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獎贈書活動】《#深度數位大掃除》x3本
🚀你或許有聽過「#數位極簡主義」或「#數位斷捨離」之類的運動,這是一種將數位科技的使用降到最低程度,奪回人生主導權的生活理念
🙋但是,你知道該怎麼做嗎?瓦基想與你分享具體的實踐步驟和我的心得收穫
✍️圖文心得、下載數位斷捨離實踐模板: https://readingoutpost.com/digital-minimalism/
【這本書在說什麼?】
《深度數位大掃除》的作者是喬治城大學資工系的副教授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他的著作還有其他「深度」系列的書籍:《深度工作力》、《深度學習力》和《深度職場力》。不難看出是一位對生產力有深刻研究的作家。
在這本書裡,他提倡一種「數位極簡主義」的理念,強調我們要審慎應用科技,並且重新思考市面上繽紛炫目的科技到底為我們帶來什麼價值。如果這些科技只提供廉價的娛樂和低劣的資訊,那麼寧可捨棄不用。
此外,他也提供一套「數位斷捨離」的方法與步驟,說明如何利用30天的「暫停時間」,停止接觸非必要的數位科技,細心體會和品味生活,最後才重新導入(或放棄)這些科技,並且詳細定義「如何」和「何時」使用這些科技。
整本書引用許多對於社群媒體和數位科技的評論文章,互相辯證不同的論點,最後得出一個結論:「重點不是使用科技,而是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終究,我們要以自己的生活目標為主,科技只是輔助,不該讓它反客為主。
【我為什麼想讀這本書?】
自從我從去年開始經營〈閱讀前哨站〉的部落格和臉書粉專之後,我跟數位科技就一直處於一種拔河的狀態。一方面我需要靜下心來閱讀和寫作,一方面也需要處理網站技術方面的事情,編輯網頁和美工設計,也都脫離不了數位科技。
尤其平日下班之後,一天的時間已經所剩不多。原本我遵循去年讀完《原子習慣》和《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之後,限制自己使用社群媒體和網路科技的時間,錶定每天30~60分鐘,但總會不小心逛到超過時間。
再加上,由於經營部落格的緣故,需要涉略很多的數位工具,因此我訂閱了許多APP服務的電子報。這些電子報都會夾帶吸引人的標題和內容,只要一個不注意,就很容易迷失在一個又一個的連結裡面,到最後總是耽誤了原本想做的事情:閱讀和寫作。
因此,我開始自問:「我戒斷的數位科技還不夠多?」、「我使用這些數位科技的心態要調整嗎?」、「有什麼方法可以再幫我更進一步?」直到我偶然間看到《深度數位大掃除》這本書,終於,「賓果」!
【我如何使用這本書?】
閱讀的過程中,我一直想起作者的這句話:「你需要一套成熟的科技使用理念,以自己的深度價值觀為基礎,問自己:你該使用什麼工具;你如何使用他們;你為什麼一定要使用他們?」腦中便開始浮現出,關於目前使用數位科技的許多省思。
接著,讀完這本書之後,我試著把書中的流程轉化成具體的步驟,也參考了網路上其他讀者的實作方式。最後,我用子彈筆記的方法,規劃出一套「數位斷捨離的準備方法和執行步驟」,並且透過寫日誌的方式,記錄自己在這段過程中的想法。
然後,從7/1到7/30之間的三十天裡,我進行了一次數位斷捨離的流程,重新打造一套我自己運用數位科技的方式。我回顧了這段過程,並且把這套方法做成一份「數位斷捨離實踐模板」,底下分享我的詳細實踐心得,文章底部附有這個模板檔案的下載方式。
【1.數位極簡主義: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數位極簡主義的定義是:「一種運用科技的理念,指的是你把連線的時間,放在少數幾個精心挑選的最適活動上,那些活動強力地支持你重視的事物,你也樂於錯過其他的一切活動。」不要被科技牽著走,在這個充滿誘惑裝置的年代,塑造一種值得享受的生活。
✅仔細想想,我總共使用了哪些科技?
