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匱乏的時代,隨著時間推進匱乏反而變的巨大。
希臘哲學家克拉克力圖斯說:“人類精神”,意思是“性格就是命運”。
是性格決定命運?還是命運決定性格?
從另一個角度看,我們對自己的性格是來自於「自我了解」?還是別人的口述?
別人口述是來自於客觀還是個別主觀感受?我們總是從別人嘴裡「看到自己」。
所以「我是誰」是恆久不變的問題,不停止的追尋。
榮格說:「當一個內在處在無意識時,它會對外顯示像命運一樣的呈現」。所以命運與性格是因果關係。
我們人生中所經歷的挫折是內在意識呈現的投影。
意識不是一個發聲系統,意識反映在「事實、具體」。性格相對比意識明顯被注意看到。
四元素是構成物質世界的重要基礎,尤其以「水」為生命主要的來源,沒有水萬萬不能。
四元素彼此之間相互運動、運作,無形的風、水元素利用火、土有形具象的元素顯示。占星符號的語言引導我們如何瞭解行動、語言的背後真正的意念、意識、情感,四元素揭開了所有星座、行星配置的基調。如何解釋這樣的基調,才能將星盤行星配置分析的明確。
https://forms.gle/vL3ycyrddP4tLLsQ6
連結內附有課程說明音檔以及收費方式及費用
請一定要聽過音檔瞭解@課程收費方式
十月十五日晚上正式上線,歡迎報名 #認識真實的自己
同時也有1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佛誕除了放假,大家留意一下日常生活,可能都會用上「色即是空」、「五蘊皆空」等佛學術語。這次找來哲學團體「好青年荼毒室」的兩位室友鹽叔和白水傾佛偈,白水直言由細到大都覺得佛學比儒、道等中國哲學有型,鹽叔也同意佛家很多古怪名詞引人入勝,各位讀者不妨趁佛誕一起跟荼毒室了解佛學的魅力。 佛學有不同門派,我們...
「因果關係哲學」的推薦目錄:
- 關於因果關係哲學 在 台北 . 故事說占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因果關係哲學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因果關係哲學 在 我是賀禎禎 - 攝影教學 & 自助旅行 & 數位生活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因果關係哲學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因果關係哲學 在 快樂大學Happiness University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因果關係哲學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因果關係哲學 在 鳴人堂- 【哲學分析可以解釋因果關係嗎?】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因果關係哲學 在 因果關係存在嗎?怎樣才算因果關係?老師是不是又中? 知識 ... 的評價
- 關於因果關係哲學 在 休謨- 【哲學教室】(54)因果關係只是主觀的聯想? 為人敦厚 的評價
- 關於因果關係哲學 在 因果关系的本质是什么?因果性在三个领域的应用【小播读书】 的評價
- 關於因果關係哲學 在 【摧毀世界觀的哲學觀念】#1 休謨論因果 - YouTube 的評價
因果關係哲學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思考框架是創造力背後的推手
我們心中,本來就有各式各樣的思考框架,我們思考的方式就是如此。這些思考框架有的簡單、有的複雜,有的精確、有的粗略,有的美麗、也有的邪惡。但不論如何,都會呈現現實的某些面向,協助我們提出解釋、抓住重點,做出決定。
例如,民主制度是一種思考框架,而君主制度也是一種思考框架。在商業產業上,精實生產(lean manufacturing)是一種思考框架,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即「目標與關鍵結果」,因英特爾與谷歌的先後採用而聲名大噪)也是一種思考框架。宗教是一種思考框架,世俗人文主義(也就是不信神的道德觀)也是一種思考框架。法治是一種思考框架,「強權即公理」也是一種思考框架。種族平等是一種思考框架,種族主義也是一種思考框架。
在我們的種種推理上,思考框架不但是重要基礎,而且應用極為廣泛。近幾十年間,從哲學到神經科學,各式各樣的領域都曾研究人類的思考框架,只是用來描述的術語有所不同,包括:模板、抽象概念、再現(representation)、基模等等。
