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台協會 AIT 的酈英傑(Brent Christensen)處長即將卸任離開台灣了,昨天我邀請他來家裡坐坐,再次當面謝謝他在任內的貢獻。此外我也仔細閱讀了酈英傑處長給台灣人民的道別信。
正如酈英傑處長所說的,緣分讓他一次又一次不斷地回到台灣。「緣分」這個詞不容易翻成英文,但是用我們台灣話來說「有緣鬥陣」,確實就是這個「緣」,讓酈英傑處長一再與我們相聚。酈英傑處長19歲第一次來到台灣,此後三度以外交官身分派駐台灣,我想,酈英傑處長和台灣之間,應該是因緣俱足。
台灣除了有酈英傑處長心心念念的芒果冰、Für Elise和茉莉花香,我們的山與海也充滿他的回憶。酈英傑處長爬過阿里山,到過福隆的海岸淨灘,下一次,台灣人依然會期待與「野生酈英傑」不期而遇。
就像酈英傑處長與台灣長達40年的緣分一樣,如今台美關係是最好的時刻,而這是許多人一同辛勤耕耘的結果。一個簡單的微笑,幾次友善的互助,最終都能成就台美間濃密如綠蔭的友誼。民主國度之間,不僅價值理念相同,人情味也必定可以相通。
我要給酈英傑處長和家人深深的祝福,台灣永遠不會離開你們,有閒回來走走時,我們再來去找棵大樹下,吃碗冰,品味台灣美好風光。
➡️酈英傑處長的道別信:https://reurl.cc/eEQ8r7
因緣俱足英文 在 資策會創新學習中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科技跨域好好玩:英文力+程式邏輯齊步走👫
互動跨校好好學:大路關+東陽歲末相見歡😄
冬陽🌞綻開的這一天,有人從北、有人從台中大甲、有人從屏東高樹,緩緩往同一個場域移動,因為在學期初,我們就約定好要一起Come to Learn!
小校聯盟直播互動共學的模式,在109學期各種因緣俱足及多方資源投入下促成,#屏東高樹大路關 的孩子們和 #台中大甲東陽 的孩子們,透過科技實現👉距離不是問題,視野更無法被限制,身高(嗯~這個不在本次討論範圍內)。
這學期使用了英閱音躍研創股份有限公司的T.robot 當作英文和程式邏輯跨科一起學的✨閃亮亮吸睛主角✨,孩子們只要一看到T.robot 出現都會眼睛發射愛心💗,學習的歷程包含前後測則使用 #酷學習平台 來做記錄和演算(特別感謝 #台北市南湖國小 借用 iPad 給大路關國小學習使用),這也是一種教具旅行的優良典範呀👍
整整一個學期3位英閱的老師都在台中攝影棚裏傳授讓T.robot 完成任務的各項技巧,搭配AVer 圓展台灣的實務投影機,讓遠距學習不再隔靴搔癢,力道堪稱隔山打牛,小朋友帶著渾身的武藝,今天跨校分組、不分你我,共同爭取榮譽展現學習成果🏆
❤️謝謝Amy、Annie、黑輪老師擔任學習闖關主考官,寓教於樂!
❤️今天也讓兩校分別品嚐大甲與大路關兩地的特色小食,以食會友!
❤️壽星老師奉獻假日和生日仍帶孩子繼續學,一月壽星們,生日快樂!
不是我們資源很多,但我們確實很貪心在短短的一天中塞了很多內容:大家的熱心、細心、貼心和一顆顆對教育科技的用心,就是希望能在老師和孩子們心中種下一顆科技的小種子,不管是記得虛擬攝影棚的小小主播體驗、腦波專注遊戲、人臉辨識預測大未來或VR沈浸式學習,還是記得程式設計的任何一小段目標達成的成功經驗,都希望在未來的學習上,我們一起保持樂於創新、勇敢嘗試的赤子之心,都有能力牛轉乾坤!
因緣俱足英文 在 吳姵瑩Chloe Wu 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心理時事》鴨肉店外送事件:談如何面對他人口出惡言?
台中一名女外送員日前前往一家鴨肉店取餐準備外送,但等了許久加上店家優先給現場晚來的客人,因而詢問店家,沒想到店員反嗆她「破查某」、「等你毛長齊了再來說」,甚至到警局堵報案的女外送員,影片一出引起大批網友不滿到店家粉絲專頁留言,外送平台也表示與該店終止合作。
在網路上有人為店家護航,說明店家的辛苦與「沒差那幾分鐘」,也有人為外送員護航,長時間、低薪又辛勞的工作,受氣感誰也不想承受,但是可以想見,在店家的忙碌與外送長時間的等待裡,要總是保有平穩的情緒,是需要很深的修煉。
在這裡我想藉這件事討論:
1.憤怒的人怎麼了?
