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每個人心裡都有答案,不適用他人】
曾經,在一次演講場合上,有個經驗老道的媽媽,和鄰座的年輕媽媽聊起來了。經驗老道的媽媽聲音很大,彷彿正在和年輕媽媽聊一件極為重要的事,但我因忙於眼前的夥伴提問,因此始終沒有細思這對媽媽們究竟在聊些什麼。
不知過了多久,經驗老道的媽媽突然拔高聲音,大聲的朝我這裡喊了一聲:老師,對不對!
我這才回過神,凝神看著她。
我笑著問:什麼對不對,我剛剛沒聽清楚你問的是什麼。
老道媽媽:我剛剛跟旁邊的這個年輕的媽媽說,不要怕生小孩,像她只有生一個的就不敢再生了,我鼓勵她可以大膽的多生幾個,像我就生三個,我覺得很美好,像老師也生三個,一定也是因為覺得孩子太可愛了,生三個孩子自己也有伴,生活也會更加美好,對不對,老師!
我給了一個尷尬的笑容。
生養孩子這種事,考量的細節全憑個人的能力與思維,誰又能真正影響得了誰呢。
老道媽媽:對不對老師,我說得沒錯吧,孩子這種事,生一個太孤單了,生三個剛剛好。
我:這種事,每個人都是自己的標準答案,旁人說的都只能代表自己,無法代表全貌。我無法為三個孩子做出背書,一個孩子能獨佔資源,是幸福。兩個孩子能彼此競爭,是手足的難得幸福。三個孩子是一個小型社會,能合縱也能連橫,是提早進入社會的磨練,也是難得的幸福。但每一個幸福背後,都有一個要承擔的重擔,這份重擔,如果不是心甘情願,這又能愉快的扛背的起。
三個孩子,有三份的幸福加成,也就有三份的混亂加成,一正一反,都有其資源,也都有其重擔。
前兩天,趁著三三生日,我慣例幫三個孩子合影,每一年的合影,都是看長孩子成長的累積,因此為孩子拍照合影,是每個孩子生日時,我必定會做的事。
這樣的習慣,讓我想起了父親。
我出生之前,父親年年都會帶著母親和兄長們去相館拍照,每一個哥哥都有一張自己的全家福。
直到我出生之後,父親再也相館沒去過照相館拍照了,不是父親不愛拍照了,而是父親因為我的出生,買了一台相機,專門來拍孩子的成長,於是,我成了家中孩子唯一一個沒有到相館拍照的孩子,卻也是唯一一個兒時照片最多的一個孩子。
利弊禍福,看你怎麼看事物,從哪一個角度看,用什麼樣的想法來思考。
我是最父親最不疼愛的孩子?因為我從來沒有到相館拍過照。
我是最受父親疼愛的孩子?因為父親為我買了一台相機,拍下許多我的童年照片。
哪一個是真?哪一個是假?
兩個都是真,兩個也都是假,因為當你相信了其中一個,另一個自然也就成了假。
你想做什麼樣的孩子?要相信什麼樣的真實?
