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打卡新據點 自己就是網紅 藝術家應果在淡水漁人碼頭魚藏文化館「天馬行空展覽」2020/6/24開始
2020年,秀之藝術文化社特邀台灣原創藝術家應果以「天馬行空」為主題,為漁人碼頭魚藏文化館帶來全新創作,以奇幻迷人藝術形象打造夢境般的動物森林花園場景,規劃專屬魚藏文化館的「天馬行空」拍照打卡區,透過藝術IP形象打造「淡水奇幻森林花園」場景,讓旅客們主動共同推廣,勢必讓淡水再度成為國內外旅客關注熱點 !
藝術家<應果>本名謝欣穎,生長於鹿港,國立臺南大學視覺藝術與設計學系碩士班畢業。她以細膩美好的幻想來呈現繪畫風格,每個細節都延續著非邏輯的夢境於現實中可能存在的物件,模擬出既真實又虛幻,且變異的繪畫表現。
在研究所時期前時雖非美術相關科系,但憑藉內心對創作的喜愛和探求藝術創作的嚮往,決定進入視覺藝術範疇學習,當時潛心鑽研於線性繪畫以及立體書的製作。在研究所畢業後,2017年在台中勤美誠品文創擔任駐店藝術家,期間結合精細筆觸與充滿想像的畫風,在勤美誠品的商場裡有大型裝置藝術的展出,並在鹿港藝文館等地舉辦藝術展覽。
應果的創作以線性為主要視覺表現,以純粹的黑與白來建構畫面,多樣性的花朵形態、振翅飛舞的蝴蝶昆蟲鳥類,組成由內心世界出發的美好幻想,將虛幻的物體猶如真實現象般描述,做為一種視覺上繁複的融合來表述生物構造裡的細緻美好。細膩的繪製手法處理畫面細節,小小的空間中充斥著豐饒的生態,以非現實的生物觀念,賦予圖像繁複而均衡的視覺概念。藉由投入心力在精細描繪畫面裡的過程裡,實現訴諸心靈想像的理念,在繁花似錦的源源生機中,以優美形態關注生命中柔美的細節。
應果指出,「選擇插畫/藝術家為職業,雖然工時很長,無平假日之分,也不穩定,承擔自己的選擇後,只要能繼續創作便感到滿足與感謝。最享受的是每次的創作都在投射當下,留下一種存在的痕跡,創作讓自身有存在感,我只想要不斷地創作下去,期許自己這輩子能將創作這件事持續並做到心中的最好。」
每一個細節都是創作者的想像和創造而誕生,作者與觀者間的橋梁皆仰賴觀者豐富的聯想,隨著不同的主體每個人可以自由解讀。應果指出,透過物體對於每個人不同的特殊意義,使觀者能轉化為自由理解的狀態,讓圖像成為一種純粹的表達方式,激發並承載更多的想像空間。
展覽地址為 : 秀之藝術文化社-Show233魚藏文化館-新北市淡水區觀海路199號,漁人碼頭情人橋旁的魚藏文化館-02 2805 2471
此外,七、八月到畫室消費滿500元即無條件9折,購買套票已有優惠並不適用。FB臉書粉絲專頁請蒐尋秀233自助畫室或show233文化館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金工創作展 #呂浴珊專訪 ShanShan Lu 身邊的小東西都擁有記憶,隨著歲月它們慢慢變成小妖怪。 堅持開啟藝術世界的大門 呂浴珊走上藝術這條路不像其他的藝術工作者般,從小就接受正規的藝術教育。在升大學的那一年,她萌生了一個念頭,就是進入藝術這個多采的世界。但是,當她把...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科系 在 FIR阿沁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今天幫應用音樂科系同學上音樂產業、作曲、的講座。🎸第一次來,覺得附近都是樹木、稻田、小河,非常合適田園派作曲家居住呀😀
課程重點「前半」:
1.找到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比較容易設定學習目標
ex.幕前or幕後、作曲or編曲、企劃or行政、分清楚自己的核心專業與強項
2.音樂產業需求與產值,在未來10年依然看好。好的詞曲作者、編曲家、樂手、依然很缺乏。但是唱片公司、業主、挑選標準相對也一樣很高。
3.國際化是必然趨勢,跨國合作、跨國製作、跨國就業、的機會與態勢清楚。所以要打開思維,善用國際網路資源。與科技應用串連視訊、等等,工具使用在工作中。
4.做藝術的行業「想像力」「創造力」一定要比其它行業更大膽,作品與音樂才有機會獨特與引領潮流。但需要嚴謹的態度去執行音樂製作或音樂企劃。讓想法落實成真。歌手也可以學習作曲,就像演員讀得懂劇本,更知道如何演好、表達好詞曲。