2.如何面對他人口出惡言?
1.憤怒的人怎麼了?
在這事件中其實有兩種類型的憤怒,第一種:「自戀型憤怒」,也就是自我中心感強烈,當自己的順序被打亂、被評價,當他人的對待方式讓你感受被質疑時,就容易勃然大怒,甚至會口出惡言的攻擊對方。經常出現「自戀型憤怒」,通常在人格上並不完全成熟,容易唯我獨尊,並且貶低他人,也常在闖禍後由他人來收拾殘局。
網紅世代基本上就是個自戀世代,追尋著群眾的眼球與關注,當你被需要、或感覺到自己有聲望,極容易引發一個人內在渴望高人一等、與眾不同的自戀需求。坦白說,網路世代的憤怒發言,已經有越來越多這種自戀型發言尋求關注、討拍與貶低他人,也似乎成為理所當然。
2.如何面對他人口出惡言?
你說,憤怒的人最怕什麼樣的人?
不是比他更憤怒,甚至可以玉石俱焚的人,而是平靜無波的人!
口出惡言的人,希望看見的,是對方表情上的「羞愧」與「恐懼」,當你隨之起舞,就會被視為「見笑轉生氣」,不只跟憤怒者相同檔次,甚至比他更低,會讓憤怒者更為亢奮,更多口出惡言。
可以平靜無波的看著對方,意味著你不被對方的情緒影響,因為對方一點都影響不了你對自我的評判與價值,你的平靜,反而贏得敬畏,你的平靜,喚醒對方的羞愧,有了羞愧,對方就開始出現「自知之明」,因此得以自我反思。
還記得我在印度「佛陀腳印之旅」時,短短看過一部電影在說佛陀的故事,故事大意是這樣:
一位斬殺999個人手指的鴦掘摩,將被斬殺者的手指做成項鍊戴在脖子上,滿一千人才能讓自己解脫,就在最後一隻手指,他猶豫了,因為必須要砍殺自己的母親,而此時佛陀前來,無懼地走向他,對他說:「你要殺了我嗎?」早已殺紅眼執著於解脫之道的鴦掘摩,在此時定格,因為這與他過往殺戮的人們截然不同,那把屠刀因此被丟在一旁,因緣俱足而成為佛陀的弟子。
我只是短暫的撇過這短影片,搭配著英文字幕,當下最讓我震撼的是「平靜的力量」,因為平靜釋放出來的氣場,讓身旁一切生靈和樂安詳,讓所有暴戾之氣瞬間消褪,而更深就這平靜的下方,是深層的「愛」,是看見被蒙蔽的「善良」,是「信任」,是相信在適切的撥雲見日下,每個人的好都能被彰顯。
回到生活中的運用,自我成長,除了要練就不被他人定義自己外,也可以練習不被他人憤怒毀損自己的價值,當你遇到口出惡言的人,你可以做的:
1.同理與關懷:我了解你的情緒。
2.穩定自我不被影響:我知道對方有狀況,不將對方的情緒行為個人化。
3.表達自我或需求:當對方接收到你好的意向,才能打開耳朵去聽你說話,這時在表達需求。
「老闆辛苦了,你們生意這麼好,一定很忙(對方是好的)!我擔心我的客人也很急,吃不到會難過呀(自己是好的),大概什麼時候會好呢?」
為什麼「伸手不打笑臉人」,最重要的心理意涵在於,打了這個「好的存在」,彰顯了自己是「不好的存在」,在人際互動中,如果你對人釋出「好」,通常也會讓人想要維持情緒平穩的狀態,不想造次。
親愛的,情緒管理本身就是一門自我反思與修煉的習題,更是一門修煉看待他人視角的過程,每一次的暴衝與憤怒,都是一次次自我檢視最好的機會,讓這些情緒成為你生命的養分,成就自己成為更具被愛與信任的人吧!
