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人權委員會自去年8月1日成立以來,屆滿一週年。國家人權委員會的成立,歷經民間與政府長達20年以上的溝通與努力,終於邁向臺灣人權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一年前,蔡總統親臨為國家人權委員會揭牌,提出三項期許:「讓國家人權委員會成為國家的良心」、「以制度讓人權工作穩定長久」,以及「分享台灣人權經驗貢獻國際」。一年來,我們肩負推動國家人權的重任,如履薄冰,全力以赴,儘管人力、資源與經驗非常有限,且逢疫情肆虐,致使相關業務推展有些窒礙,但全體委員及幕僚同仁仍上下齊心,認真、努力投入各項業務。
我想在這裡利用簡短的時間,跟各位關心台灣人權的朋友們報告,成立第一年,我們針對「促進」及「保障」人權兩大面向的具體成果:
聯合國倡議國家人權機構的設置,目的是希望各締約國履行國家所簽署或加入的國際人權公約,以落實普世人權的理念。因此,國家人權委員會也擔負起這項重責。去年十二月我們公布「兩公約(公政公約及經社文公約)國家報告獨立評估意見」,今年也邀請身障者及身障團體辦理多場座談及焦點訪談蒐集意見,預計公布「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國家報告獨立評估意見」,送交國際審查委員會審查。
除了上述身障團體,我們也針對婦女及性別、兒少、勞工、原住民、新住民、青年居住正義等議題舉辦座談,廣泛搜集意見、與社會對話,並與民間團體及學術單位合作關注新興人權議題,例如數位監控與數據搜集、精神疾病觸法者、銀髮族醫療人權等,作為未來政策研究或立案調查的參考。
我們更與考試院國家文官學院及教育部國家教育研究院合作,開發人權教育教材,讓公、教人員成為帶動台灣人權向前的力量;並以「法庭之友」的身份,參與三場司法院大法官所組成的憲法法庭,提供人權觀點,促進司法人權。
過去一年,雖然受到疫情影響,我們仍積極透過視訊會議方式與國際交流,和亞太地區國家人權機構論壇APF、英國平等及人權委員會、紐西蘭國家人權委員會等…進行人權經驗的交流及分享。也與行政院密切合作推動《禁止酷刑公約》國內法化,也就是「國家防制酷刑機制(NPM)」,包括酷刑及殘忍、不人道、有辱人格待遇或處罰的預防機制,未來將由國家人權委員會主責。
國家人權委員會與行政院多次討論後,提出具體執行規劃,針對《兒童權利公約》落實情況成立專案小組,將擬定8個兒少安置機構,訂立訪視計劃。此外,對於國際間關切的外籍漁工人權議題,影響台灣人權形象甚鉅,我們已在今年二月立案專案調查,並與行政部門共同合作尋求改善。
另在上個月,國家人權委員會公布「林水泉遭受國家行政不法侵害人身自由案」調查報告,這是人權會首份人權侵害案件的調查報告,清楚揭露在威權統治時期,政府系統性的濫用行政權來打壓異議人士,侵害人身自由;這份報告也會對目前轉型正義相關法制提出具體修法建議。
以上是對國家人權委員周年成果簡短的報告。人權的落實,不是一蹴可幾,我們期待未來與公私部門有更多的合作與對話,用溫暖的力量,一起讓台灣的人權更加向前!
國家人權委員會的使命,是成為國家的守護與監督者、弱勢人民的依靠。一週年只是起點,在這條路上,國家人權委員會將透過更多的努力及實踐,不斷向前,也讓台灣人權,一起不斷向前、茁壯、萌芽!謝謝。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國家 文官 論壇 在 立法委員葉毓蘭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的訴求,蔡英文總統終於聽到了!
