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分享了某中餐館馬馬虎虎的經營態度, 今天來看一個相反的例子, 而且是個很極端的例子。在 Yelp 上看見一間評分四顆半星的義大利餐廳, 於是很好奇地訂了位。畢竟能拿到四顆半星真的不常見又不容易。果然一進門就是場奇幻之旅~
餐廳大多有 host, 是負責招呼和帶位的人。這間義大利餐廳的 host 是位戴眼鏡的中年婦女。我們坐定位後, 拿菜單過來的剛好也是她。她用略帶俄國口音的英文仔細介紹菜單上的菜餚, 像是在發表演說。即使這可能是她今天第50 次發表同樣演說, 依舊充滿著興奮和喜悅。介紹完菜單後讓我們提問, 任何問題她都有答案。最逗趣的是她不斷稱呼大廚為 His Majesty (國王陛下), 我們好奇追問下發現國王陛下就是她老公。
用餐期間她不斷來噓寒問暖, 而且我們每一個人的名字她都記住了, 不用問第二次。我們一邊吃一邊注意她和其他食客的互動。很多進門的是熟客, 她一看到馬上過去一個大擁抱, 立刻能叫出他們的名字。食客離開的時候, 她一定親自到門口歡送, 又是一個大擁抱。在她的口中, 來這裡用餐的顧客都是 "beautiful people"。
顯然老闆娘是這間餐廳的靈魂, 但菜餚確實非常美味可口, 否則只靠老闆娘的誇張演技不可能維持超高評價。從她身上, 看到甚麼是對工作的執著與熱情。能這樣數十年如一日, 不簡單!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熊貓圓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主頻道:https://goo.gl/LqO69A ※facebook粉絲團:https://goo.gl/hFKNXw...
國王陛下 在 謝金魚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史泡泡 #理查三世的三個女人
💖安妮內維爾(Anne Neville):擁王者之女 到 馬克白夫人
🔥如果真相是時間的女兒,那時間最寵愛的寶貝兒子一定是謊言這個王八蛋🔥 Part3
❤️前情提要:
1. 英格蘭的王位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balaq.hsieh/posts/4586425158036328
2. 賽西莉:經歷玫瑰戰爭的二王之母
https://www.facebook.com/balaq.hsieh/posts/4588981057780738
-------
「你害得我青春守寡,坐待紅顏老去,你該遭天罰!在你婚娶之後,願悲哀緊繫你的床頭;誰若一時癲狂,錯嫁了你,她因你活著而受到的磨難,比起你害死了我的親夫而使我受到的苦痛,將更加沉重。」
~理查三世中,安妮對理查的咒罵~
安妮的父親理查內維爾,江湖人稱「擁王者(Kingmaker)」,他是賽西莉的侄子,從父親、母親繼承了大筆地產,在娶妻之後,由於妻子的家族無後,在北方沃里克郡的城堡與地產也都由他們夫婦繼承,使得擁王者成為15世紀英格蘭的富豪貴族,同時,因為沃里克郡靠近蘇格蘭南方,常常需要與蘇格蘭作戰,也讓他培養了戰略上的眼光。
在約克公爵去世後,擁王者隨即與愛德華會合,支持愛德華打贏了戰爭,「擁王者」由此得名,獲勝後,原本屬於皇室的土地也有不少落入擁王者之手,但他與妻子膝下無子,只有兩個女兒:伊莎貝與安妮,從妻子家族那裡繼承來的爵位與地產可以傳給長女,因此,伊莎貝很早就被指定為賽西莉最寵愛的三兒子、喬治的新娘,而安妮的婚姻還沒完全確定,只是在沃里克家時,她與理查也是青梅竹馬,就像當年理查的父母一樣。
