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一陣子詢問專業人士,有關囤房稅跟土地活化等問題,年齡從30-70都有,大致上可以整合出一些共同意見,這篇算是意見整理,重謄成一份較有連貫性的說法。
首先,就是年輕朋友最在意的,囤房稅對於打房有沒有效果?答案是:沒有。
請從圖一開始看,這張用電表可以看出,台灣空屋最多的是農業縣市,而不是六都。帳面上數字的空屋,大部分都來自繼承鄉下老屋,也就是你的阿公那一輩住鄉下,你爸來台北打拼,辛苦買了一棟房子,然後阿公這兩年掛了,鄉下老屋就被你爸繼承,帳面上就有了兩棟房屋。
但這棟鄉下老屋基本上已無價值,甚至被農地包圍,距離最近的交通要道與大眾運輸中心,可能車程都要30mins。除非遇到很好的機運,不然繼續擺著幾十年,恐怕也就只是擱著,賣不掉也租不掉。
依照目前資料來看,較多年輕朋友想要居住的六都,空屋最多的問題是房屋老化,超過40年以上的老屋繼續租售,但其居住功能與消防安全實在難以加強,與其砸大錢修築,不如直接把公寓都更成大樓,還可以增加空屋率。
但,最多人擔心的是,這不是會提供炒房的誘因?坦白說,有需求才會炒房,你看過建商炒作開車2小時才能抵達的地方嗎?1小時跟30mins的區域,價格就等比下降了,這從591等房屋仲介網查一查就知道。
對於投資客炒高房價的對策其實不多,想要用囤房稅來處理,效果極低。第一個面臨的問題就是,你幾棟房子以上才算囤房,有無清楚定義?若清楚明訂第4間以上要課徵囤房稅,也是沒啥用。
一個炒房大戶是炒不起一個區域的,要很多小炒家才玩得起來,對這些持有房屋個位數的炒家來說,大不了找家人當人頭持有。對有十位數的大戶來說才會痛,但說要有多痛,取決你的稅率,稅率若沒有高到炒房的利潤,也是沒有用,但要高到多少才叫做合理?
另一個方案是,把囤房標準,從個人擴及家人,這也有幾等親的標準,而且非常容易打到無關人。設想一家4兄弟,總共8間房,這算合理還不合理?每人平均2戶,似乎不算囤房,但實際上是3人各有1間,剩下1人有5間,他就算囤房,你要怎樣確保可以課稅到他,以及不會讓他分散房屋給家人持有。
我們現在合併第二張圖來看,可以發現雙北的空屋率低於10%,鄰近的桃園與基隆超過10%,但房價所得比幾乎只有雙北的一半。這說明了北部地區不是空屋不夠多,是人們不想住得離雙北太遠。若拿桃園當作例子,我們會發現桃園的房價也是跟交通設施有完全正相關,距離交流道與軌道建設超過30mins以上的地區,房價相較之下幾乎是一半而已。
若要增加雙北地區的空屋供應,擴大生活圈機能來看,只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條是擴大交通建設,把桃園南北多兩條軌道運輸串起來,讓人們可以用不到1小時的時間抵達雙北,不然怎樣打房都沒有用,需求就是在那邊。
另一條路就是工業區的30年計畫,也可以稱小型的區域平衡。從基隆到桃園,算是北部生活圈的範圍內,小型工業區還是很多,有不少閒置工業區土地沒有開發。這些工業區土地不是沒人要租,是地主不想要租,他們想要的是變更地目,等待政府的大型開發案,一次賺他個十億八億,所以寧可閒置,組團體遊說政府開發,也不肯出租。
這不是不可能,馬英九時代還真的讓步過,桃園航空城就是一個典型案例,先畫了大餅,規劃未來是自經區,讓每個地主都寧可等,也不要出租土地。這有兩個副作用,一個是閒置土地與廠房太久,形成治安死角,另一個是人口被推到市區,更加擁擠。
解決方案是,推動工業區土地閒置稅,沒有出租超過一定時間,就課以重稅。逼地主將土地活化使用,即使短期倉儲出租也得做。目的在於,讓工業區重啟機能,增加勞工就業機會,一旦工作機會變多,相關消費店家也會變多,10年後就會有勞工住宅的需求,依法規就得要設立學校跟公家機關。也就是我上一篇提到的產業聚落發展模式,只是這次由政府側面推動。
對地主來說不見得是壞事,長期出租會有固定收入,而20年後產業聚落興起,白領階級會推動此區的住商發展,屆時順水推舟參加都更,轉成住商大樓,也可以達到原本的目的,只是花很久時間而已。但就以國家整體角度來說,總比硬劃設開發區,吸引大量投資客炒房,然後賣不掉形成鬼城,還卡住大筆資金無法流動來得好。
不過,以上的說法是著眼在北台灣的開發,國家整體角度來說,國土規劃與區域平衡會比較好。像是柯文哲說甚麼首都生活圈,基本上就是只講好的不講壞的,世界上的大都市多是自然形成,在區位適合的條件下茁壯,洛杉磯整個生活圈將近3分之1個台灣,溫哥華人口只有雙北一半,生活圈面積兩倍以上不止。
要拿東京都當例子,也得看看人家周邊支撐的衛星都市有多少,地理環境與交通如何,以現在的狀況來說,台北人應該積極的開發金山、萬里、瑞芳與八里吧?怎麼看來沒多少人提過的樣子,更不要提多丘陵地形的困難。要弄首都生活圈,更快速的方法倒是有一個。
遷都到台南,把雲嘉南高全部整合進去。平原遼闊不用說,有足夠的地方夠我們玩模擬城市與鐵路大亨,重新設計規劃一個超巨大的新首都,保證花的錢會比把北部丘陵地弄成世界奇觀來得省。不想圖利南部人,那不然遷都到我老家桃園,還沒開發的空地比台北市多的多,平坦又不會遇到火山跟地震危險,重新規劃的潛力鐵定高於台北,為何不?