時至今日,不論是硬科學或社會科學領域,多半都已經接受「人類透過心智模型來思考」的概念。只不過,這其實是相對晚近的概念。在二十世紀初,多半還只有哲學家在思考「人類如何思考」的問題。佛洛伊德對大腦的奧祕深感興趣,但他是當時的例外,而非常態。到了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像是卡西勒和維根斯坦等哲學家,則是以心智所操縱的符號與語詞為基礎,以此來認識心智。這確實是邁出了一步,讓人以更理性的方式來瞭解「認知」,但一切仍然只是理論,沒有實證。
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開始有實證科學家研究人類的心智—心理學家接手哲學家的研究,特別是開始思考大腦內部的認知過程。一開始,學者認為認知過程就像是嚴格的邏輯運算,但實證研究並無法支持這種論點。大約在1970 年代,「心智模型」的概念開始流行,眾人也開始認為人類的推理並非邏輯形式的運作,而更像是在模擬現實:我們評估各種選項的方式,是去想像可能發生的種種情況。
如今,這種觀點已經由許多心理學家與認知科學家經過眾多實驗得到證明。近年來,由於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能夠即時視覺化呈現受試者的腦部活動,就連神經科學也踏入了這項研究領域。舉例來說,研究顯示,人類構思未來的時候,會啟動那些和空間認知與3D 思考相關的大腦區域。可以說,其實就是在有目的、刻意的做夢。
這項研究成果,讓我們對人類如何思考的理解,開始默默改變,瞭解了心智模型是人類認知的基本構件。不論我們任何的所見、所知、所感、所信,都始於我們對宇宙萬物的思考方式。我們如何理解世界,會受到我們「相信」世界如何運作所影響,包括:事情為何會發生、未來會如何發展,以及如果我們採取行動之後又會如何。
.
▍「解釋」帶來的好處
因果框架要求一切必須有說得通的解釋,這點除了讓我們得以歸納類推,也讓我們得以學習。這是一項重要特點,而且也是一項相對較新的發現。一般來說,學習是發生在得到資訊的時候—聽到老師講課、看到書上的描述、或是學徒動手修修補補的時候。但在做因果解釋的時候,那位提供資訊和解釋的人其實也在學習。這項觀點是由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倫布羅佐(TaniaLombrozo)提出,她是這個學術領域的熠熠新星,引領著一套關於「解釋」機制的新科學。
倫布羅佐從大學時期開始,就發現不論在心理學、社會學、哲學,處處可見關於解釋的想法。雖然這似乎就明擺在眼前,但事實證明,關於「解釋」這件事本身,科學界的研究都還不夠深入。舉例來說,為什麼我們會覺得某些事值得解釋、又有某些事不值得解釋?解釋能讓我們如何有所成就,或者如何讓人誤入歧途?倫布羅佐的研究從心理學和哲學出發,填補了一些我們關於解釋的知識空白。
倫布羅佐對於「透過解釋而學習」的研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實驗中,倫布羅佐請成年受試者看看兩群來自外星的機器人,分別名為glorp 和drent。兩群機器人各有不同的顏色、體型、腳部形狀的特徵,但受試者並不知道真正的重要區別是哪一項。實驗人員請一半的受試者去描述glorp 和drent 各有何特徵,而另一半則是要解釋glorp 和drent 各有何特徵。(兩群機器人都很可愛,但是真正區分的重點並不在於顏色或體型,而在於腳部的形狀。)
結果如何?比起那些只需要描述而不需要解釋的人,那些必須提出解釋的受試者,在找出真正區別之處的表現,明顯高出一截。倫布羅佐做了很多次實驗,結果都類似。她甚至也對小孩做了實驗,結果一樣:如果要小孩提出因果解釋,他們的表現就會更棒。
讓我們把這點再拉回來討論思考框架:我們用因果框架來解釋這個世界的時候,其實就是在學習,因此我們會更瞭解這個世界,我們也能產生更深入、更準確的見解。而且,向別人解釋這個世界,也能讓自己更瞭解這個世界。這項發現對教育和育兒來說,具有直接的意義:記得要小孩解釋他們推論的過程,而不只是要他們給答案。(這或許也有演化上的意義:比起其他不去解釋這個世界的動物,人類透過解釋的機制,也就學得更快、學得更多。)
這件事能帶來的好處,絕不只是知道怎麼區分glorp 和drent而已。人類從最早的時候,就開始想像出各種秩序的概念,在群星當中勾勒眾神的身形,將各種物種加以分類。小孩會花上幾小時,分類排列著自己的小車車、小布偶、樂高積木,還有萬聖節糖果(直到爸媽半夜偷偷來吃掉)。這種分類和重新分類的動作,靠的就是我們取得抽象概念、進行歸納類推的能力。
要是少了取得抽象概念的能力,我們就會覺得自己碰到的一切都是完全陌生,沒有任何一般法則能夠告訴我們該怎麼做。
.
