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如果自己的閱讀速度再快一點會怎樣?
🚀「看書速度變成現在的十倍!」「十分鐘念完一本書!」「一個晚上念完五本書!」《#雪球速讀法》教我們,只要掌握正確的方法,「#速讀」是每個人都可以學會的技巧。
✍️心得 https://readingoutpost.com/snowball-speed-reading/
【為什麼我想學速讀?】
我真正開始愛上閱讀,是讀完《槍炮、病菌與鋼鐵》和《人類大歷史》的時候。當時,我幾乎是逐字逐句讀,可是當下非常享受,完全沉浸在引人入勝的歷史故事裡,拓展了自己的認知。
後來,我開始接觸更多的商管書、理財書、人物傳記,在同一個領域讀多了,才漸漸有一種,讀得越來越快的感覺。接著,我想進一步提升自己的閱讀效率,開始到處參考別人如何讀得更快的訣竅。
偶然之間,我看到冏星人YouTube說書頻道的介紹,她給予《雪球速讀法》這本書許多的好評。我感覺書中提到的方法,對我而言很新鮮也有所啟發,因此馬上下訂買了這本書來看。
【這本書在說什麼?】
《雪球速讀法》的作者是日本作家宇都出雅巳,她曾任職外資銀行,也曾訓練出許多王牌業務員,並於顧問師養成機構擔任講師,擅長的領域包含「速讀」和「記憶法」,寫過許多關於閱讀和記憶方面的書籍。
這本書名我認為取得非常好,「雪球效應」指的是只要讓雪球朝斜坡滾下去,越滾就沾黏越多的雪上來,越滾越大顆、越滾越快。巴菲特也很喜歡用這個譬喻,來形容資產成長的複利效應。換個角度想,這本書也可以稱為「複利讀書法」。
作者質疑傳統的速讀方式,過度強調動眼、快速掃描、等「技巧」,但都忽略了真正本質上的意義。閱讀並不是單純的「下載」資訊到腦袋裡,閱讀也是一種「激發」腦中思緒的行為。你以為自己是在「讀書」,其實,是書在「讀」你。
作者也強調,雪球速讀法其實就是一種用「高速大量循環技巧」來「建立雜學資料庫」的方法。
【高速大量循環和雜學資料庫】
所謂的「高速大量循環」,背後的精神是「讀得快,更容易理解內容」和「第二次讀的時候,會比第一次讀得更快」。作者以許多案例說明,讀得慢,不如讀得快、讀得多次,反覆且快速的來回閱讀,被證明是更能掌握整本書精華的方法。
對於速讀能力的定義,作者則給出這個簡單的公式:「速讀能力=速讀技巧x雜學資料庫(知識、資訊、經驗)」。坊間的速讀培養,大部分著重在「技巧」的提升,然而,更重要的地方往往被忽視,那就是資料的建立和累積。
作者在書本的前半段,精簡地帶過視野技巧和瀏覽技巧,轉而指出更關鍵的速讀步驟:快速讀過之後,可以累積一些資料庫。累積一些資料庫後,使閱讀速度提升。閱讀速度提升後,累積資料庫的效率也跟著提升。
因此,真正的速讀其實是累積腦中「雜學資料庫」的過程。起初緩慢、辛苦、沒效率。漸漸地,當資料庫累積到一定的量,開始出現雪球效應,才會讓整體的閱讀速度越來越快。
前幾本書你還不會感覺到越讀越快,但是當你累積到一定的數量(至少三本以上),你會開始發現不同書本裡「相同」的資訊,然後快速瀏覽過去。接著,你才開始有餘裕關注那些「不同」的資訊,思考為什麼不同作者會說出不同的觀點,達到激發自己思考的功用。
【一張圖學會30分鐘讀完一本書】
作者定義讀完一本書的意思是:「要能夠闡述內容大綱,才能算是讀完一本書。」因此,要如何在30分鐘內「讀完」一本書?你只要掌握正確的方式,在讀完書之後用自己的話闡述這本書的大綱和精華,就算得上讀完一本書了。
以下,我將作者提供的整套速讀方法,濃縮成一張流程圖,搭配每個環節花費的時間、進行的次數、以及該掌握的重點。