雜亂是代價高昂的。太多的裝置、app、服務佔用的時間和注意力,使我們付出很大的代價,那可能抵銷單一物件所帶來的效益。找個時間,完整地列出來你正在使用的科技,可能連自己都會大吃一驚。
前Google工程師崔斯頓.哈瑞斯曾經出面爆料:「科技公司希望你以特定的方式,長期使用他們的產品,因為那是他們營利的方式」。他繼續說道:「菸草公司只想要你的肺,APP商店想要你的靈魂」。利用這個練習,看看自己的靈魂都放在那些APP上頭。
我使用的3C產品不多,只有桌電、筆電、智慧型手機、電子書閱讀器。我常使用的軟體則有 Email、Line、Messenger、Evernote、Trello、FB、IG、PTT、LinkedIn、YouTube、Spotify、Brain.fm、Audible、Scribd。
✅你現在如何使用這些科技為自己帶來好處?
優化很重要。判斷某個科技是否支持你重視的東西,只是第一步。為了充分獲得那個科技的潛在效益,它必須仔細思考如何使用那項科技。你如何使用它們?
帶來哪些好處?我使用桌電、筆電維護網站、經營社群、撰寫文章。使用智慧型手機跟朋友連絡、即時收看新聞資訊和網路影片。使用電子閱讀器、有聲書Audible和Scribd,在我移動通勤和外出在外的時候,閱聽不同的書籍。
我使用Evernote撰寫文章、紀錄網路文章摘要,用Trello管理部落格待辦事項。我使用Email、FB、IG、PTT、LinkedIn與社群互動、回答讀者問題。我使用YouTube觀看網路影片。我使用Brain.fm聽專注音樂、用Spotify聽休閒音樂。
✅但放棄這些科技會帶來哪些不便利?
有意識的作為令人滿足。這種滿足感和我們做的具體決策無關。之所以讓我們覺得意義非凡,主要是因為握有自主權的滿足感。主動放棄這些科技,帶來些微的不方便?還是巨大的不方便?
放棄使用電腦,會導致無法經營部落格和社群媒體。放棄使用智慧型手機,就無法即時與人通訊,也無法收聽有聲書。放棄社群媒體,會失去許多與部落格讀者互動的機會。放棄數位管理工具,會失去以後「搜尋」專案紀錄的便利性。
【2.數位斷捨離 :30天實踐步驟範例】
騰出30天時間,在這段時間裡,暫停使用生活中那些可有可無的科技。
利用30天的暫停期,探索及重新發現讓你有成就感又有意義的活動和行為。
暫停期結束後,將那些可有可無的科技重新導入生活中,從零開始。針對每項重新導入的科技,判斷它為你的生活帶來什麼價值,規劃日後的具體用法。
✅我曾經使用哪些數位工具?
我使用的硬體:「桌上型電腦、筆電、智慧型手機、電子書閱讀器」。我使用的軟體:「Email、Line、Messenger、Evernote、Trello、FB、IG、PTT、LinkedIn、YouTube、Brain.fm、Spotify、Audible、Scribd」。
✅有哪些是可有可無的?暫停使用
所有智慧型手機APP的「通知」,包含鈴聲和畫面橫幅。我試著暫停與移除的APP有:FB、IG、PTT、LinkedIn、YouTube、Brain.fm,必要的功能我只允許自己在電腦上面使用,而且在限制的時段內使用。更進一步,我降低自己接觸社群媒體的時間。
我從原先的工作日每天一個小時、假日無限制,縮減到星期二、星期四半各小時,星期六、日各兩小時。使用自動回覆,通知親友與讀者我的數位斷捨離時間,替自己保留一段緩衝時間。
✅我在30天裡,採取了哪些休閒?嘗試了哪些興趣?
作者提到:「如果你從生活中淘汰那些數位的干擾之前,沒有先填補那些數位干擾幫你忽略的空白,你會覺得數位斷捨離後的體驗很難受,因為你不知道斷網後要做什麼,反而難受。」因此,重拾自己曾經喜歡的非數位休閒,就非常的重要。
我試著在空出來的時間裡,讀了更多的書。最近讀了《人生給的答案》之後,對「靜坐冥想」產生強烈興趣,趁著這段時間,每天撥出10分鐘的冥想時間。此外,在用電腦寫作的時候,把網路中斷,專心於純文字的輸出。
休閒娛樂方面,在假日安排了更固定、更多的時段,和女友一起練習國標舞。假日出門買早餐時,不騎機車,改用散步的方式,在這段悠閒的時間與自己對話。也終於,把訂閱很久卻沒認真讀的〈哈佛商業評論〉雜誌拿出來讀。
✅哪些工具支持我的價值觀?
