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明天要記得去投票喔⭕️ 圖文不符
來學選舉相關英文👇
✅總統 president
✅立法委員 legislator
投票日當天,一定要記得攜帶投票通知單(voting notification)、身分證(identification card / ID card)、印章(stamp),才能到投票所領取選票(ballot paper)。
✅候選人 candidate
Which candidate do you support?
你支持哪一位候選人?
✅政黨 (political) party
執政黨 (ruling party / governing party)、在野黨(opposition party)。
✅競選 run for
「run for」是競選、角逐的意思,若要表示「競選 xxx 職位」,則在 run for 後面加上職稱,例如:
He's running for mayor again this year.
他今年再次競選市長。
✅競選活動;宣傳 campaign / 凍蒜 win the election
campaign 專指與政治、商業、軍事有關的活動。
而在競選活動中,常聽到的「凍蒜、凍蒜、凍蒜…(台語)」,英文你可以用 get elected、be elected 或 win the election 表示。
✅其他競選活動單字:
選舉造勢大會 (campaign) rally
掃街拜票、拉票 street canvassing / campaign door to door
拜票;拉票 solicit votes / shake hands and kiss babies
死忠粉絲 diehard fan
樁腳 vote captain
✅NG 行為
賄賂 bribe
回扣 kickback
賄選;買票 vote-buying
關說 lobby
走後門 pull strings
抹黑 smear / malicious attack / slander
本文出自 經理人
回扣台語 在 KaL-EL Sport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分享專業好友音樂人的文章。
美國黑人文化你一定要知道,他不只是美國的事,往往和你身邊的事物有著類似的情形。
今天就是美國總統大選了,在這個時候一定要推薦這部由Netflix出資拍攝的紀錄片《13TH》(憲法第十三條修正案),看完你會了解幾件事:
一、為什麼黑人應該要反對川普(而希拉蕊也沒好到哪去)
二、這陣子在吵的「Black Lives Matter」運動到底在做什麼,而為什麼「黑人的命是命,別人的命也是命啊」這種反對語句並未觸及這個運動的核心
三、犯罪如何被定義、商人與政客如何利用犯罪來取得政治資源與實質利益,少數族群如何因此不斷被迫害
這部片的內容當然不輕鬆,但是我非常希望高中大學老師們可以給你們的學生觀賞(不知公播怎麼解決就是),父母可以找孩子一起看。正因為我們不住在美國,比較容易在客觀的角度去思考、甚至延伸聯想運用到我們社會的狀況。廢死、同性婚姻、小時候說台語會被罰錢、通姦罪、毒品、土地開發,很多道理都是共通的。
--
如果各位對電影史稍微有點認識,那也許知道距今一百年前有部重要的電影《The Birth of a Nation》(一個國家的誕生),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就在今年也有一部同名的新拍電影上映。兩部電影,同個名字,恰恰代表完全相反的視角。一百年前的那部《The Birth of a Nation》,講述19世紀南北戰爭時期的美國,以白人的角度來述說黑人帶來的威脅,而白人該如何從中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國家,歷史上有名的三K黨(Ku Klux Klan,簡稱KKK)在片中如同英雄般被歌頌。反之,今年上映的《The Birth of a Nation》改編自著名的反叛奴隸Nat Turner的故事(台灣出版社「自由之丘」有翻譯出版,名為《奈特杜納的告白》),同樣在19世紀,卻是黑人的角度描寫Nat Turner如何帶領一群奴隸發動叛變的故事。