🔗圖 https://readingoutpost.com/snowball-speed-reading/
✅花一分鐘閱讀封面和書背
這個時候你要掌握的是,進入作者想在這本書表達的「情境」,在封面和書背通常會有許多引人注目的案例,許多作者也喜歡在書背放上許多的「問句」。趁此時對作者提出一些問題,或者對自己提出問題,帶著這些問題,再往下閱讀。
✅花三分鐘閱讀目錄
一本書的目錄通常代表作者的思考脈絡,讀懂這個地方,你就能十之八九掌握整本書的「脈絡架構」和「思考邏輯」。在這個階段,你要來回閱讀十次,具體了解,為什麼作者要用這樣的順序去寫這本書。這個階段,你等於掌握了書本的「骨架」。
✅花六分鐘閱讀前言和後記
想要清楚瞭解作者寫這本書的「寫書目的」,熟讀前言是最快的方式,接著搭配後記,你就能掌握整本書大致的「核心論點」。經過這三個步驟,不只是熟悉的領域有用,面對自己不熟的領域,甚至是艱澀的書,也有能力能說明這本書想表達的內容了。
✅花五分鐘閱讀所有標題
通常作者會把重要的段落,用大標題和小標題的方式表示。你可以快速翻過每一頁,就像讀報紙一樣,閱讀所有的大小標。你要在標題裡尋找前面三個步驟曾出現過的「關鍵字」,逐漸「擴大」對這些關鍵字的理解。
✅花十五分鐘閱讀內文和細節
讀內文的時候,不要停頓,你要先「同意」作者說的內容,用一種「原來如此」的方式去傾聽作者想說什麼。並且,當你走過了上面的四個步驟,再開始看書的內容,就會有一種「填空」的效果,就像是把骨架構裡面缺少的「肉」逐漸填滿。
✅速讀完一本書,然後呢?
走完這五個步驟,你已經掌握了一本書的整體脈絡,並且累積了足夠的資料庫資訊,試著回想整本書的內容,用自己的話闡述一次整本書的大綱。如果這個時候,你已經能夠闡述內容大綱,你已經算是讀完這本書。
不過,我認為即使在30分鐘內讀完一本書,還不能就此滿足。雖然你已經速讀完一本書,但接下來閱讀自己的內心,是更有意思的課題。回頭繼續翻閱,找出「不懂」的地方,然後去思考、去找答案。帶著這本書的資料庫,繼續與自己的內心對話。
【我的感想:學速讀,要慢慢來】
許多人可能都聽過、或讀過《刻意練習》書中的一則故事,來自匈牙利的拉斯加.波爾加,運用「刻意練習」的方式栽培自己的三個女兒,成功讓她們全部成為西洋棋冠軍,堪稱當時匈牙利的「國寶」。
你或許會問,這個故事跟「速讀」有什麼關係?
先別著急,有趣的在後頭。另一本書《跨能致勝》從不同角度切入這個故事,書中提到2007年國家地理頻道找來大姊蘇珊.波爾加做了一個測驗,解密超凡本領背後的科學。
節目安排她坐在街道旁邊,一輛裝有大型看板的白色小卡車沿著街道駛來,看板上是28枚棋子的棋面圖,出自某個棋戰。小卡車經過蘇珊面前,然後就轉彎開進巷子。蘇珊只看到棋面短短幾秒鐘,接下來竟然在棋盤上一子不漏地排出一模一樣的棋局。
其實類似的實驗也在1940年做過,心理學家讓不同程度的棋手短暫觀看棋面,然後請他們在空棋盤上照著排出來。一位特級大師只需要看棋面三秒鐘,就能排出來。另一位大師大概只有一半的機率,市級冠軍和普通選手則始終無法排出完全正確的棋面。
蘇珊通過第一個測驗後,小卡車迴轉露出另一面,這次上頭的棋子為隨機亂擺。雖然這次棋子較少,但蘇珊看了卻完全排不出來。這呼應了心理學上「分組」的概念,能夠過目不忘並不是因為記憶力特別好,而是能把熟悉的實戰棋局分組,從經驗立刻掌握盤勢。
對於蘇珊來說,第一次測驗的棋面不是28枚棋子,而是5個具有意義的棋組,反映這個棋盤的盤勢。
讓我們回到速讀這件事,如果上面的故事還沒讓你完全理解,我們再做一個測驗。現在給你十秒鐘,看你能記得以下這段話中幾個字?
