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環工所駱尚廉教授及機械系陳炳煇教授獲105學年宗倬章先生講座】
105學年度財團法人宗倬章先生教育基金會「宗倬章先生講座」
財團法人宗倬章先生教育基金會為提升本校工學院各類工程領域水準,特設立「宗倬章先生講座」,以獎勵學術地位崇高或產學合作績效卓著之教授,本學年度臺大獲獎人為環工所駱尚廉教授及機械系陳炳煇教授。
駱尚廉教授從事學術研究已40年,在水源水質處理、含氯及全氟辛酸有機物降解、廢水及污泥處理、微波裂解生質廢棄物等技術開拓、理論探析及應用研究上已有許多兼具學術創新與工程應用之重要成果。學術期刊論文發表已逾三百篇,有125篇為領域排名前15%之傑出期刊論文,2篇為高被引用論文,獲得國科會(現為科技部)四次傑出研究獎、傑出特約研究員獎章、中國工程師學會三次工程論文獎、環境工程學會六次論文獎、土木水利、下水道及水資源學會論文獎、三次IWA最佳海報論文獎、教育部特優教師獎兩次、臺大傑出教學獎、臺大優良教學獎、江丙坤傑出兩岸文化交流貢獻獎座、侯金堆傑出榮譽獎章、臺大終身職特聘教授、徐有庠基金會綠色科技獎座、東元基金會機械/能源/環境科技類東元獎、國際水協會傑出會士(IWA Distinguished Fellow)、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會士(ASCE Fellow)、美國環境與水資源學會會士(EWRI Fellow)、國際環境化學學會會士(ICCE Fellow)、中國土木水利學會會士(CICHE Fellow)、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會士等。
在工程應用方面,駱教授協助解決高濁度原水處理、土壤污染復育、重金屬污泥安定化與回收、類神經網路實控系統、永續評量指標、水污費建制、污染底泥風險評估及金門水資源與水質改善等環工實務問題,獲得22項專利,共有16項技術移轉,其中「活性污泥與生物接觸曝氣法合併系統」已技轉應用於基隆市天外天垃圾掩埋場廢水廠等15件工程,產值總額已達二億三千三百萬元。擔任國際水協會(IWA)理事、亞太地區(ASPIRE)主席,及擔任水資源類SCI排名第一的期刊(Water Research)副編輯與其他五項國際期刊編輯委員;擔任行政院永續會、科技部、經濟部標準局、工程會及環保署等委員。獲得自來水協會卓越功勛獎章、中國工程師學會傑出工程教授獎章、環境工程學會工程獎章、中華水資源管理學會傑出水資源成就獎章、環保署一等功勛獎章、經濟部標準化成就獎章、內政部下水道建設卓越成就獎章,並獲美國水資源工程師學院獎章(D.WRE)、美國環境工程師學院獎章(BCEEM)。
陳炳煇教授在臺大機械系畢業後,赴美深造。從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獲機械博士學位後就返國服務,應聘於臺大機械系,先後擔任臺大機械系副主任與主任,目前兼任工學院嚴慶齡工業研究中心主任。在擔任教職以後,共發表一百四十三篇以上的期刊論文,其中118篇發表於SCI收錄的期刊內,還發表一百多篇國內外會議論文,兩本專書,並獲得十項國內外專利,也為國內外三十多個學術期刊審查學術論文,所發表的論文在Web of Science資料庫內,共被引用超過千次以上。也曾分別獲得中國工程師學會傑出工程教授,ASME會士,科技部傑出研究獎,與科技部特聘研究員獎項。
除了發表學術論文外,也希望能將研究成果技轉給國內公司,提升國內廠商的產品價值,並透過新的營運模式能增加合作廠商的產值。所合作的公司包括旺宏電子、中華汽車、華碩電腦、普生公司、奇鋐公司、基亞、瑞基、駿達、超眾、與銀鴻公司,所開發的產品橫跨新型記憶體、汽車零組件、CPU散熱技術、LED照明、卡片型顯示器、金屬線表面改植、與核酸試劑檢測平台。也曾經應國內上櫃公司台龍電子之邀請,擔任該公司的獨立董事,為公司的新產品開發提供意見。在過去10年間,分別擔任經濟部工業局所主導的薪傳案、研貸案、與產業自動化計畫案、經濟部能源局的補助計畫案、與行政院部會署科技計畫等的審查委員、和國科會「科學園區審議委員會」、中小企業信保基金「直接保證審議委員會」、與經濟部技術處「SBIR」等委員會的委員或召委。除了對產業界盡一份心力外,也曾擔任國科會應科小組航太學門與工程處熱流暨能源學門召集人,規劃航太國防科技、熱流、與能源的重點研究方向。
同時為提昇產學合作的效益,尋求傑出的學界團隊給予獎勵,讓其研發成果可有效的技轉給業界,或成立新創公司,乃應施振榮董事長之邀擔任宏碁基金會所舉辦的龍騰微笑競賽評審委員會的主任委員。後來也協助國科會朱敬一前主委規劃推動創新創業激勵方案(FITI),並擔任評審委員會總召至今。過去三年擔任台大嚴慶齡工業中心主任,也積極培養團隊,籌畫成立兩家新創公司。
早期主要是投入基礎熱傳研發,但缺乏業界應用,到後來有感於要開發對業界有用的產品,因此近年來轉而跨領域的整合應用。過去的研究主要著重在六個不同領域,分別為生物分子(DNA或蛋白質)感測平台的研發、感測器的開發、奈米流體的應用、散熱技術、微奈米結構的流力與熱傳、與微流道晶片實驗室等。
基金會每年提供至多二個名額,每位獎金新臺幣四十萬元;講座任期一年,期滿可再重新接受推薦或評選;曾獲二屆講座者,即成為終生榮譽,不再接受推薦或評選。
國科會學門召集人 在 蘭萱時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科學人雜誌》最新講座---「科學素養,創新的原動力」
以下先透露主講者唷,都是很大咖的專家學者呢!錯過可惜!
