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日本發布終戰,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所以在這個時間點,戰爭的一切都結束了?士兵可以丟下武器回家當活老百姓,戰勝國人民可以放鞭炮、開香檳慶祝,或是在時代廣場看到任何女性都可以把她拉過來親下去?(注意,雖然當事人不但沒有受到法律指控,而且還留下經典畫面作為歷史紀錄,但這招不是每個人都能適用,更要看時間地點,最起碼現在如果有人跑去凱達格蘭大道做同樣舉動,大概只會被國安人員制伏......不過應該可以上什麼動新聞版面就是了。)
讀歷史,的確有些時間點顯特別重要或有紀念性。比如:1937年7月7日,是國民政府對日全面抗戰的開端;或是1944年6月6日,諾曼第登陸行動打響盟軍在西歐戰場的反攻。但有的時候,這些時間點卻又容易誤導人,讓人覺得「事情就突然發生」或是「事情就突然結束」。
像是七七事變,儘管發生衝突,其實國民政府和日本政府一直沒有放棄外交談判好停止戰爭的可能性,換言之,儘管被視為全面戰爭的開始,但其實當時最初的戰況規模並不算大,而是逐步的升級。況且注意我的用詞,「全面抗戰」,這代表其實早在七七事變以前,中日雙方已經有軍事政治上的衝突,也正是這些衝突的逐步升溫,然後如此巧合的在那個時間地點一口氣引爆出來。
又像是諾曼地登陸,好像盟軍這時開始反攻歐洲,但其實在此之前,盟軍早就有反攻歐洲的行動,雖然規模不大,但卻是為諾曼地的行動累積經驗及預備(例如:迪耶普登陸戰役)。而盟軍也不是就只有在6月6日有所行動,事實上,在那之後盟軍仍然需要部段輸送物資兵力,而德國軍隊更不是在6月6日就喪失戰力,事實上,有數隻部隊仍在堅持抵抗。
說回到8/15的終戰日,雖然高層說戰爭結束,但事實上,某些地區接收到終戰通告需要時間(尤其當時還沒有WIFI網路),有些軍事行動更是箭在弦上而必須持續進行,所以少數地區仍在猛烈交火中。
又或者戰爭相關的人員並不會因為一紙命令,就能迅速回到戰爭前的原位。像是在中國戰場,日軍仍佔領中華民國眾多國土,即便他們已經停止戰鬥,但仍需等待中國政府的軍隊前來接收(而這就是國共內戰開打前的背景之一);逃難的中國百姓也不可能直接從西南大後方瞬移回自己的家鄉,正如分布在各地作戰的日本士兵也無法瞬間卸甲歸田。
或許說到這,已經有人感到不耐煩:「好啦,我知道回家移動需要時間,行了吧。」
但過往歷史往往都會超出我們後人的想像,比如:一個台籍日本兵,因為戰爭而離開台灣並前往中國東北服役,而他的返鄉之旅,卻是先被抓到蘇聯關了好幾年後,才從日本到上海,再輾轉回來台灣。然後讓人想不到的是,這位台灣人在返鄉過程中,在上述地點,都又被關了起來,堪稱關關難過,關關都被關過。
這就是今天書籍《零下六十八度》中的主角─台籍日本兵陳以文,他的人生故事。
在這本書中,我見到戰爭的更多層面,戰爭不是只有熱火朝天的前線作戰,戰爭更沒有因為終戰而立即消失,正如陳以文先生數年的戰俘經歷,戰爭在當時並沒有完全消退(而且大家要注意,二戰結束後可就要進入冷戰,戰爭的陰影不只沒有遠去,有時還顯得更加厚重以及壓迫),陳以文先生算是極度幸運的,竟能在最後活著全身而退,且留下戰後的紀錄。而有許多戰俘,可是未能留下隻字片語的離開世間......
(我上述的感慨,是來自一部電影「戰地琴人」,這部改編自猶太裔波蘭鋼琴家,在二戰躲避納粹德國追捕的經歷中,鋼琴家曾遇到一位德國軍官,而這位德國軍官竟對他提供保護。可惜的是,這位德國軍官在戰後被蘇聯人俘虜,並只知道他後來死戰俘營中。這位在二戰隊多人提供過庇護的好人,他在戰爭中究竟有何想法?又是為何他有如此行動?都隨著他的死而成為了無解。而且我遺憾的是,有一位好人就著麼毫無交代的離去......)