當奴隸制度宣佈廢止後,白人與黑人同時陷入經濟困難,前者失去了資產(奴隸),後者則甚至本身就是沒有經濟能力。可以想像把一大群無業遊民放到街上會發生什麼事嗎?他們只能犯罪,就算不犯罪事實上也容易成為執法單位提防監視的目標,最後乾脆直接立新法、以打擊犯罪為口號,把這些原本無辜的人也通通抓去關。應運而生的,是監獄成為一個產業,是假釋也可以成為一個產業,利用剝削受刑人獲取龐大的利益,而這樣的收益受到廣大納稅人的支持。記得經典電影《The Shawshank Redemption》(刺激1995)裡,典獄長就是假借社區服務之名,搶了工程單位的生意且私下收回扣;而同樣是Netflix出品的Marvel影集《Luke Cage》(盧克凱奇)中,受刑人也被捲入地下的格鬥經濟中。所謂的「憲法第十三條修正案」,當中明文書寫「在合眾國境內受合眾國管轄的任何地方,奴隸制和強制勞役都不得存在,但作為對於依法判罪的人的犯罪的懲罰除外」(引自維基百科),這個條文的問題在於,奴隸制度雖然表面上消失了,卻在受刑人身上復活過來,並且把更多的人也拉進這個奴隸系統裡吞噬殆盡。
美國從尼克森、雷根、到柯林頓當政時期,一直不斷地強調對抗犯罪,然而人們卻不大過問,犯罪究竟是什麼樣的概念?為什麼更生人重回社會的比例如此地低?為什麼吸毒這樣傷身的行為不被視為健康問題而是當做犯罪處理?而許多人至今還要大力呼籲大麻比吸菸健康?這些白人掌權者在同樣的「罪行」上,更大力打擊黑人,將黑人嫌疑犯的影像在電視上公開播送,就與百年前的《The Birth of a Nation》一樣,把黑人(尤其男性)視為潛在的犯罪因子,也以此為藉口對付眾多黑人民權運動者,包括大家都知道的金恩博士與麥爾坎X。這樣的政治策略總是很有用,人們希望毫不思考地把看似罪犯的他者丟進監獄,已經「被設計形象」也「被設計罪行」的黑人生命就在當中遭到無情的對待,一如垃圾。各種難以想像的法案來加強這個新的奴隸制度,比方柯林頓提出的「三振法案」(第三次重罪累犯從重量刑)。人們總會說,難以想像以前會有奴隸制度,何以人們會做出種族隔離這麼荒謬不人道的事情;但是事實是,這些事依然發生在我們週遭,而少有人發覺當中有什麼不對勁。
近年大量的黑人遭白人殺害事件,充份表現這些號稱為打擊犯罪所做的設計已經失控,當白人警察開槍射殺那些無需置於死地的黑人,他們所持的理由竟是「那是個黑人男性」,足見黑人這種長年結構化、羅織出的犯罪形象深植人心。「Black Lives Matter」運動從不是講求黑人至上,而是希望大眾回頭來檢視這樣的結構產出的每一個黑人生命史,真正能體會人人平等的意義。就如片中所說,在今日的美國「如果黑人的生命能受到重視,那就表示所有人的生命都受到重視了」。
回扣台語 在 BRIE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天就是美國總統大選了,在這個時候一定要推薦這部由Netflix出資拍攝的紀錄片《13TH》(憲法第十三條修正案),看完你會了解幾件事:
一、為什麼黑人應該要反對川普(而希拉蕊也沒好到哪去)
二、這陣子在吵的「Black Lives Matter」運動到底在做什麼,而為什麼「黑人的命是命,別人的命也是命啊」這種反對語句並未觸及這個運動的核心
三、犯罪如何被定義、商人與政客如何利用犯罪來取得政治資源與實質利益,少數族群如何因此不斷被迫害
這部片的內容當然不輕鬆,但是我非常希望高中大學老師們可以給你們的學生觀賞(不知公播怎麼解決就是),父母可以找孩子一起看。正因為我們不住在美國,比較容易在客觀的角度去思考、甚至延伸聯想運用到我們社會的狀況。廢死、同性婚姻、小時候說台語會被罰錢、通姦罪、毒品、土地開發,很多道理都是共通的。
