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園設計獎 #設計大聯盟 計畫啟動】
自107年起,桃園市政府持續為桃園設計學群、青年設計師們,尋找更好的出路與未來,今年發展為「#桃園設計發展計畫」,以加深與學校連結、促成產學、升級地方設計獎項之三大方向,期許與大學共創桃園設計大未來!
前幾天,我們來到桃園設計大聯盟重要夥伴: 銘傳大學設計學院 ,與院長和5系1學程的6位主任,共同發想與討論如何在今年計畫中,為桃園學子謀得最大效益!
桃園設計大聯盟共有 #9校25系 之聯盟夥伴,今年也將擴大聯盟至高中與特色學程中,期待青年局水平之串聯,能使各校發展出獨特的「#桃園設計力」,在垂直深化上更期待青年局能支持聯盟成員們在創作與設計時,享受「桃園優勢」,沒有後顧之憂!
計畫已於2月啟動,就讓我們共同期待,今年的「桃園設計」又將創造出什麼不可思議的成果呢!
銘傳大學商業設計系
銘傳大學商品設計學系
銘傳大學數位媒體設計學系
銘傳大學建築學系
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粉絲團
銘傳大學動漫文創設計學士學位學程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02的網紅白玉Bai Yu,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時尚職涯地圖 #線上課程 時尚職涯|時尚業工作指南|時尚職涯地圖,找到屬於你的時尚之路 **為什麼要發行時尚職涯地圖?課程使命為何? **全台灣第一部完整介紹「時尚產業的工作指南」:用來幫助對時尚業有嚮往的同學們,精準定位找到屬於自己的時尚之路。** 身為服裝設計系畢業的本科生,大部分的學...
「商業設計系出路」的推薦目錄:
- 關於商業設計系出路 在 桃園市政府青年事務局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商業設計系出路 在 曾德平 Tsang Tak Pi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商業設計系出路 在 曾德平 Tsang Tak Pi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商業設計系出路 在 白玉Bai Yu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商業設計系出路 在 末羊子 dontkjoanne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商業設計系出路 在 [問題] 想請教在設計界的大家- 看板WomenTal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商業設計系出路 在 為什麼不做平面設計師?|勇敢轉行!興趣vs 出路?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商業設計系出路 在 設計系出路 - 建國科大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商業設計系出路 在 翔宇文教事業- 《各群科出路-餐旅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商業設計系出路 在 工業設計系出路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輕鬆健身去 的評價
- 關於商業設計系出路 在 工業設計系出路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輕鬆健身去 的評價
- 關於商業設計系出路 在 [閒聊] 設計系的待遇???? | 商業設計系ptt - 訂房優惠報報 的評價
- 關於商業設計系出路 在 [問題] 商品設計、商業設計、多媒體設計? - 看板Design 的評價
- 關於商業設計系出路 在 [問卦] 設計業又操又沒錢,設計系還是趨之若鶩?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商業設計系出路 在 [問卦] 設計業又操又沒錢,設計系還是趨之若鶩?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商業設計系出路 在 [問卦] 音樂系美術系設計系哪個畢業比較慘? - PTT八卦政治 的評價
商業設計系出路 在 曾德平 Tsang Tak Pi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何謂真正藝術家之三:香港藝術家和視藝老師是如何鍊成的呢?
上回談到殖民政府如何運用隱性的文化政策,輸入二、三流的歐美藝術老師來香港的大專院校「宣教」現代藝術。當時,政府又如何將藝術教育配合教育政策、人口政策、經濟政策等去管治香港和推動本地的環球經濟呢?在我成長的七、八十年代,正值香港發展經濟的高峰期,藝術在大專教育是怎樣的呢?