在這部意想不到的紀錄中,我看到的不只是史事的紀錄,更是滿滿的感情。包含:陳以文先生所經歷人物的互動,以及作者,也就是陳以文先生的孫子─練馬超大根的陳力航,對於前人追憶的感情。
(話說,在這個好像要催情緒的段落中,我講出作者的外號,是不是很跳tone?其實......這也是種感情,大家懂嗎?)
(友曰:放屁!少在那邊臭蓋!)
好的,那我們進入主題,來抽獎吧!
請完成以下動作:
1.
按讚及公開分享本文
2.
在文章底下留言「我想知道零下六十八度的旅程」,然後如果有,也可以寫下一些你知道有關長輩在戰時的經歷(這算是讓我自己開眼界)。
就有機會獲得《零下六十八度:二戰後臺灣人的西伯利亞戰俘經驗》一書,我們將在一周後抽出3位中獎的朋友,有興趣的人可別錯過這個機會喔。
購書可往此處走: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9406?loc=P_0004_026
#零下六十八度
#二戰後臺灣人的西伯利亞戰俘經驗
#前衛出版
#看到我可以叫出作者的綽號就知道我是一個多麼有感情的人了吧
#話說我沒能好好聽長輩的戰亂經歷_因為他們都不講_而不講的背後我後來知道是滿滿的悲痛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770的網紅誠實大叔張誠博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挽救了中華民國危機。 國共內戰末期,美國放棄中華民國,中華民國退守台灣。韓戰爆發,美國為了維持南北韓分裂的現況(不是為了要南北韓統),投入韓戰,形成第一島鏈圍堵共產主義擴張的戰略思維,第七艦隊巡弋台灣海峽,支援中華民國武器裝備,以國軍在中國大陸南方牽制解放軍,分散解放...
「國共內戰兵力」的推薦目錄:
- 關於國共內戰兵力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國共內戰兵力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國共內戰兵力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國共內戰兵力 在 誠實大叔張誠博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國共內戰兵力 在 Re: [問題] 國共內戰國軍的戰略- 看板Warfar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國共內戰兵力 在 國共內戰《大是大非——梁肅戎回憶錄》 #1946年的中共軍隊 ... 的評價
- 關於國共內戰兵力 在 傳統軍力被輾壓怎麼辦? 那就以小博大國軍的不對稱作戰計畫 ... 的評價
- 關於國共內戰兵力 在 [問卦] 如果當年蔣開穴打贏國共內戰? PTT推薦Gossiping 的評價
國共內戰兵力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很多韭菜都拿阿富汗去連結國共內戰的國民黨,這也沒辦法,小時不讀書,長大就當韭菜,這裡我幫國民黨講個公道話。
國民黨當年是從東北一路輸到剩下台灣,但是,那是鮮血和屍體堆起來的,1948年9月的遼瀋戰役、1948年的11月的徐蚌會戰(淮海戰役)、平津會戰(北平解放戰役),光是國民黨就打掉了150萬人,蔣介石從黃埔帶出來的精銳中央軍也全死光了。
就算沒有美軍,但人家是真打,跟阿富汗那種不戰而降的可天差地別。
-回到阿富汗的話題-
阿富汗的問題要拆幾個層面來講,阿富汗40年來歷經蘇聯入侵、美軍扶植塔利班(神學士)抗蘇、塔利班執政後和賓拉登掛勾、塔利班被美軍趕下台,現在美軍撤退後,阿富汗又被塔利班拿回去。簡單來說,阿富汗就是一個四十多年來都在打仗的地區。
