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分享
之前我也研究過電影產業的分紅與分包制度,但一直沒空寫出來。
老讀者李兄清楚地整理三大利益團體:國家、製片方與發行院線影院方的大致分帳比率,很有參考性。
通常來說,如果票房沒有製片成本的2倍以上,製片方都是賠錢。
另一方面,好萊塢還有獨特的拍片保險制度 -\-\ 保險公司甚至會參與劇本、選角;另外也有好萊塢導演、演員、編劇等不同職業工會的介入,以及為規避這些壟斷性利益法規而生的獨立電影體系等等不同安排,非常有意思的。
用每日頭條的中國電影票房分成文章為例
首先參與票房分成的有這麼幾個群體:製片方、發行方、院線、影院。
一般情況下針對國產片中國電影票房是這麼分帳的:
1、國家徵收 總票房5%的電影事業發展專項基金,電影納稅稅費3.3%之後為 可分帳票房。也就是說電影票房的8.3%是要固定上繳國家的,剩下的91.7%才是凈票房用於分帳。
2、在凈票房中:影院抽成50%、院線7%,剩餘43%(製片方+發行方)
發行方約收(10%*凈票房)發行代理費,#製片方實際票房收入為凈票房*33%(總票房*91.7%*33%)
票房分成
這麼看來的話製作方的收益或許存在的風險性很大,單從票房上來說總票房達到成本的3倍之上才有可能盈利,其實不然,從製作方來講,除電影票房之外還可以從:電影衍生品(周邊)收入、航空及網絡播映權收入、廣告收入(植入廣告以及電影開演前幾分鐘廣告)。
上面只是針對一般的情況,有些大製作、參與投資方較多、導演相對有實力、分成方式就相對複雜了。
http://blog.sina.cn/dpo…/blog/s/blog_13f5396c90102vnpy.html…
#好萊塢會計的虧損定律
有意思的是,儘管好萊塢大片能夠創造可觀的收益,但在帳面上,這些電影卻通常是虧損的。好萊塢大製片廠常常會為它們生產的每一部電影成立一家「殼」公司,而這家公司是被專門設計用來「虧錢」的,電影產生的收益會被大製片廠以各種名目收走。在好萊塢狡猾的會計系統下,一部原本大賣的電影可能也被算成虧損,而那些簽有電影利潤分成協議的主創人員難以從中獲得任何收入。
例如《哈利波特和鳳凰社》這部電影雖然在美國國內取得了6.12億美元的收入,但帳面上卻虧損了1.67億美元。原因在於華納兄弟影業從中扣除了高達2.12億美元的發行費用——這是付給自己的服務費,還有1.3億美元的廣告宣傳費用——至少有一半也是華納兄弟付給自己的。5700萬美元的利息則更是華納兄弟左手借右手產生的費用。華納兄弟光靠這幾項便已收穫了至少3.5億美元的收入,但作為支出扣除後,再扣去3.16億美元的製片費用,從會計的角度便產生了巨額的虧損。如此這般,那些與片方簽署了凈收益分成協議的主創人員是分不到任何錢的
https://stat.moc.gov.tw/Research_Download.aspx?idno=1114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