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10年內將超美國 「大國政治的悲劇」會否重演 - 陳岩
中國經濟何時超越美國?這個曾經頗有幻想成分的問題,在2020年變得愈發現實。
無論是2030年、2028年,還是2032年,這個時間節點的到來因為兩個因素變得十分重要——它近在咫尺,同時意義不凡。
大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美國經濟規模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一。
此後一個世紀,全球經歷了二戰、冷戰、蘇聯解體、反恐戰爭,以及不知多少次區域戰爭和經濟危機。但美國第一的經濟規模從未受到實質性挑戰——蘇聯計劃經濟全盛之時,規模只到美國四成左右;上世紀末,日本經濟巔峰,一度接近美國經濟的七成。
不過,兩個國家都未完成對美國的反超,一個解體,一個停滯。
20多年過去,中國站到與當年日本相似的位置——2020年伊始,中國經濟規模也達到美國的七成左右。緊接著,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使中國經濟迅速陷入冰凍,一季度陷入幾十年來首次負增長,似乎中國也將面臨日本相似的命運,從巔峰逐步滑落。
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年初看來,這塊中國經濟道路上的絆腳石,在年底回看時,卻成了墊腳石。
2020年中國很快控制住疫情,從第二個季度開始反彈,甚至在歐美疫情肆虐下,中國產能全開,外貿數據意外激增。美國卻反覆經歷疫情回潮,領失業救濟的隊排得越來越長。
此消彼長下,中美之間的經濟差距在這場世紀疫情中突然縮小,讓人不禁思考,超越之後,世界格局會發生什麼變化?意味著世界格局洗牌?還是不可避免地造成激烈衝突?亦或是這一天根本不會到來?
中國經濟超美:「是與否」 Vs 「早與晚」
中國經濟何時超越美國?不同的智庫都給出自己的答案,言下之意是,這已經不是一個「是與否」的問題,而是一個「早與晚」的問題。
英國智庫經濟和商業研究中心(CEBR)認為,疫情下中美兩國復蘇情況反差明顯,使中國經濟總量超過美國的時間提前五年,預計為2028年。
日本經濟研究中心也認為,這一天將在2028年到來。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和北京大學國發院共同出版報告《中國2049》認為,中國將在2030年後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相比之下,反而中國智庫的估計最為保守。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報告稱,中國經濟規模將在2027年超過歐盟,在2032年超過美國。
「中國經濟超越美國的確切年份並不重要。 」《中國2049》的共同作者、美國布魯金斯中國經濟資深研究員杜大偉(David Dollar)表示,這是一個更普遍的趨勢,融入全球經濟的發展中國家往往會逐漸趕上領頭羊。美國和其他發達經濟體要習慣與發展中經濟體分享國際舞台。
作為歷史學家,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東亞系副教授馬釗也認為,中國在GDP總量上接近並超越美國,只是時間早晚問題。從歷史發展脈絡上看,中國經歷19和20世紀這兩個世紀的動亂與興衰之後,再次回到了18世紀清中期的全球大國地位。
這個問題在社交網絡往往會引發激烈爭論,但在受訪專家看來,不值得大驚小怪,因為中國發展的態勢和規模,決定著這場超越很合理。
杜大偉(David Dollar)解釋,中國的人口是美國的四倍,因此中國只需要達到美國生產力的四分之一,就能達到同等規模。