其實啊,一般人對阿富汗的印象不是羊毛織品就是烤羊肉,如果你忽然對阿富汗有興趣,我建議你先去看電影:紅翼行動(Lone Survivor),別聽一狗票「一日阿富汗導遊通」在亂扯。
紅翼行動源自於「Service: A Navy SEAL at War」一書,作者是美軍海豹特種部隊的倖存者,講的是2005年的美軍在阿富汗山區,以4人小隊發動了一次斬首行動,結果因為當地人通風報信而被上百名塔利班以機槍、AK和RPG圍剿;後來的救援行動派出了2架CH-47運兵直升機,但在沒有戰鬥直升機的掩護之下,其中一架CH-47被打落,上面16名美軍全部陣亡。最終,發起攻擊的4人小隊也只有1人存活。
紅翼行動歸納出兩個重點:
A)塔利班民兵還是要有糧食、水源和彈藥的補給,他們會設法拉攏當地人,不行的就是恐嚇當地人「不合作就屠村」。
B)塔利班民兵沒有戰術、裝備差、訓練差,單兵毫無戰力可言,都是靠人海戰術去壓制。
上述是兩個概況,但接下來就是講到細節的部分:
1)塔利班的後勤補給在偏遠或是山區雖然不易,但在城鎮區域就很容易隱藏,要把民兵或是糧食彈藥藏在民宅中,這是輕而易舉的事。
2)遇到某些部落不合作的,塔利班會慫恿部落的年輕人反抗,反正就是一群年齡低、收入低、教育水準更低的「三低韭菜」,讓你們窩裡反,藉此來控制部落。
3)塔利班自知戰力不行,絕不會和美軍硬幹,要嘛就是躲起來放冷槍,要嘛就只能挑荒郊野嶺的落單美軍下手。
4)美軍力挺的阿富汗政府雖然組建了十幾萬人的軍警部隊,但要壓制塔利班,這十萬兵力遠遠不足。
5)美軍雖然能夠「掃討」塔利班,但無法有效控制領土。美軍或許能在局部區域擊退塔利班,但只要美軍一走,塔利班立刻就會回來,美軍是真正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這也是沒辦法的事,陸上戰爭不同於空戰或海戰,空戰海戰是只要消滅敵方有效戰力,天空或是海洋就是你的,但陸戰是很複雜的事情,軍力只佔一半,另一半就是政治,說白了就是當地人的問題。
上述五點可歸納出一個結論:阿富汗自己不站起來,單靠美軍是永遠也不會有勝利的那一天。更別說許多美國媒體指出,阿富汗根本就是軍火工業、傭兵集團的搖錢樹,無數的稅金都不知道花到哪裡去,據說從美國本土去阿富汗查帳的人都莫名其妙中彈,然後報告都說是塔利班殺的,這個梗在許多電影、電視劇中都有提到。
#國民黨 #阿富汗
國共內戰兵力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抗戰曙光─德式中央軍(第一部:建軍)】蔣、魏衝突
在歷任德國顧問團團長中,魏澤爾是唯一在抗日、剿共、軍閥內戰都有所經歷的將領,這也讓他有許多透過實戰證明自身能力的機會,而從戰果來看,除了實力太強的日軍,魏澤爾都能協助蔣介石贏得勝利,而這一切根基於平時的練兵有方,因此魏澤爾的能力之強無庸置疑。事實上,蔣介石在贏得中原大戰勝利後,就將原為中將軍銜的魏澤爾晉升為上將,可見兩人是有一段合作愉快的蜜月期。
但3年時間過去,蔣、魏兩人的關係卻變得惡劣無比,甚至已經嚴重到蔣介石每次發表軍事行動,魏澤爾都會表達抗議,搞的兩人都頭暴青筋、火冒三丈。這兩人之所以從相愛變成相殺,除了都是一副暴脾氣,最直接的引爆點就是對於德式師的使用理念差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照魏澤爾的想法:「德式訓練的新部隊,應該當作其他部隊的榜樣,不可輕易投入作戰以免耗損。」
蔣介石最初表示:「了解。」
結果當一二八事變爆發,蔣介石立刻把德式訓練最扎實的87、88師推到前線作戰,氣的魏澤爾大罵:「Was zum Teufe(德文的:搞、什、麼、鬼) !不是說好德式師不用於作戰嗎?你把我的話當塑膠嗎!」
如果說一二八事變是因為強敵壓境,不得不讓精銳部隊參戰,等到第五次圍剿,蔣介石又讓德式師投入戰鬥,這更讓魏澤爾暴跳如雷:「就跟你說不要亂消耗新軍!結果連打人絕對弱勢的共產黨都要動用新軍!你腦子有病吧!」
這時我們需要先停下來討論:有關德式師的使用,究竟蔣、魏二人孰對孰錯?