以上文字摘自
《#造局者》
思考框架的威力
Framers: Human Advantage in an Age of Technology and Turmoil
.
作者:庫基耶, 麥爾荀伯格, 德菲爾利科德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昨天在贈書直播中,談到用過去經驗類比現在或未來未知的處境,是大腦很重要的工作。說真的,這項能力對我們活下來真的幫助很大。
然而,我們昨天也提到,這種思考慣性同時也造成了某些限制。尤其過去經驗本來就比較偏頗,這種慣性要調整,就必須經過有意識的自我教育。
「思考特定議題的時候,我腦海裡如果浮現越多人的立場,最後得到的結論就越讓人信服。」~漢娜鄂蘭
版面上的朋友們,因為常閱讀不同作者的智慧,所以特別能進行討論。這其實更有利於我們看到不同人的觀點,並且選擇適合我們的思考方式,而不只是因循故舊。
今天晚上沒有直播,明天晚上的直播,會再談談傳統教養跟自我傷害的關係。這實在是一種沉重的話題,錯用思考框架,讓我們代代相傳著創傷。
祝願您,能充實我們的思考框架庫,這是能有多元選擇的基礎之一!
因果關係哲學 在 我是賀禎禎 - 攝影教學 & 自助旅行 & 數位生活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想攝影137] 細說分鏡 Vol.14
🎥 影片時間連結:https://youtu.be/3XpWY8Xbe5U?t=189
🖍我所執著的,是隱藏在藝 術下,那些種種技術是如何決擇的故事
🖍故事,比起華麗的表象,更能吸引我的投入與專注
謝哲青在他最近的新書中,談到美國哲學家「華特、費學」,將人類的學名 Human Sapiens (智人),改為 Home Narrans (說故事的人),他的意思是處於資訊爆發、混亂的世界中,我們身處焦慮的時代下,總是想找著安生立命的社會位𠤤,依靠著我們心中相信的管道,無論是電視上的名嘴、還是網路上的網紅、意見領袖,或是功成名就的學者、政治家、企業家的一翻話,讓我們找到心靈上可以依靠的方向,因為上述這些人,在現今我們的社會中,是懂得如何化繁為簡、去無存菁並且用有力的表達方式,說出一套我們心中困境的出口 – 也就是透過「敘事」「說故事」的方式,將許多讓我們無解、擔憂的事情,化作「一切都有因果,同時也是趨吉避兇」。
🟥故事與說故事
會說故事的人,我真心覺得這些人的人生閱歷、經歷一定非常豐富,讓我們能超越時空,體驗到我們人生過去與現今無法置身的環境,越是很達得好,越能讓我們如臨現場。
🔹「故事」的呈現形式很多,口說故事、文字紙筆、圖像漫畫、動態影音等等,都是為了表達「故事」,而不同的媒體優缺長短也各有利弊,同樣的一套故事,會因表達形式的差異,產生與所謂的「原作」有著極大的落差,又特別是從小說改編成電影更常見這種狀況,族繁不及備載,大家心中一定有數,這裡也就不特別提,哪些小說改變成電影成為災難,或是變的更加出色。🔹
雖然我不大愛看小說,越厚、越多集的小說我更是離的越遠,而我偏愛影集、電影、短片來了解故事,少數我是因為電影拍的不錯,回頭去看小說的情況也是有的,雖然我知道有些電影與小說原著有所落差,但我會當作「這是另一份作品」方式來解讀它,再有興趣再多參考他人的心得比照一下。