咳咳
我的意思是,囤房稅跟首都生活圈這些,長期效益遠遠不如你新都市開發,以及國土重劃。中期來說,拉多條軌道建設,輕軌啥米都好,延伸到新北的偏鄉或是桃園的沿海區,都還有促進區域發展的效果。就算短期好了,你不如成立物業管理中心,把大量租房統一管理,或是發放年輕夫婦或是單身的租屋津貼,也還是比單純打房來得快。因為就算現在台北市房價腰斬,年輕朋友還是買不起。
除非我們要共產主義,直接宣布每人最多持有1間房,超過的就沒收,公家配發給大家,要嗎?
嘉 家 房屋 591 在 王立第二戰研所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花了一陣子詢問專業人士,有關囤房稅跟土地活化等問題,年齡從30-70都有,大致上可以整合出一些共同意見,這篇算是意見整理,重謄成一份較有連貫性的說法。
首先,就是年輕朋友最在意的,囤房稅對於打房有沒有效果?答案是:沒有。
請從圖一開始看,這張用電表可以看出,台灣空屋最多的是農業縣市,而不是六都。帳面上數字的空屋,大部分都來自繼承鄉下老屋,也就是你的阿公那一輩住鄉下,你爸來台北打拼,辛苦買了一棟房子,然後阿公這兩年掛了,鄉下老屋就被你爸繼承,帳面上就有了兩棟房屋。
但這棟鄉下老屋基本上已無價值,甚至被農地包圍,距離最近的交通要道與大眾運輸中心,可能車程都要30mins。除非遇到很好的機運,不然繼續擺著幾十年,恐怕也就只是擱著,賣不掉也租不掉。
依照目前資料來看,較多年輕朋友想要居住的六都,空屋最多的問題是房屋老化,超過40年以上的老屋繼續租售,但其居住功能與消防安全實在難以加強,與其砸大錢修築,不如直接把公寓都更成大樓,還可以增加空屋率。
但,最多人擔心的是,這不是會提供炒房的誘因?坦白說,有需求才會炒房,你看過建商炒作開車2小時才能抵達的地方嗎?1小時跟30mins的區域,價格就等比下降了,這從591等房屋仲介網查一查就知道。
對於投資客炒高房價的對策其實不多,想要用囤房稅來處理,效果極低。第一個面臨的問題就是,你幾棟房子以上才算囤房,有無清楚定義?若清楚明訂第4間以上要課徵囤房稅,也是沒啥用。
一個炒房大戶是炒不起一個區域的,要很多小炒家才玩得起來,對這些持有房屋個位數的炒家來說,大不了找家人當人頭持有。對有兩位數的大戶來說才會痛,但說要有多痛,取決你的稅率,稅率若沒有高到炒房的利潤,也是沒有用,但要高到多少才叫做合理?