站在魏澤爾的角度,國民政府當時財政窘迫,新軍的成立大不易,要是在戰場上折損,依照國府的財力,不但重建困難,還可能影響其他方面的軍事改革。事實上,一二八事變中,兩支德式師損失4000多人,圍剿戰役裡,不但折損人數更多,甚至有1個旅及1個團的編制被徹底打殘,這表示不少負責帶兵的中下階軍官就此犧牲。從上述經歷來看,魏澤爾的擔憂並非一廂情願。
可站在蔣介石的角度,他卻有魏澤爾不能理解的苦衷,那就是國民黨內部的派系問題。
即便可能說到大家都煩了,我還是要說:國民黨並非靠自身實力獲得政權。正因為本身根基不夠強大,就算擊敗對手,除了共產黨,蔣介石通常不會趕盡殺絕,而是藉機收攏敵對的殘餘或叛逃勢力,成為「名義上」的下屬。
像是中原大戰時期,原屬於西北軍馮玉祥的韓復榘就叛逃到蔣介石麾下,但蔣介石卻根本指揮不動他底下的部隊。所以表面上,蔣介石是掌握軍政大權的委員長,實際上,老蔣真正能調動或值得信賴的兵力並不多。
以第五次圍剿舉例,表面上蔣介石可以動用70萬兵力,但其中屬於南路軍的10多萬人,其實是桂系的部隊,而他們壓根不想為了蔣介石和難纏的共產黨開戰。所以蔣介石只能交待桂系部隊:「無須進攻,只要圍堵。」這才讓想穩守自身地盤的桂系在南路負責給老蔣壯聲勢。
所以老蔣並不是不愛惜德式師,而是他也實在沒有餘裕讓部隊保養生息。
因此單方面來看蔣、魏二人的主張都各有其道理,但兩人身處不同位置下的思考差異,卻成為不可調解的矛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另外魏澤爾與蔣介石在戰略及戰術上也有著巨大分歧。
中原大戰中,魏澤爾面對敵手會認為用武力直接懟,剛死敵人就完了!但蔣介石卻想盡可能保留自身實力,所以很多時候更喜歡花錢收買對手,這讓純粹的軍人,也就是主張「能動手就少瞎BB」的魏澤爾感到非常不恥。
而在圍剿戰役中,魏澤爾認為共產黨裝備落後、火力貧弱,所以應該展開更積極的進攻;可是曾有過同樣主張的蔣介石卻在先前的圍剿中吃過不少大虧,所以他更主張步步為營的緩進。雖然最後德國顧問團最中按照蔣介石的理念,制定出深具效果的堡壘戰術,但商議的過程中魏澤爾對蔣介石是罵罵咧咧,這自然讓蔣介石大動肝火。
更令老蔣仇恨值爆表的,是後來有國軍因為執行魏澤爾的積極進攻而遭殲滅時,當時他就把戰況轉給魏澤爾,希望殺一下這魏德國顧問的銳氣。結果魏澤爾卻回答:「不是我的構想有問題,是中國軍隊聯繫太差、支援速度太慢,沒辦法執行我的理念,這才錯失戰機呀。」此話一出,老蔣的小宇宙整個大爆炸:「敢情所有人都有毛病,就你魏澤爾沒毛病!」
同時,不只老蔣,許多國軍將領對於魏澤爾引進的新式德國訓練也反感頗多。
看到這可能有讀者想說:「德國軍事科技以及現代化戰爭經驗,完全凌駕在同時期的中國之上,中國將領哪來的底氣反對德國訓練?」
原因有二,第一,魏澤爾認為德國顧問應該更深介入中國軍隊的訓練,甚至提出應該讓德國軍官統帥部分層級的中國軍隊。這就碰觸到一些視軍隊為私人財產的中國將領底線……你ㄚ的是想架空老子的兵權嗎?