2021.1/30~31 第42期【安全感訓練班】假日班
https://www.iiispace.com/registerevent/20210130-31/
因緣俱足英文 在 三爻人的思沙龍, profile picture 的推薦與評價
我自己是上完三階課程之後,開始找英文教材來讀,從一階教材開始重讀,其實我滿 ... 半年的用意,在於讓我熟悉人類圖的英文詞彙,大大降低焦慮感,也就在因緣俱足之 ... ... <看更多>
因緣俱足英文 在 [討論] 因緣成果(一):佛陀與普利高津的對話- 看板Buddha 的推薦與評價
我從毛治國的網誌選讀了一篇文章
《因緣成果(一):佛陀與普利高津的對話》
以下的連結網址是該篇文章的出處
https://medium.com/ckmao/%E5%9B%A0%E7%B7%A3%E6%88%90%E6%9E%9C-%E4%BD%9B%E9%99%
80
(連結網址過長,請自行複製完整連結,貼上並前往網址參考文章內容)
在「易經開箱文」中提到「撿到一把槍」的故事:
發現北宋易學大師周敦頤可以穿越900年時空,
與1977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普利高津(Ilya Prigogine)進行「同頻對話」,亦即把兩人
各自提出的「宇宙生成演化」原理,可以互為「文本」方式進行直接對譯的可能性。
但因受限於當時文章篇幅,所以故事中有關普利高津的「耗散結構
(dissipative structure)」理論就只好一筆帶過,沒交代清楚它內容的細節。
以下就來打開「耗散結構」這個黑箱。要說明耗散結構的核心理念,
以「借古喻今」方式借用佛家「因緣成果」概念來說明,可能是最容易上手的一個方式。
佛家眼中的世界是一個「緣起(conditional arising)」的世界,世界中的萬事萬物都
遵循一個稱為因緣成果(我把它翻成conditional causality)的規律。
「因緣」這一對聽起來很玄的概念,用白話來說它們代表的其實是大家常聽到,
甚至常用到的系統與環境的概念。因緣成果整句話完整的說法是
「內因爲依據、外緣為條件,當因緣俱足且和合時,萬事萬物就因而形成」
(為了檢視自己對這句話的了解程度,我把它翻成英文,如下文所示:
The convergence of causes and conditions emerges all things.)
這裡的內因就是系統,外緣就是環境,用白話來說它的大意就是:
當適當的環境(緣)出現時,系統(因)就會轉化形成新的系統(果)。
根據這個說法,也讓我們發現一般所稱的「因果關係」
其實是「因緣果」關係的簡稱,因為,只有因但無緣,是成不了果的,
同理,有緣但無因,也成不了果;只有因緣俱足,才是成果的充分條件。
正因為這個道理,所以就有佛學大師(註1)說「因果定法則,因緣成萬事」,意思是說
:
因果關係是一種先天的存在,但因果關係是否起作用則決定於是否出現適當的外緣。
這句話我的英文翻譯如下:
The causality inherent in the system determines the result,
the external condition determines the occurrence of the causality.
普利高津因提出耗散結構理論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所謂耗散結構簡單說是具有「生命力」的系統(註2),
它的範疇涵蓋自然界、生態世界,以及人文社會現象。
在學術上,耗散結構本身屬於複雜系統的一個分支理論,
而複雜系統各分支在研究上有個共用的公分母,
那就是「自組織(self-organization)」概念。
所謂自組織的最簡單說法就是:
它是在沒有外力介入的「去中心化」情形下,會根據外在環境產生自發性作用的
一種現象與行為。
普利高津的貢獻就是他在自組織概念的基礎上,發現了耗散結構的三個行為規律:
(1) 任何處在混沌無序狀態,但具有自組織特性的元素,在適當的環境條件出現時,它就
會從混沌無序中湧現(emerging)出稱為耗散結構的有序系統。
(2) 任何已存在的耗散結構,為了對抗宇宙熵增(entropy ever-increasing)定律
(註3)作用下,系統內部所出現的「熵增」現象,
系統就需保持開放狀態以便從外環境取得能量、物質與訊息等稱為「負熵
(negative entropy)」的資源,並將系統內所產生稱為「正熵」的廢棄物
排到外環境中,來維持自己的有序狀態。
(3) 任何已經存在的耗散結構,當環境出現巨變致使原有結構無法再穩定維持時,系統就
會以自我顛覆的方式打破既有的結構,去進行另一波與新環境的互動,並湧現出對新環境
具有適應性的新型態耗散結構。
乍看這三個規律都不免覺得只是拗口學術術語的堆疊,與我們日常生活沒什麼關係,這也
