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撐不下去😕
#疫情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當心!打鼾,孩子健康拉警報:一次解決過動、過敏、睡不好」介紹 訪問作者: 趙哲暘 醫師 內容簡介: 孩子打鼾隱藏健康警訊! .注意力不集中、過動 .腸胃功能不佳、過敏 .異位性皮膚炎、氣喘 .身體慢性發炎、尿床 .姿勢不良、口齒不清 .口...
員基復健科醫師 在 陳曉謙物理治療師/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醫師、教練為什麼要學肌動學?】
.
以下這些名詞,可以稍微檢測自己對肌動學的了解:
.
「arthrokinematics, osteokinematics, kinematics, joint movement (slide/roll/spin), creep, antagonist, length-tension curve, lumbopelvic rhythm…. 」(文章的最後還有更多名詞)
.
「醫師的養成教育裡面沒有『肌動學』,但我認為對有在處理肌肉骨骼系統、運動傷害等的科別,包括復健科、骨科等,如果能對肌動學有基礎的概念,那個醫師會變超強」
.
「教練們常說受傷要找物理治療師,可能是我們對於『動作分析』及『運動治療』的擅長,而這兩種能力最大的貢獻莫過於肌動學」
.
最近剛跟幾位朋友,進行完肌動學的讀書會,讀的是物理治療系在肌動學課程的指定參考書。其中兩位朋友,分別是疼痛科跟復健科醫師,都很認同肌動學的重要性,我也認為肌動學對「肌肉骨骼系統、運動傷害、運動訓練」等領域的專家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寫了這篇文章給大家參考。
.
🔸 什麼是肌動學?
肌動學(Kinesiology),簡單來說,是「人體動作的知識(the study of human movement)』。更詳細的說法是「探討肌肉骨骼系統的結構及功能,以及肌肉骨骼系統在生物力學如何應用」的學問。
.
物理治療師,普遍是在沒有影像學檢查或動刀下,就要直接分析病人的問題、可能的診斷。因此,「所有的骨頭跟肌肉的位置、每個肌肉會產生什麼動作、關節是如何移動、會影響到什麼軟組織、由哪個神經所支配、會與其他肌肉怎麼合作等」,都是必須從肌動學,習得的知識。
.
🔸 物理治療師的腦袋在想什麼?
肌動學就是讓我們腦中有一個畫面,想像「病人受傷時,身體裡面的肌肉骨骼系統發生了什麼事情。」
.
心裡想的可能是:
.
「他深蹲時髖關節會痛,可能是femoral head 做的inferior glide limited,而abnormal arthrokinematics來自iliopsoas的spasm,spasm/guarding可能是在lumbopelvic stability不足所導致」。
.
最後,這個深蹲時,髖關節會痛的病人是需要做腰椎穩定的訓練。
.
也可能是:
.
「他深蹲時髖關節會痛,是因為adductors longus 需要很大的 eccentric control,而eccentric contraction產生的張力又大於concentric時,因此在下降時會痛,上升的過程不會痛,而adductors 的 tendon反覆拉扯造成pubic symphysis的irritation」
.
同樣都是深蹲時髖關節會痛,這個病人則可能需要先由醫師做些消炎、止痛的處置,再配合其他離心訓練。
.
🔸 學肌動學對不同角色的好處?
.
✔ 對於醫療人員來說(治療運動傷害、肌肉骨骼疾病的),可以了解:
*同樣是髕骨肌腱炎,為什麼復健訓練的動作不同?
*怎麼透過伸展、關節鬆動術,來牽動五十肩沾黏的位置?
*健康跟受傷狀態下,肌肉的使用上會產生什麼改變?
*棘上肌肌腱在什麼情況下受力最大?
.
舉例來說,骨科醫師針對十字韌帶斷裂,可能會進行手術來重建韌帶,但十字韌帶之所以受傷可能來自關節穩定性不足、肌力等,要分析或找出受傷的原因,肌動學就是那個橋樑。
.
「注射、手術、藥物等,大多是在處理受傷造成的結果,但要找到受傷的原因,必須從動作的分析、了解身體怎麼產生動作、軟組織跟骨頭是怎麼交互作用等」
.
✔ 對於教練、訓練師來說:
*肌肉擺在什麼長度下力量最大?
*髕骨在膝蓋彎曲多少度,接觸面積最小?