第二,不少國軍將領自認作戰經驗豐富,對德國顧問的新戰術也就不待見;扣除思想較為古板的守舊派,有些比較通情達理的中國將領也不贊同德國訓練的新戰術,而原因卻頗為悲哀……德國戰術太先進,通常要消耗大量但要先進行火力壓制,咱窮,實在玩不起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除上述原因外,最讓蔣介石及國軍將領對魏澤爾忌憚的一點:是魏澤爾涉入到中國政治的派系之爭。
前面提到,主持財政的老蔣小舅─宋子文,為了加強麾下稅警部隊的實力,找上魏澤爾進行合作。說起宋子文,他雖然跟蔣介石沾親帶故,但在許多政策理念上卻與他的妹夫唱反調,這其中就包含對日抗戰的態度。
話說日本在九一八事變佔領東北地區後,隨即成立滿州國,並找來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擔任國家元首。但這不是日本陸軍行動的終結,此後,日本陸軍開始向華北地區擴張,持續與國民政府發生衝突,其中在1933年1月,國軍與日軍沿著長城爆發多場戰役,史稱「長城抗戰」。
如果大家能夠記得前文提到的諸多歷史事件,應該會知道1933年1月的局勢相當紛亂,因為除了日軍在北方的衝突,當時國軍(確切來說是蔣介石的中央軍)精銳正集中在江西繳共,而閩變也是在此時爆發。
此時的蔣介石選擇堅持「先安內後攘外」,對於日軍的侵襲,他選擇有限度的作戰,好保留國軍在北方的主力,這樣他才能集中心神消滅共產黨。可宋子文卻在此時大力鼓吹積極抗日,他甚至在一次會議上喊出:「本人代表中央政府,敢向諸位擔保,吾人絕不放棄東北,吾人絕不放棄熱河(註:熱河省是長城抗戰主要的交戰地點),縱令敵方佔領我首都,亦無人肯做城下之盟!」如此熱血的發言,搭配當時因為領土被入侵而激發起的民族意識,宋子文獲得滿堂喝采,同時無疑在打臉因為避戰策略而導致領土丟失的蔣介石。同一時間,魏澤爾也來到長城抗戰前線策畫作戰,對於諸多限制的蔣介石,認真於軍事的魏澤爾不意外地又開始罵罵咧咧,而他對於高調提倡抗日而且早有合作情誼的宋子文自然更有好感,兩人因此時常出雙入對去巡視軍隊。
「宋子文跟魏澤爾走得很近,魏澤爾有挾宋子文以自重的情況。」
當部下回報宋、魏二人惺惺相惜情不自禁的狀況,這立刻引起老蔣的注意。想到管經濟的跟管軍事的走到一處,然後管經濟的一再公開反對老蔣對日忍讓的政略,管軍事的則多次反對自己的軍事行動,而且還希望能擴大對軍隊的掌握……娘希匹!你兩人是想搞掉我這委員長不成!
於是身為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蔣介石,授意軍政部抵制魏澤爾在前線提出的要求,結果魏澤爾破口大罵:「軍政部官員有意抵制我建議,使我為數甚多的工作計畫為之流產。中國官員腐敗無能,工作效率低下,我不屑與之合作!」
魏澤爾這一頓怒噴有沒有讓他消氣我不知道,但軍政部官員倒是徹底被激怒,於是狀告委員長:「魏澤爾干涉中國內部事務,他的發言更是傷害中方官員自尊,他的行為已經使兩國共同合作根基為之動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覺得魏澤爾太得罪人?事實上,他連德國以及日本人都一起得罪。
德國顧問團其實最初是以工業建設的名義來華,加上首任團長─馬克思‧鮑爾,本身同時具有經濟與軍事的長才,所以除了軍事改革,顧問團另一大任務是促進中德的貿易合作,並且推銷德國商品,好賺取外匯收入。可是魏澤爾是個純粹的軍人,他致力於軍事的同時,就把經濟合作給忽略了(其實我認為,就算他不忽略也沒用,因為魏澤爾不具備經濟方面的學識),所以德國企業抗議魏澤爾並沒有為德國工業爭取到更大的軍火銷售量以及增加貿易出口額。
