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在家附近找完離家出走的三黑後到全家休息吃個冰淇淋,耳邊傳來奇怪的聲音,既不像在講話,同時也不像是呻吟之類的求救聲,回過頭一看是兩名聽障朋友在比手畫腳的聊天。
當時已經凌晨三點,他們的音量說真的有點大聲,我繼續滑手機並且不以為意,我明白他們並非故意大聲發出聲音造成旁人的困擾,他們根本聽不到自己的聲音,甚至很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有發出任何聲音。
兩名聽障朋友一邊喝著啤酒,一邊比手畫腳的聊天,微醺的臉龐上笑容是那麼燦爛,就跟每一群把酒言歡的朋友們一樣。面對用英文或是其他外語溝通的外國朋友大部分的人都可以平常心看待,面對聽障或其他身障朋友卻用起異樣甚至歧視的眼光,明明他們就跟外國人一樣,只是溝通的語言與我們不同罷了。
對於同為生命的個體,這樣的差別待遇我認為是很詭異的,尊重個體的差異性,從小就要教育起,能夠理解與同理他人與自己的不同才能夠真的明白「霸凌」這樣的行為有多麽糟糕。
教育孩子不能霸凌別人,卻無法讓他們明白何謂霸凌是沒有意義的,對於這些孩子而言,他們很可能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叫做霸凌,只是覺得這樣很有趣而已。
「親愛的家長,請好好的教育你的孩子,培養他面對弱勢族群的「同理心」與「尊重」。
你/妳的教育,會決定孩子未來的世界,而這個世界,也是你老年的世界。」
—————————————————————
今天去接淨放學時,她突然跟我說,她不想戴助聽器去學校了!
她說,同學一直問她笑她,她覺得戴聽聽很丟臉,所以不想戴了。
我有點驚訝,因為她已經算是很樂觀很正向的孩子,甚至我也為了戴助聽器這件事,幫她做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心理建設,最後在面對同儕間異樣的眼光和無心的言語,她還是敗下陣來!
————————————————————
#以下是另一案例
#一個小六聽損兒媽媽的無助
#助聽器怎麼成了孩子被標籤化的輔助道具
最近我在單側聽損的群組裡,看到一位也是單聽孩子的媽媽發出求救,她的孩子國小六年級,被班上同學恥笑,取了很難聽的綽號,還惡作劇的把他的助聽器給拔掉,丟到草叢讓他急得趴著找!
孩子說,不希望媽媽到校,因為最後那些欺負人的同學會在另外的地方秋後算帳他,他可以自己躲在廁所裏哭一哭就好,不會有人發現的,但他再也不想戴助聽器去學校了!
助聽器對於這些聽力有損失的孩子而言,就像近視的人戴眼鏡一樣,除了能輔助他們聽得更好,更是幫助他們可以多像正常人一點的生活、學習的工具。
但現在,助聽器卻成了孩子被標籤化的輔助道具。
身為聽損兒童的家長,我們必然會給予孩子正確的觀念和態度來面對自身的不同,但若因不被理解又長期被言語及行為霸凌,就算孩子再勇敢也會崩潰的!