我在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前香港理工學院設計系)讀設計文憑課程時遇上了好幾位當年活躍於藝術圈的本地藝術家老師,例如蛙王、王無邪、張義、蔡仞姿、畢子融、馮漢紀、高志強、梁巨廷、曾鴻儒、鄭明等等。理大設計學院沿用「包浩斯式美藝結合」教育,一直有顧用活躍的中、青輩藝術家當老師,直至回歸後香港政府實行「文化產業」政策,設計教育全面邁向經濟掛帥的路向,把缺乏「短期經濟回報能力」的藝術家打入冷宮。縱然校內的藝術家持續在一段頗長的日子裡透過他們的藝術活動(包括國際展覽、出版、學術研究、專業服務、博物館收藏等等)為學院「賺取」可觀的research points,最終均變成學院裡的「二等公民」,不再受器重,校方也再不顧用藝術家了。
當年,我的老師當中好幾位都像我們的父母輩一樣從內地移居香港的。他們被稱為南來文人或南來藝術家,背負著「中國人」的文化身份,在香港面對殖民政府輸入的「人為」強勢西方文化,窮大半生在理工那種以「包浩斯式美藝結合」的職業訓練學校裡開展其藝術探索。美其名是「中西融合」,East Meets West,實際上是一種「既不能中,也不能西」的兩難處境。南來藝術家或多或少背負著中國文化的使命,在生活上相對內地較穩定的香港開展藝術事業理應是大好良機來的,無奈,面對內地政局不穩,殖民政府的施政,令到香港人的「中國傳承」被切斷,迎面而來的卻是政府在背後支撐的進口藝術,「如何把中國藝術現代化」成為他們避無可避的命題。試想,前輩藝術家們身處那種境況,以一己之力,一生的有限時間,那有建立本土文化基礎,以至自成一家的機會。遑論建立一套完整的藝術理念傳受給我這一代了。當我和我的藝術家朋友開始發展藝術時,萬事尤如盤古初開一般地從零開始。我們到處也找不到相關藝術文獻,記錄前輩們的藝術理念、發展過程和藝術教育方法等等。偶然探望前輩老師們時,發覺他們仍在「現代化」過程中尋尋覓覓,還未總結出實驗心得,我們做學生的又怎能強求老師們傳遞一套完整的藝術概念和技法給我們呢!時間不等人,我們惟有靠自己探索。不知怎的,我們找到的與及我們選擇的都是西方的東西。是崇洋的心態驅使嗎?
當時在理工另外有一小部份本地老師曾經留學外國,可說是沒有文化包袱,也可以說是沒有文化醒覺意識,對於 ‘Polytechnic’ (理工)這種英式教育全盤受落,有些更把自己當成「外國人」一樣創作西方媒介作品,完全沒有考慮當時香港的文化政治狀況(cultural politics)。外籍老師理所當然地教授他們的西方藝術和設計,不會談及東方的和香港的例子,完全沒有把西方的融合東方的的打算。他們都是只講不做,我從來沒有見過外籍老師們的作品。猶記得第一次上Objective Drawing課,英籍老師播了過百張幻燈片做範例,讓我們知悉當時得令的靜物畫是怎樣狀況。對於我這個在徙置區長大、中學剛畢業,在中、小學只接觸過美術和勞作,目不識丁的街童而言,簡直目定口呆,原來畫畫可以咁唔同,個世界原來好大!然後,我竟然不知好歹舉手發問:Sir, may I ask, which are your work? 老師的神回答竟然是:I dun knw how to draw. I come here to teach only。後來我當了老師,在in-service training時聽到這樣的「格言」:Those who can do, do. Those who cannot do, teach. Those who cannot teach, teach teachers。大致上說穿了香港藝術教育的概況。往後,我也曾遇上這種神級的老師,外籍的有,本地的更多。又一次,上陶瓷課每位同學要向老師交待創作草圖。我自小喜歡動漫,於是起草了不同的動漫人物。自創的啊!執教的是一位虎背熊腰、烏鬚碌眼的大塊頭老師,他的身形和他的姓氏‘Rose’大相逕庭。他看過我的草圖後,竟然當著同學面前把草圖一一撕掉,邊撕邊喃喃自語說 I hate cartoon......I hate cartoon。老師當然沒有好好講解卡通有甚麼不妥當,也沒有提供創作上的出路。對於這樣的對待,我當時完全畀唔到反應,更無法以「英文有限公司」的能力去辯解。否則,我可能成為香港村上隆也說不定呢!及後,我明白到大專職訓教育是「自求多福」的學習,即係「食自己」咁解囉!