而魏澤爾在長城抗戰前線的積極動作,也讓日本人抗議:「德國顧問團怎麼介入中國軍事?這不是違反凡爾賽條約的禁令?德方此一行徑更是破壞德、日兩國的邦交情誼!」這使備受指責的德國政府反感道:「魏澤爾幹的太招搖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從以上魏澤爾被嫌棄的原因,如果要用一句話歸納,我會說:「魏澤爾是純粹的軍人。」他只懂軍事,所以也只對軍事負責。什麼蔣委員長的政治權力、德國的外貿銷售、中國政治的派系……那都不是他關注的重點,他只有一個目標:「善盡自己德國顧問團團長職責,打造現代化且有戰力的中國部隊。」
你可以說他純粹,但也可以說他不夠有智慧,或是直白地說:你不懂中國社會。畢竟許多事情不是單靠拚勁或專業就能成就,而往往需要就不同的人事時地物去做彈性調整,但不能否認:魏澤爾克盡職責且做出成績。連蔣介石都承認:「魏澤爾將軍之忠誠與作戰經驗能力皆極可佩(服)。」
可如今,魏澤爾滿世界得罪人,讓德國駐華公使陶德曼都向母國報告:「魏澤爾在華與在顧問團內之聲望均已開始下降,彼已無法在領導此一受人尊敬之組織。」而老蔣面對性情暴躁、行動偏激的魏澤爾,則認為:「唯一有效制服而又可使其平心靜氣工作之辦法,似在此人頭尖上加上一頂重帽。」換言之,各界都認為需要更換新任團長,而且這人的能力威望必須在魏澤爾之上。
1933年5月,一名白髮蒼蒼的老者抵達中國,隨即前往位在廬山的蔣介石別墅。老者雖然因為長途跋涉的旅程而顯得精神有些困乏,但依舊展現不怒自威的氣質,而他習慣配戴的單邊眼鏡,更是給外人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廬山別墅中,蔣介石熱情的歡迎老者,而中國的媒體記者也大肆報導老者來華訪問的消息,畢竟他的名聲是那麼的如雷貫耳。
同時,因為日軍進犯華北,而身處前線處理長城抗戰事宜的德國問問團團長─魏澤爾,也趕緊置信給老者,表達對其來華的敬意以及不克前來迎接的歉意,畢竟老者不但在一戰中建立赫赫威名,還是他的昔日上司,更是德國在戰後軍隊重建的靈魂人物。只是魏澤爾沒料到,這名老者未來將會在毫無異議的情況下取代他的團長職務。
老者名為:漢斯‧馮‧賽克特(Hans von Seeckt),他的到來,同時也將改變中德合作的格局。
圖片為:德國顧問團團長─魏澤爾上將
國共內戰兵力 在 誠實大叔張誠博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挽救了中華民國危機。
國共內戰末期,美國放棄中華民國,中華民國退守台灣。韓戰爆發,美國為了維持南北韓分裂的現況(不是為了要南北韓統),投入韓戰,形成第一島鏈圍堵共產主義擴張的戰略思維,第七艦隊巡弋台灣海峽,支援中華民國武器裝備,以國軍在中國大陸南方牽制解放軍,分散解放軍在韓國戰場的兵力。
1970年代,中國大陸與蘇聯交惡,美國「聯中制蘇」戰略思維形成,積極與中國大陸建交,並接受中國大陸「一個中國」的主張,與中華民國斷交,美軍撤出台灣海峽。
2020年代,中國大陸崛起,台灣第一島鏈的戰略位置是阻止解放軍進入西太平洋的關鍵,台灣更是中美角力下,美國最好運用的籌碼,因此大量出售軍火給中華民國,從2008年馬英九擔任總統開始,中華民國已經從美國採購了240億美元軍備,美國只有在口頭上支持中華民國,在實質作為上,仍不與中華民國建交,也沒有對中華民國參與國際社會組織上,有任何的實質幫助。
提醒在台灣的人民,對岸的打壓不可怕,可怕的是想依賴美國人參與國際社會或求得台灣安全。切記,只有我們的經濟實力才讓我們抬頭挺胸。
(延伸閱讀)
朝鮮戰爭爆發70週年:鮮為人知的八個歷史細節和現實意義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3165066
https://dfnc.ru/en/world-news/taiwan-to-acquire-harpoon-missiles/
-----------------------------------------------------------------------------------
馬上訂閱張誠! ▶https://goo.gl/G1gr8Q