#我希望淨到了小學六年級不會遇到這樣的同學
這樣的歧視,這樣的霸凌事件,其實一直都在你我的身邊發生。
也許現在你很幸運,你沒有這樣的朋友、沒有這樣的家人,所以你對於這一切都無感,無感到忘了該怎麼有同理心,無感到忘了該教育你的孩子必須要有同理心,也許,其實你也忘了同理心是什麼⋯。
親愛的家長,請好好的教育你的孩子,培養他面對弱勢族群的「同理心」與「尊重」。
你/妳的教育,會決定孩子未來的世界,而這個世界,也是你老年的世界。
#學會愛的第一步是尊重
#同理心
#去標籤化
#勿歧視拒霸凌
—————————————————————
「我想讓她成為一個勇敢、富有同理心的孩子。」
https://www.facebook.com/482672668475505/posts/1814068215335937/
淨姐的聽聽生活day1
https://www.facebook.com/482672668475505/posts/1866841033391988/
最重要的小事
https://www.facebook.com/482672668475505/posts/1838821076193984/
被遺忘的單側聽損
https://www.facebook.com/482672668475505/posts/1786005998142159/
到底是為母則強還是天生倔強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0243747170/posts/2354165334601568/
莫忘初衷的林市長(單側聽損質詢檔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0243747170/posts/2300573679960734/
單側聽損權益自助
https://www.facebook.com/482672668475505/posts/1625880130821414/
也許我不能陪她一輩子,但我可以給她面對未知的勇氣
https://www.facebook.com/482672668475505/posts/1516120155130746/
我的孩子是單側聽損
https://www.facebook.com/482672668475505/posts/1540501256025969/
這是我有參與在其中的粉絲專頁跟Line群,我會把我得到的資訊或者資源第一手貼在這邊!
如果有興趣就可以加入,並且設定為搶先看❤️
【單側聽損。LINE群組】
請先加入LINE ID:anne424,將為您加入單側聽損LINE群組
【單側聽損。不公開的社團】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29511385389/
【單側聽損。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SSD.taiwan
單側聽損英文 在 大醫院小故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醫病溝通真的是藝術啊!!!需要非常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啊。
病歷中文化無助於醫病溝通或病人了解病情:
病人絕對有「知」的權力,這點我相信所有人都認同。但大家應該都看過病。不管是你在國內看病的經驗,或看國外的影集,在醫師解釋病情的時候,其實就是口頭說明、有時候佐以醫學影像或者是圖像幫助說明,而絕對不是拿著一本病歷跟你說明。試想我們期待的是醫師好好跟你說明你的病情,還是丟一本全中文的病歷給你?
若我們要真正落實病人「知」的權力,其實更應落實的是可以用病人的母語說明病情,許多新住民、原住民、客家人、閩南人等族裔,特別是年長者,往往是聽不懂中文的,醫療院所應該在這部份努力,提供患者更好的醫療品質。這些溝通,遠比推動全中文病歷更有意義!