因為組別三十個模式
有意義容易文字的組別去記
真正的句子熟悉能你很多在。
再來試試以下這段話:
由三十個字組成的有意義句子
容易記得很多,原因在於
你能把熟悉的模式加以分組。
這兩句話的字數差不多,但是你根據從小到大學過的文法,應該立刻能讀懂第二段話。反而是第一段話,沒有條例的文法和隨意的排列組合,可能會讓你讀完之後仍感到非常茫然。
對於那些我們「還沒有累積足夠資料庫」和「還不熟悉的領域」的書籍,若強迫自己速讀,就像是強迫自己不停地看第一段話,不但看「不懂,也「速」不起來。
因此,如果你想培養對某個新的領域書籍的速讀技能,例如財經和投資方面的書籍,可以告訴自己這麼做:「起步先緩慢輸入,對基礎知識不貪快,有耐心地建立資料庫,自然地讓雪球滾起來,慢慢來比較快」。
【後記:閱讀不只攸關速度】
這套雪球速讀的方法,我認為特別適合用在讀「商業書」。我很喜歡曾在《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看過的這句話:「閱讀商業書就像在挖掘鑽石,只要挖到鑽石,其他砂石都不重要。」運用雪球速讀,能讓你挖掘的效率和速度大幅提升。
這本書也讓我聯想起之前讀過的另一本談閱讀方法的經典《如何閱讀一本書》,雪球速讀的方式符合「第二個層次:檢視閱讀」,目的是快速了解一本書的架構和內容,以及判斷這本書值不值得再花時間,繼續做到「第三層次:分析閱讀」。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並不建議讀者像是查詢辭典或者歷史紀錄那樣,只找出自己想知道的東西去閱讀。如果只是單純的「查詢檢索」,便只能獲得表面的知識,速讀能力和閱讀能力都有可能下降。用Google查詢檢索,效率可能還高得多。
我認同作者說的「驚奇感」很重要,也可說是一種富彈性的思考方式,或者是開放的心胸。在閱讀的當下感受到「原來還有這樣的世界!」「原來還有這樣的想法!」是讓人非常開心的事情。
如果你擔心自己現在才開始學速讀會不會太晚?我認為,重點不在於「什麼時候」開始讓雪球往下滾,重點在讓自己成為一顆充滿「黏性」的雪球,能夠接納、吸收和思考不同角度的觀點,什麼時候開始滾都不嫌遲,最好的時間就是「現在」。
那麼,接下來你想速讀哪一本書呢?
喻 超凡 公式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年在工作忙碌之餘,開始經營〈閱讀前哨站〉分享自己對閱讀的心得和評論,過程中不乏自我懷疑與遭遇瓶頸。偶爾會被朋友問到:「什麼原因讓你堅持下去?」、「怎麼突然有這份熱情?」
📝這篇文章我將藉由《恆毅力》所學回答外界與自我內心的3個問題。
🔗圖文好讀版 + 恆毅力測驗:https://readingoutpost.com/grit/
-
【恆毅力是什麼?】
恆毅力(Grit)的字面意思是:「心理學中一種正向的特質,是追求長期目標的熱情與毅力,為了達成特定目標的強大動機。」它不只是恆心加上毅力的綜合體,背後更隱含著一層面對困難卻不屈不撓的精神。
這個名詞透過《恆毅力》這本書的作者安琪拉‧達克沃斯(Angela Duckworth)在一場TED演講後發揚光大。演講中她歸納一個人之所以能夠「成功的要訣」,不是社交能力,不是美麗的外貌,不是健康的身體,更不是智商,而是「恆毅力」。
安琪拉在心理學領域多年的研究發現,卓越的成功人士並非有什麼超凡之處,而是持續不斷地練習平凡的行動,透過精準呈現後成就卓越。這些人持續跨出每一步,堅持不懈地朝著有趣又有意義的目標邁進,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投入有挑戰性的練習。
-
【你的恆毅力有多高?】
繼續探究恆毅力之前,你可能像我一樣會好奇自己的恆毅力有多少?底下是安琪拉為西點軍校設計的恆毅力評量表,填答時你只要評估和大多數人相比,自己的狀況是哪種就好了。我的恆毅力分數是4.4分,高於80%的美國成年人。快點測測看你拿到多少分?
