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力推薦!黎紫書最新長篇小說《流俗地》!
台灣麥田版,王德威寫序
馬華有人版,我寫序
買邊本?自己揀 👆🏼
董序:〈世事如棋,俗流滿地〉
讀完黎紫書的新作《流俗地》,不知為何耳邊響起許冠傑的一首舊歌〈世事如棋〉,歌詞是這樣的:
倉卒歲月,世事如棋,每局都光怪陸離,
驟晴驟雨,人事天天變,有喜亦有悲。
恩怨愛恨,世事如棋,每局都充滿傳奇,
若顰若笑,難辨心中意,似比幕前做戲。
苦衷抛萬里,今天慶幸有知己;
捉番盤棋共行樂,衝破內心藩籬。
張眼遠望,世事如棋,每局應觀察入微,
但求共你棋藝相比較,了解做人道理。
這首廣東歌紫書一定聽過,喜不喜歡則不得而知。我引流行曲來開局,好像是刻意附和「流俗」的主題,搞不好很可能會變成「媚俗」。我一直在想,黎紫書為甚麼會選這樣的一個書名?甚麼是「流俗」?「俗事」總不免是「下流」的,但流動的「俗事」卻又有它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形成一個「明媚」的「俗世」。人可媚俗,俗也可以媚人。這就是《流俗地》動人的地方吧。
上次替紫書的書寫序,是二零一四年的短篇小說集《未完.待續》。當時我對她的創作發展作了兩個判斷:離鄉流徙和自我身分探索。前者指她脫離手到拿來的馬華本土題材,書寫在世界各地的異文化中漂泊的經驗;後者指她以自我為寫作焦點,不斷以分身的方式尋找安身立命的可能。我把這形容為令人目瞪口呆的華麗轉身。沒料到六年後紫書再交出新作,竟又是另一次轉身,把我當年的預言完全粉碎,教我連眼鏡也保不住了。
黎紫書這次轉身,看來並不華麗,相反顯得非常樸實。跟她二零一零年出版的上一本長篇《告別的年代》相比,更加有洗盡鉛華,反璞歸真之感。那就好像一個被定性為擅長形式實驗的畫家,突然繪畫出一幅逼真無比的寫實風格素描,以向世人宣示:你們以為我做不到嗎?我們可以把《流俗地》視為這樣的一本,小說家大展毫無花巧的敘事基本功,卻可以做到出神入化的作品。在小說閱讀本身來說,肯定是個賞心悅目、滋味無窮的經驗。
《流俗地》沒有《告別的年代》那種立傳寫史的偉大意圖,好像完全是為了說好一個故事和說一個好故事,所以在主題和形式兩方面也貫徹了「流俗」的宗旨。表面上看,小說家的文學企圖心降低了,不再擺出開天闢地、捨我其誰的高姿態。她選擇低調地「回鄉」,回到自己熟悉的馬華城鎮生活題材;她也不再自我中心,去除主觀的視覺,置身於眾多小人物之間,與他們同喜同悲。敘述者有時像個說書人、講古佬,以娓娓道來的語氣綜論全局,有時卻又縮短距離,投入人物的內心世界。主觀客觀出入自如,不著痕跡。無論遠近,都感覺到作者對人物不傷感、不氾濫的同情。這份淡然的同情,並不排除必要的嘲諷,甚至是狠心的誠實。所以除了人物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善惡長短也同時躍然紙上、歷歷在目。
小說開場的一段對於山城錫都的石窟寺廟的描寫,看似是純粹的地方風物介紹,但其實深富寓意。「壁上許多山洞像被史前巨大的白蟻蛀空作巢,無盡縱深……櫛比鱗次,各路神仙像是佔山為王,一窟窿一廟宇,裡頭都像神祇住的城寨,擠著滿天神佛。……七十二家房客似的各居其所:肩挨肩,各抱香爐,排排坐食果果。」諸神下流,污煙瘴氣,仙凡一體。這些神靈的居住環境,不就像小說中的主要場景舊組屋樓上樓一樣,有如一座錯縱複雜的蟻窩?眾多人物和家族的故事,就在這幢蟻窩般的樓房裡交織,再隨著時代的變遷,往四方八面擴展開去,猶如蛀蝕進歷史時空的隧道和洞窟。