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助理教授吳靖也持相似觀點。他認為,「中國經濟非常多元化,涵蓋大多數工業門類,並把經濟發展作為首要目標。最重要的是,中國人口全球之最,約為美國人口的四倍,因此可以形成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所以說,如果中國經濟持續增長,會自然而然超越美國。 」
馬釗則補充認為,還歸功於中國在過去的40年中的政治穩定,宏觀政策的連貫性較強。
中國:前路非坦途
細看各個智庫的報告,即便最樂觀的預測,也不認為中國躺著就可以輕鬆贏得經濟規模全球第一的寶座。
在中國國內,老齡化成為在前進道路上最兇悍的「灰犀牛」。
《中國2049》中描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實施嚴格的計劃生育,嬰兒出生率被人為壓低,而15-64歲的勞動年齡人口佔比迅速擴大到65%左右。因此中國迎來一波巨大的「勞動力紅利」,形成了「生產性」勞動結構。換言之,「花錢的」人口少,「賺錢的」人口多。更幸運的是,中國這一波人口紅利與改革開放重合,推動經濟高速增長。
然而,40年過去,「紅利」變成了「負累」,當年佔比巨大的勞動人口,逐漸老去,當年被計劃生育政策壓制的生育率,造成新的適齡勞動人口不足。即便現在中國逐步放開生育限制,出生率依然不見提升。
未來10年是中國經濟試圖趕上美國的時間窗口,恰恰是中國人口結構發生根本性轉變的區間。
中國社科院研究顯示表示,人口將從2027年開始收縮。世界銀行認為中國2029年人口開始負增長。與此同時,過去不斷增長的勞動年齡人口也開始掉頭向下,以年均780萬人的速度減少。
反觀美國,生育率高於中國,而且移民人口也能補充勞動力人口,相比中國「老齡化」的壓力小得多。
「作為一個傳統非移民國家,中國如何調動自身人口生育能力,彌補勞動力紅利的下滑,這是來自國內社會的挑戰。」馬釗表示。
不攔住「老齡化」這頭灰犀牛,中國可能永遠無法完成對美國的全面超越。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研究院易富賢曾在博鰲亞洲論壇上表示,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造成人口結構出現扭曲,這甚至將使中國經濟未來無法超越美國。
長遠來看,除了「老齡化」這只「灰犀牛」,中國還要防範兩隻「黑天鵝」——政治動蕩與軍事衝突。
吳靖表示,對中國經濟發展持樂觀態度,不過前提是避免影響經濟發展的社會動蕩,比如政治不穩定或軍事衝突等。
政治動蕩的可能來自國內。馬釗認為,中國延續40年的「改革開放」政策,正在被當下「大國崛起」的新口號所替代,那麼中國目前高度集權與高度管控的政治管理模式,是否能持續治理日益複雜與多元化的社會?在未來10-15年,中國也將面臨領導人代際更替,如何協調個人權威與體制治理的平衡與延續,這成為來自權力內部的挑戰。
軍事衝突的可能來自外部不穩定因素。中國面臨南海問題、中印邊界爭端、釣魚島爭議,以及台灣問題等外部不穩定因素,在中美關係快速惡化的背景下,可能演變為中美角力場,爆發區域性熱戰。
台灣的國民黨智庫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研究認為,目前中美間行動還有節制,不過已經朝大國戰爭的方向走去,而中國不斷侵蝕美國霸權地位,可能引來美國的全面反擊,而隨著兩岸敵意的增長,這可能使三方的敵意螺旋不斷上升,增加危機爆發的風險。
美國:世界經濟中心地位難撼動
雖然前路有險阻,但看到這樣言之鑿鑿的預測,中國大概會喜出望外。事實上,中國媒體和學界則多是警惕的聲音。
中國官媒旗下的《環球時報》認為,英國智庫經濟和商業研究中心做出的預測,有向美國和西方世界拉響「中國在加快崛起」警報的意味,要刺激、鼓動西方社會「行動起來」。
中國外交學院教授施展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即使中國經濟總量真的超越美國,也沒多大意義,因為討論國家實力,GDP是重要指標,但不能僅拿這一個指標來討論問題。比如,鴉片戰爭時大清的GDP是英國的很多倍。如果不去看經濟內部結構,以及各國在全球經濟當中的結構性位置,GDP第一有多大意義呢?
