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烘豆,成就頂級咖啡】DOC
~職人線上直播
~講座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Ps7CwoBgT9xsK1iN6
種植咖啡的DOC職人們,9月13日一起來認識智慧烘豆!
自科技業出身的賴金郎老師(郎來了咖啡工坊負責人)退休後,為了圓善意的謊言,惹出了不一樣的咖啡人生,秉持著「要做,就要最做到最好」的目標,讓傳統地方產業用科學方法,數據監控,來精準掌控溫度、蒸培、逼香、催熟,改善咖啡豆製程,穩定調配出各款頂級風味。
沖泡一杯好咖啡很不容易,不只是栽種管理,溫度、濕度、環境、烘焙手法,都影響著咖啡豆的品質與風味......
讓郎來了咖啡工坊的賴金郎老闆,為你解惑:
他從種植、烘焙到烹煮,每個環節都細心鑽研。他運用自行研發的數位烘焙裝置,精準掌握每項數值,再依據生豆不同的特性與質量,讓每批咖啡豆不論是深、淺烘焙,都能輕鬆烘出一致性的精品咖啡!
講座日期:110年09月13日(星期一)
講座報名:https://forms.gle/Ps7CwoBgT9xsK1iN6
--------
官方臉書: 賴家村咖啡農場-郎來了咖啡工坊
聯絡地址:屏東縣潮州鎮北門路12號
聯絡電話:08-7800178
--------
佳冬DOC 數位學習服務中心
教育部屏東縣數位機會中心
太麻里長老教會 x 曙光社區關懷協會 x 太麻里數位機會中心
祝台東 - 臺東DOC
#DOC數位機會中心
#城鄉交流數位應用
--------
更多職人 : http://expert.chineseink.com.tw/client/default.aspx
--------
Doc年貨大街
http://docmall.doctw.com/index.php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Cook4fam 益家煮,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咖啡喝多少懶人包終於來拉!一定要喝一下的拉,但要喝多少? 另外原來淺焙更多咖啡因?冷萃更多咖啡因?哪尼?! 快來看看最精彩的 百篇文獻 咖啡最終章! ☞幾歲前不建議喝咖啡?少年仔可以喝嗎?喝多少? 益家煮Cook4Fam fb粉絲團年齡vs咖啡統整圖片來嚕!: https://www.faceb...
「咖啡 沖 煮 的科學 咖啡 烘 豆的科學」的推薦目錄:
- 關於咖啡 沖 煮 的科學 咖啡 烘 豆的科學 在 DOC職人 時食刻客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咖啡 沖 煮 的科學 咖啡 烘 豆的科學 在 無毒農-友善環境的安心水果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咖啡 沖 煮 的科學 咖啡 烘 豆的科學 在 康健雜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咖啡 沖 煮 的科學 咖啡 烘 豆的科學 在 Cook4fam 益家煮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咖啡 沖 煮 的科學 咖啡 烘 豆的科學 在 [實驗] 波爾水v.RO水對於咖啡萃取能力的探討- 看板Coffee 的評價
- 關於咖啡 沖 煮 的科學 咖啡 烘 豆的科學 在 咖啡沖煮的科學pdf的推薦,MOBILE01、YOUTUBE和網路上有 ... 的評價
- 關於咖啡 沖 煮 的科學 咖啡 烘 豆的科學 在 咖啡沖煮的科學pdf的推薦,MOBILE01、YOUTUBE和網路上有 ... 的評價
- 關於咖啡 沖 煮 的科學 咖啡 烘 豆的科學 在 「只要有咖啡就足夠。」-咖啡迷"I don't need an inspirational ... 的評價
咖啡 沖 煮 的科學 咖啡 烘 豆的科學 在 無毒農-友善環境的安心水果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週日咖啡故事館 #如何好好享受一杯咖啡