*訓練臀中肌的蚌殼訓練,為什麼讓髖擺在45度的位置?
*健康跟受傷狀態下,肌肉的使用上會產生什麼改變?
*針對不同運動項目,怎樣的訓練可以讓身體發揮最大的效率?
.
🔸 重點整理:
*醫療上,肌動學是分析跟評估「肌肉骨骼疾病」、「運動傷害」很重要的武器
*訓練上,肌動學是能了解各個動作的優缺點、特性、哪些能做、哪些效果好
*專業之間的差異,就是對各個領域或科目,鑽研的深度不同,例如,物理治療師的肌動學、醫師的病理學、藥師的藥理學、教練的訓練法
*開始唸肌動學吧!
.
.
下面的專有名詞,可以測試一下對肌動學暸解的程度:
arthrokinematics、osteokinematics、concave-convex rule、scapulohumeral rhythm、kinematics、kinetics、joint movement (slide、roll、spin)、creep、viscoelasticity、agonist、antagonist、synergist、stabilizer、mover、length-tension curve、active insufficiency、passive insufficiency、lumbopelvic rhythm、concentric、eccentric、isometric、isokinetic、isotonic、sliding filament theory、golgi-tendon organ、muscle spindle、recruitment、force-couple等
.
.
其他文章:https://jackchen.sport.blog/
其他圖片:https://www.instagram.com/chenhc82/
.
.
.
.
.
#肌動學 #運動 #動作 #運動傷害 #運動員 #動作分析 #物理治療師 #教練 #醫師 #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陳曉謙 #kinesiology #physicaltherapist #coach #exercise #sportsinjury #training #movement #doctor #athlete #motionanaylsis #CSCS
員基復健科醫師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倒 J 假說」:疫情期間在家,該怎麼運動?
新冠肺炎(COVID-19)肆虐讓維持運動習慣成為困難的事。三級警戒下,人群聚集的健身房及運動課程關閉,而出外要戴口罩,使得炎炎夏日的戶外運動更為困難。
「台灣國家衛生研究院」名譽研究員溫啟邦教授的研究顯示每天15分鐘運動可以減少14%總死亡、10%癌症死亡及20%的心血管疾病死亡,延長3年壽命[1]。要維持健康,運動不能少,不管你是原本規律上健身房或戶外運動而今被迫中止、沒有染疫居家隔離中、或是不幸染疫的的狀態,都應該依狀況調整,維持運動習慣[2]。
■運動提升免疫力抵抗病毒
近年來,醫學界發現,肌肉像是一個內分泌器官,能分泌出多種「免疫細胞激素」。免疫細胞激素在免疫系統中扮演重要角色,好比「傳令兵」,能對專門攻擊病菌的免疫細胞(如T細胞、NK細胞等)發號司令,促使其活化、複製,進而殺死外來病毒細菌,對內剷除壞死、甚至病變的癌細胞,這些細胞激素也能調節發炎反應,甚至影響包括心血管、大腦等器官的運作。
►研究更發現,只要透過運動刺激肌肉收縮時,就可有效促進肌肉分泌這些激素,且肌肉量越多,分泌的量越多。
曾有動物實驗,讓肥胖老鼠跑跑步機、做肌力訓練,24小時後,這群老鼠體內的「IL-15(Interleukin 15,介白素)」濃度上升了2倍。「IL-15」就是種可由肌肉分泌的細胞激素,可促進免疫細胞的成熟,還能幫助脂肪(尤其是腹部和內臟脂肪)的代謝。
同樣的效果也有類似的人體研究文獻。這重新解釋了為何肌力較差的老人,住院後容易發生感染、肺炎。除了肌力差,間接導致病患體力體能不夠、咳痰能力差,也可能是肌肉不足(激素分泌不夠),直接影響了患者對抗疾病的免疫力。
■肌力和免疫力兩者就如同「唇亡齒寒」的關係
不只肌肉少會讓免疫力差,免疫力衰退時,也會讓肌肉更難生成、修復。因為當免疫力衰退,身體容易處於慢性發炎狀態,大量的發炎因子會使肌肉細胞更難以合成、加速萎縮老化,肌肉痠痛的恢復力也會比較差。
對高齡者尤其明顯。現實的是,人類免疫系統在12~15歲左右健全成熟,之後就隨細胞激素分泌減少、胸腺萎縮逐漸下降,年過40後更加速敗退。研究也發現,40歲後,肌肉量以每年8%速度流失,一不注意就可能面臨肌少症的威脅[3]。
■中低強度運動才可增強免疫力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系」劉宏文助理教授說:「如果你運動完可以說話,但不能唱歌,就是最適當的中等強度。」,雖然多運動可以增加免疫力,但你知道其實是有「條件」的嗎?劉老師指出,長時間太劇烈的運動,反而會造成免疫力下降,只有「中低強度的運動」,真正能提升免疫力。
研究顯示,適度運動確實可以提升免疫系統的運作,降低上呼吸道感染的風險。但如果運動強度過高,免疫系統反而會有一段時間受到抑制,這就是所謂的『空窗期理論』,假使反覆進行高強度運動,增加免疫系統的空窗期,自然也會提高上呼吸道感染的風險。也就是說,若長時間進行過高強度的運動,將會使免疫系統的運作「不升反降」。