《流俗地》雖然是長篇小說,但卻運用了短篇的寫法。每一章都以特定人物為重心,可以作為相對獨立的短篇般看待,有其各自的起承轉合和筆法變化。總體來說時序是直線發展的,由最核心的一對人物銀霞和細輝的童年說起,一直到三十多年後二零一八年大馬變天。但是,因為每一章的敘述流程都是重新開始,而不是連接上一章的結尾,所以不少事件和細節都出現多次繁簡不同的處理。這不但沒有造成重複和累贅,反而形成一種時空縱橫移動的動態,就像棋盤上的棋步,馬而後車,車而後炮,或左或右,有進有退。用音樂的說法,則是韻律結構和節奏鬆緊的變化。這些不外露的章法,猶如武俠小說講的「手中無劍,心中有劍」,是不見形式的形式。與其說是技巧,不如說是寫作和人生歷練所培養出來的藝術直覺。
通過《流俗地》,我讀到一個舉棋若定、氣靜神閒的小說家黎紫書。書中寫到下棋,我認為不是隨意的,也不只是一個細節。盲女銀霞、鄰居細輝和樓下理髮店印度老闆的兒子拉祖,三個人以中國象棋對賽的場面,處於整個小說的核心。細輝棋藝一般,遠遠不及印度仔拉祖,但拉祖又不及盲女銀霞。銀霞天賦過人,只需背下棋譜便學懂下棋,能以盲棋的形式打敗開眼的對手。三人的情誼深厚,多年後在一次相聚中,再以一盤棋局重溫舊夢,但世事卻已面目全非。後來,拉祖甚至身遭橫禍。再後來,銀霞以下棋和退休的顧老師結緣,發現小時候的棋譜原來是細輝向年輕的顧老師借取的。最初的一步,造就了最後的結局。作者描寫棋局的爭持和下棋者的心思固然精彩絕倫,但棋局本身作為意象,更加令人拍案叫絕。
我不妨大膽地說,《流俗地》是一本小說棋譜。它的四十個章節,就是四十個棋局示範。每一個字是一下棋步,每一個造句、每一章的謀篇,也是變化多端的棋藝展演。這樣欣賞《流俗地》,就解釋了它看似平平無奇的講故事方式為何如此引人入勝,令人步步留神、着着讚嘆。雖然小說人物眾多、焦點分散、線索紛歧,但隱藏的重心其實落在銀霞身上。故事以銀霞開始(當德士呼叫台廣播員的她接到失蹤多年的大輝的電話),也以銀霞結束(和顧老師結婚後的她,在眾人歡天喜地慶祝大馬變天的當晚,悄悄獨自睡去。)作者對銀霞投入最深的同情,也從銀霞身上得到最大的啟發。她借助銀霞失明者的角度,摹描出錫都生活的感官世界,測繪出馬華庶民社會流動的時空座標。低調而技藝高超的棋手銀霞,就是小說家黎紫書的寫照。
人生如棋局,是個甚為俗氣的比喻。但它的俗,正切合《流俗地》的平民百姓經驗和視覺。人物絕對不只是作者的棋子,他們有血有肉的人生,各自展現出不同的棋局。而且,下棋必有對手。人際關係,如親情、愛情、友情、鄰里關係,統統都是博弈。勝局、敗局、和局、殘局,局勢千變萬化。在個人的局之上,還有社會的局,政治的局。也許,覺醒是由棋子變成棋手的過程。除了看人物的應對,也看作者的運籌,小說內外,各有精彩,相得益彰。
我說了這麼多,好像也沒有對《流俗地》作深層分析,既沒有談它的時代意義,也沒有討論它的文學史定位。一來是由於,我不是馬華文學專家,沒有資格在脈絡承傳方面置喙。二來則因為,經過上次的判斷失誤,我實在不敢再對黎紫書的創作方向說三道四。她一定不會願意被定型,下一次又會再來個甚麼轉身,甩走人們加在她身上的標籤。我唯一能肯定的是,黎紫書是個永遠能為讀者帶來驚奇的作家。用廣東俗語說就是:「唔聲唔聲,嚇你一驚。」
除了作為讀者,我同時以一個寫小說的人的角度,去閱讀紫書這部新作。一邊讀一邊感覺好像是跟她在切磋棋藝,思索著她的棋步是如何推敲,戰術是如何鋪排,哪一下是虛招,哪一下是殺著。其實在下棋之外,環繞著盲女銀霞還有許多細節,既具有生活寫實的功能,又同時可以作為意象解讀,例如編織、廣播、地圖、點字書等。為免剝奪讀者自行領會的樂趣,我便在此打住不說了。
為別人寫序,最忌喧賓奪主,呈自己的智慧,搶作者的威風。我非學術中人,也不宜在這裡妄加導讀。最理想的序莫如開胃前菜,引起讀者的食欲,令他們能好好享受主菜的美味。我但願自己沒有辜負紫書的厚託,倒行逆施,破壞大家的胃口。