當年殖民政府要在香港這塊沒有天然資源的光禿禿石頭(the barren rock)開墾發財大計—轉口港貿易,以人口政策、教育政策、(隱性)文化政策等多向度部署,培訓勞動人口,投入工業生產,全民為經濟服務,進貢英國。政府不但沒有意識到文化藝術對經濟發展的長遠利益,卻滋養了香港人短視搵快錢的心態,故此文化藝術從來不是教育的著眼點。加上我在前文提到的,「藝術家」是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對殖民管治構成潛在的威脅。故此,殖民政府絕對不會在香港發展屬於香港人的本土文化藝術的。藝術只流於投閒置散的科目,可有可無。中、小學的美術和勞作堂只是青蜓點水式的在「標準尺寸」的「圖畫紙」上試試木顏色、又試試水彩、臘筆、粉彩等等。「圖畫紙」這種叫法簡直扼殺了乳臭未乾的小孩如我的想像力。 「圖畫紙」就是畫圖畫,不會作他想。「圖畫」就是根據老師定下的主題這樣那樣試畫一下就算。習以為常之後,對於喜歡畫畫的我來說,美勞堂都是好玩的,老師經常讚我做得好,「好有心機」、很「對題」。反而,最痛苦的是遇上老師要我們畫「自由畫」。自由?即係點?唔明囉!我自小就不懂自由,「自由畫」究竟是那門子的主題?要求的是甚麼?明明一直都好好的,有明顯主題跟著做,為何每學期總要來一次「自由畫」呢?自由有咩好啫?我由衷地不想要自由啊!至於圖畫紙的「標準尺寸」,那是供應商跟據原張紙度(31x43吋或者35x47吋)剪裁後,推出市場方便零售的做法,然後就變成「標準」了。老師從來不會提供原張紙任由我們剪裁,手上的標準圖畫紙也不能改變尺寸和形狀。選擇不是沒有的:直度或橫度,正面或背面啦!所謂選擇也不是真正的選擇呢!規定是,畫人要直度,畫風景要橫度。後來才知道這也是西方藝術概念,就是Portrait format和Landscape format的由來。又一西方主導藝術創作的例子嗎?一路至中學會考,都是素描、畫畫。我就讀的中學開的美術科只到中三為止,之後便靠自修了。美術老師是英文老師兼任的,完全沒有傳授藝術知識和技法,唯一幫助到我們的是用心和鼓勵我們多畫畫,然後就是向校長求情,批准我們報考美術卷。那一屆只有四位同學報考美術。可以想像美術在那個時代的受歡迎程度有多低。
我在七十年代尾中學畢業時,中學生的出路不似得現在「唔讀大學就冇前途」那種扭曲的想法,反而,大部份的同學都沒有繼續升學的打算,極其量只報讀一些一年制的秘書或者會計等商業課程,為自己找工作作準備。要找工作的同學都找到工作,一部份入讀私立大專院校的商科,很少部份入讀政府大專院校和大學,極少部份出國留學。當時,香港只有港大和中大兩所大學。然後就是大專的理工學院、浸會學院、演藝學院、師範學院和工商師範學院。另外就是私立的珠海、樹仁、白英其等等。
殖民政府很用心地在各大專院校開設性質不同的藝術課程。香港大學為例,為了配合培訓政府行政主任的目標,港大藝術系開設藝術歷史,配搭少量實踐課,讓該校學生培養一點藝術文化修養,以配合工作上的需要,例如公事以內以外接待各地來賓的時候,不能單靠平日技術官僚的「修養」行事,必須具備一定程度的文史哲知識才似模似樣。中文大學則以東、西媒介作分野,開設藝術實踐課程。主要培訓畫廊藝術家(gallery artist)。東、西方媒體分家是很多亞洲藝術學院採用的教學法,似乎是理所當然的。然而,香港文化基礎薄弱,中國藝術未曾在此建基立業,在殖民政府厚此薄彼的政策下,東、西方媒介被對立起來比較,形成中國藝術是「傳統的」、「保守的」、「不自由的」、「不能自主的」等等負面形象。最近我到東京藝術大學探望在那邊讀書的朋友,上了兩堂課。朋友介紹他的博士論文指導老師時輕輕帶過說道:「我老闆向我哋講解西方藝術例子果陣,佢通常會話,嗱!西方嘅角度就係咁睇,我哋日本呢,就有咁樣唔同嘅睇法啦!」。輕輕的一句使我恍然大悟!朋友的「老闆」貴為東藝大Graduate School of Global Arts的系主任,當然深知西方藝術的來龍去脈,但她以日本傳統文化為依據去教授她的下一代,避免學生毫不思考地全盤接受西方的那一套價值。我回想到,我在過去40年接觸過的香港大專院校的本地藝術老師從來沒有一位會依據自己的文化傳統去理解西方藝術!問題來了,究竟我們的藝術老師是依據甚麼來教藝術的呢?