需要經營部落格和社群粉專,桌電和筆電仍然必要。將智慧型手機簡化成通訊為主的目的,搭配移動通勤時可以收聽有聲書為輔。電子書閱讀器仍然是外出時的好搭檔,方便攜帶的特性仍讓我愛不釋手。
社群軟體是與讀者接觸和交流的重要管道,保留,但是限制自己只能在電腦上使用,而且只能在固定的時段使用。調整Evernote和Trello的使用方式,與手寫的子彈筆記做出功能區隔,主軸目標寫在子彈筆記裡,輔助記憶、紀錄的資訊則放在數位工具裡。
✅具體規劃,我會如何使用它?
區分清楚自己每天的「數位時間」,以我自己為例,早晨醒來之後採取晨間習慣,偶爾閱讀、偶爾使用30~60分鐘的電腦,中斷網路並且以「自由書寫」撰寫讀書心得文章。我在網頁瀏覽器安裝 LeechBlock NG 套件,這個套件可以把你需要隔離的「時段」和「網域」設定上去,在那段時間內你就無法使用這些網頁。
平日下班後,我只有在星期二、四,允許自己22:00~23:00接觸數位科技和社群媒體,保留星期一、三、五的時間給自己享受「離線狀態」。在假日,才允許自己擁有比較多的數位時間,放在上午和傍晚使用,下午時段則保留給離線狀態。
✅哪些工具已經變成非必要?
所有智慧型手機APP的「通知」,包含鈴聲和畫面橫幅,我認為只要留下最重要的來電鈴聲就可以。我取消了Brain.fm的訂閱費,改以Spotify裡面的歌單取代,找關鍵字「Focus、Reading、Piano」的歌單都是很好的選項。我刪除了手機上的LinkedIn和YouTube,只在電腦上使用。加上我原本就已經刪除了FB、IG、PTT的手機APP。
【3.數位極簡生活30天:我的四個感想】
經過30天的實踐之後,我有什麼感想和收獲?那就是「這一切的重點不是使用了什麼科技,而是為了讓自己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不要讓科技來選擇你,你可以選擇使用哪些科技,我們有能力主導自己的人生。
在《湖濱散記》中,梭羅寫道:「大部分的人過著沉默絕望的生活。」然而,比較少人引用的是下一段他樂觀地反駁:「他們確實以為自己別無選擇,但機靈健康的人都知道,太陽升起又是新的一天,一切煥然一新。拋棄成見,永不嫌晚。」我們確實有能力扭轉這種狀態。
✅獨處的感覺是什麼?
作者引用許多的文章和文獻說明「獨處很重要」。他對獨處的定義是:「你對他人創造的資訊毫無反應,專注於你自己的想法與體驗上,無論你身在何處。」而且,獨處時的思考,會帶來一種「從容的反思所衍生出來的洞察力和情感平衡」。
我很欣賞的美國開國元勳班傑明.富蘭克林曾經在日記裡寫道:「獨處是令人精神煥發的愉悅消遣」。在這30天裡安排的「離線時段」,是與自己內心對話的最好時趕。我本來已經是個很容易享受獨處的人,減少了數位資訊的刺激後,更容易感受到思緒的活躍,以及內心的平靜。
✅別按讚,對我有什麼改變?
作者不鼓勵你到處「按讚」,因為按讚提供的互動太少。以至於,除了淪為社群公司優化演算法的資訊之外,你跟貼文者之間的互動關係,其實並沒有太多的提升。這類互動流於淺薄,也沒有深度。
我的做法是,雖然不按到處讚,但是看到想要互動的文章,就直接在底下留言。當然,如果因為我這麼說,可以讓這篇文章的按讚數大減、留言數增加,那我也會感到無比的欣慰(誤)。
最後,作者也對例如FB和IG之類的APP提出建議,如果你真的要用社群媒體的服務,最好離手機版本遠一點,因為那對你的時間和注意力是巨大的威脅。因此,我在數位斷捨離的步驟中,刪除了大部分的手機APP。
✅我重拾休閒的收穫是?