-----------------------------------------------------------------------------------
更多張誠:
FB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PhDChang/
加入Line@: http://bit.ly/2wgSMi4
追蹤Youtube:http://bit.ly/2wrnt3y
國共內戰兵力 在 國共內戰《大是大非——梁肅戎回憶錄》 #1946年的中共軍隊 ... 的推薦與評價
國共內戰 《大是大非——梁肅戎回憶錄》 #1946年的中共軍隊. ... 從他們遺在陣地前屍體上的文件,以及捉到他們的俘虜口供中得知,他們的攻擊,是分成小組兵力,由「指戰 ... ... <看更多>
國共內戰兵力 在 傳統軍力被輾壓怎麼辦? 那就以小博大國軍的不對稱作戰計畫 ... 的推薦與評價
那就以小博大國軍的不對稱作戰計畫【Dino Brothers Studio】[CC字幕]同島一命死裡求生Dino Brothers Studio ... Got it. #雲豹 #國共內戰 #國慶 ... ... <看更多>
國共內戰兵力 在 Re: [問題] 國共內戰國軍的戰略- 看板Warfar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allection ( )》之銘言:
: 在國共內戰初期 國軍以佔領城市及交通線為主
: 但在後期 經歷了這麼多的失敗後
: 為何在平津戰役及徐蚌會戰也是如此的思考方式呢
: 徐蚌會戰是劉峙部屬就認了 但平津戰役也是擺出類似的防禦方式
: 就令我很不解了 在一個城部屬10多萬
: 三個直線上的城共部屬50多萬 並假設軍隊可以很順利地來回支援
: 但實際上被共軍個別擊破 或將援軍殲滅於路上
: 這在之前的戰役不就經常發生過了嗎
: 還有 在共軍渡江後
: 國軍還是習慣一個城10幾萬兵力把守 怎麼不集中起來呢
: 是國軍不會吸收失敗的教訓嗎
因為國軍的裝備優於共軍﹐控制交通線對國軍兵力的展開有利。
在整個國共內戰中﹐事實上國軍與共軍的作戰模式都是很單一的。
國軍就是利用交通線分割共軍﹐然後逐區清掃剿滅。
而共軍則是切斷交通線﹐孤立國軍單一兵團並一戰殲滅。
所以控制交通線對於有較多卡車、火車、輪渡的國軍來說是極為有利的。
而且早期國軍人多﹐決戰雙方都損失很多兵力時﹐對國軍有利。
共軍在抗戰中鍛煉出來的機動作戰指揮能力強於國軍﹐
而國軍在抗戰中鍛煉出來的陣地作戰指揮能力又強於共軍﹐
常常形成國軍想決戰卻捕獲不到共軍主力來決戰﹐
而共軍想攻堅卻吃不下國軍固守的情況。
因此雙方很自然就變成各自利用自身的優點﹐國軍用部分兵力固守某地﹐
吸引共軍來攻﹐然後趁共軍攻堅不下時﹐外圍兵力分進合擊跟共軍決戰城下。
而共軍則采圍困國軍﹐然後主力在外圍點打援與國軍援軍進行野戰。
可以說﹐這兩種戰術都各有利弊﹐沒有說國軍就一定吃虧。
譬如國軍擊敗共軍的大同集寧戰役、張家口戰役、新泰、運城、四平(陳明仁那次)、
滕縣、濟寧、南麻、臨朐、睢杞戰役、寶雞(西府隴東)、榆林(兩次)等等﹐
都是這種戰術的成功。
但到了後來﹐隨著雙方實力對比的變化﹐國軍下降到300多萬﹐而共軍上升到300多萬﹐
失去了軍力優勢﹐國軍就難以出動援軍去救援﹐原先舖開的攤子太大又不是
能夠立刻就收回的﹐而共軍抓住這個是否要收縮兵力的關鍵猶豫點﹐
四個月內三大決戰吃掉國軍150萬一線兵力﹐剩下的時間就是國軍在大陸等死了。
如果國軍足夠迅速撤退東北華北華東軍隊到江南﹐可能還可以多撐一段時間。
當然由此帶來的軍心民心動搖﹐又難以計量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83.4.216.20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