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如我預告全線漲價,對景氣定調樂觀,台股危機已解除
我兩天前就預告本週台積電將宣布漲價,今日報紙報導全線產品都漲價,鄭老師再度領先市場。而台積電這一漲價,等於定調未來一年景氣都無疑慮,台股吃下定心丸,IC設計股更是如此,這邊將持續反彈收復跌勢。但成交量又縮,今日預估只有3200E,這種量不可能V轉,加權勉強攻上半年線,但OTC指數明顯超越半年線直衝季線,很明確市場已中小型股為強勢主流,這我也講好幾天了,在來就是指數反覆打底整理,中小型股各自表演
金麗科股價漲回427元,這邊就是耐心等待TAPE OUT之後的認列,以及新接案的進度,明年以行政電腦+POS系統+台達電訂單的預估,EPS可達30~60元,差異在於出貨量的變化,所以範圍很大,但實際上鄭老師預期後面有比行政電腦更強的新產品,單價、市場規模與NRE都更大,估計今年就會看的到,明年在加上去,EPS就更多,明年金麗科獲利必然是IP股最強,股價自然也應該是股王,現在是噴出前的關鍵時間點,家族成員自去年九月76元買進都已經一年了,也沒差多等這最後一點點時間了
通嘉早盤再噴9%達139.5元,又創本波新高,家族成員這次113元買進也賺26.5元達23.4%,看來很快就要邁向三成獲利了。我說通嘉受惠兩大趨勢,一是手機大廠不附充電頭,白牌充電器市場成長10倍,白牌業者都用台廠IC因為CP值最高,所以訂單接不完。而未來一年,美系類比IC大廠已告知客戶舊產品明年舊不供貨了,未來歐美大廠都會轉去電動車用的IC,資訊類的類比IC、MOSFET等缺口會更大,台廠又受惠,通嘉是首選。而台積電又如我所預告,這次漲價兩成,通嘉2Q漲價20%,七月+10%,九月將更有條件跟台積電再漲價一次,更重要的是下半年產能多50%,營收加速往上,毛利率也將再向上,七月賺0.63元,很快就會1元,明年要賺>12元,這是翻倍的趨勢股,突破143.5元高點不是問題
鈺創、一詮持續跌深反彈,這種營收創新高的跌深股,後面都還是旺季,反彈到月線之上都不是問題。而今日早盤買回老朋友6485點序,上次賣183~186元大賺55%,這次打回119原先打小底而後開始回升,今天早盤買回家差超過30幾元,準備再攻一次新高,來回賺很多趟。而當初看好點序的利多都沒有改變,新晶圓8月到貨更多,報價也都持續往上,毛利率將上看60%,八月營收估計將首度破2E,單月EPS將挑戰2元,看看3527聚積單月2.24元股價噴到268元,若點序如我估計賺到2元,這股價必然也要再創一次新天價,將有機會再賺超過三成獲利,恭喜家族成員一買就賺
再來會有很多中小型股要輪流噴出,除了反應9月以後營收,後面接著就要上演做夢行情,這段行情都是最大最猛的,不只是要反敗,更是要翻倍賺,一檔賺三成,三檔就一倍,再來鎖定『九月超級飆股XXXX』,車用接單大有斬獲,題材令人興奮,籌碼非常漂亮,空間40~50%,是必買飆股,必買精品股,想知道新飆股的朋友請留言【九月精品股+連絡電話】,就可得到最新重押標的,有任何持股問題,不知道怎麼處理與換股,都可留言給我
服務專線02-23659333
LINE官方帳號 https://lin.ee/oiwWmOx
LINE ID:@STOCKMASTER
TELEGRAM頻道 https://t.me/stockmaster888
免責聲明:股市達人鄭瑞宗文章中分析之股票,僅供投資人作參考,投資請審慎考慮
單價分析表怎麼做 在 賣魚阿琛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很多人問是好事
但是我真的回答不完
大概跟大家聊聊,我想作什麼?目前在作什麼?