另一個方案是,把囤房標準,從個人擴及家人,這也有幾等親的標準,而且非常容易打到無關人。設想一家4兄弟,總共8間房,這算合理還不合理?每人平均2戶,似乎不算囤房,但實際上是3人各有1間,剩下1人有5間,他就算囤房,你要怎樣確保可以課稅到他,以及不會讓他分散房屋給家人持有。
我們現在合併第二張圖來看,可以發現雙北的空屋率低於10%,鄰近的桃園與基隆超過10%,但房價所得比幾乎只有雙北的一半。這說明了北部地區不是空屋不夠多,是人們不想住得離雙北太遠。若拿桃園當作例子,我們會發現桃園的房價也是跟交通設施有完全正相關,距離交流道與軌道建設超過30mins以上的地區,房價相較之下幾乎是一半而已。
若要增加雙北地區的空屋供應,擴大生活圈機能來看,只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條是擴大交通建設,把桃園南北多兩條軌道運輸串起來,讓人們可以用不到1小時的時間抵達雙北,不然怎樣打房都沒有用,需求就是在那邊。
另一條路就是工業區的30年計畫,也可以稱小型的區域平衡。從基隆到桃園,算是北部生活圈的範圍內,小型工業區還是很多,有不少閒置工業區土地沒有開發。這些工業區土地不是沒人要租,是地主不想要租,他們想要的是變更地目,等待政府的大型開發案,一次賺他個十億八億,所以寧可閒置,組團體遊說政府開發,也不肯出租。
這不是不可能,馬英九時代還真的讓步過,桃園航空城就是一個典型案例,先畫了大餅,規劃未來是自經區,讓每個地主都寧可等,也不要出租土地。這有兩個副作用,一個是閒置土地與廠房太久,形成治安死角,另一個是人口被推到市區,更加擁擠。
解決方案是,推動工業區土地閒置稅,沒有出租超過一定時間,就課以重稅。逼地主將土地活化使用,即使短期倉儲出租也得做。目的在於,讓工業區重啟機能,增加勞工就業機會,一旦工作機會變多,相關消費店家也會變多,10年後就會有勞工住宅的需求,依法規就得要設立學校跟公家機關。也就是我上一篇提到的產業聚落發展模式,只是這次由政府側面推動。
對地主來說不見得是壞事,長期出租會有固定收入,而20年後產業聚落興起,白領階級會推動此區的住商發展,屆時順水推舟參加都更,轉成住商大樓,也可以達到原本的目的,只是花很久時間而已。但就以國家整體角度來說,總比硬劃設開發區,吸引大量投資客炒房,然後賣不掉形成鬼城,還卡住大筆資金無法流動來得好。
不過,以上的說法是著眼在北台灣的開發,國家整體角度來說,國土規劃與區域平衡會比較好。像是柯文哲說甚麼首都生活圈,基本上就是只講好的不講壞的,世界上的大都市多是自然形成,在區位適合的條件下茁壯,洛杉磯整個生活圈將近3分之1個台灣,溫哥華人口只有雙北一半,生活圈面積兩倍以上不止。
要拿東京都當例子,也得看看人家周邊支撐的衛星都市有多少,地理環境與交通如何,以現在的狀況來說,台北人應該積極的開發金山、萬里、瑞芳與八里吧?怎麼看來沒多少人提過的樣子,更不要提多丘陵地形的困難。要弄首都生活圈,更快速的方法倒是有一個。
遷都到台南,把雲嘉南高全部整合進去。平原遼闊不用說,有足夠的地方夠我們玩模擬城市與鐵路大亨,重新設計規劃一個超巨大的新首都,保證花的錢會比把北部丘陵地弄成世界奇觀來得省。不想圖利南部人,那不然遷都到我老家桃園,還沒開發的空地比台北市多的多,平坦又不會遇到火山跟地震危險,重新規劃的潛力鐵定高於台北,為何不?
咳咳
我的意思是,囤房稅跟首都生活圈這些,長期效益遠遠不如你新都市開發,以及國土重劃。中期來說,拉多條軌道建設,輕軌啥米都好,延伸到新北的偏鄉或是桃園的沿海區,都還有促進區域發展的效果。就算短期好了,你不如成立物業管理中心,把大量租房統一管理,或是發放年輕夫婦或是單身的租屋津貼,也還是比單純打房來得快。因為就算現在台北市房價腰斬,年輕朋友還是買不起。
除非我們要共產主義,直接宣布每人最多持有1間房,超過的就沒收,公家配發給大家,要嗎?