其實,大家都高估了休息時「什麼都不做」的放鬆效果。在繁忙的工作日之間,或是一大早為了孩子搞得人仰馬翻之後,我們很容易渴望「無所事事」的解脫感。但是,根據書中引用的許多研究指出,耗費精力的休閒活動,反而會提升休閒之後的心靈感受。
作者說道:「這類減壓活動有其價值,但收穫有限,因為無所事事的時候,往往會使人轉向劣質的休閒活動,例如盲目地滑手機、心不在焉地追劇。把精力投注在困難但有價值的事情上,收穫總是豐厚許多。」
由於減少了使用數位科技的時間,把多出來的時間拿來閱讀跟寫作,讓我能更從容地體會書中的文字,也能更專注地寫下我想說的話。另一個收穫是,我開始培養起睡前「靜坐冥想」的習慣,每天10分鐘採取正念呼吸的方式,把當天的雜念跟煩惱重新歸零。
✅我做了哪些注意力抵抗運動?
《注意力商人》的作者吳修銘,在書中評論媒體的某一種商業模式:「你聚集人群,不是因為你想賺他們的錢。而是因為你可以把他們轉賣給想獲得那群人關注的其他人」。Google和臉書的主要資源是「眼球關注時間」,如今獲得眼球關注比開採石油更有利可圖。
1830年第一份廉價報紙《紐約太陽報》的創辦人意識到他可以把讀者變成商品,把廣告變成顧客。用盡全力把讀者的注意力賣給廣告商,推出許多爭搶眼球注意力的新聞報導。對於新聞的內容品質要求,反而不是他們關心的重點。
以前的我接觸新聞的管道,不外乎Yahoo新聞、社群推播的新聞。但是作者提倡「慢媒體」,他認為:「吸收少量優質的東西,通常比吸收大量劣質的東西更好。」我們要以一種緩慢的思維模式來吸收新聞媒體,只關注品質最高的新聞來源。
因此,我開始嘗試閱讀〈華爾街日報〉的新聞報導(需要訂閱費),比起那些標題聳動、內容空泛的新聞,〈華爾街日報〉對於世界的財經趨勢和政治局勢,都有更深入和精準的解讀。我也試著體驗以「付費讀者」為服務對象的媒體,與那些以吸睛文章「賣廣告」的媒體究竟有什麼不同。
【總結:我的數位斷捨離10個行動】
如果你直接跳到這裡看結論,想知道我實踐上採取了那些行動,那麼以下這些就是這30天來,我的10項行動清單:
1. 刪除數位斷捨離30天之後不必要的APP,我原本已經刪除了FB、IG、PTT,現在進一步刪除手機上的Youtube、LinkedIn、Brain.fm,只留下方便移動時收聽的有聲書Audible和Scribd,以及音樂服務Spotify。
2. 關掉智慧手機的所有通知,包含鈴聲、畫面橫幅,只留下「電話通知」和「簡訊」。有意識地在固定時段,才查看重要APP的資訊。
3. 在固定時段批次處理所有的數位科技產品(硬體、軟體、網頁、APP),不要讓這些東西佔據全部的注意力。一口氣回信、回訊息,總是比零散時間處理來的有效率。
4. 規劃固定的生活作息,最有效率、最不容易受阻礙的時段是起床後的黃金一小時。雖然下班作息一樣需要規劃,但效果都比不上晨間作息。
5. 限制自己接觸社群媒體的時間,我從原先的工作日每天一個小時、假日無限制,縮減到星期二、星期四半各小時,星期六、日各兩小時。
6. 安排自由的網路漫遊時間,但不宜太久。我避免在平常的五個工作日網路漫遊,只安排在每週六、日晚上時間,允許自己愛逛什麼就逛什麼。
7. 關閉網路、設定鬧鐘,替自己的數位斷捨離時間做出隔離網路的環境。我開始習慣在閱讀跟寫作的時候,把網路完全切斷,設定45分鐘的鬧鐘提醒自己休息。
8. 取消訂閱不必要的Email電子報,尤其是跟我現在專注的目標無關的項目,電子報雖然提供了很多資訊,但還是要輔助自己的目標才有價值。我曾經喜歡到處訂閱,但現在我取消了80%的電子報。
9. 開始閱讀慢媒體,捨棄低品質的劣質媒體和社群新聞,在固定的時間才靜下心來閱讀慢媒體。我開始喜歡上〈華爾街日報〉、〈報導者〉這類的優質新聞。
10. 讓親友和讀者知道自己的數位斷捨離時段,給自己緩衝空間又不失禮貌,又能在心情最沉澱和平靜的時候,再認真回覆訊息,或撥通電話親口聊天。
【後記:最重要的事就是…】
《深度數位大掃除》讓我透過這三十天的數位斷捨離練習,重新檢視、設計了一套屬於自己的數位極簡生活模式。讓我回想起之前讀了《極度專注力》這本書,烙印在心底的這句話:「注意力太過寶貴以至於你得非常自私地只留給自己使用」。