這是石鮔乾,一種澎湖章魚
⋯⋯⋯⋯⋯⋯⋯⋯⋯⋯
我這裡購買了很多石鮔乾,沒有打算要賣,不要再問我了,如果要賣的話我們會公告售價還有數量。
這個是我準備要拿來販賣石鮔滷肉用的。
也請不要問什麼時候會開始賣一份多少錢
因爲我也不知道。
海鮮醬、石鮔魯肉、大殼粽、八寶海鮮雞,我都在找願意學習的人來做,做好以後販賣。
一開始必須要手把手的教他們,讓他們可以獨立作業,接著就會定下固定的生產數量,我只負責他們的品質跟販售。
實習生沒薪水,但是他們的收益,一開始就會比領薪水好,只要他們能夠做的住,在時間之內確實的交出貨。
每一批貨物,我跟實習生的拆帳,都會保留公積金,那一筆錢是聯名帳戶,(劃出了大餅)當聯名帳戶到了一定的金額,馬公一號店就開門了,到時候,我只是占大股的股東,他們才是老闆。
那一家店會很有意思,可以進來吃吃小吃,買這些東西。
所有的貨物都有一份單價分析表,誰完成了哪一個部分就領哪一部分的錢
所有的商品,都有一個PM,他必須是從現在就開始跟著,自己親手開始做的人。
所有的PM不會只有在自己的項目賺到錢,他們可以互相支援,根據那一份單價分析表,完成哪一部分的工作,請那個項目的PM簽名,在販賣結束的時候就可以知道怎麼分帳了。
我的體力已經不如以前了,過去想要請人幫我忙也找不到人,不只想要上班的員工而已,所以就開始找人來配合這一些項目,素人最好,選人很重要。
大概的狀況就是這樣。
您看到的海鮮醬,還有即將販賣的石鮔魯肉,還有其他的項目,都不會是我親手做的。
所以不要一直問什麼時候會開始販賣,要賣多少錢,等到課上到那邊就會有了,多少錢等到第一份單價分析表出來也就知道了,還有人問裡面的內容物是什麼,答案跟上面說的一樣。
我必須要開始把一部分的時間挪到這裡來,管理好品質還有帳務。
不要催,急不得。
單價分析表怎麼做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獨立餐廳做MealKit料理懶人包有優勢嗎?
疫情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避免外出,減少實體活動,我們取得大量的居家時間,飲食模式不同以往。這讓餐廳苦惱,卻讓雜貨零售商成長,其中,meal kit(料理懶人包)是銷售亮眼的一種產品。
Meal kit目前沒有妥適的中文翻譯,有謂快煮餐、食材配送、鮮食配送、餐點DIY配送箱,但我認為,都不若「料理懶人包」來得貼切。簡單來說,meal kit把生鮮食材、料理半成品與食譜捆綁在一起,比傳統意義的烹飪方便,因為食材已經幫你配好、處理好,還有料理步驟可供參考;又比外帶外送的餐點新鮮,因為你是自己動手做菜,現煮現吃。
台灣疫情升級、餐廳被禁止內用後,也有獨立餐廳推出meal kit,我最近反覆舉的例子就是Gēn Creative與Club Voilà(Ephernite子品牌),它們讓人耳目一新,不過,meal kit不是現在才在台灣問世。
早在2016年台北就曾有meal kit專賣店「Phoebe’s Kochhaus 菲比食事」,可惜走在太前面;Green & Safe的「食材百寶箱」也行之有年,唯欠缺食譜與配料、處理,可謂meal kit前身。至於現時有在營運、真正意義的meal kit品牌,台灣則有「樂煮 Let’s Cook」、「FoodGo Box 今晚想自己煮」等等。
疫情前,meal kit在台灣乏人問津;進入非常時期,至少我自己,才親身體驗meal kit的魅力。然而,進一步查閱資料後,我也才發現,meal kit這個六、七年前在國際募資市場非常火紅的網路新創項目,商業模式是遭受質疑的;疫情中,獨立餐廳推出meal kit,也只是一種變通之策。
本文將試圖探討以下議題:
1️⃣ Meal kit的市場概況為何?
2️⃣ Meal kit的商業模式是什麼?
3️⃣ 獨立餐廳做meal kit是否有優勢?