【無毒農週日咖啡故事館:「品」咖啡?不如讓我們聊聊如何享受一杯咖啡。】
從開始四處做咖啡推廣之後,最常被問到的問題除了「什麼是完美萃取?」、「哪種烘焙度最適合?」這類較為專業的問題之外,不外乎就是關於如何「品咖啡」的問題了。第三波精品咖啡崛起之後,大家對於喝咖啡這件事情開始從日常生活的提神飲料,逐漸轉變成對於品味的追求(注1)。「品咖啡」這件事情變得與「品紅酒」一樣,成為一種儀式感,灣區的Blue Bottle甚至被譽為咖啡界的Apple,成為白領與科技新貴人手一杯的流行象徵。
西風東漸,自從Starbucks開始佔據了台灣人的視線之後,無論是大都會還是地方小鎮,各式樣的咖啡館也如雨後春筍般地多了起來。不過,咖啡之於我們畢竟是外來的產品,我們對於咖啡的品飲概念,自然不像茶飲一般,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見解。於是乎,如何「喝咖啡」這件事情變成為我每次課堂上最多人感興趣的事情。其實咖啡與其他的飲品一樣,只要我們稍稍瞭解以下一些基本的常識,雖然不會馬上變成行家,但也足夠成為入門者,得以初窺咖啡世界的堂妙。
#不要預設咖啡該是什麼味道
首先,就是不要預設咖啡該是什麼味道。我知道對大多數人來說,咖啡的既定印象就是苦苦的,所以坊間才會有「人生已經夠苦,為什麼還要喝咖啡虐待自己」的有趣說法。但其實這是一種對咖啡十分大的誤解!咖啡除了苦之外是還有許多味道的。根據SCA(精品咖啡協會)所制定的咖啡風味輪(注2)來看, #咖啡風味可分成九大類近百種味道,而其中會讓口感「產生苦」的感覺的,只佔了其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是酸與甜。所以,下次如果喝到一杯帶有酸味的咖啡,千萬不要以為這是不對的。相反來說,如果你喝到的咖啡既不酸、又不甜而只有苦味時,不妨跟咖啡師討論一下,看看是不是出杯的環節出了問題,或是自己的肝膽或生活習慣出了問題喔。(注3)
#酸甜苦鹹鮮 咖啡一點都不缺
從人所能感受到的味覺來看,咖啡能體現出酸、甜、苦、鹹這四種是比較沒有爭議的。至於鮮味仍有許多討論,至今沒有明確的定論。這裡指的鮮味與新鮮無關,指的是氨基酸、核苷酸等有機酸類,例如茶葉的鮮味是來自於茶氨酸,而我們在喝魚湯時所感受到的鮮味則是來自於肌苷酸等。咖啡含有超過一千種以上的化學成分,其中包含以綠原酸在內的有機酸類亦不在少數,所以咖啡是否具有鮮味,我想是有許多討論空間的。
#風味描述不只是嘗出來的
有常去咖啡館的朋友一定會發現,在菜單上「單品」(或精品)的部分,店家大多會加上風味描述。在這裡我想提醒一下,這些風味描述不全是「嘗」出來的!一般來說,除了透過品嘗感受到口腔中的味道之外,大多數的風味是透過「嗅覺」與「觸覺」,甚至於是情感面所感受到的。當然,最重要的是喝的人的自身經驗累積。舉例來說,接骨木、忍冬花(金銀花)這些感知,如果在生活經驗中沒有接觸過,自然不會知道那是什麼樣的風味;又或者如「夕陽下」、「昏黃」、「晨曦」、「拂面而來」這些類情感面的風味描述,則是需要喝的人以更擴散的情感面來體會的。
#不同產區有不同風味
風味輪也好、風味描述也罷,現在精品咖啡對於產區與咖啡豆的要求嚴然接近紅酒酒莊的標準。咖啡豆在不同的產區、地塊、微氣候、土壤條件等客觀的環境因素下,都會體現出不同的風味。因此,早年以國家來區分風味的說法在現在需要做些調整。所以,同樣是「肯亞AA」也會因為不同莊園而有些許上的風味差異,千萬別被既定印象所影響,誤以為自己喝的是不對的咖啡喔。
#好咖啡不是一個人的事
從種植(產地)、生豆處理、烘焙、研磨、沖煮到出杯,一杯咖啡的「好與壞」絕對不只是單一的事情。如果再加上飲用者的飲食習慣、口味喜好、既定印象等主觀因素,我們甚至可以大膽地說,一杯好咖啡的誕生跟你、我都有十分密切的關係!就如同「酸」的正面情緒詞彙是「清爽」,反面則是「酸澀」,除了飲品本身的客觀條件(如酸的時間長短、與其他味道所產生的相互作用)之外,飲用者的主觀因素亦會影響最終的結論。
總結來說,「品」跟「享受」其實是類似的,因為只有你從中得到樂趣之後,才有動力持續探索。所以我的建議是,不妨先把所有的枷鎖拋開,以開放、享受的心態去喝咖啡。我誠摯地相信,在沒有預設條件與前提的情況下,每杯咖啡都有其優劣。當然,我們在一開始的時候只需要覺得好不好喝即可,但請一視同仁(想一下,為什麼你能接受優格的酸,卻不能接受咖啡中有酸味?),並在客觀的條件下去體驗(連鎖咖啡店的咖啡風味不應該是判斷的唯一標準)。這樣,我相信要成為一個「專業喝咖啡」的人其實並不真的困難,至於想對咖啡有更近一步認識,甚至想成為咖啡師,則需要透過科學與不斷地累積經驗才行了。