隨時提醒自己,要跟這些APP和網站保持一定的距離,這些服務不是「想要打造更美好世界的宅神」送給大家的禮物,而是刻意設計成放進我們口袋的吃角子老虎機。總是注意自己如何使用科技,而不是反過來被科技主宰了生活的步調。
最後,我想跟你分享一句我很喜歡的話:「最重要的事,就是把你自己最重要的事,當成是最重要的事。」邀請你一起加入數位斷捨離的練習,也歡迎你在三十天的練習之後,留言分享你的收穫和體會。
讓我們在這個充滿數位誘惑的年代,塑造一種值得享受的生活。
重點不是使用科技,而是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
【抽獎辦法】感謝 時報出版
1、抽出「3本」《深度數位大掃除》送給閱讀前哨站的粉絲們!有興趣的朋友請在底下「按讚留言」,「公開分享」本則動態參加抽獎。
2、留言請寫下:你覺得執行數位斷捨離最難的是什麼?例如:「我覺得要關閉手機的通知很難,朋友會很難找到我」
3、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20/08/18(二)晚上十點截止,隔天在留言中公布名單,隨機抽出3名正取,2名備取。
4、請正取得獎者於2020/08/20(四)晚上十點前,私訊回覆寄件姓名、地址、電話,超過期限未認領由備取遞補,寄送僅限台澎金馬。
「哈佛商業評論 ptt」的推薦目錄:
- 關於哈佛商業評論 ptt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哈佛商業評論 ptt 在 [心得] 《哈佛商業評論最有影響力的30篇文章》 - 看板book 的評價
- 關於哈佛商業評論 ptt 在 哈佛商業評論- 社群其實並非為了你的行銷目的而存在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哈佛商業評論 ptt 在 哈佛商業評論最有影響力的30篇文章dcard的推薦 的評價
- 關於哈佛商業評論 ptt 在 褚士瑩:該與PTT分手嗎? | 影音專區| 遠見雜誌- 前進的動力 的評價
- 關於哈佛商業評論 ptt 在 哈佛商業評論英文-推薦/討論/評價在PTT、Dcard、IG整理一次看 的評價
- 關於哈佛商業評論 ptt 在 哈佛商業評論英文-推薦/討論/評價在PTT、Dcard、IG整理一次看 的評價
- 關於哈佛商業評論 ptt 在 [請益]請幫下載文章哈佛商業評論- management - PTT職涯區 的評價
- 關於哈佛商業評論 ptt 在 【科技M頭條】#35 蘋果應用商店政策大修改、美國PTT 要IPO ... 的評價
- 關於哈佛商業評論 ptt 在 [請問] 台北哪裡有哈佛商業評論? - 看板ask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 關於哈佛商業評論 ptt 在 [職場] 如何建立信任- 哈佛商業評論系列心得- 看板CareerLady 的評價
- 關於哈佛商業評論 ptt 在 【問題】 哈佛商業評論- NTULibrary板- WEB批踢踢。 請問台大 ... 的評價
- 關於哈佛商業評論 ptt 在 掌握未來二十年的主流市場解構台灣最大網路社群批踢踢(PTT) 的評價
- 關於哈佛商業評論 ptt 在 這三種商業雜誌你們會選哪一種訂?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哈佛商業評論 ptt 在 [問卦] 哈佛商業評論 - PTT 娛樂區 的評價
- 關於哈佛商業評論 ptt 在 在職場上,什麽決定了你的未來? - PTT新聞 的評價
- 關於哈佛商業評論 ptt 在 EP.186 《哈佛商業評論最有影響力的30篇文章》推薦心得 的評價
哈佛商業評論 ptt 在 哈佛商業評論- 社群其實並非為了你的行銷目的而存在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社群其實並非為了你的行銷目的而存在,更不是Facebook、PTT等網站創造的。例如,同鄉會、同學會是一種社群組織,它往往是由聚集在同一個地方的人群組成, ... ... <看更多>