#MealKit的市場概況
Meal kit在台灣,是小眾之小;在國外,雖和傳統雜貨零售相比仍屬小眾,卻也發展出一定的市場規模,且有眾多業者。根據「Business Wire」的數據,美國是目前全球最大的meal kit市場,2020年的市場規模來到23億美元(註1);放大到全球的範圍,綜合「Business Wire」、「Grand View Research」的分析,2020年全球市場規模來到80億至100億美元之間,並預期接下來七年將以複合年均成長率約13%繼續茁壯,2027年全球可望達到200億美元的規模。
在美國,meal kit新創業者如Blue Apron、HelloFresh,零售巨擘如 Walmart、Amazon,以及某些獨立餐廳,都投入meal kit的競爭。Meal kit的產品也愈趨多元化,除了在餐點風格上的變化(各種異國料理)、飲食需求上的專精(如素食者、健身者),產品設定上,起初的「cook and eat」(需要或多或少的烹調)之外,也往「heat and eat」(不需烹飪、加熱即食)發展,這就比較像微波爐或烤箱加熱的電視晚餐了。
若查詢meal kit的歷史,一般認為以下二家瑞典企業為先驅:Middagsfrid,創立於2007年;以及Linas Matkasse,創立於2008年。二家公司目前都仍健在。
Blue Apron是美國市場的先行者,2012年誕生,據說參考了瑞典的Linas Matkass,雖然同期有HelloFresh(總部在德國)、Plated二家競業,Blue Apron獲得的媒體聲量與創投資金卻始終走在前面。然而,Blue Apron如同彗星路過,2017年在紐約證交所IPO可謂慘烈災難,其後每況愈下,疫情雖有幫助業績,現又回到掙扎狀態。
2016年時,美國已有超過150間meal kit業者,也歷經分眾化的過程(如專攻素食的Purple Carrot),在Blue Apron上市前後也有一波整併潮。現在,美國市佔最高的meal kit業者是HelloFresh,這家德商同時在十四個國家營運,美國是其主要市場,2020年美國的全年營收逼近25億美元,年成長率102.3%,也拜疫情所賜。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零售巨擘、雜貨零售商加入戰局。Amazon在2017年併購美國有機超市Whole Foods引起業界波瀾,後逐步推出meal kit服務,去年才讓meal kit固定上架全美Amazon Fresh;也有幾間超市併購meal kit新創,如Albertsons收購Plated(2017)、Kroger收購Home Chef(2018)。Walmart也從2018年起推出自己的meal kit。
以上美國市場發展歷程,我將有另一篇專文提供更詳細的說明。
Meal kit新創業者的發展,為什麼會走到IPO困難,或者被雜貨零售商併購呢?這就和其商業模式有關了。
#MealKit的商業模式
Meal kit的訴求是什麼?我認為這個說法相當貼切:它是在餐廳內用、外帶外送、買菜自煮以外,第四種飲食消費行為,自給自足的程度,介於外送與自煮之間。
Meal kit比傳統烹飪方便許多,省時間省力氣,理由在於,它幫你完成規劃菜單、買菜、備料等等,在家自煮的繁瑣雜務;一道菜的內容,通常包含生鮮食材、醬汁、其他調味佐料、料理半成品以及食譜,某些食材甚至已經洗好、切好。對於廚藝欠佳的煮夫煮婦而言,meal kit是在家做出餐廳水準菜色的機會;對於熱愛嘗鮮的吃貨來說,meal kit也是拓展味蕾、嘗試異國風味的方案。當然,新鮮現煮也符合健康訴求,而針對有飲食限制或特殊飲食需求的消費者,例如素食主義、減脂增肌,某些meal kit特殊菜單也令飲食規範更好遵守。
這類料理懶人包,可謂數位時代的產物。Meal kit的先行者皆屬網路新創,設立之初就採取線上訂購與配送,且大多綁定 #訂閱制,以確保營收基礎。亦即,如今的meal kit產業是從線上起家的,實體零售在幾年後才跟進。並且,其初期成長大多來自都會區收入較高、年紀稍長的Y世代(1980年代、1990年代出生者),代表其消費門檻是比較高的—有數位能力,並擁有較多可支配所得。
