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年來了,理論上應該喜氣道賀。但對不起,今次一來就談些「大吉利是」的話題。
想談的是:通常人在臨終時,最後悔的是甚麼?
這個問題,答案本來各有不同。但澳洲有位專責看顧臨終病人叫Bronnie Ware的護士,耳聞目睹無數臨終者的往事後得出結論,原來大家來到最後一刻最感到後悔的,往往是以下五件事:
1. 畢生應酬他人期望,沒有為自己而活
2. 工作得太拼命
3. 沒勇氣說出自己感受
4. 沒有和朋友好好聯繫
5. 沒有讓自己開心一點
多年善終服務的見聞與感受,後來更促使這位護士將之寫成了書,叫做Top Five Regrets of the Dying,早幾個月還再版了。(amazon連結:https://amzn.to/2QJhnW7)
其實在日本也有類似的個案——大津秀一同為臨終關懷護士,也出了書《臨終前會後悔的25件事》。日本版的遺憾之最是甚麼?答案原來類似:沒有做自己想做的事。
看到這裡,可能你腦海會一片空白。對了,我有甚麼事是死前一定要做?如果你未有答案,又或是根本連這問題也沒想過的話,小弟很慶幸能令你想一想。
如果你是跑者,那應該算好了,因為你平日練跑已經聽過無數閒言閒語,這是「為自己而活」的一些證據。
當然,不期望小文一篇就令你茅塞頓開,領悟人生。老實說,我自己也沒有很確實的答案。既然大家都有點茫然,這時候不如看一個最近發生,與跑步有關的故事。
------------------------
在跑步界,坦白說,世界紀錄不時都有,例如「穿XX裝束最快完成全馬」之類,做到任何一個,都不容易。
去年11月,跑界又有一個紀錄誕生——有位叫Nick Butter(姑且稱為「牛油先生」)的英國跑者在全球196個國家至少跑了一個全馬。根據聯合國定義,全球共有193個國家,牛油先生為求保險,在一些有爭議的地方也跑上一趟馬拉松(例如他在台灣及香港分別也跑上一趟),所以他其實是在674天內跑了211個全馬。
很多人說夢想「環遊世界」,實際做到的有幾人?以普通人來說,能踏遍全球七大洲,到訪過數十國家,遊歷其實已經很豐富。當然大家也知道,去的地方有幾多,也相當程度反映出你口袋有幾深。像牛油先生這次壯舉,單是飛機也乘了455程,能不講財力?
側面看有點像威爾斯足球明星Gareth Bale的牛油先生只是三十出頭,型男一枚無誤,任職銀行界,標準金融才俊。因為好友罹患前列腺癌,本身全馬PB 2:53,早有多次超馬經驗的他故決定以全球跑馬壯舉為英國抗癌團體籌款,兼為自己有型地take a break。
老實講,自己試過一次15天內跑三個全馬也覺得膩到不行。若你問我,即使有全額贊助,要兩年時間每周跑兩三個馬拉松,兼而全球不停舟車勞頓,這絕對稱上不享受。所以牛油先生的壯舉,我深表佩服。
據訪問得知,這兩年他真的過得不容易。在文明的地方跑當然如沐春風,但在戰禍頻仍又或是超落後的地方跑實難而同日而語。他試過被槍指嚇,試過被扣留,又有22個馬拉松是在食物中毒的情況下完成。在途上,更要到處拍照、更新博客、社交網絡等,肯定忙得不可開交,困難重重。
11月在雅典完成最後一個馬拉松後,牛油先生休息了一個月,目前又已經馬不停蹄到處演講。今年七月,他的經歷更將會出版成書,暫名為Running the World。這部書,已列入我今年必讀清單了。(amazon連結:https://amzn.to/2rWLoto)
------------------------
我們未必要像牛油先生那樣做出世界級壯舉。而且每人客觀環境有別,沒有可能比較。然而,你在能力範圍內是否也有些心願未了?例如浪遊一次南美洲、現場看一次世界盃,又或是學一門外語、練一種樂器?