那些年,除了港大和中大開辦(視覺)藝術外,理工學院開辦設計課程,演藝學院則開辦以「藝團」為本的演藝課程。和理工設計截然不同「部署」的演藝學院主要培訓依靠「藝團」或大型演藝製作公司為生的演藝從業員,為大眾提供歌舞昇平的娛樂,藝團演出要租用場地,而本地的演藝場地均由政府管轄,也就是說,政府透過租賃規條掌管了演出與否的最後決定權。理工的設計科目只有平面、產品、室內和時裝四類商業設計主修科。目的是培訓設計師輔助工業生產,推廣經濟。同時,設計師被塑造成懂生活、有品味、又有文化的新一代。尤有進者,設計師隱隱然滲透出一種羡煞旁人的生活形態(Lifestyle),作為勤力賺取生活的普羅大眾的消費榜樣,人人浸淫在物質享受,不作他想。這樣的設計教育的成功之處是使所有設計師都誤以為設計推動經濟是責無旁貸的,於是,設計在香港就只有商業設計一條路。縱然,我在千禧年初在校內推動本土文化和社會文化設計(socio-cultural design)與及後期的正念設計(mindful design),遭遇到的卻從上從下四方百面而來的壓力,此起彼落,從沒間斷。十幾年後的今天,理大設計學院開辦社會設計課程(Social Design);社會上,近年「正念」也如雨後春筍,遍地開花至連小學的禪修室也護得設計獎。每個世代都是由生不逢時的人和後知後覺的人交織而成,自然不過。我只不過是那種因為後知後覺而成為生不逢時的人罷了
現時正在教授藝術的本地老師大部份在求學時期不論選讀那一門藝術,都是在殖民政府為管治而制訂的教育政策影響下接受教育。那是一種從來沒有尋根意識、沒有傳承意識,沒有建立文化基礎意識,更不懂得問生而為人為何要從事藝術的扭曲教育。香港一代又一代的藝術老師就是在這樣的「潛」規劃之下被培養出來,卻誤以為是一種鼓勵自由、支持創作、培養批判思考、具有文化素養的教育。實際上,我們只不過是「掹車邊」,被西方牽著鼻子走,中國又看不起的兩頭唔到岸的四不像。甚麼獨立思考能力、自主創作能力等「口號」只是從一代藝術老師口中傳遞到下一代藝術學生口中,然後再傳遞下去,只流於口耳相傳,難以落實在生命之中的夢囈。
九七年香港政權回歸之後藝術教育又是怎樣一回事呢?留待下回分解。
附圖是我在理工讀平面設計時的畢業功課。題目是Typortrait,是我透過創作去追尋香港人的文化身份的開始。時為1988年,中英聯合聲明發佈後幾年。那次的追尋一直追至今時今日。
商業設計系出路 在 曾德平 Tsang Tak Pi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何謂真正藝術家之三:香港藝術家和視藝老師是如何鍊成的呢?
上回談到殖民政府如何運用隱性的文化政策,輸入二、三流的歐美藝術老師來香港的大專院校「宣教」現代藝術。當時,政府又如何將藝術教育配合教育政策、人口政策、經濟政策等去管治香港和推動本地的環球經濟呢?在我成長的七、八十年代,正值香港發展經濟的高峰期,藝術在大專教育是怎樣的呢?
我在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前香港理工學院設計系)讀設計文憑課程時遇上了好幾位當年活躍於藝術圈的本地藝術家老師,例如蛙王、王無邪、張義、蔡仞姿、畢子融、馮漢紀、高志強、梁巨廷、曾鴻儒、鄭明等等。理大設計學院沿用「包浩斯式美藝結合」教育,一直有顧用活躍的中、青輩藝術家當老師,直至回歸後香港政府實行「文化產業」政策,設計教育全面邁向經濟掛帥的路向,把缺乏「短期經濟回報能力」的藝術家打入冷宮。縱然校內的藝術家持續在一段頗長的日子裡透過他們的藝術活動(包括國際展覽、出版、學術研究、專業服務、博物館收藏等等)為學院「賺取」可觀的research points,最終均變成學院裡的「二等公民」,不再受器重,校方也再不顧用藝術家了。
當年,我的老師當中好幾位都像我們的父母輩一樣從內地移居香港的。他們被稱為南來文人或南來藝術家,背負著「中國人」的文化身份,在香港面對殖民政府輸入的「人為」強勢西方文化,窮大半生在理工那種以「包浩斯式美藝結合」的職業訓練學校裡開展其藝術探索。美其名是「中西融合」,East Meets West,實際上是一種「既不能中,也不能西」的兩難處境。南來藝術家或多或少背負著中國文化的使命,在生活上相對內地較穩定的香港開展藝術事業理應是大好良機來的,無奈,面對內地政局不穩,殖民政府的施政,令到香港人的「中國傳承」被切斷,迎面而來的卻是政府在背後支撐的進口藝術,「如何把中國藝術現代化」成為他們避無可避的命題。試想,前輩藝術家們身處那種境況,以一己之力,一生的有限時間,那有建立本土文化基礎,以至自成一家的機會。遑論建立一套完整的藝術理念傳受給我這一代了。當我和我的藝術家朋友開始發展藝術時,萬事尤如盤古初開一般地從零開始。我們到處也找不到相關藝術文獻,記錄前輩們的藝術理念、發展過程和藝術教育方法等等。偶然探望前輩老師們時,發覺他們仍在「現代化」過程中尋尋覓覓,還未總結出實驗心得,我們做學生的又怎能強求老師們傳遞一套完整的藝術概念和技法給我們呢!時間不等人,我們惟有靠自己探索。不知怎的,我們找到的與及我們選擇的都是西方的東西。是崇洋的心態驅使嗎?
