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勒非自己》
這一周,進入四階很精彩的部分,勾勒非自己的暗黑版,實在痛到爽死。解釋了上周的暴怒,以及暴怒之後的懊悔。
連假之前,工作上發生了很不愉快的事,不僅突如其來,對方倨傲無禮的態度,連續引發意志力與情緒中心的地雷,在連線會議裡,一個連我也驚訝的大魔王,就這麼脫口而出了。
我從來不是一個很mean的人,圓融合作,是我在工作上的基本原則,對於新進的同事,就算心底幹譙到極點,絕對不會形諸於色,當面讓對方難堪。
那天我說出來的話,完全違背圓融的前提,意思大概就是,你捅出來的簍子,到現在才要大家解決,太多變數我沒有辦法控制。需要合理的時間去想應變方案。
我也聽到自己難以抑制情緒的聲音,刻薄地質疑對方,這件事情都已經反反覆覆講了多久,你若有問題,早該提出,怎麼會推託至此。
氣氛一時十分難堪,對方僵硬地應對,仍然沒有道歉的意思,主持會議的同事一說解散,我連基本的再見都沒講,立刻切斷音訊下線。
說出那些話,真是大快人心,但怒氣並沒有消失,連著兩個晚上,我都在生氣,即便爛攤子收拾得差不多,我還是很憤怒,為什麼有這麼白癡、又不懂基本工作倫理的人,到底有甚麼毛病。
抱著女兒睡覺的時候,心裡的感受又慢慢轉變成懊悔,對方也是一個母親,我這麼說話,會不會太尖銳了。顯得很沒有風度。唉,說穿了,大家都是出來混口飯吃而已。
非自己的課題,圍繞著一個有趣的主題:「歸咎」,當事情不如預期發展,當我們遇到阻礙遲滯,內在會怎麼啟動防護機制,找到怪罪的源頭,讓自己好過、找到出口。
以工作性質來看,突發狀況根本家常便飯,被擺爛也不是第一次遇到,何以讓我斯文掃地、當眾撕破和諧的臉面?
因為對方的態度和表述,直接戳中空白意志力中心的痛點,在專業有素、有條不紊的背後,其實只要一點點觸碰到對於「能力的質疑」(40號閘門),就足以讓我爆走,偏偏這個休眠的40號閘門,又形成了空白情緒中心的心理制約點之一,我願意無條件地替團隊奉獻資源,以彌補過錯損失,無論錯誤是由誰造成,我都可以承擔,只要對方表達感激,並展現出同等的尊重。
而當這些前提都沒有被滿足,我既怨懟同事未免太不識相,完全不把自己的專業當一回事;另一方面,我也怪責自己是否識人不明,這樣的人,值得我龐大的付出,以及,值得我天崩地裂地大發雷霆嗎?
都是你,才讓我做出幼稚有失格局的事。荒唐的是,你根本不值得我這麼做。我的懊悔,並非出自於同為人母的立場,我也好生氣動不動就被惹怒、被識破手腳的自己。
更幽微的層面,只有在全家都睡熟的深夜裡,我才願意寫明,那是出自於空白情緒中心的另一個心理制約 (未被啟動的36號閘門對應啟動的35號閘門):每當失控的危機來臨,我都好焦慮自己的經歷還不夠,無法好好處理。所以,我怎麼會輕易放過引發危機的那個人呢? 都是你,這麼不小心,明明早可以控制得宜的局面,偏偏被你弄成大危機。
暗地裡,我對自己的批判更深,都在這個行業多少年了,為什麼竟然害怕搞不定這點小小的紕漏。妳的功夫底子真的沒問題嗎?