如果你想作快樂的孩子,那麼你該相信自己是最寶貴的事實。
如果你想要作痛苦的孩子,那麼相信你自己不被愛,你很快就會成為痛苦的樣子。
昨天文章提及「抱怨人生,就會帶來充滿抱怨的人生」,看上去彷彿很理所當然,事實上,這是透過「腦中發出信念」的訊號,於是才能成為「真實感受」的過程。所以想要「不抱怨人生」,想要「快樂過日子」,一切從「相信」出發,是能做到「改變」的。
生養三個孩子,究竟好還是不好?每一個人想聽的,絕對不會是我的答案,因為「答案在自己」。
我能做到的是,給你們看看孩子們的合照,然後透過合照,你們也許能抵達你們的想像。
我喜歡孩子們開心的作自己,所以相機裡,找不到三個同時正經的樣子,這是我喜歡的樣子,是我理想的童年時光該有的樣子。
☞粉專心運動,多說點什麼:
開始使用FB的頭幾年,我還沒學習薩提爾模式,當時我對朋友在FB上發表貼文,總是很鮮少留言,甚至很少按讚(那是個只有「讚」符號可以按的年代。)當時我是個對他人嚴肅,對自己嚴苛的人,所以我私心覺得,只有讓我讚嘆的文章,才能讓我按下神聖的「讚」符。
我被過去的養育方式給制約了,我對他人嚴厲,對自己苛刻,珍惜自己的按讚舉動,並沒有什麼錯誤,只是我越是如此,我的內在就越學不會柔軟,柔和與和諧就不可能靠近。
我學習了許久,才跨出了勇氣,在我的朋友們文章中留下「讚」的痕跡,那痕跡的意義,重新被我定義,我將之視為「我來過,於是我留下足跡」的證明,這是打破框架的一種目光上的突破。
如果這兩天,你從原本不習慣按下表情符號的人,鬆動自己的規範,也跨出來,為這裡的文章留下足跡,那麼我要恭喜你,因為這一步對過去的我而言,好難好難,而你卻做到了。
謝謝你來看我的文章,如果你連續兩天都按了表情符號,我要大聲的喝采你,因為這非常不容易,從昨天文章的心情符號來看就能知道有多不容易,因為昨天比第一天的比情符號少了許多,我深信並不是看的人變少了,而是真的不習慣在每一篇文章裡留下足跡,我希望你既然來到這裡,那麼就試著讓我陪你走一段改變,大膽的再看過的文章處留下記號,連續兩週之後,我們再回頭分享這段路程有什麼變化,放心,不強迫,你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改變,畢竟我也走過這段路,對像我有著嚴肅過去的人而言,真的困難重重,我會懂的。
看完文章,你的美好一天即將展開,而屬於我的書寫意義也會從你的一個小舉動開始展開,我們的互動,會讓彼此都沈浸在幸福中。
所以,如果你來過,請讓我知道,底下四種方式,每一個對我而言都深具意義,你可以選擇其一:
1.看過的文章,你順手按「讚」,代表你來過。
2.如果這篇文章是你喜歡的,請按「♥」,我會知道這類別的文章議題,有人關注。
3.如果文章有觸動到你的地方,我想邀請你直接留言,這樣我能以最直接的方式看見你想表達的內容。
4.如果你很想給我鼓勵,卻又不知道該說什麼,更不知道該怎麼開口,歡迎你直接留言「看孩子歡笑的照片,很療癒我的心」你的一句表達,讓會讓路過的人柔軟起來,讓心情飛揚。
─────
📚親子教養書籍:
1.《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9184?sloc=main
2.《薩提爾的親子對話》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4323?sloc=main
3.《孩子永遠是對的》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3057?sloc=main
📣講座資訊分享:
☞桃園獨立書店舉辦:《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讀書會分享,報名連結請點 https://www.beclass.com/rid=254647e61173a4cf3470
☞賴佩霞「好好說話」協會活動:如何教育孩子不吼叫,連結: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105221527081022798341
♬教養工作坊:
🔥 2021年9月台北親子教養工作坊:https://reurl.cc/1gGbAX
🔥 2021年11月高雄親子教養工作坊:https://reurl.cc/WEgL6Z
🔥 2021年12月台中親子教養工作坊:https://reurl.cc/e9g8rb
同時也有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美中暖戰:兩強競逐太平洋控制權的現在進行式」介紹 訪問主編:查理 內容簡介: 這是一場美國正在輸掉的戰爭 這場戰爭不冷也不熱 是兩國在實彈戰場之外你爭我奪的「暖戰」 是一場贏取軍事霸權與經濟外交影響力的戰爭 麥克‧法貝:「暖戰,你看到的是一種角力,想在...