最近,我更開始喜歡「10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讓我對一些從沒看過的電影,在短短時間下了解故事大綱與內容,這也不是最近才有,早在多年前的「古阿莫」就已經流行好一陣子,當然這種過於斷章取義的表現方式,自然無法讓人感受任何一部電影裡頭的醍醐味,但對於一些「有點興趣的電影,但沒有時間找來看」的我來說,偶爾看一看,當作消遺也是不錯,偶爾還會發現有趣的故事在裡頭。
「袁騰飛」Youtube 之前我很有興趣的一位「說書人」,可以把古今中外歷史講的活靈活現,怎麼同一件學生時期歷史考題,在他的嘴裡可以說出另一套觀點,足足吸引我的眼眼好幾分鐘不撇一眼,真的是蠻利害的說書人,只可惜一點,若要看他更精采、更完整的故事,那就要到另外的平台、加入會員、付費才能享受得到,我就少去他的頻道去追一追。
「老高」我想就不多說了,上百萬的訂閱人數,每集影片一推出,短短時間也有數萬人點擊觀賞,雖然有人批評他不過就是「會說話的內容農場」,也就是把別人的故事抄來變成自己的東西,確實我也這麼覺得,老高許多集談到的內容,我自己在很多地方也都看過、見過,無論是鄉野傳奇還是書本內容都有,但這點並不會折損我對老高的評價,因為能把 10 分鐘看完的故事,透過精彩的說書過程,搭配聲音、影片輔以說明,以及旁邊適時回應的小茉,更是讓 10 分鐘看完的故事,硬是說成 1 小時的節目,還不會讓你想要轉台,這點才是讓我覺得,老高真是個利害的說書人,不用透過多難的攝影、剪輯、打光等前製與後製技術,就能做到這樣子的成就,不簡單、不簡單。
到底是故事吸引著我們? 還是呈現方式讓我們願意停留下來? 還是必需二者兼具? 有沒有可能「呈現方式」讓故事更加生動重現,讓故事更加豐富? 也有沒有可能某些故事必需透過特定的呈現方法,才能讓我們更加溶入故事裡頭? 這些問題成為我最好奇的點
🟥照片與故事
前幾篇文章我提到,比起「照片的故事」,我更在意「照片故事背後的故事」,我覺得這是兩種不同的故事,前者迷人,後者讓人沉浸其中,若用小說、電影來比喻的話,精采的小說讓人打開視野,而作者的世界更是另一部作品,更加引起我的興趣。
參觀一些攝影展,或是經過一些攝影展出的場合,除了看看照片本身,底下的創作目的也是必需要要搭配一起看的,但如果作者在現場的話,與作者本身討論這些作品創作的過程,那更是精采。
🔹但絕大多數是沒有這個機會,我們最多參觀看看攝影展,甚至是「線上攝影展」更方便簡單,就算不是很有制度、規模、設計的線上攝影展,每天在看臉書各攝影社團裡,每個人分享作品,我們也可以視為一簡單的「線上攝影展」,但我覺得這樣子比較片段零碎,比較無法透過偶然看到的作品,就能了解一創作者真實創作的立場與心境,透過「實體的課程」,透過一創作者一連串作品創作心得分享,比較能讓在場各位,了解攝影、拍攝過程中,隱𫟖在照片、照片故事後的「故事」。🔹
正如我前篇提到,大多分享照片故事的「說書者」,我所見到的,絕大多僅是「描述照片現場發生的事情」,或是「心情分享 – 就是要這麼做就是好」等類似的說法,能聽到我希望得到的「照片故事背後的故事」,這樣機會並不多,如果一場 1 小時 20 張照片的分享會,能讓我聽到一張、二張,遠藏在照片裡頭更多的創作心路歷程,我就覺得「值得了」。
為何「照片故事後的故事」我更有興趣呢?