哈佛商業評論 ptt 在 褚士瑩:該與PTT分手嗎? | 影音專區| 遠見雜誌- 前進的動力 的推薦與評價
「你知道全世界只有台灣和少數幾個國家還在使用BBS平台... 天下文化/ 未來親子學習平台/ 遠見雜誌/ 哈佛商業評論. Copyright© 1999~2023 ... ... <看更多>
哈佛商業評論 ptt 在 [心得] 《哈佛商業評論最有影響力的30篇文章》 - 看板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哈佛商業評論最有影響力的30篇文章》讀後心得
經理人、職場工作者與創業家必讀的案頭寶典
圖文好讀 https://readingoutpost.com/hbr-at-100/
五年前,當我還在台積電擔任工程師的時候,以團隊領導者的身分(Team Leader)帶著
另外八名工程師執行專案。當時我對「管理」和「領導」還很稚嫩,所以我訂閱了一本雜
誌,試著加速學習管理領導的訣竅。這份雜誌為我的職涯帶來了成長的轉機,它就是《哈
佛商業評論》。
《哈佛商業評論》帶給我的幫助
在我還沒有愛上閱讀書籍之前,我認為《哈佛商業評論》在我心中埋下了那顆愛書的幼苗
。
雖然公司內部對有潛力的工程師會提供一些教育訓練,但我急切地想要「加速」自己的成
長曲線。尤其在開始面臨帶領小團隊的壓力之後,深深覺得有太多能力上的不足,所以我
就求助於市面上最具權威的商業管理雜誌,也就是 1922 年由哈佛大學商學院創辦的《哈
佛商業評論》。
當時,我鐵了心直接訂閱兩年份,抱著一種「付錢才會認真學」的心態,就這樣開始接受
每個月一本新雜誌的洗禮。我當時還沒有做讀書筆記的習慣,只有在讀完每一本的時候,
挑一個我覺得可以用在職場上的策略才試試看,或者把書中的一些範例句抄在筆記紙上,
等著日後派上用場。
像是我第一次接觸到「敏捷式專案」和「僕人式領導」就是從《哈佛商業評論》學來的,
我都試著把這些新穎的概念放到工作上做實驗。當時有些團隊成員看到我在讀這本雜誌,
他們臉上的表情就像在 OS:「老闆,你又要用什麼新招式對付我們了…」雖然,每本雜
誌我都只讀不到三成的內容(沒興趣的文章我就跳過),但是經年累月下來,對我產生了
一種淺移默化的薰陶。
偶爾閱讀《哈佛商業評論》的習慣在我心中埋下一個信念:「我可以從全世界頂尖的管理
專家身上直接學管理和領導技巧,不必受限於公司的文化,能看到比身旁同事們還要廣闊
的視野。」以前我曾帶過的下屬對我說過:「你是我看過最不像台積電主管的主管。」或
許,這就是一種另類的肯定。
經典中的經典大集合
《哈佛商業評論最有影響力的30篇文章》這本最近出版的新書,就是我覺得必須收藏的經
典之作。因為書中集結了《哈佛商業評論》過去 100 年來最受歡迎的 30 篇「經典文章
」。
為什麼這些經典值得收藏?像是我們常在商管或職場文章聽到的一些「術語」,或者是某
些經典商管書的作者,他們絕大多數都在《哈佛商業評論》發表過文章。甚至有些作者是
因為發表了文章而獲得關注,然後再依據文章的內容,延伸和擴編成一整本書。
這本書集結了像是克雷頓.克里斯汀生(Clayton Christensen)的「破壞式創新」,金
偉燦(W. Chan Kim)和芮妮.莫伯尼(Renee Mauborgne)的「藍海策略」,艾美.艾德
蒙森(Amy Edmondson)與馬克.摩坦森(Mark Mortensen)的「心理安全感」,以及眾
多偉大的管理學者和企業領袖的作品。
我認為,與其到處讀很多人對於這些經典術語的二手、三手、四手的詮釋,不如直接閱讀
最原始的那篇經典文章出處。《哈佛商業評論最有影響力的30篇文章》收錄的文章我以前
只讀過少數幾篇,而現在我直接閱讀整本書,每一篇都讓我在心裡吶喊「哇」的一聲,就
是一種感到震撼、mind-blowing 的感覺。
自我管理是一切的基石
我簡單摘錄一篇來分享何謂經典。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在《
