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會藍圖】有170年歷史,本港現存最古老的 #西式教會,#中環聖公會聖約翰座堂,採用 #教堂 常用的 #哥德式建築,特徵是使用 #尖拱、#扶壁 及 #花式窗格 等,裝飾性較強,予人莊嚴宏偉的感覺。
#都會藍圖 #Now財經台
===============================
- 下載《Now財經》App,睇盡財經及地產新聞 -
iOS:http://bit.ly/11bgYgy
Android:http://bit.ly/ZLf9WC
*記得將我哋個page設為「搶先看」呀*
===============================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巴黎聖母院(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Paris)是一座位於法國巴黎市中心西堤島上的天主教教堂,也是天主教,約建造於1163年到1250年間,屬哥德式建築形式,是法蘭西島地區的哥德式教堂群裏面,非常具有關鍵代表意義的一座。聖母院是巴黎最有代表性的歷史古蹟、觀光名勝與宗教場所,...
哥德式建築特徵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巴黎聖母院(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Paris)是一座位於法國巴黎市中心西堤島上的天主教教堂,也是天主教,約建造於1163年到1250年間,屬哥德式建築形式,是法蘭西島地區的哥德式教堂群裏面,非常具有關鍵代表意義的一座。聖母院是巴黎最有代表性的歷史古蹟、觀光名勝與宗教場所,而在聖母院門口外的聖母院廣場中,有個原點(Point Zéro)紀念物,是法國丈量全國各地里程時所使用的起測點,使得聖母院被視為法國文化中心點的象徵意義,又更加強烈了一點。聖母院的法文原名「Notre Dame」原意「我們的女士」,這位女士正是指耶穌的母親聖母瑪利亞。聖母院並不是在它位址上的第一棟宗教性建築,根據教堂地底下挖掘出來的一些文物,該地點被作為宗教用途的歷史,可以回溯到羅馬的提庇留大帝(Emperor Tiberius)時代,在西堤島的東半部上可能建有一座用來祭祀羅馬與高盧神祇的神殿。哥特式教堂的平面形狀好像一個拉丁十字。十字的頂部是祭壇,前面的十字長翼是一個長方形的大廳,供眾多的信徒做禮拜用。巴黎聖母院的平面呈橫翼較短的十字形。東端是聖壇,後面是半圓形的外牆。西端是一對高60米的方塔樓,構成教堂的正面。粗壯的墩子把立面縱分為三段,每段各有一門,當中是被稱做“最後的審判”的主門,右邊是“聖安娜”門,左邊是著名的“聖母門”。進門後大廳中端坐著懷抱嬰兒的聖母瑪利亞,玉石雕刻,慈祥而端莊。這種門一個套一個,層層後退,形成哥特式教堂的典型特徵—尖圓拱券。兩條水平的雕飾把三個門聯繫起來,下層的裝飾是28個尺度很大的法國歷代君王的雕像,正門的正中是一個直徑10米的圓形玫瑰窗,精巧而華麗。兩側的尖券形窟及垂直線條與小尖塔裝飾,都帶著哥特式建築的特色——高聳而輕巧,莊嚴而勻稱。在尖峭的屋頂正中,一個高達106米的尖塔,直刺天穹,好像要把人們連同這教堂一起送上天國。教堂正廳頂部有一口重達13噸的大鐘,敲擊時鐘聲宏亮,全城可聞。巴黎聖母院的主立面是世界上哥特式建築中最美妙、最和諧的,水平與豎直的比例近乎黃金比10.618,立柱和裝飾帶把立面分為9塊小的黃金比矩形,十分和諧勻稱。後世的許多基督教堂都模仿了它的樣子。巴黎聖母院的內部並排著兩列長柱子,柱子高達24米,直通屋頂。兩列柱子距離不到16米,而屋頂卻高35米,從而形成狹窄而高聳的空間,給人以向天國靠近的幻覺。