🔹因為「照片是記錄故事」,故事已經存在在那兒,已經是發生的事情,不會、也不容易改變,或是不再發生,就那麼一次,每一張照片故事就像是電影、小說讓我增廣見聞,絕對有的,但試著想一想,為何「故事就在那兒」,為何不會吸引我,或是更多人去拍? 不覺得這點比起「照片的故事」還要有趣嗎? 🔹
除了「已經發生存在的故事」,有的則是「創作一個故事」,但同樣的我會問作者「為何你會想拍這些故事」,而不會去太對「照片與其故事」琢磨太久,相同的邏輯我也會問自己「有些人會想創照這些故事,又為何我不想? 為何我覺得一些我自己創作的故事,別人覺得不有趣?」。
🔹我想得到暫時性的答案那就是「照片與其故事」一定與「攝影者、創作者」有一種神秘的連結與關係,才會讓我們與作品之間產生交集,這個交集才讓我更吸引我想去了解,希望進而發現隱藏在我心中沒發現的秘密,也就是更認識自己,了解為何我現在做的是什麼? 了解為何我喜歡、厭惡某些事物又是什麼原因。🔹
🟥攝影創作的取捨
用照片創作,背後的故事,無論是已經存在的故事,或是撰寫一個故事,而成就一張照片所需要的元素,依舊脫離不了那些攝影的基礎 – 曝光、構圖,每一個決定都影響這張照片的最後結果,那麼說說這張照片如何的創作 (How) 並不困難,而「創作目的」本身就是「Why」,這兩者的交集,我想就是「故事 Story」。
🔹比如說光圈大小直接影響景深表現,為何讓淺景深隱藏了部分事物,消失在主體前方、後方,不會無理由的隨意使用,當說明為何擇「大光圈」 (How),相信是背後有個原因 (Why),是為了眼不見為淨,淡化那些藏汙納垢的角落,或使得長年以來堆砌老舊的痕失消失在畫面中,使得觀看者判斷不出時間地點線索,讓這張照片遊走在過去與現在之間,簡單的觀念表達,這就是故事。🔹
光是一個變數,就有多種選擇,無論選擇為何,都是一個觀念的表達、都是一個故事,無分好壞,只有作者主觀的詮釋,以及觀者主觀多元的解讀,但若抱著更多一點問題,問著「為何選用的大光圈,讓部分線索消失是你這張照片故事的原因」,把問題再追問下去,就能更進一步深入創作者與故事之間的「連接」,而不會讓觀者停留在「看見作品、聽見故事」這層面,卻忘了「作者」在裡頭所扮演的角色,其實就是一個「說故事的人」,我想更了解這位「說故事的人」,而不僅於「照片的故事」就此滿足,通常那些「說故事的人的故事」,比起那華麗表像的作品,來得更有趣、更讓人有著深刻的記憶,再反過頭來看該作者的「創作作品與作品故事」,就能了解更多一些。
因果關係哲學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佛誕除了放假,大家留意一下日常生活,可能都會用上「色即是空」、「五蘊皆空」等佛學術語。這次找來哲學團體「好青年荼毒室」的兩位室友鹽叔和白水傾佛偈,白水直言由細到大都覺得佛學比儒、道等中國哲學有型,鹽叔也同意佛家很多古怪名詞引人入勝,各位讀者不妨趁佛誕一起跟荼毒室了解佛學的魅力。
佛學有不同門派,我們先戴好頭盔,這次討論集中在哲學課室學到的佛學理論。兩位也說:「粗略地區分,讀哲學通常讀佛的理論,但學佛也會講實踐,讀書的話沒有實踐的部份,去佛寺修行和到大學讀書是兩回事。」
李鳳儀點解唔係日本兵?