課程重點「中段」:
1.極簡創作法的概念,流行音樂講究精準、精簡「刪除不必要的多餘」是阿沁極簡派作曲的主要思考核心。如果可以用3個音符表達完全想說的話,就不要用5個音去做。讓東西簡單。
2.音樂三元素,就是聽出一首歌的「伴奏風格」「Top line主旋律 - vocal style」「歌詞 - 故事與人設」三個方式開始做一首歌。
3.即興創作的方法,增加潛意識的音樂庫存,多聽音樂豐富腦海sense。技巧面應用-明白世界旋律的四種形狀,控制情感的波動與作出合宜伴奏與歌詞的旋律。
課程重點「終場」:
1.分組創作-強迫自己與不同思維的同學合作,從衝突與討論中發掘更多可能性,不要總是一個人做重複的作曲模式套路。
2.分組老師協助,每組阿沁加入短暫討論,幫助學生新手不要卡關,給予新的想法與建議。
3.分組分享作品:學生分享作品與「作品做成的思考方式」,各組互相明白為何有些歌好、有些歌平淡、與一開始的設計想法邏輯有關。
總結尾:
給予「設計」曲子的基本原則,動機的主題如何出彩、也可以分析其它Hit歌曲的模式,再從中發現共通性。還有曲子反覆對的方式很多種,可以將流水設計歌曲的模式換成跳躍式思考,發展更多趣味高級的曲子。
歡迎各大學校邀約:
👉來信 [email protected]
👉私訊:UTS 國際音樂學校 Uts Music Academy
#台南藝術大學應用音樂 #講座 #分享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科系 在 典藏 ARTouch.co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各界推薦> 藝術相關科系開學必讀!《如何看懂雕塑》
從古典到當代看懂雕塑的快速入門指南!
王志文 雕塑創作者
吳順令 朱銘美術館館長
林慶祥 長榮大學美術系所教授
馬曉瑛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兼任助理教授
陳愷璜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教授
劉柏村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院長 雕塑系專任教授
劉俊蘭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教授兼有章藝術博物館館長
蔡坤霖 英國曼徹斯特大都會大學創新設計學院(MIRIAD)雕塑比較研究博士候選人
蔡懷國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教授
簡志達 藝術家
簡俊成 臺北市立復興高中美術教師兼圖書館主任
顧世勇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所長
(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科系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 #金工創作展 #呂浴珊專訪 ShanShan Lu
身邊的小東西都擁有記憶,隨著歲月它們慢慢變成小妖怪。
堅持開啟藝術世界的大門
呂浴珊走上藝術這條路不像其他的藝術工作者般,從小就接受正規的藝術教育。在升大學的那一年,她萌生了一個念頭,就是進入藝術這個多采的世界。但是,當她把這個想法告訴父母時,得到的是反對的聲音──希望她打消念頭,選擇比較有前途的科系就讀。內心卻一直有個聲音跑出來告訴她,堅持畫畫初衷。為了實現這個夢想,她拜託高中美術老師讓她在午休時間練習畫畫,到了報考期間,她也是偷偷的跑去報名術科考試,雖然父母不願意,還是陪著她去應試,而她也得到了進入藝術大學的這張入場券。到了選填寫志願表時,又是另一個拉鋸戰,父母仍然希望她放棄藝術相關科系,直到繳交的最後三天,終於答應讓她填美術系。當年通訊沒現今發達,她身邊也沒有相關的人可以詢問,就直覺地填了離家最近的學校 ──新竹教育大學。父母看到榜單之後也只能接受,至少未來還能當個老師,不至於找不到工作。若不是當初的堅持,呂浴珊又何嘗能徜徉藝術國度呢?