在愛德華即位成為愛德華四世之後,擁王者更是如日中天,為了英格蘭的長治久安,他雖然知道愛德華曾經跟內維爾家族的另一個女子秘密結婚,但還是掩蓋此事,試圖促成愛德華與法國王后的妹妹聯姻。但擁王者沒有想到,他阻擋自己的家人成為王后,卻沒能阻擋到處留情的愛德華為愛癡狂。
在某一天行軍的路上,愛德華遇見了一位帶著兒子陳情的騎士遺孀,這位美麗的少婦名叫伊莉莎白,伊莉莎白的母親出身高貴,也是亨利六世夫婦的至友,在第一任丈夫死後為愛下嫁,生下了一大群孩子,伊莉莎白就是她的長女。伊莉莎白雖然國色天香,但首任丈夫只是一般的爵士,因為伊莉莎白一家效忠亨利六世,她的孩子們無法繼承土地,因此前來陳情。
伊莉莎白曾被稱為「全不列顛群島最美的女人」,這個一無所有的美麗寡婦,與帥氣風流的年輕國王,就這樣天雷勾動地火,據說面對國王想要來一發的要求,伊莉莎白持刀抵在自己脖子上/也有人說抵在國王脖子上,「我如果作不成你的王后,也不可能做你的情婦。」
換言之,國王陛下想脫褲子就得先交出戒指。為了把伊莉莎白騙到手,愛德華再次秘密結婚,但知情的人都不把這當成一回事,認定愛德華一定會始亂終棄時。
1464年,愛德華卻撕破了與法國協議,將這個平民寡婦立為王后,而她的家族也跟著雞犬升天。
對於賽西莉和擁王者而言,這是對內維爾家族的羞辱,擁王者開始提議將兩個女兒分別嫁給國王的兩個弟弟,藉此提升地位,但這件事一開始並沒有成功。後來,隨著王后不停生育,王后家族的地位也越來越高,曾經親密無間的戰友產生了不可分割的裂痕,擁王者曾經指控王后的母親是女巫,又在衝突中殺了王后的父親和兄弟。直到最後,擁王者樹起反旗,將長女伊莎貝嫁給喬治,想要擁立喬治為王,經過幾次你來我往的戰爭,還是由愛德華獲勝,於是擁王者一家與喬治逃往法國。1470年,在法國的介入下,擁王者見到了亨利六世的王后與兒子,雙方原本是死敵,但最後達成協議,擁王者將小女兒安妮嫁給亨利六世的兒子,雙方一起把愛德華給拉下台。
於是,在父親的安排下,14歲的安妮糊裡糊塗地成了王妃。此時,她的姊姊與姊夫喬治先回到英格蘭後,在賽西莉的勸說下投降了愛德華,約克家的三個兒子再次會合,18歲的理查在這一系列的戰事中堅決地支持大哥、勸服二哥,成為愛德華的親信左右手。
可憐的安妮與丈夫根本不熟,只生活了幾個月,而且在雙方回到英格蘭對戰時,她的父親與丈夫先後戰死沙場,媽媽又躲進了修道院,王妃只是個空頭銜。這又是個超級冰與火之歌的故事,就像狼家的珊莎一樣,安妮原本是北方貴族家的千金,是英格蘭最有身價的單身女子,但在戰爭中被交易給敵方,她雖然與丈夫沒什麼感情,但殘酷的是,殺死她丈夫的人,正是她的青梅竹馬:理查。
安妮的人生陷入絕境,她沒有可以依靠的人,原本屬於她的財產,也都被姊姊姊夫侵奪,喬治以代替姨妹打理家產的名義,將安妮關在他家,不讓她隨便見人以免她嫁人時將財產帶走,曾經的王妃,如今淪為姊夫的奴隸。
但她不知道的是,在外面的世界中,理查仍然想娶她,在莎翁劇本中,理查是在她丈夫的棺木前甜言蜜語地誘騙她。但是在現實中,理查為了求娶安妮再三與三哥喬治協商,曾經有一度幾乎就要成功,但喬治最後仍然拒絕了。為了防止理查得知安妮的下落,喬治甚至將安妮偽裝成一個廚房女傭,好把她藏在倫敦的一間房子或者一間餐館裡。
但理查終究還是找到了安妮,將她安置在一所教堂中,這件事當然讓喬治怒不可遏,理查的戰功與信用遠比喬治來得好,所以婚事也得到了國王的默許。許多看過莎翁劇作的人可能認為,理查是不是貪圖安妮的財產?但從結果來說,為了安撫喬治,理查與安妮放棄了大部分的地產與權利,甚至連理查在王宮中的職缺都讓了出去。
大約在1472年,理查與安妮終於正式成婚,回到當年他們相遇的城堡中生活,並生下了唯一的兒子愛德華。同樣出身內維爾家族,安妮與婆婆賽西莉的關係也非常親密。相較於王后與賽西莉之間劍拔弩張的關係,安妮顯然更得婆婆歡心。
然而,王后家族與擁王者一家的仇沒有就此畫下句點。雖然理查在北方很安分守己地管理,但王后與喬治的角力又開始了,而且這次還是像當年一樣,互相指責對方毒殺謀害、巫術詛咒,但喬治沒有岳父的能力跟野心,伊莎貝疑似產褥熱去世後,他又指控是王后搞的鬼,而且精神越來不穩定,隔年,1477年就因為謀反被抓進倫敦塔,後來被國王處死。
