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我想向施傅老師請教以下問題:
施傅老師,您好! 最近日出康城的新樓盤 Montara 以較低價開售 (平均呎價為$13,990), 如果我想買一個兩房連開放式廚房的單位作為投資之用 (約6百萬元), 請問老師您有什麼意見? 我在 Youtube 的頻道中見到老師您話樓市可能 2020 年樓市就會見頂, 到2025年先會見底. 想請問我應否保持現金, 到2025年先入市買平貨?
真心冀盼得到老師您的回覆及意見.🙏
C Y 上
施傅:
首先多謝你的問題。如果讀者不是首次置業,便要三思這個投資決定。原因很簡單,作為投資首先要知怎樣回本,不是首次置業便要額外交辣招印花稅15%,大概600萬,便要多交90萬,以現時日出康城呎租$25,每月大概有$12000租金回報,大概要經歷六年多才回税本,況且未計利息支出。
可能你會話那麼我想看樓價升幅去回本呢?不要忘記,最基本的印花稅6%也要計算,未收樓先輸20%,讀者不妨去一些成交網站看,要持貨多久才能回本20% !
如果是首次置業,便可看多個因素。相信如果有代理人講解時,已經聽過堆填區已計劃停用,近地鐵站又有大型商場,政府將計劃發展將軍澳大橋以及藍田隧道等基建... 這些當然是利好概念...但這些概念往往都是推高樓價的重要原因,但如果現在沒有這些概念,你還會考慮這樓盤嗎?這裏有兩個數據想一同探討,第一,比這樓盤遠點地鐵站,接近同樣大小成交價,都是每實呎$12000-15000,所以這次發展商是貼市價開售。第二,是考慮壞消息,畢竟都是交通不便、太多供應等,這裏說明一點日出康城就像過去20多年前的天水圍嘉湖山莊大型屋苑,現在比嘉湖供應更多有2萬夥單位,同樣有其缺點的,讀者不妨自行看看其升幅走勢作出比較。其實這裏不是想給予買或者不買的建議,而是想分析現階段還有沒有水位,如果多水位防守力自然高。
最後留意的是,讀者可重看以下片段,我們判斷樓價是要一些已發生的宏觀數據或經濟條件,去估計對未來有什麼影響,2025年的事太遠不作評論,但是若果你想沽現在自住樓等待2025年,那未來5年的租金機會成本差不多就是72萬,到了2025年理應要賣家600萬減至528萬才會購買,這些賣盤是需要有非常貼市的能力,講價能力,和去抄底的膽量。需要看後市再破頂的力度和實質經濟的回復能力。所以自己應多留意利率,資金流,失業率,GDP增長等因素。
https://youtu.be/suhZFUf50QQ
《我問施傅答》每逢週六中午 12:00,於FB刊登!
不論新手老手,任何關於股票、理財的問題或疑難,施傅及團隊會盡力為你解答!
--------------------
👉🏻請Follow 我地 IG : instagram.com/money_tab/
嘉湖山莊呎價走勢 在 WealtHub睿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曾淵滄眼中的「筍盤」
【香港樓巿】擁有多年買樓投資經驗的曾淵滄博士認為,買樓選址十分重要,選中對的地方,日後升值潛力驚人。曾博士眼中的「筍盤」,原來是這樣的⋯⋯
1.巿區盤 Vs 新界盤
買樓最值錢的是那一塊地,說的是這個物業的地理位置有多好,或者有沒有升值潛力。如果是「上車」的人士,我建議他們選擇巿區的樓盤,不過這個都要按個人需要,以及個人能力而定。
我認為「上車」買巿區盤好的地方,是因為住在巿區對個人將來發展怎樣也是較好的,如果你住得很偏遠,晚上也不願下樓外出,自然少了接觸外界的上流機會。不過這要看你的能力,也不是說想買就買的。
中原城巿分區指數高下立見
你可以再看看中原城巿指數入面的分區指數,分區指數同樣是在1997年7月以100為基數,你會發覺港島區的指數是最高的,最低的則是新界西,證明1997年至2015年來,兩個地區的樓價走勢明顯地是港島區的走勢好,強者會走向愈強。這就解釋了如果負擔得來的話,買港島區的樓為何比買新界的樓好,因為升值潛力較大。
再者巿區供應永遠有限,但新界區的供應可以無限大,香港目前郊區的供應還未算多,梁振英也提及過,真真正正拿來起樓的地,目前只佔土地的6%,所以日後在郊區的開發潛力仍然是很大的,如果到時克服了政治因素,郊區土地順利批出後,郊區會大力發展,由於供應更多了,郊區的樓價比起有限的巿區樓價,距離只會進一步拉遠,亦即巿區地永遠較為值錢。
強者愈具升值潛質
而且上述的這個指數,還未計及以港島區最頂尖的地段作比較,若拿山頂的樓價和新界的樓價比,差距就更大了,所以你只要就出強者,就會更具升值潛質。
強者愈強這個道理,不只在供應上,也在需求上。除非香港變為共產主義,否則這個世界是富者愈富的,因為以錢賺錢總比以勞力賺錢快,因為後者你不眠不休才24小時,前者的財富增長,是以幾何級數上升的。富者愈富的結果就是,這些人會更追求生活上的享受,所以會有很多富者去搶代表高人一等的地段,追求面子,要在別人面前可以弦耀一番,這也引證了愈來愈多人搶的有限的港島地段,價值之所在。
2.鐵路上蓋物業「唔輸得」
我個人認為,退休時最好是有起碼3間物業,這便可以退休無憂。一個物業是自住,其餘的收租,由於一個物業收租,遇上壞租客或任何意外,租金收入會不穩定,有多一個物業,就可分散風險。
我個人而言,我一早已可退休,現時持有10多個物業,新加坡也有私人物業,租金收入可以足夠退休。
我視買物業為集郵,只買不放,在1990年代開始便密密收集,我不怕銀行加息,因為租金是隨利息上升的。我最怕租不出,所以選擇物業地點一定要近港鐵站,最理想是港鐵上蓋。我舉一個例子,如果九龍灣德福花園及淘大花園給他選擇,即使德福花園呎價較貴,也會選擇位於地鐵站上蓋的德福花園。
為何我這麼鍾情鐵路上蓋?因為我曾經買過非鐵路沿線的物業,在1991年買入嘉湖山莊,以呎價計,該單位要用20年才賺一倍。另一個以120萬元買入的藍田匯景花園物業則戰績彪炳,同樣的時間,但已升值數倍,皆因位於港鐵站上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