這也預示了meal kit業者面臨的挑戰。
首先是價格。在美國,一人份的meal kit定價約莫介於8美元至12美元之間,差不多是在大眾餐廳能飽餐一頓的價格,也比傳統意義的買菜自煮貴上許多。方便性是要付出代價的,也限制了meal kit的目標客群。
再來,訂閱制反成為消費者卻步的理由。一般訂閱方案為一週二到四餐,視餐數與份量有不同的運費規則,基本上愈多餐就愈容易免運、單價也愈低,但愈多餐也代表消費者的承諾是愈高的。然而,我們都清楚每天的食欲變來變去,上餐館、叫外賣也很方便,更何況,有時候就是不想煮飯。假設我這週想少煮二餐meal kit?或者我接下來一個月都想休息?管理訂閱成了一件麻煩事;顧客忠誠度也不高。
因此,現時許多meal kit業者強調無需訂閱,或者管理訂閱容易,想取消、跳餐隨時隨地。
然而,為什麼網路新創meal kit業者起初會採取訂閱制?那是因為,業者必須綁定較高收入的用戶,才能彌補目標客群較小眾的落差,也才能彌補高昂的營運成本與費用。
開一家meal kit公司的成本與費用很高。你需要大量的人力來理貨與包裝,也需要大量的包材,物流與後勤也複雜,因為牽涉到容易腐壞的生鮮食材與料理半成品。行銷也花錢,因為要留住舊客很難,開發新客也面臨競爭。
於是,#營運成本高昂、#顧客忠誠度低,成為meal kit商業模式的二大弱點。
已經擁有基礎建設的零售巨擘與雜貨商,如Walmart、Amazon、Kroger,因此看到入市機會。這讓Blue Apron一類網路新創起家的meal kit業者面臨更沈重的壓力。
#獨立餐廳做MealKit是否有優勢?
了解meal kit的產業概況後,我們就會明白,獨立餐廳做meal kit,完全不能把自己當作meal kit業者。不僅沒那個資本,也不需要玩高營運成本、低顧客忠誠度的遊戲。但是,疫情中,餐廳被禁止內用的情況下,餐廳在思考能提供什麼不一樣的產品給消費者時,meal kit確實是一個選項。
亦即,把meal kit當作外帶外送的一種變形。
和傳統意義的外帶外送相比,meal kit作為一種料理半成品與食材的組合,交由消費者自己在家烹調,可以避免餐點在運送途中狀態劣化的風險。我們都清楚,外帶外送的餐點,和內用相比總是差一些,如果能讓我們說出「冷了也好吃」、「味道沒什麼改變」,就已經是高度讚美了。而meal kit,就是把料理的完成階段交到消費者手中,我們在家能夠掌握料理的狀態,關鍵的調味與備料,餐廳大廚又幫我們準備好了,所以好吃的機率會比較高。
#專業主廚的烹飪知識與技藝,可以發揮不同的創意。這仍然是 #廚師的主場。
不過,如同所有meal kit,價格會是一個問題。多數美國市場調查報告都顯示,meal kit定價偏高,是許多消費者不繼續使用服務的原因。獨立餐廳做meal kit,也會面臨價格怎麼設定的問題,即便用很好的食材,還有支持食材供應商的美意,但如果定價最終和內用差不多,或者不比外帶外送便宜,消費者就會開始打算。
於是再度顯示這個困境:以內用為主的獨立餐廳,除去內用服務後,其價值不容易被彰顯。除非已有堅強的品牌力,並已進入民生消費性用品(consumer packaged goods)的領域,否則,餐廳轉型推出商品,並不容易。
當然還是要再細分業態。獨立的fine dining餐廳,疫情中轉型做外帶外送、meal kit或其他商品,會相對困難,因為其提供給消費者的價值,較難被證明,業績因此難以和正常營運時齊平。客單價調低,量就要變大,但能變多大?客單價較高,量就會變少,而少了服務、裝潢、氣氛、美感等等現場體驗,非內用的定價,到底該怎麼定?怎麼做對餐廳是比較好的,能夠支付員工薪水、房租、食材費,是業主的數學習題。
一個餐廳做meal kit的正面案例是英國的小型披薩連鎖店「Pizza Pilgrims」。根據《華爾街日報》去年五月底的報導,Pizza Pilgrims在倫敦地區有十三間分店,去年推出「平底鍋披薩組合」,內含發酵好的麵團、番茄醬、莫札瑞拉起司與橄欖油,並有線上教學影片。報導當時,Pizza Pilgrims已售出一萬二千組,有10%回頭客。不過,披薩仍是相對適合外帶外送與商品化的品項,Pizza Pilgrims比單獨的餐廳也大上不只一個層級。