和諧社會定義 在 健身教官-應充明Jimm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教練的大腦》
這一本書其實是一本關於大腦結構與功能的科普書
教練“Coach” 的定義是協助客戶找到內在價值, 賦能激勵, 以及打造新行為, 並協助客戶解決自身的問題. 但是由於很多時候我們的思維深受大腦活躍狀況的影響, 因此本書的前面一半 (也是我讀的最痛苦的一半), 作者為我們介紹了大腦不同區塊的功能, 因此在與客戶的互動過程中, 對於他的一些反應, 思路, 與情緒, 就可以有更深一層的理解, 同時也讓教練本身可以更高效地利用特定的溝通技巧來協助對方. 例如, 在與客戶討論如何建構一個新習慣時, 如果預先知道大腦哪一些部位會對於新習觀產生影響之後, 就可以基於這些信息來確認制定課程的方向
我們很快地認識一下大腦的區域與其功能:
1. 前額葉皮層:是腦部的命令與控制中心, 負責注意, 處理外部信息, 是大腦最高層級的認知部位. 在進化過程中, 屬於最後發展出來的部分 (靈長腦). 這個部位涉及: 執行, 計畫, 決策, 串連思想與行為的一至性與調節社會行為. 而在壓力之下, 這個區域的運作會大打折扣
2. 基底核: 負責認知與情感, 多巴胺是這個部位最重要的訊息傳導物質. 正向的行為成功以及健康的生活 (飲食與睡眠) 有利於多巴胺水平的提高, 對於行為改變有正向的效果
3. 紋狀體和伏隔核: 紋狀體可以說是大腦皮質與基底核的中繼站, 將皮質接收到的訊息往內傳導到基底核, 而伏隔核則是與快樂, 獎賞, 衝動與安慰的效果有關. 教練可以在與客戶溝通的過程中, 給予適當的回饋, 激發他的動機, 並且瞭解他的價值觀, 透過正確的目標建立方式 (SMART) 讓他維持鬥志
4. 島葉皮層: 左右腦各有一個島葉, 負責控制內臟與軀幹的感覺. 島葉又與杏仁和緊密連結, 負責影響人類的情感, 知覺, 意識, 管理認知功能與人際關係. 根據科學研究發現, 有冥想習慣的人右島葉會較厚, 專注力也更強.
5. 杏仁核: 為邊緣系統的一部分, 與情緒的產生有著重要的關係, 在面對”戰或逃” 的威脅時會特別活躍, 而在極度專注時會穩定的運作. 因此教練對於客戶創建積極體驗, 與克服對某件事的恐懼感方面需要特別的注意
6. 前扣帶皮層: 負責處理衝突與檢測錯誤. 前扣帶皮層會將錯誤與獎勵結合, 並開發出有價值的選項. 在人們極度疲勞時, 前扣帶皮層功能會下降. 因此教練應該要不斷觀察客戶的疲勞程度與壓力控管技巧, 以幫助他們可以在正確的時機做出正確的判斷
7. 下丘腦: 下丘腦是人體內分泌的中央控制塔台, 在動物的實驗中, 激活了白老鼠的下丘腦, 令牠們的平均壽命增加了20%. 反過來說, 假如焦慮, 壓力, 不良習慣, 與睡眠障礙都會抑制下丘腦的運作. 因此客戶在生活中的其他層面也是教練需要關注的重點
8. 海馬體: 整合信息, 儲存短期記憶. 與杏仁和共同為邊緣系統的一部分. 在憂鬱症與老年癡呆症患者的大腦中發現海馬體嫉妒的萎縮, 而近年發現, 學習, 有氧運動與冥想都可以有效地增強海馬體的功能與體積 (反之, 過高的血清皮質醇的濃度則對海馬體有害)
接下來是相關的賀爾蒙:
1. 皮質醇: 又稱可體松, 大家應該對他耳熟能詳了. 皮質醇在面對威脅時會釋放, 其功能在利用血糖, 提升血壓與心率, 降低疼痛感. 一般來說, 皮質醇水平在清晨接進清醒時會逐漸升高, 在晚上睡眠時會降到最低. 但是假如客戶長期處於高壓的狀態之下, 則會導致皮質醇高居不下, 近一步產生心理與生理的傷害. 教練應該需要與客戶仔細討論壓力源, 以漸少皮質醇的反應. 有新研究發現, “笑” 是一項降低皮質醇最有效的武器