曾是我初見這理論時的反應。但後來根據「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也就是「作學問用加
法、求智慧用減法」的原則,把這三個規律的細節予以刪除過濾掉,就揭露出了普利高津
三規律的真實面目:它們訴說的其實是任何具有生命力的系統(例如人類組織、人類歷史
等)的創生、存在與演化規律。
第一條規律說的是系統的創生法則:
「湧現」其實可與「因緣成果」的概念完全密合,甚至更精確地說:
湧現當下的那一刻也就是「和合成果」的霎那,代表一個「有序」的新結構從
混沌「無序」的迷霧中悠然現身。
第二條規律說的是系統的存在法則:
「吸收負熵」其實就是物理版的生物學新陳代謝現象的解讀。
吸收負熵是從生命伊始就一刻不能停息的動作,這一概念也可作為「《易經》自強不息
概念」這一直觀洞察的科學佐證。
第三條規律說的是系統的演化法則,而這個規律的「潛台詞」其實是:
當環境變動不大的時候,系統會設法維穩;
但當環境變化巨大,維穩已不再可能時,系統就會出現「窮則變,變以求通」的行為,
將自己改造成一個可適應新環境的系統。
而更深一層的QBQ(Question behind the question)則是:
系統的維穩階段追求的是「自穩定性(self-stability)」,
例如生理平衡作用homeostasis;而在系統的變以求通階段追求的則是「泛穩定性
(meta-stability)」,意思是:系統不會抱殘守缺死守某一種特定的組織結構,
一旦發現它已無法再維持時,就會毅然自發放棄,並去尋找能讓自己繼續存活的新模式
(有人用「雞蛋內破是生命、外破是死亡」來形容這種過程),這也是「生命會自尋生路
(Life finds its way)」這句話的具體寫照。
對第三規律還有兩點補充。
首先,自組織的耗散結構具有追求系統「泛穩定性」的特性,這是生命力堅韌性(
robustness,另譯為魯棒性)的表徵。
其實「泛穩定性」真正令人驚異的是:它代表自組織系統一旦存在,就彷彿具有
讓自己繼續存在的「目的性」。但「目的性」一般是與意志力這類概念連結的,
「去中心化」的自組織系統居然具有「目的性」豈不矛盾。唯一的解釋就是自組織系統
的因緣成果作用力是一種內在自發的驅動力,只要系統與環境持續開放互動,
一旦因緣和合就必然成果;而因緣不合時,系統雖會解構但仍會自發尋求再度和合
的機會,於是就顯現出自組織系統具有追求泛穩定的目的性。
其次,《易經》有「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說法,但我們只說
「窮則變、變以求通」,主要是:
系統的「變」其實有通與不通兩種結果,
「通」固然代表適應成功,系統可在新環境中繼續存活;
但由於環境持續在變,系統「變」的需求也會隨之一波波發生,
因此這次「通」了後,並不能就此得到「久」的結果,因為後續的「變」中,
只要有一次「不通」,系統就會因無法達成泛穩定性目標而耗散(dissipated);
所以能不能「久」是要以「每次變都能通」的成果一步步累積起來達成的。
了解了自組織耗散結構的行為規律,對科學家來說,工作就結束了;
但對管理者來說,就會自然追問:
它對我有什麼用?我可拿它來做什麼?
這是接下來要繼續討論的問題。
註1:這是我在台北市濟南路華嚴蓮社牆上看到由住持成一法師所撰的對子。
註2:耗散結構範疇也包括無機的物理化學現象,例如貝納花紋(benard cell),或是
B-Z化學鐘(chemical clock)等,不過它們都可視為因緣成果下所湧現具有「準生命」
力的系統。
註3:宇宙熵增一般稱為熱力學第二定律,它歸納出:
任何封閉性熱力系統的自發性趨勢必然是往「熵(系統亂度)」不斷增加的方向發展。
而吸收負熵(嚴格說應是「淨負熵」,因為還要扣掉從系統排出到環境的正熵)
的新陳代謝作用是唯一可以平衡熵增的辦法;只不過,
新陳代謝的結果是耗散系統自己內部的熵固然減少了,
但外在大環境的總熵卻因為耗散系統的存在與存活,
而變得比以前增加得更多。
本文作者:毛治國
官方網站:https://www.ckmao.pro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40.74.9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a/M.1655713129.A.F2D.html
※ 編輯: APttUser (223.140.74.97 臺灣), 06/20/2022 16:20:14
※ 編輯: APttUser (223.140.74.97 臺灣), 06/20/2022 16:21:59
※ 編輯: APttUser (223.140.74.97 臺灣), 06/20/2022 16:28:59
「南無地藏王菩薩」,就在心中或是口中默念南無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
,不知道念佛菩薩的聖號也能當作一種法門嗎?