哈佛商業評論》發表過〈自我管理〉(Managing Oneself)這篇文章,讓自我管理的觀念
開始擴及到全世界的職場工作人士。
在以前的年代,員工比較傾向於把自己當成公司機器底下的螺絲釘,很少會主動思考該怎
麼以「企業」經營角度和方式來管理「自己」。但是,如果我們自己就是一家企業,我們
會如何管理自己?杜拉克給出以下這些指引。
找出自己的長處
只有當一個人發揮自己的長處時,才會有優秀的表現。就像一家公司要發揮它在市場上的
優勢,才能取得先機。杜拉克說:「發現自己長處的唯一方法,就是進行回饋分析。每當
你做出重大決策或行動時,記下你預期會發生的情況,等 9 到 12 個月後,再把實際結
果與你原先的預測相比對。」這個方式強調的是「紀錄」我們心裡的預期和實際的結果。
不要只是在心中催眠自己有哪些長處,而是透過實際的結果去驗證出來。
瞭解自己是怎麼學習的
每個人最適合的學習方式各有不同。像是有些人擅長用閱讀文字的方式來學習,但有些人
擅長透過跟別人的交談來學習,或者有些人只有在做筆記和寫作的時候才能有效學習。杜
拉克認為:「別想改變自己,這是很難做到的。你應該努力改善自己的做事方法,同時,
盡量不要接下自己做不來或做不好的工作。」如果你明知自己是一隻魚,就不要強迫自己
一定要爬樹。
遵循自己的價值觀
杜拉克年輕時在倫敦從事投資銀行業,雖然他很擅長、表現也很好,但他看不出自己當資
產經理人的角色有什麼貢獻可言。他後來體認到「人」才是他最看重的,否則當他老的時
候成最有錢的人,人生還是沒有意義。而最後他選擇辭職。他認為:「一個人如果想在組
織中有所發揮,他的價值觀必須與組織價值觀契合。兩者並不需要完全相同,但必須相當
接近,可以並存。否則,個人不但會有挫折感,也無法做出貢獻。」價值觀是最終的檢驗
標準。
產生貢獻的方式
要對一個組織產生貢獻,常常不是什麼遠大的雄心抱負,而是在短期內就能夠產生正面影
響的貢獻。杜拉克是這麼說的:「我們幾乎不可能預測太久以後的事,這樣做也不會有什
麼收穫。通常,把期限訂在18個月內,計畫仍能維持清晰明確。」我們只需要問自己今後
一年半內,要在哪些領域深耕、該怎麼執行,就能達到改變現狀的成果?
最後,杜拉克提到:「自我管理對個人有一些前所未有的嶄新要求,尤其是對知識工作者
。要做到自我管理,每位知識工作者的思考與行為就必須像一家企業的執行長。」當我們
不再把自己當成一顆螺絲釘,而是把自己當成一家要永續經營和成長的企業,我們對自己
的管理方式將截然不同。這也是歷史上很多成功人士之所以有偉大成就的主要原因。
後記:希望我五年前就讀到
我認為無論是企業的資深經理人、喜歡商管書讀者、或剛開始接觸經營管理的人,《哈佛
商業評論最有影響力的30篇文章》是一本值得收藏起來並重複閱讀的書。我相信從這一本
書中獲得的啟發,將遠大於市面上大部分的衍伸著作。這是一本我希望五年前的我就讀到
的一本書。
附帶一提,前陣子《哈佛商業評論》繁體中文版的執行長楊瑪利透過 Podcast 專訪瓦基
,我們在節目上聊了另外三篇文章的內容,包含了〈成功人士與眾不同的9個做法〉、〈
藍海策略〉和〈為什麼你至少要有兩份職業〉。我在節目上克制不住心中的興奮,一直跟
瑪利姊分享我是《哈佛商業評論》忠實訂戶的心路歷程。如果你想聽這集節目,歡迎前往
收聽「#54-5 楊瑪利✕閱讀前哨站:瓦基站長,下一本讀什麼?|哈佛人物面對面」。
--
書評部落格「閱讀前哨站」 https://readingoutpost.com/|一個愛書人的閱讀筆記
Podcast「下一本讀什麼?」 https://readingoutpost.com/podcast/|我的說書頻道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66.64.20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660576427.A.050.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