2. 多巴胺: 主導思維與行為, 情感, 與獎賞. 而一般對於某件事物的成癮, 也與多巴胺有關. 由於多巴胺的釋放會讓人在即刻體驗到愉悅感, 因此在面對某些決定時, 大腦會驅使人們做出短期就可以立即獲得好處的決定. 而打造一項新習慣時, 可以將客戶喜歡的行為放在要建構的新習慣之後, 當作一個獎勵, 那麼這個新習慣的執行就會讓客戶更加的有動力, 這一點在 “原子習慣” 一書裡面也有提到
3. 催產素: 會讓人產生幸福感與信任感. 由腦下垂體分泌, 可以降低血壓與焦慮, 增加積極的社交行為 (與皮質醇是反向效果). 催產素有抑制杏仁核活躍的效果, 並可以預測威脅, 調節恐懼. 在和諧的人際關係中, 可以提高催產素的水平, 近而提升彼此的信任感 (反之亦然). 所以創造一次令人愉悅的交談, 可以大大提升彼此的合作默契, 我們也可以與客戶思考, 如何實際應用在工作與家庭之中
4. 腎上腺素: “戰鬥與逃跑”反應的主導者, 與皮質醇不同的是, 腎上腺素是速效激素, 強烈影響交感神經的運作. 腎上腺上的釋放會讓人產生鬥志, 燃起動機, 與皮質醇不同. 我們應當與客戶討論, 如何看待一的壓力, 如果把它視為一個挑戰, 那麼腎上腺素水平會提升, 但是假如把它視為一個威脅, 皮質醇水平則會變高
5. 血清素: 由色胺酸組成的神經傳導物質, 是讓人類產生幸福感的最主要賀爾蒙. “感恩”是一個提升血清素最好的方式, 而教練可以帶著客戶來探討未來理想的生活場景, 以增強他們對於幸福的渴望
6. γ-氨基丁酸與谷氨酸:γ-氨基丁酸可以使人平靜, 幫助睡眠; 而谷氨酸則會讓人產生興奮, 並參與記憶與學習的過程. 研究發現, 在壓力極大的人們大腦中, 由於高濃度的皮質醇水平, 谷氨酸也會跟著提升, 而γ-氨基丁酸跟著下降, γ-氨基丁酸不足也與物質濫用和憂鬱症的形成有關
我們的大腦細胞神經元具有可塑性, 根據我們的思考, 決策與行為, 會強化或是弱化某一些神經連結. 例如, 有些讓你不順心的事情, 越是放在心裡, 越會揮之不去, 因為反覆回想這一件事會強化跟這一件事相關的神經連結, 連帶讓大腦相關的區域與賀爾蒙開始運作; 反過來說, 如果我們可以對一件正面的事物不斷地重複思考, 也會提升我們對於這一件事情的主導. 王導電影 “一代宗師”的台詞:念念不忘, 必有迴響就是最好的說明. 除了思考模式, 舉止, 習慣,以及環境都會影響神經通路與突觸的變化. 所以我們對於客戶的行為改變, 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的曉以大義, 必須要與他外在面對的整體一起考慮
在1960年, 腦科學家米勒提出了“工作記憶”的概念: 人類的大哪只能同時控制7個加減2的任務同時執行, 因為海馬體的短期記憶容量有限. 因此假如在學習新事物/行為時, 給予太多任務, 不但會讓人記不住, 反而會引發客戶的過度焦慮與分心, 另一方面, 如果我們無法專注, 近一步會影響我們的工作記憶.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急於求成, 一下子跟客戶訂定太多計劃, 或是給予過多的指導, 反而容易導致他們不擔心的沒學到, 舊的也忘光光. 所以計畫的擬定與執行的節奏非常重要
在本書中, 作者提及關於教練技術 “Coaching Skill”方面提出了幾個最重要的部分, 我也覺得很受用:
意志力: 意志力雖然會因為客觀因素所影響, 但是可以被增強的. 我們可以在客戶狀況好的時候給他一個挑戰, 有效提升他的自信心, 有助於強化意志力
習慣: 請客戶分享覺得過去阻礙他們成長的幾個習慣, 以了解困擾他們行為改變的障礙在哪裡? 然後, 利用可行的方法逐步打造新的習慣, 並且妥善利用刺激控制的技巧
樂觀: 鼓勵客戶以積極視角自我的改變, 但是提醒他們有可能因為過度樂觀所忽略的細節