安妮與理查接走了喬治的孩子們,讓他們在遠離皇宮的地方靜靜地長大,距離也似乎拉開了與王后的衝突。王后非常能生,她給愛德華生了一大堆的孩子,約克家族唯一的潛在敵手,就是流亡在外的亨利都鐸,但亨利都鐸的繼承權遠比約克王室的所有男子都遠,一切似乎沒什麼好擔心的。
但這樣的平靜只持續了6年,愛德華國王在壯年突然去世,繼承人才13歲,不顧王后的反對,遺命讓理查成為護國公,在新王成年之前掌管國政。驚恐的王后家族還來不及調動武力,理查已經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帶走了兩個小王子,送進倫敦塔中,從此,沒有人再見過兩個小王子,他們的生死成了永遠無解的謎題。
這就是約瑟芬鐵伊的名作《時間的女兒》當中反覆論證的主題,究竟,理查有沒有殺害他的姪兒們?我自己也沒有答案,現在的主流說法認為,下手的可能是王位的潛在對手、亨利都鐸的母親瑪格麗特夫人,她當時是王后身邊的女官,始終野心勃勃,殺人嫁禍,一舉數得。
但我個人覺得無法同意《時間的女兒》的地方在於,作者想證明的「理查沒有殺姪兒」=「理查是一個好國王」,但作者沒有把人性的變化考慮進去。我自己認為,有沒有殺姪兒根本不是重點,重點在於理查後面的行為,愛德華死後不久,他就與母親賽西莉相見,然後才南下攔截小王子,後來,就命人揭發了愛德華第一次的秘密婚姻,對象正是內維爾家族的一個女性。在當時,人不能隨意離婚,假如第一次婚姻的配偶在世期間,第二次婚姻是不能算數的,既然愛德華與王后的婚姻不算數,他們的孩子都成了私生子、也都不具有繼承權,那麼,約克家族中最年長的繼承人就是理查了。
不過,愛德華秘密結婚的時候,理查還是個孩子,遠在沃里克城堡中,他不可能親眼見證秘密結婚的事,唯一在世、而且可以知道其中有誰參與的人,為有理查的母親賽西莉,我們可以推測,理查可能是在母親的支持下推翻了愛德華的婚姻,藉此削弱小王子的繼承權,這才是真正的重點。
於是,理查與安妮在1483年加冕成為國王與王后。在這過程中安妮到底有多支持這件事?英國的歷史小說女王菲力帕格列哥里所參與的一個紀錄片「白王后與她的敵手」中,菲力帕提到,當理查南下奪取王位時,安妮不在他身邊,但從安妮的帳簿看來,在那段時間並沒有禮服支出。
這代表什麼意思?假如安妮與理查一開始是要扶植小王子登基,那麼安妮身為嬸嬸肯定要參加加冕大典、必須要製作新的禮服,但安妮完全沒有預備,換言之,她根本沒有打算去參加加冕,或者,從理查出發之後,她就知道不會有小王子的加冕大典,只會有她們夫妻的登基儀式。
以她家族與伊莉莎白王后的冤仇,她絕不可能樂見自己深愛的丈夫去為人作嫁,安妮早就不是當年沃里克城堡的小千金,在英格蘭的腥風血雨中,她從傻傻的茱麗葉成為了野心勃勃的馬克白夫人。她與婆婆賽西莉一起將理查拱上王位,但在登上后位的那一刻,就是她此生悲劇的開始。
*本系列文章由 國家兩廳院 NTCH, Taipei 贊助,疫情過後請關注「理查三世」重排喔!
國王陛下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繳稅,大概是歷史上最容易引發人民、貴族與政府衝突的一個項目。不過,徵稅的項目常常也可以反映出當時國家治理以及人民生活的重心。例如英國對北美洲殖民地的茶葉稅、還有英國曾經徵收的煙囪税以及窗戶税。但是,從煙囪税到窗戶税的轉變,不但大幅度改變了英國人家居建築及空間的情況,還進一步成為政府如何在公領域與私領域保持距離同時還能夠徵稅的新方法。如果說,煙囪税是針對人民取暖的權力收稅,那麼窗戶税則是針對陽光與空氣進入室內進行收稅了!這麼具有影響家居生活品質的徵稅項目,在現代生活來說也是無法想像的,就像是要針對冷氣還有網絡以及3C產品的使用額外收稅一樣,大概會讓人生活不下去吧!
