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太糟糕了,一開始都不懂。看熱鬧的我,知道什麼是京劇?京劇裡面還有張派?
2002年10月,從電影公司考進媒體當記者。一開始跑線是跑藝文線,舞台劇、廣播、音樂劇、京劇這些藝文類別都是我要負責的線路。也因此,當時我蠻常去一些表演藝術團體。那時候主管高愛倫還問我說,來當記者,但不能分配給我擅長的電影是可以的嗎?想想能接觸不同產業也是很迥異的人生體驗。我怎麼可能對長官說不可以?
如果不是那個階段有跑過這些產業,可能我就過於侷限每秒24格的影像真理。舞台劇、音樂劇、京劇等這些台上的表演活,可是一場場不能NG的一鏡到底。所以我更佩服台上演的、唱的,台上那一分鐘,何止是台下十年功?
京劇裡面有一派叫做張派,是於50年代後期,由張君秋先生所創。從70年代之後正式基本定型,業內人士都說,張派是繼四大名旦之后,在整個旦行中最有影響,而且流傳最廣的流派。四大名旦大家至少都聽過梅蘭芳,另外三位則分別是程硯秋、尚小雲與荀慧生。(其實還有一位當時影響力很大,叫做徐碧雲)
由於張君秋先生的音色清澈與音域表現幅度大,被外界認為他能綜合四大名旦的特色,所以後來張派桃李滿天下,也難怪能引發後代這麼多傳人緬懷了!兩岸在傳統戲曲上的交流一直很深厚,當年台灣戲曲迷們透過電台播放學唱,讓張老師格外看重這份兩岸文化情,還希望自己的子弟兵要來傳授技巧,影片中也有兩岸在這疫情階段,無緣碰面交流,透過視訊軟體研討,足見喜愛戲曲迷那道內心熱情之火。
#梨園雅集
#兩岸京劇名家張派經典折子戲專場演出大揭秘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四 大名 旦 特色 在 杰朗仕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漢方壺
明代周高起《陽羨茗壺系·雅流》記載:「邵文金,仿時大彬漢方,獨絕」。又:「徐友泉,名士衡,....予嘗博考厥制,有漢方、扁觶、小雲雷.....」。漢方式盛行於乾隆年間,一直延續到清末,至今不衰。清代華鳳翔、徐飛龍、壺痴等都有漢方壺傳世。
漢方壺是方形紫砂器中經典的一式,據資料記載,早於明有出現,被廣泛製作的時期是清中期以後,漢方多大壺,兩側面留白,全身裝飾滿彩,畫工們以高檔的胭脂水兒等釉料輔以精湛的繪畫功力進行裝飾,作品大多盡顯盛世之奢華,也有僅以展現漢方壺之雄偉大氣的素漢方,用料粗獷、線條挺拔俊朗。
嘉慶、道光之後的漢方壺,由滿彩逐步過渡到點彩、無彩且用料低端......與滿清後期國力衰敗之狀況不無關係。
歷代傳器:
明 四方壺
鎮江博物館藏,壺呈長方形,腹略鼓,腹徑大於底徑和口徑,失蓋,斷柄。方形長流,流口略低於壺口,腹內流孔為長條形,孔長4.2cm、寬O.4cm。壺平底,淺挖假圈足。底心有一圓形戳記款,款字不識。1973年鎮江市林隱路瓷廠基建工地出土。
天香閣鋪砂漢方壺
天香閣主人路邁,於崇禎7年甲戊(1634)年起,在西施故里當過三年知縣,以沾染了西子的「國色天香」而敢以「天香」為閣名,且升遷了吏部郎中。
此壺作漢方壺式,意態樸雅,剛柔兼顧,線面分明,底「天香閣」。
清 澹然齋漢方壺
澹然齋,據考為清皇族齋號。多用於乾隆、嘉慶兩朝名貴紫砂壺印款。北京故宮博物館亦藏有澹然齋圓壺一件。
清早期 荊溪澹然齋制爐鈞釉漢方壺
壺以紫砂為胎,外壁滿施爐鈞釉,釉色層次豐富,流淌自然,如飛絮漫天,絢麗多姿,是傳世不多的紫砂胎爐鈞釉代表作。壺底心模印「荊溪澹然齋制」篆書印章款。
爐鈞釉是雍正年間創燒的一種低溫釉色,由於釉面具有仿鈞窯的特色,所以被人們稱為「爐鈞瓷」。唐英《陶成紀事碑》載:「爐鈞釉,色在東窯與宜興掛釉之間,而花紋流淌過之。」紫砂胎爐鈞釉,乃先將紫砂「本燒」成品,再行上釉,色彩豐富,一般稱作宜鈞,此壺即為個中佳例。
清中期 紫砂泥繪「高士賞月」漢方壺
「荊溪華鳳翔制」款
此壺壯碩大氣,呈扁方形體,壺流呈四方狀,並以四分之三平貼壺身,把圈寓方,鈕為橋梁式,蓋身平面皆正方,向下愈來愈闊,壺蓋密壓蓋口吻合。壺身一側泥繪高仕倚松觀月,另一側泥繪竹石圖。壺體端莊肅穆,氣息高聳大度,雄渾肅穆,是清代典型流行壺式。圈足內有篆書款識底鈐「荊溪華鳳翔制」印款。漢方壺乃紫砂古式,明代周高起《陽羨茗壺系·雅流》:「邵文金,仿時大彬漢方,獨絕」,徐友泉亦有此樣式作品。漢方式亦盛行於乾隆年間,承上啓下。