目標:探索價值觀, 建立具體的目標, 透過GROW溝通技巧, 以打造SMART的步驟
正念: 關注當下, 以第三者的視角來看待自己的問題, 客觀的分析狀況. 正念引導可以提升專注力, 減輕壓力, 並獲得更好情緒掌控能力 (練習冥想)
心流: 幫助客戶認識 ”心流”, 並探索他們可以觸發心流狀態的事物
動機: 在TTM模型裡面, 一在強調了動機的重要性, 而科學家也發現, 激發客戶的動機可以大大提升他們多巴胺的釋放. 因此在建立任何新習慣之前, 花時間探索動機是一件非常必要的課題
這本書裡其他的章節, 討論了如何將上述一些重要概念串聯運用, 同時也說明了大腦不同的區塊是如何的相互合作會是對抗.. 這本書好的地方是把大腦的功能性解剖與教練工作連結在一起, 讓我可以有另一個層面的了解. 缺點是裡面舉例的很多心理學實驗, 要不是只是提到名字, 要不是只有簡單的描述, 讓我沒辦法100%的知道這些實驗的全貌, 比起理論,這些實驗才是最有意思的! 算是我認為這本書美中不足的一點
和諧社會定義 在 BBC News 中文(繁體)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中國青年「過勞死」問題與科技企業「996」工作制近年備受爭議,中國最高法院與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本週公佈一批「超時加班勞動人事爭議典型案例」,涉及僱傭單位能否因僱員拒絕違法加班而將之開除、加班費、加班期間工傷等議題。
最高法與人社部公佈稱:「勞動者依法享有相應的勞動報酬和休息休假權益。遵守國家工時制度是用人單位的法定義務。超時加班極易引發勞動爭議,影響勞動關係和諧與社會穩定。」
當局稱希望透過披露此類判決,「切實提高勞動人事爭議案件處理質效,及時糾正用人單位違法行為,有效保障勞動者休息權及勞動報酬權」。
你怎麼看?
和諧社會定義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美中暖戰:兩強競逐太平洋控制權的現在進行式」介紹
訪問主編:查理
內容簡介:
這是一場美國正在輸掉的戰爭
這場戰爭不冷也不熱
是兩國在實彈戰場之外你爭我奪的「暖戰」
是一場贏取軍事霸權與經濟外交影響力的戰爭
麥克‧法貝:「暖戰,你看到的是一種角力,想在海上佔有更多的空間。……一個想得到,一個想拿走,兩個人都想獲得控制,衝突就會發生。」
美國與中國已經在西太平洋開戰了。這是一場美中在海上「開打」的戰爭。
但因為都還沒有到槍砲齊射、飛彈亂飛的局面,因此作者姑且在這個階段稱之為「暖戰」。雙方既不冷戰,也不熱戰。戰爭的目標是爭奪小小的領土和大片的海洋與天空,這是一場充滿危險對峙與小型情勢緊張的暖戰、一場爭奪軍事霸權與隨之而來的經濟外交影響力的戰爭。這場戰爭由衰退但稱霸太平洋幾十年的美國海軍,對上以驚人的速度,從海防部隊進化成能在這個地區投射強大力量的藍海艦隊、正在蓬勃發展的中國解放軍海軍。
相反,美中兩國在經濟和政治層面是合作中有衝突,衝突中有合作。但是,在南中國海洶湧的波濤之上,中國飛行員正在危險地貼近美國的偵察機飛行,中國的艦長正在命令軍艦強力插入美國軍艦的船頭前方,幾乎造成兩艦相撞!稍有意外,「暖戰」可能即刻升級成真刀真槍的熱戰。中國企圖擁有並以軍事手段,控制當今最具重要經濟價值的水域之一,這使得印太地區將會是個未來的潛在引爆點。
但是戰場不僅僅在遠離美國本土的海洋上發生,美國內部對於該如何面對這樣一個具有威脅性的強敵也出現了舉棋不定的局面。「擁抱熊貓派」在很長一段時間佔據美國軍政圈子的龍頭,隨著美國在印太地區的霸權受到挑戰的範圍日趨擴大,「屠龍派」的聲量開始受到重視,美國的外交與軍事政策大大的轉彎。但這樣的改變是否還來得及力挽狂瀾?「暖戰」是否能夠抵得住?