🔗圖文好讀版 + 恆毅力測驗:https://readingoutpost.com/grit/
如果你有買書,作者還把這個總分數,進一步拆成兩個元素「熱情」和「毅力」來分析。這裡的熱情指的不是三分鐘熱度的熱切情感,而是「長期不變的投入,以及對目標堅持的持久度」。毅力則是指「努力投入之後,受挫後再持續努力的精神」。
不過這篇文章我不細究兩種分數,我想回答自己對書本的提問,以及回顧自己練習後的經驗分享。接下來,我將探討3個問題:為什麼要有恆毅力?如何培養堅持不懈的熱情?如何提高無懼困難的毅力?
恆毅力就是排除萬難的勇氣與決心。
Grit is the courage and determination despite difficulty.
-
【1.為什麼擁有恆毅力很重要?】
在這個步調越來越快的世界,人們似乎著迷於快速成功的捷徑、一夜致富的秘訣,幻想著自己只要掌握了什麼訣竅,就能轉眼間擠身成功之列。另一種比較悲觀的看法則是,那些卓越人士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他們本身就有過人的天賦,我們本來就無法與之比擬。
我自己從兩個角度去破解這兩項迷思。讀《異數》這本書有所感觸,那些運動明星、頂尖律師、數理天才之所以成功,除了本身的出生月分、產業背景、文化背景之外,共同點都是一萬小時以上的練習累積。除了機運之外,若沒有紮實的苦功,冒出頭的機會不會落到他們身上。
另一本《刻意練習》則破解我們對天賦的迷思,我自己寫完這本書的閱讀筆記後,最有收穫的是這句話:「一旦假設某件事情是天生的,等於告訴自己對此束手無策。」到頭來,我們需要體認到,主宰人生成就的除了外界不可控因素之外,擁有最大決定權的永遠是「自己」。
《恆毅力》的作者安琪拉多年來傾心研究成功人士的究極特質,她發現:「最頂尖的人類成就,其實都要無數元素匯集的結果,而每個元素就某種意義上來說,都很平凡無奇。」如何串聯所有平凡元素,達成卓越成就?其實有公式可循。
-
【成功的公式:天分、努力、技能、機運】
安琪拉提到的成功的公式,包含天分、努力和技能,尤其是結合熱情與毅力的「恆毅力」,比智力或者天賦更是成功的關鍵。在此之外,我認為還得加上《異數》裡面對非凡成功的精彩剖析,也就是生逢其時的「機運」。成功的公式看起來像底下這樣。
天分 x 努力=技能
技能 x 努力=成就
成就 x 機運=非凡的成功
對於達到成就而言,「人們之間的智商差異不大,熱情和努力有很大差異。」天分固然重要,但努力雙倍重要。安琪拉做過無數的研究發現,擁有較高恆毅力而且持之以恆的人,無論在學業與出社會工作的表現,都比起容易放棄的人來的優秀許多。
然而,如果我們把目光直接放到「非凡的成功」,裡面的機運則是我們無法掌控的外界因素。正確的態度並不是因此而消極,認為機運不一定與自己同在。反過來說,自己能夠掌握的「努力」必須徹底執行,沒有達到一定程度的成就,再好的機運都只會是過眼雲煙,「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
面對成功公式的態度,我認為這句猶太俗諺可以做為依歸:「神啊,求祢賜給我平靜的心,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賜給我勇氣,去做我能改變的事,賜給我智慧去分辨這兩者的不同。」體認到自己的努力終將造成改變,掌握自己人生的最高話語權。
最頂尖的人類成就,其實都要無數元素匯集的結果,而每個元素就某種意義上來說,都很平凡無奇。
Most dazzling human achievements are, in fact, the aggregate of countless individual elements, each of which is, in a sense, ordinary.