嘉 家 房屋 591 在 陳泰源-專任約房仲的斜槓人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191118蘋果 永福樓舊址打5折租給NET 月租320萬 租約12年
空租8個月的北市東區永福舊址確定出租,連鎖服飾店NET向《蘋果新聞網》證實,以月租320萬元,租下1至3層樓、租期12年,上周五簽約,預計明年初營運;永福樓是「東區林家」——林式霽家族所擁有,整棟曾開出最高600萬元租金,之前曾與藥妝店「驚安殿堂唐吉訶德」、「德風健康館」洽談都鎩羽而歸,本次租金打5、6折出租,市場人士評估,是大坪數店面的合理偏低價格,但是否會帶動東區降價,仍有待觀察。
黃政嘉/台北報導……↓
NET副總經理孫維鈞向《蘋果》透露,和永福樓房東談至少2、3個月,約一周前完成簽約,以月租金320萬元租下永福樓,租期12年,「房東看重企業形象及穩定租約。」
孫維鈞表示,因NET商品種類多,需大坪數面積營運,因此選擇租下永福樓1至3樓共600多坪,320萬元算合理的租金價格,可以負擔,對東區市場還是很有信心,倒不是外傳的東區另間忠孝一店要收才租下,未來有可能3間店同時營運,永福樓據點將成為NET東區旗艦店,預計明年4、5月開幕。
台灣房屋智庫經理陳炳辰表示,NET用月租320萬元租下永福樓,議價空間相當漂亮,對比市場傳永福樓整棟600萬元租金,換算單坪租金5300元,相當打了5至6折,這算是大坪數店面的合理偏低價格,看得出來NET拿捏市場行情的眼估相當準確,NET算是在地平價品牌,除了台灣人,外籍移工也是主力客群之一,有能力積極展店、再下一成。
陳炳辰分析,此次永福樓租金下修空間相當大,不過東區房東多數在租金價格仍較堅持,因此下修狀況可能只是個案,是否因為永福樓找到新房客而有助改善東區空店狀況,還須觀察,假如將來同樣有許多平價店面進駐東區,帶動市場下修租金,那可能也將改變東區的國際品牌高價位消費習性,調整到平價消費趨勢。
東區商圈空店潮嚴重,營業40年的江浙餐廳永福樓也不堪負擔逾600萬元租金,選在今年2月24日歇業,永福樓公關當時對外透露歇業主因「在於租金成本難以負荷」。
永福樓舊址位忠孝東路四段59號2及3樓店面,持有人皆是同位林姓房東,即世居當地100年的「東區林家」——林式霽家族,仲介指出,林姓房東除擁永福樓2~3樓店面200坪外,還持有包括過去是SASA美妝店、葡吉小廚等的1樓店面,總面積共600餘坪,3棟樓月總租金約可達600萬元。
據了解,林姓房東和連鎖服飾店NET主富服飾公司談了1個多月後,終於在前日(15 日)談妥簽約,「和NET簽約的是林家物業管理公司,百分百確定由NET租下,同樣租下3層樓,租金多少沒有透露,應明年年初就會營運」。
美商ERA易而安不動產大安營業處資深經理陳泰源表示,NET簽約租金約320萬元,相較之前市場傳永福樓租金約600萬元,相差近280萬元。永福樓空租至今至少長達8個月,以320萬估算,林姓房東少賺2560萬元。
陳泰源分析,NET選擇租下永福樓,除了價差因素,也可能是東區現階段沒有同樣大坪數條件的更好標的,尤該地段廣告曝光效益相當好,儘管很多國外快時尚品牌都已撤走東區,但NET是在地平價老品牌,佔信賴感優勢,加上NET租下該地後,其他附近據點若租約到期,也可同時整併於此營運。
永福樓新房客在外界關注下,傳聞不斷,像今年7月傳日本知名藥妝店「驚安殿堂唐吉訶德」挑中永福樓舊址,作為進軍台灣首店據點,但後來傳管委會拒絕配合店家設置手扶梯,計畫因此胎死腹中。
《蘋果新聞網》日前底走訪永福樓舊址,現場大門敞開,所有家具已經搬空、裝潢全部拆除,室內呈全毛胚狀態,當時正有工人在做天花板管線工程,該大樓保全說,永福樓撤走後就陸續有工人進來做裝潢補強。
而9月再傳由東禾生物科技公司「德風健康館」以8折價的520多萬元租下,但業者當時向 《蘋果新聞網》否認表示「沒有承租永福樓,內部也沒聽說這個消息」。知情人士透露,賣德國百靈油的「德風健康館」,也是卡在永福樓硬體設施如電扶梯、樓梯、外觀招牌及管委會規約等問題,無法滿足業者需求,所以沒有租成。
第一太平戴維斯研究部資深協理丁玟甄則表示,「德風健康館」因有公關否認承租,應是烏龍,東區商圈2014年曾出現店面每坪月租逾新台幣2萬元高價,永福樓在巔峰時期的月租達到700萬元也不無可能,現在價值可從1樓1.5萬元、2樓6至8千元、3樓3至4千元來推算。
丁玟甄觀察591房屋交易網待租店面,忠孝東路4段北面因較熱鬧,房東價格比較堅持,單坪約1.5萬至1.8萬元,南面價格則從1至1.4萬,下修到8千至1萬元。
東區商圈發展協會理事長、光武里里長韓修和表示,永福樓是東區指標性物件,此次降租找到新房客,外界都很高興,希望能因此活絡東區店面,不過關鍵還是要在地房東一起降租,才可能有效改善空店狀況,從今年5月開始,當地房東就有調整降價租金,像大安路一段的單坪平均行情從原本8千~1萬元,降到約5千元。
新聞網址→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91118/1664647/
部落格網址→https://taiyuanchen1223.blogspot.com/2019/11/191118-5net-32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