當時在理工另外有一小部份本地老師曾經留學外國,可說是沒有文化包袱,也可以說是沒有文化醒覺意識,對於 ‘Polytechnic’ (理工)這種英式教育全盤受落,有些更把自己當成「外國人」一樣創作西方媒介作品,完全沒有考慮當時香港的文化政治狀況(cultural politics)。外籍老師理所當然地教授他們的西方藝術和設計,不會談及東方的和香港的例子,完全沒有把西方的融合東方的的打算。他們都是只講不做,我從來沒有見過外籍老師們的作品。猶記得第一次上Objective Drawing課,英籍老師播了過百張幻燈片做範例,讓我們知悉當時得令的靜物畫是怎樣狀況。對於我這個在徙置區長大、中學剛畢業,在中、小學只接觸過美術和勞作,目不識丁的街童而言,簡直目定口呆,原來畫畫可以咁唔同,個世界原來好大!然後,我竟然不知好歹舉手發問:Sir, may I ask, which are your work? 老師的神回答竟然是:I dun knw how to draw. I come here to teach only。後來我當了老師,在in-service training時聽到這樣的「格言」:Those who can do, do. Those who cannot do, teach. Those who cannot teach, teach teachers。大致上說穿了香港藝術教育的概況。往後,我也曾遇上這種神級的老師,外籍的有,本地的更多。又一次,上陶瓷課每位同學要向老師交待創作草圖。我自小喜歡動漫,於是起草了不同的動漫人物。自創的啊!執教的是一位虎背熊腰、烏鬚碌眼的大塊頭老師,他的身形和他的姓氏‘Rose’大相逕庭。他看過我的草圖後,竟然當著同學面前把草圖一一撕掉,邊撕邊喃喃自語說 I hate cartoon......I hate cartoon。老師當然沒有好好講解卡通有甚麼不妥當,也沒有提供創作上的出路。對於這樣的對待,我當時完全畀唔到反應,更無法以「英文有限公司」的能力去辯解。否則,我可能成為香港村上隆也說不定呢!及後,我明白到大專職訓教育是「自求多福」的學習,即係「食自己」咁解囉!