我和紫書是同行的關係,既是惺惺相惜,也是棋逢敵手。〈世事如棋〉這首歌雖然頗多陳腔,但唱到「今天慶幸有知己」、「捉番盤棋共行樂」、「但求共你棋藝相比較」,還是令人有所觸動的。希望紫書不嫌歌詞通俗難耐,接受我憑歌寄意,並賀《流俗地》馬華版的推出。
固然但是造句 在 一二三宿 居家生活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和先生,其實都不愛“大掃除”,
因為平常我們就花小小時間,順手整理、清潔,
這也是親友說,可以分享年前大掃除的文章,我沒有任何靈感😅😅😅
整理收納其實,和減肥、健身一樣,
道理人人都懂,
但有人能維持、有人卻無法,甚至於失控
😱😱😱
整理收納,要符合人性,身體是誠實的,
(是懶的、是懶的、是懶的~~~)
身為職業婦女,其實也會偷懶、
身為3小媽,其實也常累到不想動,
但,整理沒有所謂一勞永逸的方法,前進的腳步一定會隨著自己的狀態而有快有慢,退步或停滯也不代表失敗。重要的是,在每一個瞬間都好好感受物我之間的關係,那才是整理真正的意義。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2205497966179291&id=1794288920633533
大家新年快樂!最近在許多人的動態都看到了大掃除的心得,其中有因為整理而備受煎熬的、有如釋重負的,當然也有很多很棒的個人體悟,想必會是很有收穫的一年!
今天想要討論一下「維持整理」這件事。
這是很多人都會提到的困擾:「剛開始整理時很有動力,成效也不錯,但是過了一陣子總是會倦怠,又打回原形。」
甚至有人會開始質疑自己所用的方法不夠好、不夠適合自己,所以才無法維持效果,因而持續尋找更新、更好的完美方法。我想這就是為什麼市面上教授整理法的書籍不斷推陳出新都還有一定的市場的緣故吧。說到底,如果有一種整理方法是完美的,哪裡還需要這麽多千奇百怪的名堂呢?
對整理稍有理解的人應該都知道,整理的大原則說穿了就只有那幾項而已,根本不值幾毛錢;其他的技巧,不過是從強化動機、簡化整理步驟等方面來強調,以增加成效罷了,這些著眼於細節的技巧也是因人而異,各有客群。
既然這些整理方法其實都大同小異,為什麼有的人的整理能夠維持,有的人不能呢?
我在過去的文章說明過,整理這件事其實和健身大同小異,後者是對身體去蕪存菁,前者則是對生活去蕪存菁。努力運動 v.s. 努力減物、抵抗美食的誘惑 v.s. 抵抗購物的誘惑,基本上是同一回事。門診看了一段時間,則是更深刻地認知到了,整理、健身、治療疾病⋯⋯等等維持健康生活必需的要素,其實本質上都是類似的,都需要恆定而持續的自我控制與自我覺察,以及明確的目標。
我在過去的文章中一再地強調,整理是手段,不是目標,理想的生活空間才是目標。我們可以照樣造句:健身(對某些族群來說是減脂)是手段,不是目標,理想的體態(或是理想的健康狀態)才是目標;治療疾病(比如藥物治療或各種非藥物治療)是手段,不是目標,健康的身心才是目標。選擇適合自己的手段固然要緊,但是設定明確而合理的目標更是重要。
為什麼設定目標這麼重要呢?
因為「恆定而持續的自我控制與自我覺察」雖然看似容易,但很難100%達到。自我控制就像是肌肉,用力一段時間就會疲勞,需要CD和補血,以回復狀態;自我覺察更是要克服各種認知上的盲點,跳脫原有的思考模式,就算是心理健康工作者也不一定敢說自己擁有能夠時時刻刻覺察的能力。這兩者都需要持續不斷地訓練,想當然耳,一定會有倦怠的時候。
在重量訓練中,固然增加阻力、提高訓練強度是關鍵,但有另一個也很重要的關卡叫做「deload」,顧名思義就是「訓練減量」。在疲勞的時候,如果沒有適度的休息,反而對訓練成果有負面影響。
但是,這也令人擔心:會不會一鬆懈下來,就讓之前的所有努力白費呢?