希望大家每天都能喝到一杯自己喜歡的咖啡。
注解:
1.不是說第三波之前大家對於咖啡口味不重視,只是第三波之後咖啡風味的劃分更細緻、更多元。
2.最初是由SCAA(美國精品咖啡協會)於1995年制定,2016年則推出了更新版,以更科學與廣泛的感官詞彙重新定義咖啡風味。
3.當人的肝膽出了問題時,則容易產生「口苦」的現象。常吃燥熱的食物、經常熬夜或抽煙的人也較容易感受到苦味。
下篇預告👉 【咖啡三連問:喝咖啡提神?喝咖啡會心悸嗎?咖啡該怎麼喝最好?】
📌更多閱讀:
「台灣阿里山生豆後製邀請賽」採訪紀錄(上)https://www.facebook.com/GreenBox.in.tw/posts/3359083884192530
「台灣阿里山生豆後製邀請賽」採訪紀錄(中)https://www.facebook.com/GreenBox.in.tw/posts/3380685338699051
「台灣阿里山生豆後製邀請賽」採訪紀錄(下)https://www.facebook.com/GreenBox.in.tw/posts/3396687920432126
「無毒農週日咖啡館」關於咖啡與飲食的搭配,肉桂捲篇
https://www.facebook.com/GreenBox.in.tw/posts/3421488881285363
「無毒農週日咖啡館」:寫在肉桂捲搭配之後——究竟什麼是好的「飲、食」搭配?
https://www.facebook.com/GreenBox.in.tw/posts/3460060317428219
咖啡 沖 煮 的科學 咖啡 烘 豆的科學 在 康健雜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沖煮咖啡「這樣處理」最好!留住更多抗氧化物,美味又健康】
咖啡的組成成分複雜,生咖啡豆能分離出300多種化學物質,熟豆更高達800種。其中的綠原酸有很強的抗氧化作用,烘培過後,綠原酸分解成奎寧酸和咖啡酸,一樣能抗氧化。
磨咖啡、沖煮咖啡時,有哪些方法能夠讓我們泡出一杯美味又營養的咖啡呢?來聽專家怎麼說⬇️⬇️⬇️
-------------------------------------------
🎁加入康健LINE好友,最新健康資訊不漏接>>https://maac.io/1g5Nl
咖啡 沖 煮 的科學 咖啡 烘 豆的科學 在 Cook4fam 益家煮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咖啡喝多少懶人包終於來拉!一定要喝一下的拉,但要喝多少?
另外原來淺焙更多咖啡因?冷萃更多咖啡因?哪尼?!
快來看看最精彩的 百篇文獻 咖啡最終章!
☞幾歲前不建議喝咖啡?少年仔可以喝嗎?喝多少?
益家煮Cook4Fam fb粉絲團年齡vs咖啡統整圖片來嚕!:
https://www.facebook.com/319845258505928/posts/969896893500758/
☞喝咖啡好處?壞處?咖啡懶人包!:
https://tw.osparks.com/player/245/8387
☞其他愛撥營養小知識
:
懷孕不能喝咖啡?!才怪喝爆(威不是)
https://youtu.be/_W-WtKUyvb4
喝咖啡原來不會胃食道逆流或骨鬆?危險的是....
https://youtu.be/RlcGkj8ygwo
✍參考文獻:
[1] FDA & EFSA建議一天咖啡因不超過400mg
https://efsa.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2903/j.efsa.2015.4102
[2] J型圖文獻最低點(最不易得心血管疾病)的是300mL咖啡,換算後約是60-350mg咖啡因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1043661807000291
[3] 台灣衛福部訂一天300mg咖啡因以內!