塞納河流經巴黎市中心,河道被人工石砌的河堤固定,於199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名錄。塞納河上的遊船都被統稱為Bateaux Mouches,其實是18世紀里昂附近的一地名,那裏盛產這種平底遊船,後來被Bateaux Mouches的創始人Jean BRUEL拿來命名他經營的塞納河遊船,沿用至今。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PqsgcGvhJpM/hqdefault.jpg?sqp=-oaymwEZCNACELwBSFXyq4qpAwsIARUAAIhCGAFwAQ==&rs=AOn4CLAmb5AntlLVZZG0v9adk_DQYV_bGw)
哥德式建築特徵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佛羅倫斯聖十字聖殿Basilica di Santa Croce是方濟各會在義大利佛羅倫斯的主要教堂,羅馬天主教的一座次級聖殿,坐落在主教座堂東南方大約800米的聖十字廣場。教堂中安葬著許多位最傑出的義大利人,例如米開朗基羅、伽利略、馬基亞維利、烏戈•福斯科洛(Ugo Foscolo)、喬瓦尼•詹蒂萊(Giovanni Gentile)、羅西尼和馬可尼,因而被稱為「義大利的先賢祠」Tempio dell'Itale Glorie。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方濟各會教堂。最顯著的特徵就是擁有16個小聖堂,其中許多小聖堂都裝飾著喬托及其學生創作的壁畫,以及墓穴和紀念碑。傳說聖十字聖殿是由聖方濟各本人親自創建。1294年5月12日,開始興建目前的這座教堂,以取代原有的教堂,可能是由阿諾爾福•迪•坎比奧(Arnolfo di Cambio)設計,由該城幾個最富有的家族出資建造。1442年,教宗猶金四世為這座教堂祝聖。這座建築的設計反映了方濟各會簡樸的風格。平面佈置為埃及式或T型十字架(聖方濟各的一個標誌),長115米,一個中央走道(nave)和2條過道(aisle)被幾排八角形柱子隔開。教堂南面是一座修女院,其建築部分保留了下來。在主迴廊(Primo Chiostro)有巴齊小聖堂(Cappella dei Pazzi),完成於1470年代,興建時用作會議廳(chapter house)。伯魯乃列斯基(設計並完成了主教座堂的穹頂)進行了設計,保持了原來不加修飾的簡樸風格。鐘樓興建於1842年,以取代被閃電擊毀的舊鐘樓。這座教堂的19世紀新哥德式大理石正立面,由來自安科納的猶太人建築師尼科洛•麥塔斯(Nicolò Matas)設計和修建於1857-1863年。尼科洛•麥塔斯在作品中設計了一個明顯的大衛之星。麥塔斯希望和他的同輩安葬在一起,但是因為他是猶太人,只能葬在門廊下面,沒能葬在圍牆以內。在迴廊豎立著一座弗羅倫斯•南丁格爾的紀念碑。她出生在這座城市,而她的名字就取自這座城市的名稱。今天於前聖方濟各會的宿舍開設了皮革學校(Scuola del Cuoio)。遊客可以參觀技工製作提包、錢包和其他皮具,在附近的店鋪也有出售。
奇蹟廣場(Piazza dei Miracoli),又名主教座堂廣場,是義大利托斯卡納大區比薩市中心一片圍牆包圍的區域,部分為草地。廣場上有四大建築:比薩主教座堂、比薩斜塔(鐘樓)、聖若望洗禮堂、洗禮堂墓園。奇跡廣場於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化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列。比薩大教堂採用了拉丁十字架式,是托斯卡納甚至薩丁島所有羅馬式教堂建築的典範。表裡均採用墨綠和乳白色條紋相同的大理石裝飾。比薩大教堂始建於西元12世紀,是中世紀羅曼式建築的代表作,教堂內部的馬賽克裝飾又混合著拜占庭風格,形成了其獨有的“比薩羅曼風格”。 教堂旁長方形的建築便是比薩墓園,園內刻有精美浮雕的墓碑、雕塑和回廊上的壁畫也值得一看。教堂的正面是洗禮堂,緊挨著教堂而建。它的建築風格是混合式的,拱廊的下半部分是比薩—羅馬式風格,而小小的尖塔與圓頂則是哥特式的。洗禮堂內有一個洗禮池,由白色大理石鑿刻,呈八角形,有半個游泳池那麼大,沿著洗禮堂內部的旋轉樓梯可以前往洗禮堂的中部參觀。圓柱形結構、雙層圓形屋頂和白色大理石材質使得洗禮堂內部的音效更為美妙動聽。。比薩斜塔離大教堂20多米,是大教堂的鐘樓,外觀呈圓柱形,由白色大理石砌成。