剛剛說到佛學有很多名相,例如「色即是空」又或者「緣起性空」,相信很多人對這些佛學理論有興趣,但就這樣說可能難消化,我們選了舊電影《大隻佬》去討論。一般觀眾都會覺得張柏芝演的女警李鳳儀前世是濫殺平民的日本兵,所以今世受報應要死,但戲中劉德華演的了因,就說了一句經典對白:「李鳳儀不是日本兵,日本兵不是李鳳儀,但日本兵殺了人,李鳳儀便要死。」聽落似懂非懂,皆因佛學理論未必和我們平時聽慣的因果報應相同。
白水先為我們講解「無我」的概念:「先說為甚麼不是同一個人,佛家會說『無我』,沒有一個固定的『我』。」好地地一個「我」,有乜固定唔固定?「你想想,我們身體的細胞不停變換,過了一段時間 ,整個人的細胞都不同了;甚至你小時候的想法、你現在的想法和你幾年後的想法都不同。認真點想,根本沒有一個『你』,在不同時間點持續存在,『你』是不停轉變。」
連今世都是「無我」,自然不會有前世今生靈魂輪迴,日本兵也不是李鳳儀,但問題又來了。如果像古裝片所言,前世因今世果,都還叫心甘命抵,但現在不是同一個「我」,為甚麼「日本兵殺了人,李鳳儀便要死」? 兩位先戴頭盔,指佛教門派眾多,也有門派強調三世因,但鹽叔認為在「無我」的核心精神下,佛學說的前世今生不是指同一個人:「不是指一個靈魂在這世完了就傳承到下一世,佛學我說的轉世、輪迴、業力,是在長時間之中有龐大的因緣網絡,一個舉動會像波浪般影響整個網絡。用另一個比喻業力輪迴,好像遞爉燭,用爉燭燃點下一支爉燭,一樣有火,但嚴格地說每一支爉燭的火都不同。」
善有善報都係一種執着
也有個說法是「業力不可思議」,因緣網絡下,一個動作、一個因,可以掀起意想不到的波瀾和果報,但鹽叔則認為有因果不等如「種善因會得善果」。「想得到好報而去做好事,這不是佛學想要的,如果你執着要有好報會很痛苦。」
阿鹽指人傾向將事物想成固定不變、自己可以獨立獨在,佛學稱為「實」。佛學就會說任何事情都是一連串的因和緣引致。「比喻說,以植物為例,種子就是它的『因』,『緣』就是輔助條件,例如陽光、水份、泥土,『因』和『緣』條件好的話就有『果』出現,長成一棵樹,所以叫因緣和合。」凡因緣和合的皆是「空」,緣起則生,緣滅則滅。如果你執着「種善因得善果」其實就將因緣看成「實」,覺得做好事一定有好報,佛學會認為是執着。佛學就是叫你放下執着,離苦得樂。
佛學有很多玄妙的思辯,例如「執着」於「不執着」也是一種執着,白水也笑言自己這些讀書的人可能會被修道高僧批評被學識所困。聽上去佛學就是「放下」、「唔好執着」,但鹽叔也強調正常人明了道理都做不到,失戀仍會痛會恨,面對親友生離死別又點可以看到四大五蘊皆空,腦要明佛理,心也要有佛性才算得道,所以佛學也會有很多冥想,禪修等修行工夫。
因果鏈下的生存之道
我們這次不談修行,只談理論。白水也覺得《大隻佬》電影有交出一個佛學因果鏈下的生存之道。他指電影中表達了對因果的不同態度,劉德華的了因先是覺得因果無情且不能改變,採取放棄的態度;後來他想幫張柏芝,想努力改變困果。不過到最後發覺兩個態度都不是面對因果最好的方法:「你想跳出來又跳不到,因果鏈串就是我們人存在的法則,我們可以怎樣超越因果鏈串?就是在於當下接受,即使世界有因果,但我們不當這是一回事,不讓它左右我們,不去在意它的話,因果即使存在也不會影響到我。」
佛學很玄,也有人覺得「因緣和合」、「變幻才是永恆」這些道理就像「阿媽係女人」,對人生指導起不了作用。不過正如之前所言,佛理明咗都做唔到,佛學討論有時艱澀,有時又覺得只是反覆簡單的道理,除了學懂甚麼,觀照過程中腦海心靈的活動可能更加重要,可能你腦袋明白諸法皆空,但讀佛時才會覺悟自己執着在哪裏。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好青年荼毒室 #大隻佬 #佛偈 #因果 #劉德華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因果關係哲學 在 快樂大學Happiness University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你的許願是虛無飄渺