這一觀點不無道理。杜大偉(David Dollar)向BBC中文介紹,一個國家在世界上的總體地位不僅僅取決於經濟規模。 其他相關因素還包括創新能力、優秀的大學、文化影響力和民主治理的質量。 美國的全球地位在特朗普時代有所下降,但在拜登總統的領導下似乎已經在恢復。 中國要想在這些軟實力領域與美國競爭,就必須做出很多改變。
回顧歷史,歷次世界第一強國的更替,都不是在經濟超越後完成的。吳靖表示, 如果我們回顧歷史,英國取代西班牙,美國取代英國。我們會發現,當一個崛起大國確立了它的經濟地位之後,還需要很長時間來更新其全球地位,有時候也需要一些歷史機遇。
以美國對英國的超越為例,美國在一戰前後工業產值上超越英國,但彼時美國奉行孤立主義,對國際事務參與度低,全球貿易依然以英國為中心,以英鎊結算。直到二戰之後,美國的經濟規模大幅領先英國,1944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建立以美元為中心的全球經濟網絡,美國才在事實上完成對英國的超越。
一個模型或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中美在全球經濟活動中的位置。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翟東升研究認為,全球各國的經濟活動可以看作圈層結構,美國處在中心圈層,為全世界提供貨幣流動性;第二層以日本、歐洲等發達經濟體為主,以高科技研發和高端製造業為主;第三層為中國、東南亞等國,以製造業為主;最外面的第四層,是中東等提供原材料提供國。這個模型,從中心到外圍,以人均GDP為指標,依次遞減。
中國在不遠的將來,將憑借人口優勢,將在總體規模上超越美國,但並沒有取代美國處於中心的地位。事實上,中國僅僅希望從第三圈層向第二圈層,將傳統製造業升級到高端製造業,就已經招致美國的打壓。
中美競爭實質:大國的政治悲劇
芝加哥大學教授米爾斯海默在其專著《大國政治的悲劇》中為我們描繪了這樣一幅國際圖景:國際體系是一個險惡而殘忍的角鬥場,當一國受到另一國威脅時,沒有供它們求助的更高權威,因為國際體系中沒有守夜人,而且國家永遠無法確信其他國家對它們不懷有敵意。
在這個角鬥場上,要想生存,國家別無選擇,只得為權力而相互競爭,大國必須盡可能多地獲得權力來保護自己,以防任何國家的挑釁,最理想的結果是成為霸權國,擁有如此多的相對權力來保證生存,同時防止其他區域出現霸權國。
米爾斯海默舉例,美國在西半球成為霸權國,因此曾全力阻止德國及蘇聯支配歐洲,阻止日本支配亞洲,而崛起的中國勢必尋求亞洲霸權,因為這是生存的最好保證,同樣美國也將一如既往地竭力阻止中國。
「美國單純試圖遏制或者阻止中國崛起,很難成功,甚至會導致惡性競爭,或引發地緣戰爭。」馬釗認為,歷史上鴉片戰爭以大清王朝全敗,開啟近百年中西熱戰,而朝鮮戰爭導致其後20年的中美冷戰,兩場戰爭的代價巨大,但是歷史依然走到了今天中國重新崛起的這一刻,這說明外部勢力是很難徹底改變中國。美國對華可以採取接觸、影響、警示、甚至有限脫鉤的政策,但是美國不可能憑借一己之力改變中國。
與前幾次美國遏制德國、蘇聯和日本不同,當前的美國「內傷」嚴重。馬釗表示,從奧巴馬到特朗普,美國內部的極化爭鬥嚴重侵蝕了政治共識、道德共識,去年大選是對美國政治體制的一次壓力測試,而對特朗普的二次彈劾和國會山暴亂,說明這場測試慘淡收場。更重要的是拜登很可能只有一個任期,2024年美國又將迎來一次政治考驗。這都將損耗美國的「內力」,也必將影響美國的「外力」施展。
簡而言之,國與國的競爭猶如叢林,為了自身生存大國不得不努力攫取權力,遏制其他霸權國產生,因此中國崛起必然招致美國打擊,不同的是美國身患「內傷」,不得不一邊療傷,一邊出招。