如此這般,又繞回了意志力中心的老議題。在課堂上,我好羨慕那些已經從意志力中心畢業的同學,他們可以很輕鬆、甚至有點幽默地回應,喔,對啊我就是很弱耶,就沒膽啊、吹牛啊,哈哈哈,怎麼樣。
順著Joyce剝洋蔥的技法,一層一層剝開自己的心,結果看到了當年剛出社會,形單影隻,畏首畏尾的自己,這些年徒長了年歲,增添了外衣,骨子裡還是欠缺一點肯定、一點底氣。於是,喜怒不形於色,對我來說,總是很難做到,也曾無數次落入不懷好意的職場激將,每次都摔得滿目瘡痍。
當然,非自己,也不是一無是處,若不是永遠缺乏自信,我是無法走到今天這裡的。只是,這個周末,我學著把憤怒翻個面,看看背後的真相是甚麼。和混合著自卑與自大的情緒矛盾,攪和了長長的數十年,我要不要換個比較輕鬆的方式生活?不要一直怪東怪西,對所有人、包括自己,發脾氣了。
寫到這裡,有人可能會好奇,那個惹毛我的危機,後來怎麼樣了?說也奇怪,在必須處理的當下,我即便幹話連連,身體深處是極為平靜的,像是直覺早有指引,身體自動做出了反應,很快找到願意幫忙的人,將資源做了相對合適的拆分,也預料到會有一些波折,先以靜制動,觀察一個連假再說吧,事緩則圓。我的直覺權威通道10-57,在肅殺現實的求存議題中,踏著如詩的行板,翩翩一般地存在。
為什麼,我們會一直懷疑自己既有的東西,而貪慕從不屬於我們的面向呢?這就是一種非自己吧。
很感激這個周末,我想,上週的危機,是冥冥中的楔子,為這堂非自己的課程揭幕,超有fu的。
課上完了,我也有點明白,我們無法控制人生都會朝預期的方向發展,最起碼,我們可以對自己多點掌握,從無所不在的操控與圈套之中,一點一點,拿回做自己的自由。
咎責一個人需要有什麼條件 在 宅媽花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這是我們自小到大所接受到的教育,身邊的大人在我們還是幼童時,就不斷地灌輸我們不要輕易相信他人;因為有些人心存惡意,他們會利用某些好處來引誘他人落入陷阱。
在寓言故事裡,那些扮演著傷害他人的動物多半是狐狸、狼、蛇,人類的話則是被形容為獐頭鼠目,或是長相兇惡;受害者多半是羊、兔子或其他看似溫馴的小動物,而人類則是純樸的老農夫、年幼的孩童等等。
於是,這個世界逐漸就被我們定義成充滿了危險,因為年幼的我們是脆弱的,若是一個不小心很容易就會受到壞人的傷害。而這樣的價值觀會一直伴隨到我們長大成人,即使肉體已經是成年人了,我們對於整個世界的戒心仍有如幼童一樣,無法信任這個世界。
我們尤其會去對那些「看起來不像好人」的族群特別不友善。
例如家長看到前方有個全身刺青又恰好相貌兇惡的人,總會急急忙忙地將孩子帶離現場,即便人家什麼事也沒做;那個人可能只是個客家菜廚師,而且看到路邊有小動物遭到路殺時,還會將祂們的遺體帶去安葬。
尚宇(小學三年級)昨天的回家作業要閱讀一本課外讀物,他帶回了「伊索寓言-狐狸與山羊」的故事書。故事大綱是一隻狐狸不小心落入井裡爬不上來,利用話術將經過的山羊給騙了下來,並且踩著山羊的背爬出水井;離開前還嘲笑山羊的愚蠢,這麼輕易就相信別人。
尚宇急著表示山羊不該隨便相信別人;尚謙則認為山羊可以用角攻擊狐狸。這樣的延伸思考都是建立在已經認定了狐狸是惡,而山羊則是受害者的邏輯上。我說,在故事的結局我們都知道,狐狸確實是利用了山羊讓自己脫離困境;但我們怎麼能夠知道,山羊不知道其實狐狸在利用牠呢?