在塔基上用拉丁文刻的始建年為1174年,於1350年竣工。比薩斜塔高54.5米,直徑16米,塔身向東南方向傾斜,傾斜的角度約為3.9。一度關閉修繕持續了十多年,1998年,工人們在第三層上裹上電纜,將其附在框架上,並移走了北面的一些沉積的土壤,使斜塔處於平衡的狀態。近年再度開放給遊客登塔,登頂持票者應提前在指定地點集合,工作人員會先用5分鐘時間介紹斜塔的歷史,然後才由專人帶隊登塔。每批只安排15人,在塔上的停留時間不得超過30分鐘。塔內有螺旋臺階294級,塔頂可遠眺全城風光。頂層並有鐘亭,中央有玻璃,因為塔的內部空心,因此透過玻璃可以直接看到底層。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KLM2Fle2SiI/hqdefault.jpg?sqp=-oaymwEZCNACELwBSFXyq4qpAwsIARUAAIhCGAFwAQ==&rs=AOn4CLDaZwGLIPFtDsyrwtt3usPX0dZFVw)
哥德式建築特徵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意大利米蘭Milan始建於西元前4世紀,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到西元395年,成為西羅馬帝國的教城。米蘭是中世紀早期義大利境內興起的獨立的城市共和國之一.西元1 158年和1162年在同神聖羅馬帝國的兩次戰爭中,整個米蘭城幾乎全部毀壞,斷垣殘壁,滿目瘡痍。到了14世紀後半葉,米蘭又成了米蘭國的首都。1796年米蘭城被拿破崙佔領,次年被建為米蘭共和國的都城,一直到西元1861年併入義大利王國。米蘭主教座堂Duomo di Milano,坐落於義大利米蘭市中心的大教堂廣場。從始建到建成共花費了六個世紀,是世界第四大教堂, 也是義大利最大的主教座堂。米蘭主教座堂的建造開始與1386年,於1960年最後一扇銅門就位才正式完工。歷經五個多世紀才完工,因此,它的建築風格包含了哥德式,新古典式,和新哥德式又稱巴羅克式。教堂的建築風格十分獨特,上半部分是哥德式的尖塔,據統計共138座,每個尖塔上都有精緻的人物雕刻。最高的尖塔高達108.5米,頂端有一尊4.2米的聖母瑪利亞像,上鍍黃金。下半部分是典型的巴羅克式風格,從上而下滿飾雕塑,極盡繁複精美,是文藝復興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建築物。米蘭大教堂在裝飾及設計方面,顯得相當細膩,極富藝術色彩,整個教堂本身甚至可以說是一個藝術品。雕刻和尖塔是哥特式建築的特點之一,米蘭大教堂可以說是把這個特點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了。外部的扶壁、塔、牆面都是垂直向上的垂直劃分,全部局部和細節頂部為尖頂,整個外形充滿著向天空的升騰感,這些都是哥特式建築的典型外部特徵。教堂內外牆等處均點綴著聖人、聖女雕 像,共有6000多座,僅教堂外就有3159尊之多。
盧加諾是一個藝術和建築的城市,當中亦經常舉辦高水評的藝術展覽,故此吸引不少藝術欣賞者前來。距離盧加諾最近的兩座山 - 聖薩爾瓦多山(Monte San Salvatore)和佈雷山(Monte Brè),均為遊客展開盧加諾城、盧加諾湖和週圍山嶺的絕佳全景觀。從佈雷山向下走,一條路直通佈雷村,這村中心依然保持著典型的提契諾村鎮特色,當中的藝術品更加強那種感覺。由聖薩爾瓦多出發,另一條著名的路徑穿過秀美的卡羅納(Carona)小鎮,最終可到達盧加諾湖的莫爾格(Morcote)。再從該處乘船返回盧加諾,是圓滿的一天旅程。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SYyGh2g_Wo/hqdefault.jpg?sqp=-oaymwEZCNACELwBSFXyq4qpAwsIARUAAIhCGAFwAQ==&rs=AOn4CLD6esEyoqtNdC5CLuGD0LY8Cr0o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