當年殖民政府要在香港這塊沒有天然資源的光禿禿石頭(the barren rock)開墾發財大計—轉口港貿易,以人口政策、教育政策、(隱性)文化政策等多向度部署,培訓勞動人口,投入工業生產,全民為經濟服務,進貢英國。政府不但沒有意識到文化藝術對經濟發展的長遠利益,卻滋養了香港人短視搵快錢的心態,故此文化藝術從來不是教育的著眼點。加上我在前文提到的,「藝術家」是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對殖民管治構成潛在的威脅。故此,殖民政府絕對不會在香港發展屬於香港人的本土文化藝術的。藝術只流於投閒置散的科目,可有可無。中、小學的美術和勞作堂只是青蜓點水式的在「標準尺寸」的「圖畫紙」上試試木顏色、又試試水彩、臘筆、粉彩等等。「圖畫紙」這種叫法簡直扼殺了乳臭未乾的小孩如我的想像力。 「圖畫紙」就是畫圖畫,不會作他想。「圖畫」就是根據老師定下的主題這樣那樣試畫一下就算。習以為常之後,對於喜歡畫畫的我來說,美勞堂都是好玩的,老師經常讚我做得好,「好有心機」、很「對題」。反而,最痛苦的是遇上老師要我們畫「自由畫」。自由?即係點?唔明囉!我自小就不懂自由,「自由畫」究竟是那門子的主題?要求的是甚麼?明明一直都好好的,有明顯主題跟著做,為何每學期總要來一次「自由畫」呢?自由有咩好啫?我由衷地不想要自由啊!至於圖畫紙的「標準尺寸」,那是供應商跟據原張紙度(31x43吋或者35x47吋)剪裁後,推出市場方便零售的做法,然後就變成「標準」了。老師從來不會提供原張紙任由我們剪裁,手上的標準圖畫紙也不能改變尺寸和形狀。選擇不是沒有的:直度或橫度,正面或背面啦!所謂選擇也不是真正的選擇呢!規定是,畫人要直度,畫風景要橫度。後來才知道這也是西方藝術概念,就是Portrait format和Landscape format的由來。又一西方主導藝術創作的例子嗎?一路至中學會考,都是素描、畫畫。我就讀的中學開的美術科只到中三為止,之後便靠自修了。美術老師是英文老師兼任的,完全沒有傳授藝術知識和技法,唯一幫助到我們的是用心和鼓勵我們多畫畫,然後就是向校長求情,批准我們報考美術卷。那一屆只有四位同學報考美術。可以想像美術在那個時代的受歡迎程度有多低。
我在七十年代尾中學畢業時,中學生的出路不似得現在「唔讀大學就冇前途」那種扭曲的想法,反而,大部份的同學都沒有繼續升學的打算,極其量只報讀一些一年制的秘書或者會計等商業課程,為自己找工作作準備。要找工作的同學都找到工作,一部份入讀私立大專院校的商科,很少部份入讀政府大專院校和大學,極少部份出國留學。當時,香港只有港大和中大兩所大學。然後就是大專的理工學院、浸會學院、演藝學院、師範學院和工商師範學院。另外就是私立的珠海、樹仁、白英其等等。
殖民政府很用心地在各大專院校開設性質不同的藝術課程。香港大學為例,為了配合培訓政府行政主任的目標,港大藝術系開設藝術歷史,配搭少量實踐課,讓該校學生培養一點藝術文化修養,以配合工作上的需要,例如公事以內以外接待各地來賓的時候,不能單靠平日技術官僚的「修養」行事,必須具備一定程度的文史哲知識才似模似樣。中文大學則以東、西媒介作分野,開設藝術實踐課程。主要培訓畫廊藝術家(gallery artist)。東、西方媒體分家是很多亞洲藝術學院採用的教學法,似乎是理所當然的。然而,香港文化基礎薄弱,中國藝術未曾在此建基立業,在殖民政府厚此薄彼的政策下,東、西方媒介被對立起來比較,形成中國藝術是「傳統的」、「保守的」、「不自由的」、「不能自主的」等等負面形象。最近我到東京藝術大學探望在那邊讀書的朋友,上了兩堂課。朋友介紹他的博士論文指導老師時輕輕帶過說道:「我老闆向我哋講解西方藝術例子果陣,佢通常會話,嗱!西方嘅角度就係咁睇,我哋日本呢,就有咁樣唔同嘅睇法啦!」。輕輕的一句使我恍然大悟!朋友的「老闆」貴為東藝大Graduate School of Global Arts的系主任,當然深知西方藝術的來龍去脈,但她以日本傳統文化為依據去教授她的下一代,避免學生毫不思考地全盤接受西方的那一套價值。我回想到,我在過去40年接觸過的香港大專院校的本地藝術老師從來沒有一位會依據自己的文化傳統去理解西方藝術!問題來了,究竟我們的藝術老師是依據甚麼來教藝術的呢?