米爾斯海默認為,如果生存是中國的最高目標,那麼中國別無選擇,只能像美國一樣,最大限度地佔有世界權力,其結果是中美間激烈而危險的競爭,而這正是大國政治的悲劇。
值得警惕的是,米爾斯海默寫下上述預言,是在近20年前,彼時中美間實力差距巨大。
20年過去,他的預言似乎實現在即。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在最近一場講座上表示,中美實力前所未有接近,而2020年代對中國和美國而言都是不成則敗(make or break)的關鍵時期,這對全球而言將是「危險的10年」。
原文:BBC中文網
#國際 #經濟
國別報告是什麼 在 李姓中壢選民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又是美國人,在全球疫情爆發狀況之下來台灣進行語言文化交流,「一定要在這個時候做嗎?」側翼現在又在瘋狂做圖搞鬥爭,只會做圖挺醫護有個屁用,圖可以對抗變種嗎?是靠鍵盤對抗病毒嗎?側翼只會相信政府相信黨,有沒有側翼敢出來違背政府呼籲鎖國?「沒有嗎,因為你們不敢!」>
「宅神」朱學恒在臉書上怒批中央防疫措施,「為什麼不鎖國」,包括案883與案884都是境外移入的外國人,這些境外移入的外國人,都徒增國內醫護的負擔。
朱學恒舉例, 案883為英國籍10多歲男性,2020年12月28日曾於當地確診,並自我隔離10天,2021年1月20日來台,持有搭機前3日內檢驗陰性報告,入境後至集中檢疫所檢疫無症狀,個案今年1月21日接受「英國專案」採檢確診;同班機接觸者調查匡列中,案883並非台灣人,是個英國少年,很有可能得的是英國的高死亡率高傳染率變種B117病毒,在英國得病到在他飛來台灣在台灣確診時間不過23天,還導致機上接觸者被匡列調查。
朱學恒再舉例,案884為美國籍20多歲女性學生,去年12月31日搭機來台進行語言文化交流,並於今年1月1日入境台灣,持有12月24日採檢陰性報告,入境後至防疫旅館檢疫,個案居家檢疫期滿後,於1月20日進行自費採檢確診,案884同樣也不是台灣人,
而且她的國外陰性報告在入境時效期是7天前,根本應該當場遣返,是誰這麼信心十足做的決定,讓一個陰性證明根本過期的外國人可以堂而皇之闖過國門,威脅我國的醫護安全跟防疫能量?是不是太輕忽了?
朱學恒怒嗆「為什麼不鎖國」 別再讓阿里不達的外國人進台灣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10124/1906302.htm
國別報告是什麼 在 華人民主書院 New School for Democrac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台灣開放陸生入境政策大轉彎
台灣教育部在5日發函給各大專院校,即日起開放境外學生返台。沒想到當天晚上政策大轉彎,教育部次長劉孟奇以“因應兩岸情勢”為由,排除大陸非應屆畢業生來台。
台灣的教育部次長劉孟奇5日傍晚正在接受記者采訪,說明開放境外學生返台事宜,中途突然離席3分鐘,回到現場之後,立刻改口說,排除陸生中的非應屆畢業生來台,陸生僅限應屆畢業生可申請來台就學。
劉孟奇:“因為考量到兩岸情勢發展,兩岸事務的主管機關,對於現在是否開放非應屆畢業的大陸學生來台有不同的意見,希望教育部再行審慎評估。”
劉孟奇強調,教育部尊重主管機關權責的意見,所以暫緩開放非應屆畢業生的陸生,也就是所謂的“舊生”。
陸委會:中國刁難陸生簽注
陸委會在5號晚間發布新聞稿指出,近期有多起陸方阻擾陸生返台就學的個案,是大陸設置了政治障礙。這些個案包括陸生申請來台證件“大通證”簽注遭受刁難,或要求其提出我方學校證件不得出現“國立”等文字。陸委會認為到底是何方阻撓陸生來台,已相當清楚。