不是叫你立即丟下一切,不理死活就去。沒有計劃就亂衝亂撞,這不是實踐夢想,這只是不負責任。但對更多人來說,他們問題往往是顧慮太多,行動太少。想著想著,才驚覺時不我予。
一日未完人生路,一日錯信路漫長。
有時面皮不能太薄,對某些身邊「意見」、「忠告」聽而不聞可能不是壞事。低頭做事,抬頭看路。對別人的責任負過以後,其實也不妨提醒自己有時也要為自己而活。小範圍的所謂瘋狂沉迷,為甚麼不呢?這可能是你他日帶進棺材的回憶啊。
愛因斯坦說:「如一個想法在最初並不荒謬,那它就沒希望。」
說的很對,但我會補充另一句:「沒有行動的夢想,都叫妄想。」
祝大家2020過得充實,無怨無悔。
牛油先生網頁:https://www.nickbutter.com/
#私人補給之講人
👇🏼完整(睇靚仔)圖文版請到下方連結👇🏼
善終服務 定義 在 CUP 媒體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Feature
推翻與重生(文:俊廷)
要說得上是「職業革命」,革命中兩個很重要的概念「推翻」與「重生」,當然是必不可少的。舊有職業的定義受到挑戰,要生存必須進化;而新的景象裡,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以求追求的不同,也會催生出對應的新職業。
- 趨向專門化的 Create
簡單而言,每一種職業也要面對 Create 或 Re-create 的挑戰。舊有的模式再不是生存的方法,繼續使然只會被淘汰。將來,不,甚至現在也可見到,工種變得更多元,行業的分工變得更仔細。在未來,小企業可能要趨向專門化才愈有機會於市場生存。
寵物服務
從前,寵物店就是對應寵物服務的職場,衣食住行也歸於一體。而言,人們對寵物服務要求的不斷提升,一方面令該行業比十年前更有市場,但同時也令人們不再想走進包羅萬有的「雜貨店」,而是走進「專門店」。例如,寵物食品,人們對該類食物的質和對健康營養的追求,更達到人吃食物的標準,而且還有是多元的選擇。坊間,早已出現不少以有機材料做的寵物食品,更有人的職業是進自製特別為寵物而設的專食如 Cookie,蛋糕等。不但是生前所用,寵物善終服務也是其中一個逐漸專業化的分支,靈堂、骨灰處理、安放靈位、海葬、火化、棺木等。
應對孤獨的職業
早前多方報道的日本「出租大叔服務」正是 Create 新職業的例子,不要想歪,這是很正經的租用服務,大叔是禁止任何肌膚之親的。你或許試過租帶、租碟、租漫畫,那誰人會租大叔?有訪問指多數人也租用大叔來聊天,喝咖啡、喝酒等。那是對應城市人孤獨的職業,你會想平常做這些事,對象應該是找個朋友。但,或許是你忙,你生活孤僻;或許是你不想打攪朋友;或許是你的說話要說給不認識的人才安心。舊的需要,新的問題,有了市場,就成了一種職業。
- 重新定義的 Re-create
很多行業一路走來也是較封閉的,可能是因為傳統的經營模式,也可能是因為社會上的忌諱。而然,這此職業對應的是無可避免的生活需要,市場恆常的存在,令我們思考要如何處理這些問題,不只是一個職業的存亡,更是一個社會問題。因此,藉著一時問題湧現,或是突如其來的契機,我們一直找尋方法,讓這些職業得到重生。
照料老人
大埔劍橋護老院虐待院內老人事件,讓我們正視老人護理需求。全世界也就人口老化作出對應,中國人養兒防老的觀念,在現今世代縱使未至於崩壞,但在老人日常的照料上,卻未能發揮作用。對應老人護理,老人日常生活照料的職業,只會愈漸增加,也必須增加。但絕不是舊有的模式,送進老人院,而是需要更多尊重,新的職業最重要的是,相對提供「有限服務」,只在乎解決需求、問題,更要緊的是包捨了對人(生命)的尊重,無論是弱小(寵物)、老人,甚至是死人。
「今時今日咁嘅服務態度係唔得㗎!」所導向的不是市場、消費者無限大的,而不論 Create或 Recreate 的職業,「革命」帶來的改變是,我們對於「服務」,相對只是去解決問題,我們更著重的尊重。如何在你的職業中注入尊重,將會是將來會否被淘汰的重要課題。
(全文見 CUP Magazine 162 期七月號專題「職業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