這就回到我們前幾段討論到的:「為什麼設定目標這麼重要」。如果目標足夠明確,那麼一小段時間的稍稍放鬆是不會抵銷過去努力的成果的;相反地,在休息期間恢復了自我控制的力道與自我覺察的敏銳度後,往往能夠再次確認目標,並運用過去學習到的技巧來檢視這段時間的身心變化,反而更能進步。我喜歡用登山來比喻:爬山的過程中難免走走停停,但只要登山者心中有登頂的目標,就能夠繼續前行。
你的目標,可以是一張理想空間的圖片、可以是一種理想生活的方式、可以用任何一種你喜歡的方式來呈現。
以我自己的例子來說,也是會有週期性的倦怠感,大約每個月至每兩個月不等,會出現購物慾望增加、懶得努力清掃等狀況。起初,我也會感到不安、罪惡感以及自我懷疑;然而我發現這種自責造成的壓力對於維持整理的信心與動機是很不利的(尤其是像我這種意志不堅三心二意的人);在這些期間,支撐著我的是我的目標:佐佐木典士在《我決定簡單的生活》裡提到的理想的生活狀態,以及極簡好友的支持。幾個循環之後,我就比較能夠覺察到倦怠期出現的徵兆,也找到一些適合我自己的方法來度過倦怠期。
再次提醒大家,整理沒有所謂一勞永逸的方法,前進的腳步一定會隨著自己的狀態而有快有慢,退步或停滯也不代表失敗。重要的是,在每一個瞬間都好好感受物我之間的關係,那才是整理真正的意義。
#如果真的無法就定期付費找整理師吧
#就像健身要請健身教練心理治療要請心理師一樣
#費用愈高效果愈好(?
固然但是造句 在 おしゃれキリ教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學生們與我的人生(我想不到其他題目了)〉
在英國什麼都不用做每天還有飯吃固然開心,但是短短回到香港12天見到聽着每個學生不同的故事、不同的生活是另一種人生的體驗。
話說其實每天我一般只教兩個學生,最多三個。因為我還想留下時間做自己的事情例如看書、例如看電影。這些喜好不怎麼花費金錢,需要的是精神時間。
回香港之後有兩個學生沒有時間繼續下去停止了、卻有兩個之前沒空的現在回來。連教學都好像巴士站,人家會上車下車,共同走過一段時間分開了未來可能又會再會、也可能一世也不會再見面。
有人會說做這樣的教學大概會和社會脫節、也不能擴展人際關係吧!我說剛剛相反,每一個人都是一本有趣的書,能夠透過一對一教學遇到不同的人、透過他們看到世界更多我沒有辦法接觸的事物,這是人生的旅行。
這個星期我知道了小學英語的Space Town令到老師們頭痛不已、而且未來一學期的資料還沒有發過來;居合現在水鷗流第14代的格言是「瞬機一刀」要在時間和距離掌握得好然後決勝負;現時的年青人原來和當年一樣大學一年級升上去的時候越來越感到人際疏離—想躲在一旁卻明知道這是結交新朋友的好時機;至於有關民泊新法也有涉獵:旅行訂房的時候airbnb被取消了臨時訂七天的酒店結果花了18萬日圓⋯有些時候,他們也會寫對香港的看法、生活迫人的無奈、還有為了未來如何充實自己。
看着他們的作文和造句,我看到其他人的生活和思想。有些時候,他們的想法、決定都會讓我身同感受,又或者上一課人生。
友人Y說我看上去永遠總是正面地思考、感染着身邊的人去探索這個新世界。我說其實是因為看到很多人生的痛苦和無奈,選擇了把這些都收藏起來盡可能報喜不報憂而已。
透過學生的作句我經常看到無論是10幾歲年青人還是40歲中年人對社會以及現實生活的無力感,但是他們還是在生活裏盡量「苦中作樂」、盡量行使「吸引力法則」提醒自己盡人事聽天命。
看著這些芸芸眾生中的小小的個體,雖然誇張,但我的確看到「人生的意義」。
第八年了,選擇這個工作模式沒有後悔。
下個月今天就踏入36歲了,選擇這個人生也沒有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