-
4月29日蔡總統到高雄主持海巡嘉義艦的交船典禮,當場交辦國防部與海洋委員會研議派遣軍醫,支援海巡艦艇執行任務的可行性,我分別在2月23日召開記者會、3月5日於國是論壇提出呼籲、3月10日於內政委員會質詢海委會李仲威主委有關改善海巡醫療照護、配置船醫隨艦出海等議題,終於讓執政黨聽到海巡基層同仁及眷屬的聲音了。
-
今天我在外交及國防委員會質詢國防部邱部長,#他也答應將全力促成。
-
我出身自警界,軍警一家,大家辛勞的程度不相上下,很羨慕現在的軍人及軍眷,有國防部及退輔會的照顧,不管是就醫、撫卹,甚至官兵有訴訟糾紛,還有國軍輔導訴訟制度的協助。
-
但是在國家執法系統中,有一群特殊的族群,就是海巡,組成份子有警察、軍人及文官,但是他們的勤務特質相當特別。
-
海巡葉宗祐分隊長戍守東沙島長達一年半,病痛纏身,卻因為島上醫療資源不足,去年6月中返臺,還來不及到醫院看診就猝逝了。另外,農曆年前蔣爭台小隊長執行碧海專案,在海上巡護的過程中,就猝死了,來不及回到臺灣和家人團圓過年。
-
海軍軍艦出海執行任務,原則上都會有軍醫隨艦,照護官兵的健康。反觀,海巡出海執行任務,一出海就是十幾天。今年1月初,派遣「巡護八號」航行到北大西洋救援失聯的「永裕興18號」,後續由「巡護九號」前往接續執行救援任務,#2艘海巡艦艇總共航行57天、#將近1萬海浬,#竟然沒有船醫隨行,要是航行中,海巡同仁生病了,到底要怎麼辦?
-
國防部邱部長告訴我,海軍和海巡討論一些任務合作時,也有談到派遣軍醫支援海巡的議題,雖然未提出具體的規劃時程,但這已經跨出了一大步。軍警消、海巡都是一家人,由衷期盼國防部、海洋委員會能全力推動這件事,真的讓海巡同仁安心、眷屬放心。
國家 文官 論壇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504 黃偉民易經講堂
搞完啲外傭姐姐,搞埋啲食肆員工,重有乜嘢計呢?
警隊碰不得,入境處碰不得,食環、海關,這些各有權力的紀律部隊碰不得,他們都不大由政府指揮了。這由警隊員佐級協會說:「政務司長張建忠不代表我」開始。所以,才有入境處長公開聲明,不滿政府審計署審計他們吧!
北京不關心香港的文官系統崩潰,他更在意香港人對接重疫苗的冷淡。迄今為止,接種疫苗人數都未過一百萬人,距離七成人口,五百萬人接種,才發揮群體免疫效應的目標遙遙無期。
林鄭手上還有什麼籌碼?
六萬多中小學老師?
巴士、的士、公共車輛司機?
醫管局轄下的醫生、護士?
十八萬公務員,能不能碰?
北京似乎不耐煩了,中港澳不能互通,大陸人損失好大。
林鄭趁博鰲論壇,放聲說,和澳門研究「港澳旅遊氣泡」,誰知澳門特首賀一誠斬釘截鐵的公開說,香港起碼要連續十四天確診個案清零,才有條件探討旅遊氣泡。
應酬兩句都費事,清清楚楚的告訴林鄭,諗都唔好諗!
澳門也嫌棄香港,這是百年首次見到的,過去澳門不是一直倚賴香港生存?
香港人不打疫苗,是對林鄭投下不信任票。因為知道北京在乎,心急香港和大陸通關。
尤其是在這個連任與否的敏感時刻。
老子說: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
朝多利器,國家滋昏;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政府的禁令太多,市民動輒得咎,無法安心工作生活,社會大多數人只會愈來愈貧窮。
為政者權謀太多,聰明用計,政府內部山頭互相勾心鬥角,社會只會愈來愈混亂。
在上位的人,有權力的,所謂贏家的上風人,愛用手法財技,群眾就自然起而效尤,智偽叢生,社會上邪僻騙局就層出不窮。
法令嚴苛,束縛市民太過,大眾無法安居樂業,挺而走險的人只會愈來愈多。
林鄭政府,沒有老子的政治智慧,但香港市民,仍有傳統知識分子的價值追求。
《論語》子張篇第十九:
子張曰:
士見危致命,
見得思義,
祭思敬,
喪思哀,
其可已矣。
孔子死後,門下弟子子張、子貢、子游、子夏、曾子,繼續宏揚孔門心法,承擔教學的責任。其中,子張對上課的同學說,我們為什麼要追求學問呢?做一個知識分子,是有時代責任的。
這是孔門子弟,對“士”,一個知識分子,立身處事的幾個要求。
士見危致命,看到社會艱難的時候,要走出來,挑起這個責任。
文天祥在南宋無路可走的時候,才被委任為宰相。
他可以不做,也做不了什麼。但他沒有逃避,一走了之。他是見危致命,準備將命交給社會的。
這類例子歷史上很多,今日在香港,也見到不少。
見得思義,一個讀書人,無論得到什麼利益好處,第一個反應,是思義。
義者,宜也。
應該考慮自己本份是否應得的?