因此,要增強免疫力,運動種類也須慎選,但什麼樣的運動才最適宜呢?劉老師表示,最簡單的辨別方式就是「說話」,如果你運動完可以說話,但不能唱歌,就是最適當的中等強度。
■運動強度公式
運動生理學慣以最大心跳率區分運動強度,劉老師也提供一個參考公式:208-(0.7*年紀),以20歲的大學生為例,他的「最大預估心跳率」就是:208-(0.7*20) =194(下/分鐘),而「中等強度的心跳率」為(最大心跳x 64% 至 最大心跳x 76% ):124 至 147(下/分鐘)。
現在許多智慧運動器材或程式都能測量心跳,運動時不妨參考上述數據,確認自己的運動種類、以及身體負荷的情況[4]。
而許多跑者熱愛的馬拉松、超馬、鐵人三項等,就屬於長時間中高強度運動,雖能鍛鍊體力,卻也增加上呼吸道感染的機率。劉老師舉例,有文獻指出,在從事馬拉松或超馬運動後1到2週,上呼吸道感染的機率將會增加100%~500%。
因此,運動確實可增強免疫力,但仍要小心過猶不及。劉老師建議,因應疫情隔離原則,應避免近距離接觸、以及健身房等密閉環境;可選擇戶外慢跑、騎腳踏車等通風良好的運動方式,還能藉由曬太陽產生維生素D,對人體也有助益。
如果是居家隔離或自主健康管理者,現在也有許多線上運動教學影片可以參考,只要把握「適度」原則,一樣可以運動、打造高免疫力的體質[5]。
■疫情當前,關在家裡該怎麼運動呢?
但是近期疫情升溫,預防病毒快速傳染是當務之急,面對運動場所、健身房暫時關閉,許多人不方便外出參加跳舞、瑜珈、游泳等實體課程[2]。待在家裡雖可以減緩新冠病毒的傳播,待在家中並不一定意味著要捨棄運動,只是運動的場域轉換到室內的密閉空間時,不妨多加善用室內環境讓運動變得不一樣,更靈活多變,以下提供在家運動的參考:
1. 快步走動或室內上下樓梯10-15分鐘,每天2-3天
2. 找線上健身影片或課程進行鍛練、放音樂跳舞
3. 瑜珈進行深呼吸或正念思考來舒緩緊繃的情緒
4. 跳繩、彈力帶、門上健身拉桿、啞鈴等器材來訓練肌肉
5. 用椅子鍛鍊三頭肌、在地板伏立挺身、仰臥起坐等鍛鍊核心肌群
6. 善用家中的健身自行車、跑步機等來維持運動量
新興的傳染病伺機而動,要維持身體健康機能。不變的法則還是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和作息正常[6]。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衛生福利部)「缺乏運動已成為影響全球死亡率的第四大危險因子,提供大家運動生活化之小撇步」:https://www.mohw.gov.tw/cp-3159-24035-1.html
∎[2] (康健雜誌)「三級警戒去不了健身房,跟著復健科醫師一起宅在家運動!」: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blog/4064
∎[3] (康健)「肌力就是免疫力,醫師這習慣,讓她幾乎從不感冒」: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blog/3487?from=article-4064
∎[4] (台灣癌症基金會~熱愛生命 攜手抗癌『正確運動的概念』:https://www.canceraway.org.tw/page.asp?IDno=3672
∎[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粉絲專區)「中強度運動才可增強免疫力,體育系教授帶你一窺奧秘」:https://www.csr.ntnu.edu.tw/index.php/2020/04/24/2020-04-24-2/
∎[6] (健康醫療網)「疫情關在家怎麼運動? 跳繩、椅子操、門拉桿強肌力」: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0127
➤➤照片
∎學者提出運動強度和上呼吸道感染風險之間形成了J型曲線的關係 (Nieman, 1994) :https://bit.ly/34xDZ3t
∎"倒 J 假說" (inverted J hypothesis 可用來說明運動劑量與免疫的關係「中度運動」會提升免疫能力進而避免感染的機會相反地「劇烈運動」卻會壓抑免疫能力進而提升感染的機會。
►https://bit.ly/2RR1jGG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衛生福利部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國民健康署 #新版運動指引 #運動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體育系 /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員基復健科醫師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當心!打鼾,孩子健康拉警報:一次解決過動、過敏、睡不好」介紹
訪問作者: 趙哲暘 醫師
內容簡介:
孩子打鼾隱藏健康警訊!