在談到為什麼做此披薩組合時,Pizza Pilgrims的創辦人Thom Elliot表示:「如果我們能打平收支,並且在社群媒體上有聲量,就值得做。」打平收支很難,但如果什麼都不做,就徹底喪失和客人互動的機會。若有社群聲量,也是不錯的宣傳。
其實,疫情中做的一切努力,就是為了保住員工、支付房租、維持動能。這是最實際的目標。
疫情下,餐廳的營運轉型,目標也轉型。台灣餐飲業者接下來可能面對部分內用、部分外帶的情況,該怎麼安排後勤,又是另一件功課了。
單價分析表怎麼做 在 [請益] 契約的單價分析表? - 看板PublicServan - PTT網頁版 的推薦與評價
小妹沒辦過採購案最近辦理一件公告金額(100萬)以下的勞務採購採總包價法這案子因為只有大概要做什麼的概念實際要給廠商用創意的方式設計所以當初沒有編列預算書這個 ... ... <看更多>
單價分析表怎麼做 在 Re: [請益] 未照單價分析表施作,是否超估?? - 精華區Civil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LYS0918 (......)》之銘言:
: 廠商未依照單價分析表中項目施作,但達成原有目的
: 且廠商於施工期間未通報於監造單位未依契約單價分析表施作
重點是 應契約變更未行契約變更...
: 造成估驗僅依時依詳細價目表實做數量計價,以估給廠商估驗款
: 經審計查發現未依單價分析表計價廠商有超估疑慮
: 癥結點審計認為單價分析表某項數量應為0,認為以此高估的單價已造成機關損失
除非 詳細價目表該項對應 之 單價分析表 只有少項目 未有新項目
才完全符合審計所說 只有機關損失
如果該項 對應之 單價分析表 有新增項目
那不純粹是機關損失 機關也有得利...
此時就是程序(契約變更)補正問題...
而目前審計查的資料 完全都看不出單價分析表有新增項目
自然機關損失...
如果還想朝只是未契約變更去解釋...
那 施工廠商 委技廠商 機關本身 全部都要檢討...
當然請註意檢討工項是不是
1."停留檢察點"
是的話 機關自己也會死很大...
2.所佔金額比例會不會被認為屬"主要項目"
是的話 機關自己也是死很大...
: 請教各位前輩,機關做法應為何??
: 1.扣回超估金額
如果單純是少做項目 ㄧ定要扣回
: 2.扣回超估金額+罰超估金額比例 (罰重)
後段沒有法源依據...
您的比例罰 是依據延期還是減價收受???
: 3.扣回超估金額+罰廠商及監造 現場工地管理有疏失,未依提送之施作計畫書施作(罰少)
比較正統的做法
廠商 委託設計 委託監造 全部都依契約有罰則...
解決實際沒做之項目追回 及 全部廠商依契約應罰之內容後
如果單價分析表有新增項目時 當然也要補給施工廠商
機關自己也要檢討懲處...
PS.最輕微的叫做"口頭警告"
: 4.廠商主張契約單價分析表只供參考未具效力,此案是否成立
那要PCCES做啥?
: 最後想請問這種工程爭議要去哪邊詢問??感謝前輩們解救?
提履約爭議
或是直接法院...
以上只是提供一種於法有據的處理方式
當然實務上還有其他解決方式...
但工程牽涉個案特性...
沒有完整資料時 所有建議方式都只能參考...
--
我從來沒討厭過記者,只是不喜歡一部份自稱記者的寄生蟲。我討厭的是那些對可能受到
政治力的事避而不提,而專寫會傷害一般市民的隱私及名譽的記者;更過分一點成為當權
者的利益代辯人的傢伙而已。 ~ 宇宙曆 797.1.26 楊威利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8.166.81.118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ivil/M.1427034408.A.9D2.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