教育部的決策大轉彎之後引起輿論嘩然。根據台媒聯合報報導,台灣科技大學校長廖慶榮表示,“目前仍不能返台的境外舊生就是陸生,教育部做此決議等於沒開放。”世新大學校長吳永干批評,“台灣邊境防疫手續不科學也沒邏輯,機場入境防疫明明一視同仁,如有症狀都循統一流程處理,不料境外生返台竟然分國別,毫無道理。”
國民黨立委陳玉珍6日召集內政委員會國民黨籍立委“考察”陸委會時提及,現在連外籍人士、外勞都能來台,唯一被限制的就是陸配、“小明”(陸配小孩)和陸生。陳玉珍呼吁蔡政府可以基於人道考量,讓他們可以盡快回到台灣與家人團聚。
陳玉珍:“大家也看到教育部本來要開放,已經要開放陸生返台就讀,教育部也跟各個大學討論過,包括防疫的宿舍、檢疫都可以做得很好,而且現在是暑假應該趕快做,這影響到我國高教產業的發展,沒想到最後出來踩剎車的是陸委會。”
陳明通:開放陸生要配合疫情、循序漸進
陸委會主委陳明通向前來考察的內政委員會國民黨立委提出報告表示,稍早台灣也開始規劃境外生進來,畢業班進來包括陸生。整體的後續如何一步步入境來台,其實有配套的規劃。但是,更重要的是要配合疫情。
陳明通引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前一天在記者會提及,現在疫情風險極度升高,台灣出現好幾個從台灣出境時核酸檢測陽性的個案,指揮官陳時中也拉響警報,八大場所強制要戴口罩。
陳明通:“現在疫情是有它嚴峻的情形。昨天陳時中部長已經呼吁,原來循序規劃的“小明”也好,陸生也好,這都有循序的規劃。但是你要配合整個疫情發展,要有防疫優先的考量。”
陳明通回應,所謂教育部開放境外生來台政策轉彎解釋,對於陸生這部分,他們是持比較保留的態度,整體還是要做分流的措施。陳明通舉例台灣在過去一段時間,開放大陸畢業生來台,人數大約三千多人,但是實際上因為情況急迫而來的人數卻只有10多人。
陳明通:“所以我們很懷疑大陸到底放不放,我們聽聽看,比較急迫的,我們讓他們回來做個分流,大陸方面的人雖然我們開放,三千多人聲音很大,事實上實施了也沒多少(人)。(陸配小孩)兩歲以下,我們開放100多人,回來是個位數。所以這中間到底什麼問題,我們要聽聽看,呼吁大陸方面兩岸交往是增進彼此了解的事。”
陳明通強調,在雙方疫情能控制的情況下,希望能維持正常交流。現在的疫情拉警報,陸生這部分是暫緩。“並不表示不讓他們回來,一定會讓他們回來念書,這個部分請放心。”
疫情指揮中心:境外生居家檢疫14天就沒問題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上午在行政院會後受訪表示,就指揮中心的角度,若教育部開放的人數可以配合防疫旅館跟集中檢疫所的接待能力,做適度的調節,“就不會有問題”。進來的境外生入境後都要實施14天的居家檢疫措施,這部分若都能落實的話不會有問題。
根據教育部2019年度統計,台灣境外生約有12.7萬人,其中來自中國大陸學生將近3萬人,占了總數的2成4左右。
自由亞洲電台記者黃春梅 台北報道 責編 許書婷 申鏵 網編 瑞哲
本新聞由自由亞洲電台提供
國別報告是什麼 在 移轉訂價查核準則法- 集團主檔及國別報告對於企業的重大影響 的推薦與評價
曾博昇會計師針對兩大主題進行說明,包含因應 國別報告 全球移轉訂價查核趨勢(影片開始時間00:00)及 國別報告 案例研究(影片開始時間05:26),歡迎點擊。 ... <看更多>
國別報告是什麼 在 泰國要求符合條件的跨國企業自2022年度起應申報CbCR(國別 ... 的推薦與評價
泰國要求符合條件的跨國企業自2022年度起應申報CbCR(國別報告), ... 因為1) 國別報告是以集團為單位編製,意即一個集團只需編製一份國別報告給所有集團成員共用;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