祭思敬,祭,是對形而上神靈的溝通,對天人之間,對另一空間的主宰,要思敬,尊重。尊重天理,宇宙的運行法則。
人對現實的處境,因形勢、權勢的考量,往往因應現實,便宜行事。這種因應,是具體實際,但總原則是不能違背天理。這個標準就是敬。
坤卦最一支爻,因為因應現實,而妄顧天理,導致天譴,天地大戰,無人倖免。
坤卦上六爻解說:
龍戰于野,其血玄黃。
龍,是乾卦的象徵,代表天。
野,是坤卦的象徵,代表地。
龍戰于野,天地交戰了,陰疑於陽必戰。因為人間的權勢,以為可以不顧天理,天回來找你晦氣。乾坤大戰,沒有任何地方倖免,沒有贏家。
其血玄黃,天的顏色是玄;地的顏色是黃。大戰必然兩敗俱傷。血,代表戰況激烈。
祭思敬,要尊重天理。歷史上無數人,當權勢走到極點,就以為可以超越天理,就是因為缺乏敬,但沒有一個不遭天譴。
喪思哀,人死是喪。但《禮記》說的喪,廣義上還包括時代的失敗。
一個知識分子,對時代的失敗,應該有責任的悲憤,有責任的痛思。
這四大原則,是一個時代知識分子應具備的條件。
最後子張總結說:
其可已矣!也算是可以了。
跟著子張說:
執德不弘,
信道不篤,
焉能為有?
焉能為亡?
人總有順逆,得意失意。
有天降橫財,就有飛來橫禍。
一般人都以為,一朝富貴,人就可以從此快樂;大禍臨頭,人就一生哀傷。但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找出例子,中了七億元大獎的人,開心了半年,便回復返他本來的標準;因交通意外斷了雙腿的人,只是悲傷了半年,也回到之前一樣了。
奧運銀牌得主的心結,他只是和金牌得主比較,他從來不覺得已贏了銅牌選手。
一個人的內涵修養,是日積月累的培養,得失際遇,改變不了什麼。
子張認為,人的天性,德,都是美好的。我們天生就有美德,見到好人好事,都會欣賞;讀書讀到精妙處,都很開心。但執德,我們對自己的天性,有沒有抓實,付諸實行呢?
執德不弘,就是只做理論派,道理很清楚,很同意,但不弘,沒有實踐執行起來,心中明白,但實行有諸多現實制肘,反正力不從心啦。
信道不篤,道是真理,我們都信奉真理,很多事情都明知,理所當然。但實行上很無力。現實人生很多挑戰,生活、金錢、家人、社會上的群體壓力,還有苛政、惡法,無法實踐自己信奉的真理,因為艱難啊!
子張說,焉能為有?即使得意,也會忘形;焉能為亡?如果失意,也會忘形。
當一個人,沒有建立一套人生觀,自己沒有價值追求,受著外在環境的改變,便會很痛苦。因為隨波逐流,際遇都不會是你所預期的。
人用今日的資訊環境和價值觀,安排未來幾十年的人生,基於以為客觀環境是停頓不改的。
但你在變,環境在變,你置身世界也在變。一切如你所安排,你也不會快樂;心想事成,你仍是不開心。因為標準已變,你自己的要求也變。六十歲的你,和三十年前的你,追求已經不同。
所以,子張認為,人執德要弘,信道能篤,才能在人生路上,順境逆境,得得失失,處有處無,都可以坦然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