看板book 作者:funny1990 標題:《真相製造》需要被聽見的聲音
https://www.ptt.cc/bbs/book/M.1644674549.A.4C1.html
雖然我可能算是一個心態糟糕的三寶弟子,修行不夠腳踏實地,甚至可能還在魔子魔孫
的階段,因為我還無法完全斷除七情六慾和煩惱
但我還是覺得,有三寶總比沒有三寶好。有學佛的資糧,人生才有希望。
如是我聞,當初釋迦牟尼佛也明白「世間沒有恆常不壞之法」這個道理。
只好在心裡祈禱諸佛菩薩悲憫我們這些眾生,並且期望彌勒菩薩將來下生到人間來渡化
我們,讓我們得以證悟、證果位,可是感覺要等上一段很漫長的歲月...。
※ 編輯: APttUser (223.140.74.97 臺灣), 06/20/2022 20:55:14
※ 編輯: APttUser (223.140.74.97 臺灣), 06/20/2022 20:58:53
※ 編輯: APttUser (223.140.74.97 臺灣), 06/20/2022 21:02:20
※ 編輯: APttUser (223.140.74.97 臺灣), 06/20/2022 21:08:12
※ 編輯: APttUser (223.140.74.97 臺灣), 06/20/2022 21:21:36
※ 編輯: APttUser (223.140.74.97 臺灣), 06/20/2022 21:25:13
※ 編輯: APttUser (223.140.74.97 臺灣), 06/20/2022 21:38:26
※ 編輯: APttUser (223.140.74.97 臺灣), 06/20/2022 21:59:53
※ 編輯: APttUser (223.140.74.97 臺灣), 06/20/2022 22:00:39
※ 編輯: APttUser (223.140.74.97 臺灣), 06/20/2022 23:00:59
※ 編輯: APttUser (223.140.74.97 臺灣), 06/20/2022 23:04:39
※ 編輯: APttUser (223.140.74.97 臺灣), 06/20/2022 23:10:20
,
不然就是不積極、不上進,沒有責任感,沒有自我要求
或許我曾經被別人這麼為難,或許我也曾經這樣為難過別人
計畫常常趕不上變化,但我們又沒辦法兩手一攤「乾脆就不要計畫,任其自生自滅」
印象中,有看過聖嚴法師分享,在佛法的角度而言,有些事情「可以忍一時風平浪靜、退
一步海闊天空」,
可是有些牽涉到眾人福祉、眾生利益的事情,就要理性思考,
甚至在遇到不合理、不公不義的事情,要嘗試「當仁不讓」地抗議、爭取,
然而,會不會在這些爭執的過程中,我們難免放不下「自身的利益」,有意無意間
為難了其他人? 或許我也出於自私的動機,
曾經傷害了其他人,還不敢面對這麼愚蠢的自己
我往昔以來所造的種種惡業,皆是由無量劫以來的貪愛、嗔怒、愚癡,
從行為、話語、意念而產生,現在我想懺悔這一切的貪瞋癡惡業。
※ 編輯: APttUser (223.140.74.97 臺灣), 06/21/2022 00:02:22
※ 編輯: APttUser (223.140.74.97 臺灣), 06/21/2022 00:22:41
※ 編輯: APttUser (223.140.74.97 臺灣), 06/21/2022 00:28:29
在漢文大藏經體系的所有經典之中,我最熟悉的應該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了
我有空時想到它,就誦持一下,當作是入門修行的基本功夫
※ 編輯: APttUser (223.140.74.97 臺灣), 06/21/2022 11:58:31
※ 編輯: APttUser (223.140.74.97 臺灣), 06/21/2022 12:04:37
※ 編輯: APttUser (223.140.74.97 臺灣), 06/21/2022 23:51:13
※ 編輯: APttUser (223.140.74.97 臺灣), 06/21/2022 23:52:25
===以下節錄於演禪法師所寫的文案===
從大乘佛法立場來說,「眾生皆有佛性」。善惡、是非的價值觀是建立在人間倫理的架構
下,但是這樣的價值觀不一定適用於他道眾生。所謂善、惡是特定時空因緣、條件情況而
做的選擇,即使當下是惡人、心中有惡,但是在另一個時空、情況之下,他也會做出善行
;而我們所謂的善行,很可能最後導致惡的結果。所以根本沒有絕對的善,也沒有絕對的
惡。另一方面,善與惡帶來的結果就是樂和苦,善行帶來的是樂的果報;行惡帶來的則是
苦的果報。佛教修行強調的是,既然我們每個人都有善的部分也有惡的部分,那就端看
我們如何能有智慧、恰如其分的應機而行了。
很不容易,但卻值得我們持續不斷地學習、練習。
※ 編輯: APttUser (223.139.91.191 臺灣), 06/22/2022 18:11:42
※ 編輯: APttUser (223.139.91.191 臺灣), 06/23/2022 12:49:5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