劃設防空識別區、爭議島礁填海造陸、自我定義領海與經濟海域的解釋、南海、釣魚台等等爭議與衝突一波波起。川普嗆聲要跟北京斷交,印太局勢急速升溫。肺炎疫情卻又削弱美軍戰力,中國頻頻機艦出海為哪樁?菲律賓、印尼、澳洲、日本、南韓、泰國、臺灣、馬來西亞、甚至是社會主義兄弟的越南,無不對解放軍海軍在南海乃至整個遙遠的西太平洋地區持續成長的軍力十分忌憚。人人都想知道美國打算怎麼處理此事。
除了航空母艦之外,中國在西太平洋的軍力,已經成為與美國海軍匹配的對手了。如今,解放軍軍艦出海繞過台灣東邊、軍機穿越中線,或朝台灣南北方向出航都已經是家常便飯,台灣又該如何應對?
本書是最近、相對而言較短期間內的美中關係發展史的一環。雖然涉及的時間很短,但也可能相當重要,因為這段歷史會影響接下來數十年甚至數百年的歷史。沒有人能確實預測美國與中國今後的關係會怎麼發展,但不論美國與中國在未來十年、二十年或三十年會如何變化,本書作者親身採訪與目睹的事實,都有助於解釋雙方是怎麼從和諧發展到怒目相視的整個過程。
作者簡介:麥克‧法貝(Michael Fabey)
麥克‧法貝是個專門報導海事新聞的記者,包括海事和海軍事務,是個肯下功夫的調查記者。曾多次採訪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驅逐艦、巡洋艦等一線戰力。911事件之後,法貝開始專注在國防事務。法貝的軍事報導使他獲獎無數,其中包括獲得美國商業媒體協會頒發的「蒂摩希懷特獎」,以及獲得普立茲新聞獎的提名。
出版社粉絲頁: 燎原出版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NhRle4_7CM/hqdefault.jpg)
和諧社會定義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哈克獨門心法工作坊】~穿越迷霧,懂一個人真正的樣子~2019/10/19開課
課程連結: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4022
【12/2 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21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Line@」:https://line.me/R/ti/p/%40teb0498p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這是我們談Csikszentmihalyi的《心流》的第八集。
上一集呢,我們分享到關於「享樂」這件事情,其實並不會讓我們過上一個更好的人生;只有能夠去做那些會產生「樂趣」的事情才可以。
然而什麼事情會為我們帶來樂趣呢?通常呢,是那些具有一定程度的挑戰性的事物,才會為我們帶來真正的樂趣。
其實在我們面對挑戰的時候,我們被迫得使出渾身解數;這時候我們的注意力,就會完全的被這個活動所吸引,整個人呢投入在其中;在這樣的情況底下,是最容易產生「心流」的。
因為當我們完全投入,所有的動作都是油然而生,幾乎是自動自發的;你和你所做的事情,合為一體、分不出彼此。
有一個舞者,描述自己在表演的時候他的感受。他說喔:「我的注意力完全集中、我的思緒不再游走,除了跳舞之外我什麼都不想,整個人沈浸在裡面,能量釋放得非常流暢,我覺得輕鬆自在,而且充滿活力。」
你有沒有過那種經驗,就是呢你打球的時候,你打得太順手了,順到你整個人完全投入其中;似乎都會忘記累啊、熱啊…等等,這些外在的事物。可是你倒過來想,如果你的對手程度太好或太差,你會有這種感覺嗎?