如果我們的目的是希望提升病人「知的權力」,設定合理的門診量,落實轉診機制,增加醫病溝通的時間,降低文書作業處理的時間,都是更具體且直接的方式。
病歷中文化無助於降低訴訟或有助於病人訴訟:
修法案由提到「病歷若以外文撰寫,容易衍伸醫療爭訟問題。若病人獲得其病情資訊與其病歷上以外文記載之資訊不同,法官僅能採信病歷上所載之內容,又病人無法理解其病歷上所載之內容,無法及時要求醫師更正之,實務上確實對病人有失公允。」
這是個以法界觀點出發的想法,但並不周全。尤委員想像的可能是,我在看病的時候,醫師紀錄都用我看不懂的文字,那萬一醫師故意寫跟我說的不一樣怎麼辦?最好的方法應該是跟去警察報案的時候一樣,全程錄音,然後印出病歷(筆錄),給我確認內容問題之後雙方簽名蓋章。這樣病人的權益最能確保。
但實際上,這牽涉到病歷製作目的。實務上沒錯,病歷可以用來訴訟用,而且病人也有取得病歷的權力。但是實際上涉及訴訟時,自然就會翻譯,並且有醫審會專業人士介入判定。
另外,現在早就已經可以寫中文病歷了。
很多病人的主訴,我自己都會用中文描述,因為更精確。而有關邏輯的推導,理學檢查的發現、診斷等等我則會用英文,原因也無他,就是因為比較精確。
但規定「只能」用中文寫,小弟實在未見其明。
病歷多數時候是用來給醫師自己紀錄,還有醫護人員彼此溝通之用。在這些紀錄中,呈現的除了主觀敘述、客觀事實的描述,還帶著許多醫師的推理過程,讓彼此知道為什麼我作這個檢查而不作那個檢查,為什麼懷疑是這個病而不是那個病。這些東西往往是非常複雜,而且是最難以說明的部分。
<<敬告尤美女委員,病歷修法「只能」用中文書寫,真的大錯特錯!懇請分享,並讓更多人知道!>>
近期尤美女委員提案,要求修法日後病歷「只能」以中文書寫。看到新聞當下,我原本以為是搞錯了,畢竟尤美女委員一直是我們對於人權價值追求的同路人,在許多法案上也都看得到他的用心與專業。但這次尤委員的提案,真的大錯特錯了。
看到修法案由,主要是『希望病人應享有基本之資訊人權,且有權以其所能理解之方式獲得其診斷、治療及癒後情況』。
但這問題的解法,絕對不會是病歷「只能」用中文記載。
第一,病歷中文化無助於醫病溝通或病人了解病情:
病人絕對有「知」的權力,這點我相信所有人都認同。但大家應該都看過病。不管是你在國內看病的經驗,或看國外的影集,在醫師解釋病情的時候,其實就是口頭說明、有時候佐以醫學影像或者是圖像幫助說明,而絕對不是拿著一本病歷跟你說明。試想我們期待的是醫師好好跟你說明你的病情,還是丟一本全中文的病歷給你?
另尤委員說:『事實上,我們只要在任何搜尋網站鍵入「醫療人權」,都可以看到世界衛生組織、世界上所有開發和開發中國家的醫院、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甚至我們台灣自己的醫療倫理委員會,都可以看到類似「病人有權從醫師得到以其可輕鬆瞭解的詞語記載之完整有關診斷、治療和預後資訊」的宣示。』
嗯?這我就真的不懂啦!尤委員說的不就是『中文病歷摘要』嗎?現在早就已經可以申請中文病歷摘要啦!尤美女委員是從哪個國際人權宣言推衍出整本病歷應該中文化呢?
若我們要真正落實病人「知」的權力,其實更應落實的是可以用病人的母語說明病情,許多新住民、原住民、客家人、閩南人等族裔,特別是年長者,往往是聽不懂中文的,醫療院所應該在這部份努力,提供患者更好的醫療品質。這些溝通,遠比推動全中文病歷更有意義!
如果我們的目的是希望提升病人「知的權力」,設定合理的門診量,落實轉診機制,增加醫病溝通的時間,降低文書作業處理的時間,都是更具體且直接的方式。尤美女委員何以捨本逐末?
第二,病歷中文化無助於降低訴訟或有助於病人訴訟:
另外在修法案由,也提到「病歷若以外文撰寫,容易衍伸醫療爭訟問題。若病人獲得其病情資訊與其病歷上以外文記載之資訊不同,法官僅能採信病歷上所載之內容,又病人無法理解其病歷上所載之內容,無法及時要求醫師更正之,實務上確實對病人有失公允。」
我在想,這是個以法界觀點出發的想法,但並不周全。尤委員想像的可能是,我在看病的時候,醫師紀錄都用我看不懂的文字,那萬一醫師故意寫跟我說的不一樣怎麼辦?最好的方法應該是跟去警察報案的時候一樣,全程錄音,然後印出病歷(筆錄),給我確認內容問題之後雙方簽名蓋章。這樣病人的權益最能確保。