.注意力不集中、過動
.腸胃功能不佳、過敏
.異位性皮膚炎、氣喘
.身體慢性發炎、尿床
.姿勢不良、口齒不清
.口腔功能異常、咽喉氣道狹窄
.長不高、記憶力與學習成績不好
您的孩子是否有上述困擾?
看似小小的打鼾,嚴重時會引發小兒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不但影響呼吸,更讓生理發展出現障礙。
本書是臺灣第一本兒童睡眠呼吸中止症研究著作,透過全彩圖示、淺顯易懂的文字敘述,將艱澀的醫學理論化為一目瞭然的健康資訊,詳細說明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成因、治療與預防。訓練舌肌力、遠離口呼吸、改善鼻功能、避免過敏原,孩子的健康從促進口腔功能開始做起!
突破醫療的本位主義,建立跨領域合作,特別邀請精神醫學部陳田育醫師、小兒科黃正憲與沈貞俐醫師、復健科蔡昆守與王偉全醫師、周献剛與周暉哲中醫師、物理治療師陳湘婷、語言治療師王亦群、耳鼻喉科徐英碩醫師,一起幫助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孩童,提供更健全、更有效的醫療服務。
作者簡介:趙哲暘
在花蓮出生、臺北長大,父親是嚴謹和善的醫師,母親是慈眉善目的慈濟委員。父母親的身教與言教對其人生與診療工作的影響十分深遠。雖然長期工作繁重,但只要有機會照顧病人,總是用盡全力改善病人的口腔健康;更期許自己行有餘力能發揮所長去幫助更多人。曾因親身體會甲狀腺亢進的不適,決定將多年行醫經驗與研究所得集結成冊,以期推廣強調不管社會如何進步,醫療終將回歸以人為本的方式。
學經歷:
氧樂多牙醫診所、仁祥牙醫診所院長
前臺北榮民總醫院醫師、前慈濟臺北分院主治醫師
臺灣整合口腔矯正醫學會理事長
國立陽明大學牙醫學系畢業
國立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博士班研究生
家庭牙醫學會專科醫師、遠絡醫學會指導醫師、臺灣口腔植體學會會員、睡眠醫學會會員、能量醫學會會員、慈濟人醫會醫師
著有《一根吸管有氧治百病》、《牙齒有毛病,身體一定出問題》、《顧好牙齒,讓孩子不生病》、《矯正可以不拔牙》
作者粉絲頁: 趙哲暘醫師 、 氧樂多牙醫診所
出版社粉絲頁: 時報出版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員基復健科醫師 在 醫適能 蔡奇儒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運動、健身應該是一件快樂的事,不過最近卻變成了一場惡夢。目前這個事件已受到許多機關與各地方民意代表關注,我並非當事人因此其他細節我也就不方便談太多。
我想探討的是,對於一般運動與健身愛好者、教練、體適能產業經營者的我們,應該如何避免淪落成為下一次的受害者?歡迎大家留言告訴我你們的想法。
#輕適能 #健身產業觀察 #醫適能 #蔡奇儒
-
近期 MedEx 醫適能 |特殊族群專業訓練 課程資訊:
1. 國際四大體適能證照6小時總覽課程
時間:6/13(日) 9:30-16:30
▋本課程以美國運動委員會國際認證私人教練證照 (ACE-CPT) 為課程學習的主架構,輔以結合美國運動醫學院 (NASM) 、美國運動醫學會 (ACSM)、美國肌力與體能協會 (NSCA) 重要知識觀念授課
▋本課程目標在於讓參加學員、欲轉職為教練之運動愛好者能獲得不只是知識上的學習,更對於四大證照有清楚的分析,對未來方向將有更清晰的了解
▋授課講師蔡奇儒老師具有實際取得四大機構相關證照之專業背景及相關經驗,並獲邀成為美國肌力體能協會 (NSCA) 最新運動科學證照 (CPSS) 之共同翻譯作者;同時身為醫適能創辦人。醫適能 (MedEx) 目前為多間診所、醫療院所、企業之合作機構,致力於協助運動愛好者與教練們媒合相關工作機會
▋報名網址(早鳥5/20前或額滿截止)
https://forms.gle/yMAXojHTdZ72dCcf6
2. 懷孕及產後訓練專家(PPES) (ACE 1.2學分)
▋為什麼這堂PPES課程很重要?