https://www.fda.gov.tw/TC/publishotherepaperContent.aspx?id=1089&tid=1563
[4] 不同地區的阿拉比卡豆 咖啡因含量會有些微差異
https://www.scielo.br/scielo.php?script=sci_arttext&pid=S1415-47572000000100036&lng=en&nrm=iso
[5] 在此說明淺焙及深焙咖啡因:因為網路上有許多提到深焙比淺焙咖啡因高,
而影片中提到深焙咖啡可能比淺焙咖啡的咖啡因含量少,
有文獻指出因烘焙的溫度及時間能減少咖啡豆裡的咖啡因,攝氏220度烘焙後測得的咖啡因含量明顯降低:
https://www.semanticscholar.org/paper/Determination-of-caffeine-in-roasted-and-irradiated-Aly-Kassem/fcd32953205e5d88e3ed308115a98d1984848371
但亦有其它研究表示,深淺焙對於咖啡因減少的量並不多——研究取等重的樣品來測,烘焙豆較生豆咖啡因含量率,烘焙豆較多,意即咖啡因減少率小於咖啡豆烘焙過程失重率。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27039318_DETERMINATION_OF_CAFFEINE_IN_RAW_AND_ROASTED_COFFEE_BEANS_OF_ILU_ABBA_BORA_ZONE_SOUTH_WEST_ETHIOPIA
所以,以重量而言,取等重的淺焙咖啡豆和深焙咖啡豆煮咖啡,會是深焙那杯有較多咖啡因,因為深焙豆較輕,取等重會取到較多顆的咖啡豆。
但一般較少人秤豆重來煮咖啡,而是以咖啡匙之類的體積為單位,如是則因而產生相反結果:
同體積輕焙咖啡豆煮的咖啡有較多咖啡因,而深焙咖啡豆煮出來的則有較少的咖啡因。因為深焙豆較輕體積較大,取等體積會取到較少顆的咖啡豆!
**這是為什麼愛撥說,淺焙咖啡咖啡因可能反而較多的原因。(但其實真的差異都沒很大!不用太在意,重點還是量!量!量!)
[6] 各種沖泡咖啡方式影響咖啡因含量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63996997000021
[7] Nature文獻提到,cold brew 冷萃咖啡咖啡因較多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17-18247-4
[8] 延伸閱讀,食力——冷萃 v.s. 冰滴 v.s. 冰美式
https://www.foodnext.net/life/lifesafe/paper/4357992699 食力
#愛撥營養師DietitianAibo #食物科學 #咖啡
咖啡 沖 煮 的科學 咖啡 烘 豆的科學 在 「只要有咖啡就足夠。」-咖啡迷"I don't need an inspirational ... 的推薦與評價
掌握「四大 沖煮 原則」,打造個人化萃取曲線;選對器 具與手法,在家 煮 出大師級美味。 ☕️《 咖啡烘豆的科學 》- 史考特 ... ... <看更多>
咖啡 沖 煮 的科學 咖啡 烘 豆的科學 在 [實驗] 波爾水v.RO水對於咖啡萃取能力的探討- 看板Coffee 的推薦與評價
之前就有發現用RO水沖煮咖啡,風味會怪怪的,
在家就RO水過BWT濾水壺,在公司改用波爾水,就改善了,也沒多想什麼。
但是開始烘豆之後,發現有必要對客戶說明為什麼不要用RO水。
而且不能只是充滿自信的一句「RO水不好」,因此規劃此實驗。
每一組的實驗變因只有「水」,
第一組實驗:使用V60-01樹酯濾杯、10/15烘的亞妲玫 水洗。
20g粉(JS一圈)、注入滾水330g、3分鐘滴完。
1.波爾水:TDS 1.24
2.RO水:TDS 1.23
(PS:萃取率EXT是透過咖啡液濃度TDS與液重,計算反推回去,
不能用在咖啡液兌水,因此本篇都直接用TDS,TDS越大表示咖啡越濃)
實驗結果雙方的TDS數值接近,這也打破我原本的認知。
因為我上次的實驗結果是RO水萃取率會偏低 (下方連結是上次實驗)。