「有沒有可能,山羊其實也知道狐狸只是想拿牠當成逃脫的工具,而牠是自願成為工具的;因為他相信會有其他動物經過看見並出手救牠逃脫,就像牠幫助狐狸逃脫一樣。」
我們不能否定這個世界上存在著許多心存惡意的人,但我們必須相信這些人並非打一出生就擁有邪念;每個人心中都有邪惡與善良的果實,需要透過環境的影響,才能決定哪一株會開花結果。「害人之心不可有」雖然抑制了邪惡的果實生長,但「防人之心不可無」卻也同樣讓善良的果實無法順利成長。
當我們與他人相處是心存戒心且處處防範時,就不可能建立起信任關係,更不可能成為合作互惠的夥伴。而合作關係,偏偏又是人類社會最需要的。沒有一個人能夠在不與任何一個人連結的情況下生存,不論再如何地邊緣化自己,都擺脫不了人際關係的問題。
“關於對方的思想信念,或是他所談論的話語,我們要保持懷疑的態度,要暫且留待自己深入思考。這並非壞事,而且是很重要的步驟。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該做的是即使對方說了謊,我們也要連帶說謊的部分完整地相信他個人。”
“相信他人,並不是什麼都囫圇吞棗的被動態度。真正的信任,其實是具有徹底主動的影響力。”《被討厭的勇氣:二部曲完結篇-人生幸福的行動指南》,岸見一郎、古賀史健,台北市,究竟出版,2016年。(p.213)
淨空法師曾道:「在佛法裡,連防人之心也不可有;心真正做到純淨純善,防他幹什麼?」
即使是沒有出生證明的幽靈人口,只要想掙一口飯吃,就得想辦法透過社會局協助辦理身份登錄,或是尋找非法打工機會、乞食、偷竊、掠奪等方式讓自己活下來。這當中不論使用哪一種手段,都免不了與他人有所接觸,何況是大多數擁有身份與住所的平凡人。
資本主義的思想影響下,自己的信任也是有價的,就算有同等的條件都要再三考慮才能夠付出,更何況是要將信任送給明知道對方只是想利用自己的人。
於是我們竭盡所能地保護自己的一切資產,有形的無形的全都不願與他人共享;我們也拼了命的掩飾自己的缺陷,因為一但被發現自己的缺點,就會影響到自身的價值。
「一個理想且適合生存的人類社會,我希望是每個人都能夠不藏私也無需藏拙。」我這樣對兩個兒子們說著。
班上成績優異的同學,有幾個願意與他人共享自己的讀書心法?職場上的金牌銷售員,有幾個願意與同仁分享自己的談話技巧?在政治立場明確的企業下,哪一個員工敢表示雖然政治立場與老闆不同,但那不會影響到自己為公司效力的熱情與誠意?
因為我們都有了「防人之心不可無」的念頭,害怕自己的能力一但被他人學走,就會多出一個競爭對手,甚至變成打壓自己的敵人;害怕自己的缺陷一但暴露,將會使自己處境變得更加險惡。
從家庭到校園再到職場,我們都是全副武裝地在面對任何一個人,每個人都在等著他人先對自己釋出善意,自己才要決定是否也同樣以善意回應對方。
最後我們等到的,是一個越來越冷漠、各人自掃門前雪的社會。
一但出事了就開始咎責或是推卸責任,沒有人願意接受且承認自己也是這些社會案件下,間接的幫凶。而這也是我昨天所分享的生育率低的看法,這樣的社會風氣,你敢生嗎?