女性懷孕期間的運動與產後運動是未來趨勢,運動對於身體健康帶來的益處是眾所皆知,但是如何安全有效的運動變成下一個最關鍵的問題。
研發這門課程的目的,就是希望帶你從科學實證的角度,更認識懷孕及產後訓練。包含認識孕期運動注意事項、運動禁忌、產後腹直肌分離、骨盆底肌訓練等重要議題。
▋時間:6/5-6/6 (六日) 9:30-16:30
▋報名網址:https://bit.ly/30DxZUH
3. 特殊族群訓練專家 (SPES) (ACE 1.2學分)
▋為什麼這堂SPES課程很重要?
特殊族群是未來健身體適能與醫療領域的共同趨勢。
「特殊族群」指的是「非一般健康族群」之總稱。最常見的是身體罹患各種不同常見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壓、癌症、骨質疏鬆等。了解如何帶領特殊族群訓練安全、有效的運動,是本堂研習課程研發的目的。
因此,不論是作為一般大眾、一般運動愛好者作為自我保健的知識準備,也同樣很適合運動教練、團課老師共同參考學習。
▋課程時間:5/8-5/9 (六日) 9:30-16:30
▋報名網址:https://bit.ly/30DxZUH
---
■ Facebook 臉書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medex.chiru/
■ 訂閱電子報:分享參加研習課程資訊筆記、心得、經驗分享
http://bit.ly/2nKb4H8
■ Instagram帳號
https://instagram.com/chiru.tsai
■ MedEx Circle國內最專業的臉書體適能知識討論社群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medexcircle/
■ 一鍵點擊加入我的LINE,接受最新資訊
https://line.me/R/ti/p/%40qbq0699u
■ 醫適能 特殊族群訓練培訓機構,查看最新研習課程
https://www.facebook.com/medexasia/
#醫適能活動預告:
當全世界都開始重視 #運動對於癌症病患的重要性時,成為Cancer Exercise Training Institute (CETI) 「癌症體適能訓練專家」就是您不可錯過的國際研習課程。
去年11月已經成功在台北舉辦的首發研習課程 (活動集錦 連結: http://bit.ly/2MWiEIn ),今年2020的5月,我們再次幸運邀請到擁有超過20年癌症體適能訓練經驗的 CETI 創辦人 Andrea Leonard 將在 #台北、 #台中、#台南,親自來台授課二日專業研習課程,同時課程將有專業翻譯及專業講師擔任課程輔助教學,請大家把握難得的機會!