https://www.ptt.cc/bbs/Coffee/M.1680757219.A.C9D.html
但是雙方TDS接近,也省去兌水調整TDS的麻煩,
因為兩杯必須相同TDS下比較其風味才有意義。
結論,不論高溫低溫,波爾水那杯喝起來比較圓潤連貫,
RO水那杯明顯少了甜感,導致酸苦突出,喝完喉嚨會留下苦尾。
第二組實驗:使用Switch 03玻璃濾杯、10/15烘的百花艷 日曬。
20g粉(JS一圈)、注入滾水330g再下粉攪拌、3分鐘開閥、5分鐘滴完。
1.波爾水:TDS 1.36
2.RO水:TDS 1.30
波爾水那一壺倒出160g咖啡液加入5g波爾水,調整成TDS 1.30。
這一鍋打樣的百花艷烘的有點過頭,導致出現焦苦味。
波爾水那一杯的風味比較豐富,但是有苦尾。
RO水那一杯則是風味比較呆版,但是比較不苦。
一直以來盡量避免在板上描述風味,因為風味很主觀,不好討論。
但是這種兩杯直接PK的測試,就比較容易比較出差異。
實驗也很容易在現,家裡有RO水的朋友可以試試看。
可能有人會認為兩杯的沖煮手法上還是會有落差,先沖的會先降溫。
但是「水」造成的差異,是滿顯著的。
剛好上週Icta大po了「咖啡萃取:風味的複雜協同系統」這篇文章,
https://www.ptt.cc/bbs/Coffee/M.1696681407.A.065.html
裡面提到某些物質雖然無色無味,卻會影響風味。
受惠於Icta大的文章啟發,加上做RO水萃取實驗的思考,
小弟大膽提出以下的假設:
「萃取,除了萃取率以外,還有一項"萃取能力"必須被考慮」
請參考下示意圖說明,
圖中左邊座標中,當TDS 0.5時,表示萃取出SetA的組合成分,
SetA中包含5顆紅色的酸味物質、5顆藍色的苦味物質、6顆灰色的甜感物質。
此處的酸味物質,不只是限定該物質本身是酸味,
也有可能如Icta大文章中提到的,能增加酸味感知的化合物。
另外,圖中的畫斜線的顆粒,表示該物質具有光學可視性。
也就是畫斜線的顆粒,才會影響TDS的量測數值,沒畫斜線的量不到。
當濃度TDS由0.5增加為1時,咖啡液中的SetA增加為兩倍。
也就是此時有10顆紅色的酸、10顆藍色的苦、12顆灰色的甜。
TDS為1.5時,則為SetA*3倍。
圖中右邊座標,則是示意了與上述SetA不同的另一種「萃取能力」SetB,
在TDS 0.5時,SetB包含5顆紅色酸味、3顆藍色苦味、4顆灰色甜感。
而SetB的可視性顆粒數量剛好與SetA相同,都是7顆。
因此當可視性顆粒的數量7的時候,TDS量測出來是0.5。
可視性顆粒的數量是14的時候,TDS量測值為1。
以上使用了大量的簡化與假設,但是邏輯上應該是通順。
「萃取能力」可以解釋為什麼使用RO水與波爾水沖煮的咖啡,
雖然調整成相同TDS,但是喝起來風味差異這麼大。
PS:補充,由於組成不同,TDS的數值只在同一個組成比較有意義。
也就是說,一樣是SetA,我們可以說TDS 1的濃度是TDS 0.5的兩倍,
但是SetA的TDS 1與SetB的TDS 1,只能代表他們可視性顆粒的數量相同而已。
最後,延伸討論哪些沖煮條件會影響「萃取能力」?
也就是能讓SetA變成SetB甚至SetC,而非只是單純影響濃度TDS。
1.水質
2.水溫:低溫沖煮,某些成份應該會萃不出來。
3.沖煮方式:手沖、浸泡、虹吸,不過這一點可能與水溫有關。
4.濾杯材質:金屬、陶瓷、玻璃會吸熱,造成水溫下降。
哪些沖煮條件不會影響萃取能力,也就是只是TDS不同,在SetA的那條線上移動。
1.時間
2.手法:攪拌、spin等
3.粉徑:豆子裡面的成分是固定的
4.濾杯形狀:流速對於成分的影響應該是微乎其微
以上,如果您有做實驗,發現RO水沖煮比波爾水好喝的案例,
也請跟我分享,或許有某些烘豆手法或焙度,比較適合RO水,就滿值得再探討。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32.207.7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offee/M.1697516281.A.59B.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