找到一生創作的熱情
大學期間,呂浴珊對於平面繪畫很不熟悉,應該說完全不會,成績不好是必然之事。直到二年級有了分組課程,有木工、玻璃……等不同創作媒材,她好開心自己可以學習到這些課程,但相較於平面繪畫,立體類媒材的使用卻多了一份危險。學習的過程中也受了很多傷,曾把指甲磨到不見,還割斷手指神經導致一年無法動彈。就算如此,受傷也無法讓阻止她對藝術的熱愛,大家的起跑點也變得更近,讓她獲得更多的成就感,更一頭栽入金工的世界。參加新一代這個藝術設計的盛會裡,她看見其他學校不同驚艷的作品,讓她發現原來一山還有一山高。準備考取研究所的一年期間,她在新竹教育大學當了一年的研究助理,在這年當中,她必須幫忙準備材料,重新學習老師教過的課程,因此讓她補足了原本不熟悉的部分,基礎工也更扎實。
互相交流激盪創作的火花
研究所時期學風自由,老師不再著眼於技巧,相對的,學校給予相當多的資源,舉辦國外藝術家工作營,在短短的5至7天的時間,呂浴珊跟著藝術家一起創作,她提到當下壓力很大,但結束後回頭看,發現自己竟能如期完成,也從中得到更多的新知識與成就感。校園裡同儕們都來自不同學校,在同好的團體中,大家擁有自己的小撇步,都會互相分享,誰說一定要照本宣科呢。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她發現一件事,就是與一畢業即開始上班,或去當老師的同學最大的差異是,她一直持續走在創作這條路上。儘管當學生無法有足夠的金錢,但是她珍惜人生當中還能有這一段不需為生活煩惱的日子,可以埋頭不斷創作的機會。呂浴珊到日本交換的那段期間,總共有5位交換生,除了她是亞洲學生外,其他都是歐美的學生,在那裡她也看了許多不同的展覽,各國的創作方式都很不一樣,對歐美的學生來說,認為任何東西都能被當成飾品,他們認為日本飲料罐很美,切下來掛在身上也能成為身體配件的一部分,跳脫了大家對飾品本身的刻板印象。
時代在進步,創作的方法走向更多元,不再侷限於書本上以及以前老師所教授的方式,與同學的互相交流下,常是能以便宜又快速的方式得到等量的結果。畢業後,沒有學校的高級設備,她開始蒐集不同製作方式,光華商場則是她近來最喜歡去挖寶的地方。
創作與生活相輔相成
「創作即生活,生活即創作」是呂浴珊最好的寫照。對於立體作品的製作,她很少事先畫好一個完整的草圖,頂多只畫一些基本型體,在多年的創作過程中,她喜歡享受創作的過程,雖然有草圖,但是她不想受草圖侷限住,因為在創作時,往往會有天外飛來一筆的靈感,這反而讓她的作品增添了不一樣的趣味與形體。時間因創作而有價值,當呂浴珊創作時間減少,她就會渾身不對勁。
這次的展覽,她把作品聯結成一個完整的故事,每個作品代表著她所遇到的角色,她把看見的現實形體轉換成她創作的素材,以擬人的方式來呈現每件不同的作品,故事中的主角就是她,呂浴珊。在冒險的過程中,她遇見這些角色,第一個作品則是以自己家中狗狗的雛形來製作,體現「創作即生活,生活即創作」的理念;另一作品是由大小不同的機器人所組成的,機器人的形體類似,差別在於高、矮、胖、瘦與零件的不同,機器人有著不同的顏色,不同顏色意涵不同膚色的人種。作品述說著她的經歷與想法,呈現出有趣的思考方式,讓觀者也能栽入她一手創造出來的世界,共同踏上冒險的旅程。
呂浴珊-透過雙手將冰冷的金屬,塑造出人物造型的生命力。
呂浴珊簡歷:
2014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 碩士畢
2009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 學士畢
經歷:
2016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兼任講師
2015-16 大漢技術學院珠寶技術系專任講師
2015 行政院勞委會金銀珠寶飾品加工乙級證照
得獎:
2015 新北市金屬工藝大賽 器物組 佳作
2013 臺灣工藝競賽 創新設計組 入選
2013 新北市金屬工藝大賽 首飾組 入選
2013 台東美展 工藝類 第二名
2013 Korea Jewelry Design Association 入選
2012 客藝精神創意神龍大賽 第二名
2009 新竹美展 工藝類 優選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科系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 #陶瓷創作展 吳昕恬專訪
陶瓷製夢者與她的夢境
夢如果是思想的殘留,那也許就是現實中的衍生。吳昕恬的陶瓷創作以靜態沉睡的人體,結合動態生長的植物,置入生活中的小故事,模糊觀者的現實界線。
首次見到吳昕恬,覺得人如其名恬靜溫和,卻在交談後對她改觀許多,年紀輕輕的她對事情很有想法、很有個性,令人感受到她對關心的事物那種堅持與態度,就像她的陶瓷作品在可愛的外表下有著信念與故事。
▶靜靜與土培養感情◀
成長於台灣南部的吳昕恬,家鄉位於台南歸仁。歸仁在她的成長過程中一片片田地被人造物和鋼筋水泥所取代,憶起童年的玩樂,她說小就對土地與自然就很有感情,幼年到阿公家,自己一個就可以在樹下把玩土壤,也愛觀察自然環境裡的昆蟲與動物們。她也是一位很靜的小孩,只要給一張紙、一枝筆、一本書,她就可以這樣待一整天。從小就懂得與自己相處、不喜愛補習,比起進入才藝班接受指導,更愛在家按自己所想繪畫、創造自己繪本。這麼小就有這樣與自己獨處又愛自由創作的性格,似乎很適合當一位全職創作藝術家呢!
▶並非每人都要走一樣的路◀
問起求學的經驗,吳昕恬說當時她國中就近進入歸仁國中就讀,接下來進入台南女中,一路在台灣傳統升學體制下前進。在高中時期,經由學校比賽與活動經驗,畫插畫和設計各種活動宣傳品,她漸漸發覺自己的興趣是設計和藝術。高中參加社團「台灣文化隊」在寒暑舉辦許多體驗台灣文化與進入原住民部落學習的「部落遊學」,讓她對於台灣這塊土地上的文化、自然環境更加關切。在台南第一志願之一的高中就讀,讓她覺得身邊有許多很會讀書的人,不一定每個人都要走一樣的路。加上學校美術老師王政凱在她決定要就讀藝術設系相關科系後給予非常多建議、指導與幫助,種種因素加起來讓她對自己想要走的路多了份堅持。
▶貼近生活的作品,與家人互動◀
很有個性的吳昕恬「先做了再說」進入國北教的藝術與造形設計系的設計組主修工藝,一開始想走設計的方向,但歷經各種媒材的創作課程她發現自己最喜歡的是工藝創作,所以她最終選擇陶土為媒材進行創作,吳昕恬認為「土」是她童年的回憶,也是一種很親密、貼近自然的材質,以雙手接觸,可以感受到土的柔軟、冰涼與黏性,經由雙手增減的塑造成作品是很美好的過程。
吳昕恬過去在創作方面沒有與父親有討論與交集的機會,進入工藝組後開始做陶藝,便將與生活相關的器物拿回家使用,意外成為家人間彼此交流的話題,感受得到認可。這些器物透過使用陪伴在家人身邊,多了一層被需要的感覺。
▶共生,與自然貼近的創作◀