-
【2.如何培養堅持不懈的熱情?】
安琪拉對於「熱情」的詮釋是:「所謂的熱情,不只是指你很在乎某件事情而已,而是持久關注同樣的終極目標,始終不渝。每天醒來想的問題都和你睡前想的一樣。」所以關鍵在於,你如何找到與定義自己的「終極目標」?
書中提供一套很視覺化的練習方式,稱之為「目標階層」,目的在於找出自己真正的終極目標,也就是熱情得以持久的根源。簡而言之就是把自己的大大小小目標,全部分類成底層、中層、頂層目標,如果發現跟頂層目標不一致的項目,就刪除或者微調使其一致。
-
【我的熱情原來是這回事】
以我自己的經驗回顧,這半年來感受最深的是經營〈閱讀前哨站〉部落格這件事情。我回想自己為何在科技業這種加班、長工時的環境下,還堅持把所有空閒時間留下來,用於閱讀、寫作、架部落格?實際用目標階層做完練習後,頓時感到豁然開朗。
🔗圖文好讀版 + 恆毅力測驗:https://readingoutpost.com/grit/
上圖是我把短中長程的目標分到各個階層。最頂層的是「傳達閱讀的美好」,支撐這個熱情的則是四個中層目標:閱讀習慣、寫作習慣、架部落格、個人成長,底層目標是比較小而且短程的項目。值得一提的是,我把那些與頂層目標不一致的底層目標,替換成了新的目標。
安琪拉說:「頂層目標不是達成目的的方法,它其實就是目的的本身,而心理學家喜歡稱此為終極目標。」她將「終極目標」比喻成羅盤,不僅指引行動方向,也賦予底下各層目標具體的意義,讓你在行動的每一刻都不會忘記自己為何而戰。
以我自己分享閱讀為例,單純的導購跟推薦不足以達成目的,產出深刻的洞見才可能打動讀者。只在乎經營個人品牌也不夠,重點在於能讓閱讀文化深植人心,品牌效果只是附加價值。靠部落格的導購賺錢也非目的,捐助給家扶助學金更有直接幫助到貧困孩童的效果。
三分鐘熱度很常見,持久的熱情則很罕見。
Enthusiasm is common. Endurance is rare.
-
【3.如何提高無懼困難的毅力?】
即使我們定義好了終極目標,在日常生活中的每個底層目標,執行起來仍會遭遇許多困難和挫敗。這個時候,懂得用正向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和克服困難,發揮不斷超越自我的毅力,才有可能朝向終極目標昂首邁進。
整理書中我認為很受用的三個方法。首先,讀偉人或你心中模範人物的傳記,體認到失敗才是常態,保持克服困難的毅力才能有所成就。作者這麼說:「找到有明確目標的人,好好觀察這個榜樣。重要的是有人示範給你看,為了別人完成某件事情是有可能的。」
其次,不要認為成功有捷徑,要具備的是解決問題的勇氣,以及足夠的耐心。作者對充滿創業熱忱的年輕人說:「卓越是沒有捷徑的。培養真正的專業,解決真正困難的問題,都需要時間,而且需要的時間比多數人以為的久。」
最後,是心態的培養。面對這個世界不斷拋給你的挑戰和困難,唯有克服「阻力」才能讓身心成長,不斷拓展舒適圈,讓自己永遠處在不舒適的狀況。前陣子讀到《以母之名》有句話說得很生動:「舒適很危險,它是牢靠的地板,但同時也是天花板。」
-
【我的毅力原來在這裡】
經營〈閱讀前哨站〉,朝向終極目標邁進的路上,對我最大的困難與需要承受的失敗是「寫作」這回事。安琪拉邀到兩本暢銷書《刻意練習》與《心流》的作者同台受訪,她總結說:「刻意練習是為了準備,心流則是為了表演。」對照到我的學寫作歷程,再貼切不過。