清乾隆 礪成 《漢方壺》
此壺為「礪成」之器,不僅泥料為上品,其工手亦一絲不苟,內外如一,通體協調大度,尤其把手與流水的處理真是大家手筆,是一件值得珍藏與把玩的遺器。
漢方壺式是紫砂壺中歷史最悠久的傳統造型之一。「陽羨茗壺錄」記載:邵文金,仿時大漢方獨絕,徐友泉亦制漢方,清代華鳳翔、徐飛龍等都有漢方壺傳世。時至今日,仍有紫砂藝人製作此款式。上世紀八十年代,宜興紫砂工藝廠也曾生產過漢方商品壺。
礪成,有人說姓陳,但名不見經傳這並不奇怪,古人寫書想必只能寫聽到和看到的事和器。四百年間紫砂藝人何止萬千,多有遺漏,當在情理之中。流傳有序,固能其好,典籍實名,只為器佳,仍不失為寶。
這把漢方壺第一眼看到就有震撼的感覺,我是專做方壺的,在微細品讀後,一個字「服」,五體投地的服。
以我之見,此壺當是清初之器,確切地說應該在乾隆早期。採用的是調砂成型工藝。調砂、鋪砂為紫砂器身體裝飾。就是精選本山綠泥礦石,人工敲碎後篩選其中的20-40目的顆粒或摻和泥中成輔設器表,固是人工敲擊,有面帶角,既咬得住又顯見。但調砂的用砂量遠大於鋪砂,可以在紫砂傳器中調砂器的數量必定少於鋪砂器。
這把壺器形碩大無論用料還是製作都是上乘,大氣,陽剛,壺身飽滿卻不臃,角線有力而不銳,剛柔相濟拿捏得恰到好處。壺咀一反常態的扁方形而且像一條葫蘆,是否寓意福祿也未必可知,或另有他意值得探究。壺內也修飾得一絲不苟這在常器中是不多見的。
可以想見,礪成一定是當時的一位制壺高手而這把壺必定是達官貴人的定製品,絕對是礪成的精心之作。
迄今為止,在我可接觸到的近千件紫砂傳器中,把它列為十大名壺之一毫不為過,當然這是一家之見,蓋口雖略有瑕疵但仍不失為經典之器,套用顧景舟先生的話:「是一件經得起推敲的作品。」
清道光 瞿子冶銘申錫制段泥漢方壺
「申錫」、「茶熟香溫」、「子冶」、「千石公侯壽貴,許槤」款
這件瞿子冶銘申錫制段泥漢方壺,系紫砂文人壺之典型。壺以段泥製成,古樸典雅,壺身有子冶行書銘文「旦夕暢飲三杯,身心了無一事」,茶禪一味,耐人賞玩。另一面則許槤隸書仿漢磚文「千石公侯壽貴」, 後以木模壓制「許」、「槤」連珠印款,金石意十足。子治申錫合作壺多見於博物館收藏及資深收藏家秘玩,茶禪一味,耐人品玩,因此更顯得彌足珍貴。1987年台灣出版的《宜陶之旅》一書中收錄有此壺。
瞿應紹(1780-1849):字子冶,一字陛春,號月壺,晚自號瞿甫,又署老冶,壺公冶父。善畫竹,又擅篆刻,好刻竹於紫砂壺上,尤善制砂胎錫壺,常與楊彭年、申錫合作。
申錫(清道光-咸豐):字子胎。善用段泥,清代宜興壺藝的後起之秀,壺底印款「茶熟香溫」。
許槤(1787-1862):清朝學者,浙江海寧人。道光十三年進士。歷官直隸知縣、山東平度知州。吏事精敏,公余不廢學,致力於文字之學,以六書名其家,兼善篆隸書。
四 大名 旦 特色 在 天下雜誌video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姊的前輩們】顧正秋
前輩們常說,三年可以出個狀元,但十年未必能出一個很好的演員。顧正秋在京劇界「青衣祭酒」地位,數十年更無可取代。
十一歲就在劇校習藝的顧正秋,被視為梅(蘭芳)派傳人,更兼容四大名旦之長,發展出獨特風格的「顧唱」。梅(蘭芳)派表現人生繁華,而程(硯秋)表現人生委婉。而顧正秋則是結合兩者特色,開拓出自己的藝術語言。
她外表看起來柔柔的,實際上卻很剛強。她一生歷經曲折的生命經驗,不僅豐富了京劇藝術,也在貧乏的年代,豐富了台灣人民的精神生活,成為大家共同的記憶。
──影片出自《天下雜誌》1999年拍攝〈為台灣逐夢的人〉紀錄片
●世界已步入「姊」的時代,柔性領導力崛起。「天下雜誌video」推出【姊的前輩們】系列影片,帶你回顧台灣歷史,有哪些「姊」的先行者,挺身而進、創造改變?
#姊的時代 #she時代 #女力 #性別 #姊的前輩們
--------------------------
★★★★★現在前往官網:http://www.cw.com.tw/video
★★★★★立即加粉絲團:http://bit.ly/1qiTLso
讓我們用敏銳的鏡頭與細緻的影像,更多有影響力的報導,與您一起守護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