還是想讓自己更好
如果你也想讓願望成真
那不妨改變自己的許願方式
與ELLE雜誌合作全新網路單元
『ELLE好聊癒』
破解雞湯的真心話
印度哲學帶你看透事情本質
找尋生命真相
#療癒 #聊癒 #真心話 #熊仁謙 #快樂大學 #ELLETaiwan
@快樂大學Happiness University
@ELLE TAIWAN
你覺得被知識綁架住快樂了嗎?
快來我的『熊仁謙|快樂大學:知識選品店』
👉 www.pressplay.cc/happinessuniversity
讓我為你挑選知識、幫你讀書、替你學習📕
📚購買熊仁謙新書📚
《#難以勸誡的勇氣》
博客來:https://pse.is/TYLEV
誠品網:https://eslite.me/U26VX
-
訂閱快樂大學頻道,讓你的人生變得更快樂
👉https://pse.is/SZ2A6
想多了解我的生活
也歡迎訂閱我的生活頻道
https://reurl.cc/main/tw
-------------------------------------------------
快樂大學全新企劃
趕快訂閱開起小鈴鐺
🔥熊宇宙計劃
熊仁謙與林思宇全新形態的知識碰撞
👉每週一固定播出
🌟http://yt1.piee.pw/SYCLT
🔥熊仁謙書房
為你精挑細選
重點解析絕對值得一讀的好書
讓你與快樂的生活只有一本書的距離
👉每週三固定播出
🌟https://reurl.cc/E7o16g
------------------------------------------------
歡迎訂閱追蹤我們
🔶ELLE TAIWAN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user/elletw123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elle.tw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elletaiwan/
🔶熊仁謙
Facebook:https://reurl.cc/lLb62v
Instagram:https://reurl.cc/A1WZap
因果關係哲學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世界的盡頭,最終的隱喻〉全文連結: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918-culture-tenet-yee-geyan-review/
全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超過8000字,本系列影片至少會有4集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天能 #解說 #影評 #諾蘭 #解析
─────
上一集我們以一種不嚴密但直觀的思考方式大致走完了本系列的第一個論證:「時間」可能並不存在──或者至少可以確定,時間是個「怪怪的」,很不尋常的物理量。它和長度、重量等其他物理量是截然不同的東西。然而問題來了:這和「因果律」或《天能》又有什麼關係呢?
