韓劇,
而聽不到孩子哭鬧聲,
或是上班開會時,
心中想著今晚要與女友約會,
而聽不到老闆此時正耳提面命的事。
靜心、瑜伽、禪坐、氣功、禱告...等
也都是因著我們的意識改變了,
這些都是屬於一種催眠狀態,
所以,催眠狀態和清醒時的生理狀況的心理狀態其實很相似
只要思想轉移,放鬆並完全專注於一個事物上,
就可以催眠成功
催眠的過程是一個激發人想像力的過程。
表意識狀態包含批判和警惕精神,
潛意識毫不批判地接受外界思想和觀念,
並傾全力執行之。(日後會再介紹)
比如一個人若在潛意識裡已深植"我很笨"的信念,
(大多在幼時受親人、老師等重要他人影響下,卻不自知)
那麼潛意識將完全的接受,並精準的執行之。
將使這人的各項行為表現笨拙,
即使做得好的部份,
此人亦會根深蒂固的
找各種理由來否定或忽視,
我們可看到週圍比比皆是,
在無形中,不自覺受潛意識控制的人,
甚至...你我皆同
因此,使表意識這守門員放鬆,
並通過對無限潛能的潛意識暗示和修正
我們可以達到治療和重塑心智的目的
在此過程當中如果我們要直接與潛意識溝通
也必須充分的發揮想像力。
✨催眠是運用心理治療技巧✨
催眠也是一種心理暗示與反應,
是運用另一種形式的心理治療技巧,
經由暗示從潛意識中解開問題的癥結,
從而消除惡癖或心因性疾病。
💓💓💓我個人所得的經驗是:
催眠,因為是從潛意識下手,不需曠日費時才能達成其效,將更顯得事半功倍~~💓💓💓
可參閱催眠實境體驗治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