【師資陣容】
本課程將全程由 CETI 創辦人Andrea授課並輔有課程翻譯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 復健科主治醫師 王思恒醫師) 與專業講師 (醫適能創辦人 前美國官方ACE國際講師 蔡奇儒) 協助課程進行。
【報名辦法】
因為名額非常有限,請有興趣與意願參加者,請立刻私訊臉書粉絲專頁:CETI Taiwan 網址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CETITaiwan/
【國際研習時間表】
➤台北假日 2020年5月30-31日
➤台南平日 2020年5月25-26日
➤台中假日 2020年5月23-24日
【課程內容】
➤ 瞭解癌症成因及定義;免疫系統的作用;瞭解癌症類型,了解最常應用於15種癌症以及兒童癌症的步驟,不同外科手術 (包括乳房重建) 將如何影響身體活動機能
➤ 瞭解乳房重建包括植入/擴張器/TRAM/LAT/GAP/TUG/DIEP皮瓣重建手術;手術如何影響肌肉平衡與活動範圍。課程將會導入基礎矯正性運動觀點
➤ 學習識別和預防淋巴水腫,以及淋巴水腫患者的運動指引建議;瞭解癌症患者所經歷的神經系統併發症;各種癌症治療及其急性和慢性副作用,以及如何利用適當的運動來減低或預防副作用影響
➤ 瞭解並學習分析如何協助癌症患者創建個別化訓練計劃,改善肌肉失衡;瞭解運動將如何幫助降低癌症機會、減少治療副作用;癌症治療相關疲勞的成因、管理方法;瞭解癌症治療與肥胖、酒精之風險
➤ 學習如何與專業醫療專業人員合作,並建立癌症運動專家的個人形象
➤ 案例探討研究:學員將討論不同的案例研究,其中包括各種類型的癌症和治療方法; 評估淋巴水腫風險,姿勢偏差,活動限制等;學習如何處理緊急程序,病歷和瞭解身體檢查結果,並為每個案例研究制定全面性的矯正運動訓練方案
【適合參加對象】
課程從基礎開始,輔有線上進階課程資源,因此非常適合一般的運動私人教練想幫助癌症患者,亦適合希望透過運動改善癌症患者身體健康的一般大眾,不需過度擔心銜接或專業背景不足。
此二日專業研習亦適合教練、專業醫療從業人員(醫師、藥師、護理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等),串連醫療端與運動體適能端的缺口。
【第一波超級早鳥優惠|有名額限制】
為維護授課品質,課程名額有限,第一波早鳥超級優惠只至2/29截止(具人數限制),團報再另享優惠,請大家把握,額滿即立刻關閉報名表單。
【附註】
此課程提供國際權威體適能機構 ACE/AFAA/NASM/NFPT/Yoga Alliance 等持續教育學分(CEUs)
了解更多
■ 一鍵點擊加入我的LINE,接受最新資訊
https://line.me/R/ti/p/%40qbq0699u
■ 醫適能蔡奇儒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medex.chiru/
■ 醫適能 特殊族群訓練培訓機構,查看最新研習課程
https://www.facebook.com/medexasia/
■ 訂閱電子報:分享我參加的研習課程資訊筆記、心得、經驗分享
http://bit.ly/2nKb4H8
■ 追蹤我的IG,看看短篇好吸收的IG知識:
https://instagram.com/chiru.tsai
■ 加入臉書交流討論社群,一起交流一起變強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medexcircle/
■ 訂閱我的Youtube頻道,觀看最新影片
http://bit.ly/2mY3YyI
【醫適能 近期研習課程】
■ 2019.11 癌症體適能訓練專業培訓(台北,已額滿/結束)
■ 2019.12 懷孕及產後體適能專業培訓(台中,已額滿/結束)
■ 2020.02 高齡銀髮體適能訓練專業培訓(台北,已額滿/結束)
■ 2020.05 癌症體適能訓練專業培訓(北、中、南,開放報名)
■ 2020 懷孕及產後體適能專業培訓(台北,尚未開放報名)
員基復健科醫師 在 HEALTH 2.0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很多人不知道當年齡老化時會自然變矮,老人們不會察覺自己已變矮,並認為自己仍是當年的高度。法國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測量60歲以上的8,600名女性後發現,她們平均高估了自己的身高一英吋,並且實際身高比記憶中最高身高矮了約二英吋。隨著年齡的增加,萎縮的情形會再加劇,而女性通常比男性嚴重。變矮可能是骨密度的喪失,但軀幹肌肉的流失也可能導致駝背,甚至連腳弓逐漸變平,也會讓身高稍微縮短,變矮代表健康有問題嗎?播出日期:9/28(六)晚間七點
★節目來賓★
長庚醫院外科教授 江坤俊
中醫師 吳宏乾
復健科醫師 侯鐘堡
營養師 黃瓊慧
基隆長庚護理師 陳麗華
國宴御廚 雷議宗
加LINE🔍健康資訊馬上看▶http://bit.ly/2CpUdzT
現在訂閱《健康2.0》➔http://bit.ly/2eW6xMC
TVBS新聞台(56台) 每週六、日晚間7點首播
主持人:鄭凱云
看更多健康文章資訊:https://health.tvbs.com.tw/
按讚FB粉絲頁:http://bit.ly/2gg2c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