文末會附上網址,裡面有更詳細的介紹和如何報名。
by節目製作單位
--------------------------------------------------------------------------
座談會---主講‧與談人
曾志朗 院士
曾志朗院士,他是帶領台灣閱讀運動風潮、奠定創造力教育基礎的前教育部長,也是國際知名的大腦科學家,更是長期關注科學教育的推廣者。知識,淬鍊我們的思想;故事,豐富我們的心靈,是他努力傳達的概念。他曾說:人類的文明進展,顯現在使用工具的改變上。發明、創制工具,以解決生活困境的歷程,塑造了人類異於禽獸的心智能力。這種心智能力產生了科學的思維,更導致科技的進展。這是一種很特殊的智慧,能擁有和應用它,才能活得健康,活得豐富,才會有增進永續生命的可能。所以讓所有的人,從生活的各個面向中,體驗和養成科學思維的方法和態度,是必要的。
孫維新 館長
孫維新現任台灣大學物理系和天文所教授,同時也是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他曾說「科學是客觀的,但科學教育是主觀的!」所以如何規劃科學教育的方式,以有效和準確地傳遞科學知識和科學態度,是這個年代從事科教人士的一大考驗。科學普及的傳遞不只是知識,而是科學的精神和科學的感動。除了教學研究工作之外,孫教授曾經撰寫腳本,製作天文科學電視影集「航向宇宙深處」,獲得金鐘獎和金帶獎等多項獎項肯定,2009年天文年更結合戲劇、音樂、舞蹈及影像表演,將藝術融入科學中。也曾經撰寫科普書籍「孫維新談天」,獲得了行政院金鼎獎和吳大猷基金會的金籤獎。還曾在「漢聲電台」和「NEWS98電台」長期擔任天文節目主講人,為提升一般大眾的科學素養而努力迄今,對於推廣科學教育和科普活動不遺餘力。
徐明達 教授
他不但是微生物領域的專家,目前擔任了陽明大學特聘講座、生化所教授、榮陽基因體研究中心主任,更是一位科普暢銷書的得獎作家,他寫過《廚房裡的秘密》、《病毒的故事》、《細菌的世界》、《禽流感大作戰》等書,擅用深入淺出的文字來傳達基本原理和常識,與建立科學態度和精神。徐教授認為日常生活產生的現象和科學原理都有一定關聯,把深奧的學問寫出來,除可闡釋相關的科學知識,讓社會大眾了解,徐教授更希望把科學家思考的過程分享給讀者知曉,並隨時提醒自己「有為者亦若是」,為科學教育盡多一份心力。
李國偉 教授
李教授說過「推廣科普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欲找出科學裡的人文深度,科學家往往必須再做很多功課,用心感受。所以從十多年開始,科普書慢慢在台灣形成閱讀風氣,李教授引介就透過科普寫作,引介許多科普大師──費曼、霍金、戴森等給台灣讀者,並掀起了熱烈的閱讀熱潮。他現為中研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國科會科教處數學教育學門召集人、教育部國民素養辦公室數學素養召集人,雖是數學家,但人文素養造詣極豐,曾參與《科學月刊》寫作二十年,出版過《一條畫不清的界線》、《數學哲學中的革命》、《科學迎戰文化敵手》等科普書,自2007年起參與《科學人》雜誌的〈不可勝數〉專欄寫作迄今。
李世光 教授
曾在美國IBM公司任職多年,李教授回國後遍歷產官學研各界要職,只求不遺餘力的付出。現職台灣大學應力所暨工科所特聘教授,也擔任過工研院副院長、資策會執行長等要職。故於跨領城科技管理、教育及整合上有豐富的經驗。面對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的模式,李教授認為科技界、學術界和產業界的領導階層需要認真考慮目前在先進國家經濟體系出現好的創新模式,並辨識出新的發展需求;且在全球化的人才結構底下,他認為企業結構、科技和知識發展,會對一個國家的產業結構和人力結構產生重大影響,而仔細考慮這些問題,則是身為產官學研領導團隊一份子的責任,也是他無時無刻鞭策自己作為「科技知識分子」先天下之憂而憂的使命感。
網址:http://sa.ylib.com/acti…/scientific-literacy_2012/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