--------------------
一六九〇年代初期,英王國庫虛空,亟需錢用。會陷入如此的境況是威廉王(King William)與他的國會自找的。他們為了爭取民心而取消一項招人痛恨的稅目。
英國家家戶戶都有一座壁爐,而早在 1066 年諾曼人入侵之前,英國人就得繳納壁爐稅,當時稱為煙囪稅或煙管稅,通常是繳交給教會。但是到了 1662 年,壁爐稅正式成為法令。每戶價值超過 20 先令(大約相當於今天的五千美元)的房屋,每年須為其每座壁爐繳納兩次壁爐稅,每次一先令。此舉使得原本無須繳納直接稅的人民突然意識到自己變成課稅的對象,甚至連貧戶也須繳稅。稅務員皆為傭金委任制,會「滴水不漏地行使他們的權力。」他們會每隔六個月進入人民屋內檢查壁爐數量,此舉嚴重侵犯到英國人視為神聖的隱私;更糟的是,這個主意竟出自法國。英國人痛恨壁爐稅,排山倒海的民怨在 1688 年光榮革命時爆發。
威廉與瑪麗體悟到這是一個新王朝可以迅速贏得民心的方式,於是取消壁爐稅,「藉以紀念國王陛下印刻在王土之內的每座壁爐上,永垂不朽的德政」。
然而這也迎來了一個大問題。威廉為了驅逐前任國王詹姆斯二世,欠了荷蘭人鉅額貸款;與愛爾蘭的衝突,以及在歐陸的作戰即所謂的九年戰爭,皆迫使他必須支付龐大軍費。此外,他還得對付詹姆斯二世在蘇格蘭的盟友,同時,國內尚有一場小型的匯率危機在等著他。
這麼多錢該怎麼付?
1696 年,他找到一個解決方案。不用想也知道,就是開徵新稅:針對房屋、光線與窗戶課稅,也就是著名的窗戶稅。
現在,稅務員只須經過某人的房屋,在屋外計算窗戶的數目即可。他不必闖入屋內,不會有侵犯隱私的問題。他也無須與納稅義務人接觸,後者也不必承擔申報的責任。你無法隱藏窗戶,因此也無法逃稅。拜壁爐稅之賜,稅賦制度已經建立。此一稅目看來相當公平,某人的屋宅窗戶愈多,象徵這人愈富有,繳稅的能力也就愈高。
和政府眾多的永久性立法一樣,窗戶稅最初僅是暫時性的。該稅制甫推出時稅率頗低,每棟最多擁有十扇窗戶的房屋也僅須固定繳納二先令的稅款。但是時日一久,稅率也告上漲。
沒過多久,人民便不再繳稅,轉而開始掩蔽他們的窗戶。到了 1718 年,政府發現窗戶稅的徵收已不如原先預期。政府當局的因應方式並非降低稅率,而是增加。結果造成民間出現更為極端的避稅手段。有人在興建房屋時刻意減少開窗的數量,有人將窗戶用磚塊封住,留待日後需要時再鑿壁引光。也有人乾脆建一棟整層臥室全無開窗的房子。在那個尚未發明以電力、煤氣與燃油來照明,而須使用有煙火焰、牛油蠟燭與燈草(浸在油脂內的蘆葦)的時代,遮蔽住日光與新鮮空氣的進入不可謂犧牲不大。
1746 年,英國國王喬治二世政府推出了醫學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批評其為「對光課稅,荒唐至極」的玻璃稅。約翰.史都華.米爾(John Stuart Mill)指出,自此之後,這兩項稅目便成為「導致畸形建築物的罪魁禍首」,卻也同時成為 150 年來的建築指導原則,決定了英國與法國(同樣課徵門窗稅)村鎮與城市的外觀,許多地方,現今依然如此。有鑑於該稅目的門檻決定了一棟建築物有多少扇窗戶,威爾特郡(Wiltshire)一些企圖躋身上流社會的村民會把他們住屋外牆漆成黑白雙色,偽裝成窗戶。1797 年,首相威廉.皮特(William Pitt)將玻璃稅調高二倍,有位木匠向國會提報,說是整整一條街的居民都要他用磚塊或木板封住窗戶。
玻璃稅抑制了一整個產業的成長。在 1801 至 51 年間,英國人口自一千一百萬人成長至二千七百萬人。光是倫敦的人口就成長了 170%,由一百萬人增至二百七十萬人。人口爆增也引發興建熱潮。然而拜玻璃稅所賜,玻璃的生產量在這段期間大致沒有改變。
(以上引用自網頁原文)
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tax-the-light-tax-the-a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