我提出了這樣的想法:「與他人建立信任關係可以克服經濟與就學資源,這些生育孩子會面對的外在困難。」
若是附近的街坊鄰居彼此都能互相幫忙帶小孩,家長偶爾需要加班時也能夠安心地處理公事,而不是懸著一顆心在那不上不下;若是家長們彼此發揮所長,在可以配合的時間教導社區內孩子們專業技能與知識,像是帶唱跳、說故事、本土語言與傳統技藝等等,皆能夠彌補偏鄉地區資源不足的問題。
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除了能夠讓生存變得更加容易之外,也能夠從中獲得喜悅;人類所有的喜悅,都是透過與他人的連結才得以產生。就連嘴巴說著討厭所有人類只喜歡照顧動物的人,也是因為有他人的存在,使自己能夠透過工作換取金錢,才能夠用金錢去購買飼料照顧那些動物。
若切斷一切與他人的連結,光靠一個人是無法存活的。
我與前夫離婚後,兩名兒子原先是由前夫家庭照顧,我前後花費了五年的時間才重新爭取到他們的獨立監護權。由於經歷了多變的環境與長輩有意或無意的肢體與言語傷害,兩個兒子的個性變得十分神經質,且對外界充滿不信任,尤其是小兒子尚宇。
因為在三歲到八歲期間缺乏環境的刺激造成遲緩,已經八歲的尚宇在生氣時,唯一能夠完整講出來的句子,是姦恁娘膣屄。他沒辦法透過語言表達他的不舒服,髒話也無法讓人理解他的想法,最終他只能夠透過生物最原始的戰逃模式來做出反應。
利用他的牙齒啃咬我的身體;利用指甲抓我的皮膚;用拳頭或是腳踢,全物理上的攻擊模式,最後當他發現力量不及我時,就會奪門而出逃離家裡。
他經常會光著腳丫打赤膊逃家,並在家附近的公園或超商裡,隨機問路人能不能給他一點麵包;他都是跟路人說:「我媽媽不要我了、我很久沒吃東西了。」
現在路上自導自演的詐財事件那麼多,遇到尚宇這樣的孩子,你敢幫助他嗎?
很幸運地,尚宇總會遇到善良的路人買麵包與牛奶給他。這幾十塊錢對路人而言可能連他五分鐘的收入都不到,就算被騙也不會影響到他的經濟問題。但對尚宇而言,卻是得到了一次重新信任這個世界的機會。
假如素不相識的陌生人都能夠這樣幫助他,那麼自己是否也能夠再重新相信,這一次被媽媽接回後,就不會再被任何人給拋棄了?
但這樣的信任關係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除了將這樣的價值觀傳承給自己的孩子之外,也要將這樣的價值觀應用在生活中;不論是否能夠改變什麼,都要試著去影響環境。
不是只有對自己親人友善,而是對任何一個人都保持友善,並且在能力所及的情況下,就算知道自己可能被騙,也別拋棄善良的本性。就像不認識卻選擇相信並且幫助尚宇的那些陌生路人;就像明知道對方家長不喜歡我家,但還是開門讓忘記帶鑰匙的鄰居弟弟進來休息。
每當我提出這樣的觀點時,總會有反對的聲音表示「成就低是自己不努力」或是「管好自己的小孩就好」。若有去研究過教育心理學以及發展心理學等相關知識,就會明白一個孩子將來會變成什麼模樣,家庭或許佔很大的因素,但絕對不會是唯一條件。
自己的努力是必要的,但還得再加上整個環境的互相協助,才能共同建立一個越來越好的社會環境。否則,像我這樣原生家庭不佳,學歷又僅有國中畢業而已;我現在還是個單親媽媽,獨力扶養國二與小學三年級的兒子,這樣的我們這輩子只能抾捔了。
你說是嗎?
👇🏻簡單三步驟加入社團一同學習個體心理學
1.填寫申請單: https://lihi1.com/lIqUe
2.加入社團: 花花遇見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實際應用
3.等待管理員審核批准
#阿德勒 #個體心理學 #被討厭的勇氣 #生命的意義 #自卑與超越 #理解人性
咎責一個人需要有什麼條件 在 游祥禾-人生使用手冊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心理學引出「原生家庭」一詞,是要幫助我們瞭解自己和理解他人,冀望自己內在成長;而不是用來甩鍋、卸責、批判和怨恨。
將自己不太理想的生活狀態歸結於原生家庭,是對自己生命不負責。
父母給我們的已經夠多了,我們還要要求什麼呢?不懂愛的父母,都是曾經沒有得到愛的小孩。他們已經盡了最大努力,他們也有自己的局限,但給我們的已經是當時的竭盡所能了,你心裡很清楚。
他們也經歷了同樣的原生家庭烙印,也許是祖輩流傳下來的家族問題,代代相傳,很難去追根溯源,找到最終原因出自哪一對父母那裡。
可這一代的人總能把責任與不順遂推給上一代,都是他們的關係。
童年對人的長遠發展一定有其重大的影響,我堅信不移。
但從另一方面看,原生家庭對個人的影響程度來自於你個人獨立的力量和家庭影響的力量對比:如果你個人獨立的力量越大,那他們的影響越小;如果你個人獨立的力量越小,那家庭的影響越大。
意思是,長大後的你,有更強大的力量可以選擇是否讓過去不好的經驗傷痛繼續的干擾阻礙你—成為更好的自己。
人生是不斷突破和成長的過程,決定我們人生方向的,不是原生家庭,而是我們自己,我們總得向前看啊!