--
如果各位對電影史稍微有點認識,那也許知道距今一百年前有部重要的電影《The Birth of a Nation》(一個國家的誕生),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就在今年也有一部同名的新拍電影上映。兩部電影,同個名字,恰恰代表完全相反的視角。一百年前的那部《The Birth of a Nation》,講述19世紀南北戰爭時期的美國,以白人的角度來述說黑人帶來的威脅,而白人該如何從中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國家,歷史上有名的三K黨(Ku Klux Klan,簡稱KKK)在片中如同英雄般被歌頌。反之,今年上映的《The Birth of a Nation》改編自著名的反叛奴隸Nat Turner的故事(台灣出版社「自由之丘」有翻譯出版,名為《奈特杜納的告白》),同樣在19世紀,卻是黑人的角度描寫Nat Turner如何帶領一群奴隸發動叛變的故事。
當奴隸制度宣佈廢止後,白人與黑人同時陷入經濟困難,前者失去了資產(奴隸),後者則甚至本身就是沒有經濟能力。可以想像把一大群無業遊民放到街上會發生什麼事嗎?他們只能犯罪,就算不犯罪事實上也容易成為執法單位提防監視的目標,最後乾脆直接立新法、以打擊犯罪為口號,把這些原本無辜的人也通通抓去關。應運而生的,是監獄成為一個產業,是假釋也可以成為一個產業,利用剝削受刑人獲取龐大的利益,而這樣的收益受到廣大納稅人的支持。記得經典電影《The Shawshank Redemption》(刺激1995)裡,典獄長就是假借社區服務之名,搶了工程單位的生意且私下收回扣;而同樣是Netflix出品的Marvel影集《Luke Cage》(盧克凱奇)中,受刑人也被捲入地下的格鬥經濟中。所謂的「憲法第十三條修正案」,當中明文書寫「在合眾國境內受合眾國管轄的任何地方,奴隸制和強制勞役都不得存在,但作為對於依法判罪的人的犯罪的懲罰除外」(引自維基百科),這個條文的問題在於,奴隸制度雖然表面上消失了,卻在受刑人身上復活過來,並且把更多的人也拉進這個奴隸系統裡吞噬殆盡。
美國從尼克森、雷根、到柯林頓當政時期,一直不斷地強調對抗犯罪,然而人們卻不大過問,犯罪究竟是什麼樣的概念?為什麼更生人重回社會的比例如此地低?為什麼吸毒這樣傷身的行為不被視為健康問題而是當做犯罪處理?而許多人至今還要大力呼籲大麻比吸菸健康?這些白人掌權者在同樣的「罪行」上,更大力打擊黑人,將黑人嫌疑犯的影像在電視上公開播送,就與百年前的《The Birth of a Nation》一樣,把黑人(尤其男性)視為潛在的犯罪因子,也以此為藉口對付眾多黑人民權運動者,包括大家都知道的金恩博士與麥爾坎X。這樣的政治策略總是很有用,人們希望毫不思考地把看似罪犯的他者丟進監獄,已經「被設計形象」也「被設計罪行」的黑人生命就在當中遭到無情的對待,一如垃圾。各種難以想像的法案來加強這個新的奴隸制度,比方柯林頓提出的「三振法案」(第三次重罪累犯從重量刑)。人們總會說,難以想像以前會有奴隸制度,何以人們會做出種族隔離這麼荒謬不人道的事情;但是事實是,這些事依然發生在我們週遭,而少有人發覺當中有什麼不對勁。
近年大量的黑人遭白人殺害事件,充份表現這些號稱為打擊犯罪所做的設計已經失控,當白人警察開槍射殺那些無需置於死地的黑人,他們所持的理由竟是「那是個黑人男性」,足見黑人這種長年結構化、羅織出的犯罪形象深植人心。「Black Lives Matter」運動從不是講求黑人至上,而是希望大眾回頭來檢視這樣的結構產出的每一個黑人生命史,真正能體會人人平等的意義。就如片中所說,在今日的美國「如果黑人的生命能受到重視,那就表示所有人的生命都受到重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