太好的對手,會讓你挫折到不行,你根本沒有辦法全心投入;而太差的對手,也因為挑戰太簡單,所以激不起你真正的專注力。
其實有一個下棋的高手,在描述自己比賽的時候,他就有這樣的狀況;尤其是他的對手跟他勢均力敵。
他說啊:「注意力完全集中,就跟呼吸一樣的自然,完全不假思索,就算屋頂塌下來,只要不會砸到我,我也不會知道。」
可是你會想哦,一定就只有「挑戰」,才會有這種感覺嗎?有沒有一些事情,它可能不是用「挑戰」來定義;但是卻讓我們非常專注,也會有同樣的感覺呢?
有一個母親喔,在描述自己跟小女兒共度時光的時候,她就這麼說。她說喔:「女兒很喜歡閱讀,所以我們會一起看書,有時候她讀給我聽,有時候我讀給她聽;我覺得自己完全沈浸在其中,彷彿與世隔絕一般。」
所以我想喔,挑戰是一個入口,但是呢有些事情,可能不太能夠用「挑戰」來定義它;但是卻值得我們很專注。
比如說,剛剛的那一位母親陪伴自己的女兒。我們陪伴自己真正在乎,而且又重要的人的時候,也會有同樣的感覺。
然而如果你有類似的經驗的話,你可能就會發現,真正要全心全意陪伴一個人,它其實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啊!
你的專心程度要非常的高,而且呢,高品質的陪伴完之後;通常會伴隨著你要耗費大量的體能跟專注力。
或者是在心理層面上,受到某種程度的訓練,而且呢,還要有熟練的技巧能夠配合;只要你的專注力稍微有閃失,一切就會化為烏有的。
所以當你完全的投入挑戰,跟完全專注的時候,你的意識層面會有如同行雲流水,肢體動作也會天衣無縫般的一個接著一個。
只是很可惜的是喔,在真實生活裡,我們常常會被這樣的心思、意念打斷,讓我們沒辦法專注下去。
這個心思、意念,就是你會懷疑自己,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如果改做其它事,會不會比較好呢?
我們常常會懷疑自己的行為,甚至於批判自己做這些事情的理由;而不是專注在「只做那件事」。
其實在我的【過好人生學】這一門線上課程當中,我就有談到喔,在生命當中我們不只要聚焦,我們還要「再聚焦」。
它很吊詭的就是,表面上我們剛開始懷疑做這些事情的意義,好像是為了更好的結果;可是也因為你懷疑了,所以不會有任何結果發生。
只有你不斷的聚焦、再聚焦,你才能夠用你聚焦之後,或再聚焦之後,得到的成果來評估,自己是不是要繼續下去。
所謂的「要不要繼續下去?」它從來就不是憑空想像;眼前的挑戰、眼前的人值不值得你投入?會不會讓你因為投入之後,過一個更好的人生?你得先投入,你才會知道結果。
其實你要知道一件事,就算你投入之後,發現這並沒有辦法幫助我獲得更好的人生;至少你都練習到一件事,叫做「專注」。
只有你聚焦於「挑戰」,你才會更有機會享受樂趣;也只有你不斷的「再聚焦」,取得具體的回饋,你才會更知道接下來要怎麼做,才能活出一個更好的人生。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今天提到的【過好人生學】,這是我近期推出的線上課程。
透過這一門線上課程,除了幫助你建立起「過好人生」的基礎的觀念,跟能力之外;更重要的一點是,透過這樣的學習,可以讓時間成為你的朋友,透過時間的累積,讓你活出一個你更想要的人生。
詳細的課程內容,在我們的影片說明裡都有,我很期待能夠跟你一起學習、一起前進,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j8JZ2X6rDK0/hqdefault.jpg)
和諧社會定義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哈克獨門心法工作坊】~穿越迷霧,懂一個人真正的樣子~2019/10/19開課
課程連結: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4022
【12/2 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21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Line@」:https://line.me/R/ti/p/%40teb0498p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這是我們分享Csikszentmihalyi的《心流》的第七集。
到底我們要怎麼樣,才能夠過一個更好的人生呢?會讓我們的人生更豐富的,到底是什麼?是那些感官的享樂,還是一些透過困難、挑戰完成之後,所得到的樂趣呢?