很多人是帶著對過去的恨生活的,當恨太多的時候、愛就無法進入,而一個沒有愛滋養的生命,要嘛走向枯萎、要嘛走向滅亡。
若想要讓生命重獲力量,就要先放下恨,釋懷,就是療癒的開始。
雖然童年塑造了我們生命初期的生命質量,但成長卻是我們自己一輩子要去完成的事情。
有些人將自己留在童年陰影裡,一直糾纏在對父母的怨恨中拒絕改變和成長。而我也看到了許多人,為了追求飽滿而幸福的人生,從童年的陰影中破繭而出,活出了自己喜歡的模樣,那笑容與自在,令人感動。
將一切歸咎於外界只會讓自己處於受害者模式。關注自我內在成長,整合自己,超越過去,超越原生家庭,讓所有的經歷與經驗成為焠鍊內在真我品質的助力,活出真正的自己。
如何放開原生家庭的鎖鏈羈絆?需要結合女性化的愛與理解的能量和男性化的清明與洞察力的能量。
慈悲能夠讓你在任何二元的情境中看到那內核處的光;比如,你依然能從那個充滿了負面人格的人身上看到他靈魂裡面的光;而洞察力會使你分辨出此中交織著的恐懼與鬥爭的能量,並使你遠離這些能量,將它們從自己的能量場中釋放轉化昇華,最終,再次看到愛。
洞察力是男性化的能量,幫助你設立界限,找到自己的路。
洞察力是要覺察他們傳給你的恐懼和限制的能量。為了在精神層面上放開原生家庭,你要能區別開他們的能量和自己的能量,掙脫束縛和限制你的繩索。
只有切斷了內在的被束縛並為自己的生命負責後,你才能真正地對父母釋懷。你會很清楚的覺察到他們的恐懼和投射,但同時你也知道,父母並不等同於他們的恐懼和幻象,他們也是「祂」的孩子,也在努力完成他們自己。
放開原生家庭,走自己的路,無需期待他們的支持,如果他們不讚同,也不必煩惱不安,當你開始發現自己的光,成為你自己,你就變得更獨立、自由了。
無需期待外界的愛,你一直都是活在愛裡的。
愛其實一直都在,愛是你內心深處那無條件的喜悅與平安,如同與生俱來的權利一樣。當混淆了愛和不是愛的各種能量,例如把名利、財富或情感上的依賴、嫉妒、佔有視為某種形式的愛,才會不斷從外界尋找某些東西來填補愛的感覺。但實際上,愛卻一直蘊藏在你的內心深處。
一旦瞭然於此,你就會讓自己放開它,你會很容易諒解父母並真正地放下原生家庭。通過在愛與理解中放開原生家庭束縛,通過認識到自己才是自己的生命的主人,通過父母超越了小我意識。
放開你的父母意味著放開對改變他們的渴望。我們渴望改造對方,卻忘了先改變自己,我們認為,他們改變了我們就幸福了。我們這樣做,對方也這樣做,但沒有誰願意被另一個人改變,於是我們都忍不住要拒絕彼此,而傷害也由此產生。
你不必對別人是否決定改變負責,那不是你本我、靈魂的使命。你的任務是走自己的路,成為你自己。
當你真正放開父母,放掉那雙重束縛,你會發現一個新空間在你們之間打開了,它更自由、更開放。
我愛我的父母親,我愛你們,我成為了我自己,愛著自己。
希望你們跟我一樣,閱讀到最後此刻,感受到有一股能量在胸口流動著,暖暖幸福的,那就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