到台北念書後,吳昕恬覺得自己似乎離開土地很遠,雖然台北資源豐富,但她很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回到家鄉來創作。除了發現到歸仁的田地日益減少,近期可能會有新的建設消息,可能讓擁有豐富生態的沙崙大草原消失,在這塊日漸珍貴的自然地有許多鳥類與生物棲息,吳昕恬認為「開發這件事情就像一個單向道,如果決定開發後那些原本存在生態都即將消失、難以回頭。」她希望這塊土地與生態可被保存下來。因此有了這股動力將原本木口木版畫的平面作品轉化為立體作品〈共生〉,藉由這件作品讓大家更加注意自然生態維護的重要性。「人類只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一個物種,但開發卻從沒過問其它生物的意見,希望人類可以學習與其它生物共生。」
▶睡夢的人與植物◀
這次展出的作品多以沉睡中地人體各部位、植物結合作為表現。沉睡的人體代表著「靜態」,生長中的植物則是「動態」,兩者為對比的存在,但其實在夢醒後的白天他們卻又是相反的狀態。作品中各種奇妙的植物與帶點童趣插畫風的人體作各種結合,有雙腳長出菇類、或頭髮是植物的各種呈現方式。問吳昕恬說為何會想到將植物與人體作結合?一開始的靈感源自於原住民作家 亞榮隆.撒可努跟她說過一句話「朽木不可雕也,但可以種香菇。」她認為不是每個塊木頭生來都是要成為被作成雕塑品,也是有些木頭要拿來種香菇的,不能說無法被雕刻的木頭就是不好的,也許它出生的意義就是要拿來種香菇。如同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事情,但在社會的觀點「成功」的定義是很狹隘的,而對吳昕恬來說「把自己擅長的事情做好,就是成功」也因此有了〈蘗〉系列第一件作品。「蘗」字義上有許多意思,吳昕恬取其新芽正在生長、萌發的意象。
▶夢中的我,我的夢境◀
心理學家佛洛伊德在《夢的解析》提到,夢是「願望的完成」,是深藏在潛意識中的幻想,是運用了白日記憶的殘餘而產生的,就像是在消化白天腦中的思想、排解掉日常過多的思緒,如同一種保護機制,不存在的夢與現實可以說是有了一層連結與關係。她認為「夜裡人們總是道了晚安後入睡,而我是道了晚安後開始創作:『大家在床上作著夢,而我是在工作室做著夢。』我覺得創作就是我的夢,做陶是製夢的過程,而我就是夢的製造者。夢,可能來自於我的幻想,像是白日夢一般天馬行空;夢,也可能是我渴望、我欲求的或是我想企及的夢想,而這些夢都映照出我自身。我藉由創作自剖與反思,認識自己、找尋自己、捏塑自己、召喚自己,然後在夢中重新長出自己。」在吳昕恬每件作品都有背後都有個小故事,取材自她的生活當中,而我們的夢境來自現實,那夢境中的事情也許就是現實的衍生。
陶瓷創作結合植物與人體各部位,將生活小故事化為現實中的夢境。
吳昕恬簡歷:
學歷:
2013-2017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 設計組 主修工藝
2010-2013 國立臺南女子高級中學
2007-2010 臺南市歸仁國民中學
2001-2007 臺南市文化國民小學
工作經歷:
2016 國北教學務處心輔組 整學期海報設計
2015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奇美部落周邊商品與摺頁設計
2015 自然系教授委託昆蟲2:1模型製作
策展單位: 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展出日期:2017/03/11-2017/05/07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周一休館)
金車承德館地址:台北市承德路三段131號4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