其實一般人在直覺上,想到有什麼可以讓我們的人生過得更好的時候,我們首先可能會想到的是「享樂」的部分;包含美食啊、性愛啊,還有金錢可以買到的各種慰藉。
我們常常會覺得到國外旅遊、身旁有人作伴、擁有各種高檔的配件,就會感覺到滿足。可事實上,「感官享樂」的這些層次,它只是停留在生物的需求,或者是在社會環境底下的期待,已經得到滿足了。
包含呢,我們在餓的時候能夠得到食物,或者是呢,在生理上的任何不舒服、不愉快的部分,能夠得到平衡。
然而在一個基本生存,不會是太大問題的時代裡,你會發現「享樂」能夠為我們帶來更好人生的一個意義跟影響,它已經是完全不夠了。
甚至於我們進一步來看,正因為我們追求這些「享樂」讓我們更不快樂、讓我們的人生過得更不好。
所以當我們進一步的思索,要怎麼樣讓自己的生命過得更好、人生過得更有價值;其實你會發現,單純的「享樂」,它可能只是在一個短時間裡的一個感官的平衡,或者是生物性的滿足。
如果進一步要讓人生過得豐富,我們就必須要追求更進一步的東西。在Csikszentmihalyi的《心流》裡面,他說這叫做「樂趣」。
帶來「樂趣」的這些事情,不只有達到原本的期待,或滿足某種慾望或需求而已;它還會為我們帶來超乎計劃之內,甚至於想像不到的感受。
然而這些「樂趣」的產生,它其實都是有一種發展的特性。這個發展的特性,會為我們帶來新鮮感跟成就感。
然而這些「新鮮感」跟「成就感」在過程當中,絕對不會像是「享樂」一般的,這麼樣的舒服、這麼樣的愉快。
可能在過程當中,你還得付出很大的辛苦、還得付出很大的努力,甚至於在情緒上是有壓力的哦!
比如說,你打一場勢均力敵的球賽。過程其實是非常辛苦的,你還要平衡自己情緒上的挫折感。
可是打完之後,你會不會感覺到非常有趣、非常有強大的滿足感?而且你會期待下一場是什麼時候。
你讀一本好書,而透過這一本書得到啟發,這是不是也是「樂趣」?但是當你仔細想想,一本所謂的「有啟發的好書」,它裡面寫的絕對是超過你的認知範圍;然而超過的程度跟距離,又不至於讓你無法理解。
所以呢,你會享受一種叫做腦力上,或認知上的挑戰;請問「挑戰」就像體能訓練一樣,過程當中是舒服愉快的嗎?是像你躺在沙發上,吃洋芋片一樣的嗎?絕對不是吧!
甚至於在生活當中,一些有意義的對話,是不是都要絞盡腦汁,你都要用盡自己的專注力,專注在別人給你的訊息;並且透過有效的反芻跟回應,去創造出一個有滋養性、有價值的對話環境。
所以你可能會發現,如果你要過一個更好的人生,你單純的只是被動的享樂,那很快你會感覺適應;而這個「享樂」很快會變你的負擔。
可是呢,如果你是有意識的,去創造出「樂趣」、創造出「挑戰」,透過解決問題、透過迎向挑戰,或者是透過創造意義。
過程當中,或許不是愉快的;過程當中,或許需要努力、付出跟辛苦。但是只有你能夠去創造出真正的樂趣,真正的突破舒適區邊界之外。
你才能夠領受,人生當中真正的「意義」跟「樂趣」;也才能夠長出我們在上一段內容,為你分享的「複雜性」,成為一個圓滿的大人。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在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推出的線上課程,就叫做【過好人生學】。
期待你能夠透過這一門課,過上一個你更想要的好人生;詳細的課程內容,在我們的影片說明裡都有;期待能夠跟你一起學習、一起前進,謝謝的收聽,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0mQz5jbi10M/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