那些年,除了港大和中大開辦(視覺)藝術外,理工學院開辦設計課程,演藝學院則開辦以「藝團」為本的演藝課程。和理工設計截然不同「部署」的演藝學院主要培訓依靠「藝團」或大型演藝製作公司為生的演藝從業員,為大眾提供歌舞昇平的娛樂,藝團演出要租用場地,而本地的演藝場地均由政府管轄,也就是說,政府透過租賃規條掌管了演出與否的最後決定權。理工的設計科目只有平面、產品、室內和時裝四類商業設計主修科。目的是培訓設計師輔助工業生產,推廣經濟。同時,設計師被塑造成懂生活、有品味、又有文化的新一代。尤有進者,設計師隱隱然滲透出一種羡煞旁人的生活形態(Lifestyle),作為勤力賺取生活的普羅大眾的消費榜樣,人人浸淫在物質享受,不作他想。這樣的設計教育的成功之處是使所有設計師都誤以為設計推動經濟是責無旁貸的,於是,設計在香港就只有商業設計一條路。縱然,我在千禧年初在校內推動本土文化和社會文化設計(socio-cultural design)與及後期的正念設計(mindful design),遭遇到的卻從上從下四方百面而來的壓力,此起彼落,從沒間斷。十幾年後的今天,理大設計學院開辦社會設計課程(Social Design);社會上,近年「正念」也如雨後春筍,遍地開花至連小學的禪修室也護得設計獎。每個世代都是由生不逢時的人和後知後覺的人交織而成,自然不過。我只不過是那種因為後知後覺而成為生不逢時的人罷了
現時正在教授藝術的本地老師大部份在求學時期不論選讀那一門藝術,都是在殖民政府為管治而制訂的教育政策影響下接受教育。那是一種從來沒有尋根意識、沒有傳承意識,沒有建立文化基礎意識,更不懂得問生而為人為何要從事藝術的扭曲教育。香港一代又一代的藝術老師就是在這樣的「潛」規劃之下被培養出來,卻誤以為是一種鼓勵自由、支持創作、培養批判思考、具有文化素養的教育。實際上,我們只不過是「掹車邊」,被西方牽著鼻子走,中國又看不起的兩頭唔到岸的四不像。甚麼獨立思考能力、自主創作能力等「口號」只是從一代藝術老師口中傳遞到下一代藝術學生口中,然後再傳遞下去,只流於口耳相傳,難以落實在生命之中的夢囈。
九七年香港政權回歸之後藝術教育又是怎樣一回事呢?留待下回分解。
附圖是我在理工讀平面設計時的畢業功課。題目是Typortrait,是我透過創作去追尋香港人的文化身份的開始。時為1988年,中英聯合聲明發佈後幾年。那次的追尋一直追至今時今日。
商業設計系出路 在 白玉Bai Yu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時尚職涯地圖 #線上課程
時尚職涯|時尚業工作指南|時尚職涯地圖,找到屬於你的時尚之路
**為什麼要發行時尚職涯地圖?課程使命為何?
**全台灣第一部完整介紹「時尚產業的工作指南」:用來幫助對時尚業有嚮往的同學們,精準定位找到屬於自己的時尚之路。**
身為服裝設計系畢業的本科生,大部分的學生都對「服裝設計師」有著莫名的憧憬,對於設計一職的抬頭總有著令人眩目的光環,我在這樣的教育背景之下,下意識地也認為只有當上「服裝設計師」才叫成功; 殊不知,這樣的想法本身就是因為對時尚業不了解才會產生的「迷思」。
「我花了10年的時間,在時尚業的各個領域嘗試後,才終於找到自己的天職。」
2018年的我,當時剛滿三十歲,因為工作上遇到了瓶頸,毅然決然的拋下在台灣累積多年的人脈與工作經驗,將一切歸零,遠赴紐約FIT攻讀時尚品牌運營管理所。取得管理碩士學位後,我已經32歲了,內心不禁感嘆:「如果在學的時候能有專門輔導求職、職涯規劃的課程,會不會我不用花十年的歲月去試錯?」
當然,我從不後悔自己走過的那些路...只是,如果人生可以重來,我還是希望可以早點確認方向,少走一點冤枉路。
回想起以上的種種&BAI YU INSIGHT的品牌初衷,讓我決定著手規劃這部【時尚職涯地圖|找到屬於你的時尚之路】用來幫助對時尚業有嚮往的同學們,精準定位找到屬於自己的時尚天職。
(https://eec-usc.eletang.com.tw/?m=Course&c=Index&a=index&course_id=9375)
✨課程目標
【時尚職涯地圖|找到屬於你的時尚之路】這門課是以帶領同學認識時尚產業為目標:從『時尚起源』開始暸解時尚與服裝產業的關係,並透過『職業屬性分類』深入介紹時尚業四大職涯領域,讓同學具體暸解時尚業的原貌!