理工科出身的我,選擇從閱讀筆記入門寫作並「刻意練習」,讓書籍作者的文字引領我的思緒,把書摘、想法、反省,日復一日地敲打著鍵盤記錄到電腦裡。在各種元素之間加入自己的想法,反芻其他書本的說法和自己的經驗,揉合成自己對這本書的見解和收穫。
我更喜歡把「如何實現書中思想」的方法,寫成實踐心得公開分享。畢竟,閱讀不難,行動才難。撰文期間,必須思考架構,拆成適合的段落長度,安排各個章節之間的邏輯。每篇文章從開始準備到正式發表,至少6小時起跳。例如這篇文章超過10小時的準備,花了好幾天潤稿跟改寫。
寫作的準備期間雖然辛苦,但由於我採取「自由書寫」的方式,從敲打鍵盤的過程讓我體會到「心流」。之前分享過《自由書寫術》的實踐心得,在自由書寫的時段裡,盡情透過文字抒發腦中的想法,任由思緒漫遊,想到哪就記錄到哪。隨著腦中靈感跟點子不斷冒出來,馬上被我捕捉到Evernote裡面。
自從我養成每天的晨間習慣之後,起床後總是保留30~60分鐘,書寫對於生活、閱讀、工作方面的想法。過程是一種極度專注力跟分散專注力的綜合應用,專注當下只做這件事情,且讓思緒漫遊於所有的記憶網絡中,感到「一種渾然忘我的專注境界,一切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來。」
回顧自己過去一年的寫作歷程,時至今日,撰文過程仍然會遇到文思枯竭、腦袋卡住的窘境。平日工作下崗後,以及每個周末的空閒時段,總是跟寫作這頭猛獸奮鬥著,也正視自己發表過一些不怎麼受歡迎的文章,去思考背後是否缺乏了讀者真正想知道的資訊。
成功不是終點,失敗不是末日,重要的是堅持不懈的勇氣。
Success is never final; failure is never fatal. It’s courage that counts.
-
【後記】
讀到《恆毅力》這本書的尾聲,有一段關於寫作的描寫,讓我有如獲至寶的感覺。作者訪談了知名的記者暨作家塔納哈西·科茨(Ta-Nehisi Coates)如何在寫作上發揮恆毅力,他探討美國種族問題的書《在世界與我之間》名列英國《衛報》21世紀百大書單第7名。
科茨謙虛的說:「失敗也許是我所有的作品中最重要的元素。寫作就是一種失敗,一而再、再而三的失敗。」我心想什麼?這麼優秀的作家為什麼說寫作是一種「失敗」?難道這不是他最擅長的事情?他補充道:
寫作的挑戰,是正視你寫得有多糟,正視你有多遜,然後去睡覺。
隔天醒來,拿出來加以改善,改得不再那麼糟、那麼遜,然後去睡覺。
隔天再醒來,再進一步修改,改到還可以,然後又去睡覺。
接著再改,改到還不錯,然後再改,幸運的話,也許可以改到好。
如果你能做到那樣,那就成功了。
這段謙虛的談話裡,我看到他的熱情,「持久關注同樣的終極目標,始終不渝。每天醒來想的問題都和你睡前想的一樣。」還看到他正視自己的弱點且正面迎擊困難的毅力,「持續跨出每一步,堅持不懈地朝著有趣又有意義的目標邁進。」
最後,這本書讓我得以仔細回顧自己的內心,抵抗步調越來越快的速食文化,體認到持久不懈的努力才是重點所在。人們太執著於追求成功,卻忘了失敗才是堆砌心靈力量的轉瓦。讓恆毅力成為自己心中的基石,無懼世界拋向你的任何狂風駭浪。
日本俗諺:「跌倒七次,要爬起來八次。」
Fall down seven times, stand up e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