有的。讓我們再次回到《天能》主角的受訓時刻──面對主角的質疑(「**因果律**該怎麼說呢?原因不是應該先於結果嗎?」),女科學家並未正面回答,反而莫名其妙地強調了兩件事。一是,「別試著理解它。去感受它」;二是回應主角,「自由意志還是很重要的」。
何謂「自由意志還是很重要的」?這是最初當主角尚未掌握將逆轉子彈由桌上「吸回」手中的技巧時,女科學家的指點──「你心中要想像自己正意圖將子彈放下」。而類似心法則重複出現於主角練習射擊時──對的,逆行物質的正確用法是,你同樣必須「想像將子彈射出」;而當你如此想像,亦即試圖**實現個人射出子彈的自由意志**時,子彈便會由牆上硬生生地「時間逆行」回到原本空空如也,什麼也沒有的手槍彈匣中。
換言之,作者諾蘭是毫無保留地高舉了自由意志的重要性。這是大白話了。而女科學家的文不對題也同時洩漏了《天能》的斧鑿痕跡──沒錯,這對話不太自然,是以雖然情節上那是一場「教學」,但實際上,我們也可將之理解為作者自己的個人看法。否則你怎麼老答得有些牛頭不對馬嘴呢?
但讓我們暫時忘卻這些對話的生硬(且認定確實就是諾蘭的斧鑿與失誤吧),回到關於時間與因果律的討論。如前所述,於上一講中,我們論證了**時間並不存在**。伊格言說,事實上,關於此一命題,我們還有個旁證──相對論。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其實也早就證實,時間是相對的。換言之,時間是「有觀點」的;先後次序也並非絕對。對你而言,A事實先於B事實發生,但對另一個人而言,A與B的先後次序卻可能並無意義(而其中最關鍵的原因,就是資訊的傳播需要時間,並非瞬間完成,而且無法快過光速這件事)。
在此讓我們稍作整理:首先,時間並非絕對──至少不是傳統的線性時間觀所預設的那樣,有個固定的、不可更易的先後次序。時間甚至可能並不存在,而自始至終只是人類意識中的想像。當時間變得如此曖昧難定,因果律也就變得無比可疑;因為你總該先有個固定的次序(先有因而後有果),才好判定因果關係吧?
這正是諾蘭之所以藉主角之口「摧毀因果律」的原因。記得電影結尾Neil對主角的真情告白嗎?永別之前,Neil將演算器的一部分交給主角(且後續即將逆行回到戰場坑道中迎接死亡)時,告訴他,「這是我們美麗友情的結束。我們的友情,對我來說是很久以前的過去;但對你來說,卻是很久以後的未來」──毫無疑問,這正是時間逆行所導致的「因果律的崩毀」。事實上,根據邏輯學家朱迪亞・珀爾(Judea Pearl)著作《因果革命:人工智慧的大未來》(The Book of Why:The New Science of Cause and Effect)書中闡述,人類對因果關係的判定,來自於「人類意識的主觀預設」與「人類對客觀事實的實質體驗」二項因素的彼此互動、彼此修正。這並不代表因果關係是不理性的,而是指,因果關係顯然無法脫離人的主觀預設;它必然帶有主觀色彩。換言之,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絕對客觀的因果。但這是另一大題了,有機會我們會另做一組影片來討論 ( ←老高上身 )......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2021年5月即將於台灣(麥田)與中國(中信)同步出版最新長篇小說《零度分離》。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神性之人,無邊之愛:伊格言的失戀講座
https://www.commabooks.com.tw/article/378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因果關係哲學 在 因果關係存在嗎?怎樣才算因果關係?老師是不是又中? 知識 ... 的推薦與評價
因果關係 是不是客觀存在? ... 今日說仔就帶你討論下 因果關係 的本質以下為留言/聊天室規則:1. ... 知識論因果律反事實條件: 哲學 說故事. ... <看更多>
因果關係哲學 在 休謨- 【哲學教室】(54)因果關係只是主觀的聯想? 為人敦厚 的推薦與評價
因為他不夠用功,所以考試考爛了。 因果關係 可以說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但是蘇格蘭 哲學 家休謨卻語出驚人,認為 因果關係 只是一種「主觀的聯想」… ... <看更多>
因果關係哲學 在 鳴人堂- 【哲學分析可以解釋因果關係嗎?】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我覺得, 若要討一個因果的説法,可以如此說: 任何事只要是牽涉人際之間的是非,就沒有因果定論。 但若是只以物理觀點來解釋物理現象,則有因果定論。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