✨課程的內容
🔺三大章節 預計80~100分鐘的課程 🔺
Ch1: 暸解時尚|時尚從何而來?時尚業的領域?從產業鍊暸解時尚業工作的出路
Ch2: 深入產業|時尚業四大領域的各項工作內容介紹、職業技能、升遷管道&薪資水平
Ch3: 精準定位|啟動你的職涯規劃表、順暢無比的職場溝通術、時尚業的職場生存學
😎 預購達80人解鎖課程:#超強時尚業面試心法
✨更多成為時尚職涯地圖學員的 #獨家好康
👉🏼不只分享時尚業的工作內容,我還會...
整理/設計一堆懶人包送給你:時尚業求職福袋、實用工具錦囊、時尚業必讀推薦書單&職涯計劃表表格
時尚職涯解惑區:學員可以在課程有效期內,在專屬討論區與白玉老師互動問問題
✨募資開跑|早鳥限時優惠
- 即日起至 **2021/07/15** 報名可享募資預購 #五折半價優惠 (原價$1980 👉🏼$990)
- 輸入白玉老師專屬折扣碼 **baiyu** 可再**折抵$50**元現金
- 預購期|前50名購課學員可免費獲得**精選A5風格筆記本** (選自台灣文創品牌:錦源興)
- 正式開課日:2021/8/20 將抽獎1名學員|免費獲得 #線上職涯諮詢/履歷健檢服務一次 (價值NTD.1200 / 60mins)
**更多課程內容就在課程官網**
👉🏼(https://eec-usc.eletang.com.tw/?m=Course&c=Index&a=index&course_id=9375)
-----------------------------------------------------------------------------------------------------------------------
商業設計系出路 在 末羊子 dontkjoanne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資訊欄】
00:30 何時開始接觸平面設計?
01:06 讀設計科系的心路歷程
02:39 什麼時候變成覺得:不要做設計師了?
05:17 做平面設計上會碰到的困境
07:43 讀設計相關有什麼好處?
擇你所愛,但薪水就是個很現實的問題🤪
⟜ 𝐅𝐨𝐥𝐥𝐨𝐰 𝐦𝐞
IG:https://is.gd/JlXxZz
FB:https://is.gd/gzr24q
我的愛用品:https://www.dontkjoanne.tw/fav/
⟜ 𝐏𝐚𝐫𝐭 𝐓𝐢𝐦𝐞 / 我的兼職 - 整理師
預約整理:https://re-life7.webnode.tw/
整理師培訓課:https://kol.relife.co.com/joanne
我的整理作品:https://is.gd/dny9yd
⟜ 𝐌𝐮𝐬𝐢𝐜 / epidemicsound.com
⦸ 影片‘無授權’任何平台搬運轉載與使用
商業設計系出路 在 設計系出路 - 建國科大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有沒有大三大四或已經畢業的學長姐可以說說本系的出路?只有學好3D的部份可以嗎? ... 建國科技大學數位媒體設計系 ... 建國科技大學商業設計系. ... <看更多>
商業設計系出路 在 [問題] 想請教在設計界的大家- 看板WomenTal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我是高三生在猶豫科系
國立教育大學美術系&私立大學商業設計
根本就是抉擇未來方向
要當難考上正式的美術老師
還是在設計業打拼
(但心中是較想投入設計業的)
爬了版上有關設計業的文
看到都是很慘的評論
狂加班 薪水少 轉行很開心諸如此類
在想是不是轉行開心其實那麼熱愛設計業?
因此想請問版上在設計業的有沒有人是
對設計十分熱衷,很享受於工作
對於設計這份工作十分熱愛的?
設計業是不是不只是薪水少工作多?
是不是亦有充滿挑戰與創意激發的這面?
請各位前輩能給我些對設計業的描述
謝謝大家!!!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19.133.234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omenTalk/M.1491234404.A.AB1.html
這麼慘嗎QQ
自己也是美術班出身的
平面設計很有興趣
創意與時機的湊合吧
真的嗎(感動) 我現在是覺得興趣比較重要
可以多描述嗎~~~
您說的都好實際,感謝教誨~
這麼慘owo工作內容不能打動你嗎?還是薪水真的讓心裡很不平衡?
※ 編輯: j88072777 (117.19.133.234), 04/04/2017 00:15:06
所以去當美術老師會比較好嗎?
那你該怎麼辦………
※ 編輯: j88072777 (117.19.133.234), 04/04/2017 00:19:56
我也有這麼想
前陣子聽到是錄取率2%QQ
感謝分享!
真的
眼光不同也沒辦法…………
※ 編輯: j88072777 (117.19.133.234), 04/04/2017 12:20:03
※ 編輯: j88072777 (117.19.133.234), 04/04/2017 12:40:3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