但實際上,這牽涉到病歷製作目的。實務上沒錯,病歷可以用來訴訟用,而且病人也有取得病歷的權力。但是實際上涉及訴訟時,自然就會翻譯,並且有醫審會專業人士介入判定。
另外,現在早就已經可以寫中文病歷了。
很多病人的主訴,我自己都會用中文描述,因為更精確。而有關邏輯的推導,理學檢查的發現、診斷等等我則會用英文,原因也無他,就是因為比較精確。但規定「只能」用中文寫,小弟實在未見其明。
病歷多數時候是用來給醫師自己紀錄,還有醫護人員彼此溝通之用。在這些紀錄中,呈現的除了主觀敘述、客觀事實的描述,還帶著許多醫師的推理過程,讓彼此知道為什麼我作這個檢查而不作那個檢查,為什麼懷疑是這個病而不是那個病。這些東西往往是非常複雜,而且是最難以說明的部分。
例如有個病人流鼻血到急診。我試著把這段病歷中文化:
39歲男性,主訴單側流鼻血不止來到急診,於冰敷及局部加壓後順利止血。根據病人描述,今天下午四點左右,他突然開始流鼻血。流出的是鮮紅色血液,沒有透明或黃色的液體。病人沒有任何外傷。鼻腔內檢查,沒有看到腫瘤或異物,黏膜呈現乾燥。病人沒有頭暈、眩暈、劇烈頭痛等症狀。病人沒有抽煙、喝酒、嚼食檳榔的習慣,家族亦無鼻咽癌病史。因此初步判斷,應是天氣乾燥導致黏膜破損導致流鼻血,但鼻咽癌的可能性無法排除。
這下好了。病人看到這段中文化的病歷,馬上就會出現以下的問題:
為什麼會問有沒有透明或黃色的液體?(其實我是想排除腦脊髓液漏出的可能性)
什麼是腦脊髓液?(我:XXXXXXXXXXOOOOOO努力解釋完orz)
你提到鼻咽癌,我這個會不會是鼻咽癌?(通常的狀況是,聽到這三個字,病人馬上就出現他的人生跑馬燈,接下來我講什麼他都不會聽了)
這樣的中文化病歷,真的有助於醫病溝通嗎?醫病溝通真的是藝術啊!!!需要非常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啊。
這種狀況下,我跟病人的解釋通常會是:初步看起來是黏膜太乾了導致的流鼻血。回去應該要八拉八拉八拉,注意這些八拉八拉八拉的情形。不用太擔心,真的需要擔心的事情我都會幫你注意。然後拍拍他的肩膀,給他一些支持跟鼓勵。
如果以法律人的觀點,我就沒把「鼻咽癌」這件事情講出來,就是沒有善盡告知義務。事實上,除了鼻咽癌,還有其他一大堆可能的診斷我都沒講咧,照這樣,全台灣的醫師通通都要進監獄了啊!但為什麼我會這麼說?是因為我不關心病人嗎?是因為醫者父母心啊!
第三,我們到底要跟誰接軌?
台灣的醫學基本上是跟英、美接軌。日本有自己的系統,他們也夠大,他們的拼音文字也可直接把專有名詞翻成日文。但舉凡其他華人國家、地區包含香港、新加坡,用的都還是英文啊!如果我們只能用中文書寫病歷,那代表從醫學教育開始,我們就要全中文化。那代表的其實就是跟中國接軌,往中國的系統靠攏。(我自己是認為,如果現在大家這麼強調英文的重要性,甚至把英文列為第二官方語言都是可以探討的方向。)
最後要告訴大家的是,中國的病歷就真的是全中文化,而且病人可以直接把病歷帶出醫院喔!但是他們的醫療有比較好嗎?中國的醫鬧、醫糾可是世界有名的!
總歸一句,要增加醫病溝通、強化病人知的權力,這我完全完全沒有意見,而且舉雙手贊成。但是規定病歷「只能」用中文寫,絕對會是災難!!!
p.s 什麼都中文化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啦!要先想清楚你要解決的是什麼問題啊!不然我們也來呼籲程式碼中文化啊~~~~~~~
(感謝陳豐偉醫師一起討論分享)
單側聽損英文 在 單側聽損法規與兒童福利促進- 單耳聽障的個人經驗- 半聾還是半 ... 的推薦與評價
直到高中時期,我才知道我是個單邊耳朵全聾的人,英文簡稱做SSD(Single Side Deafness),我可能出生就是如此或是小時候重病或病毒感染造成,但當時醫療尚不發達, 所以成長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