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 景石共構的山林流瀑美景|#會呼吸的生態工程 #嘉義
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 比鄰神木車站的 #神怡橋 下游區域,有野溪、兩側檜木群,但每逢豪雨,河道邊坡面臨崩塌,嘉義林管處前年起整治,堆砌石塊、植被等生態工法來穩定邊坡,並形成美麗水景。
河道整治完成後,植生復育良好,常見各種水鳥及猴群在旁停駐歇息。解決災害隱憂外,還重現「阿里山新八景— #神怡流瀑」的風光,一起線上看→https://bit.ly/2UPr7ny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的網紅呂維胤-為你打拼,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20200612 呂維胤議員市政總質詢-成立跨局處安平運河光流域專案單一窗口,打造在地意象生態觀光廊道。 維胤指出,安平是飽含歷史和人文的百年古城鎮,任何的觀光建設都應納入在地意象,而非一昧採用外來文化元素,缺乏在地靈魂。建議市府多運用地方歷史人文素材,工程及設計都應符合生態工法,並成立安平運河跨...
國 外 生態工法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高雄水情應變三級開設 巡視寶業里、本和里滯洪池、七賢抽水站及楠梓區防汛狀況
依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及實際降雨報告,高雄今早7:05發布水情應變三級開設。我隨即與水利局團隊,針對滯洪池(寶業里、本和里滯洪池)、七賢抽水站及楠梓右昌街雨污水工程巡視應變狀況,針對易淹水地區也責請水利局預布、盤點,加速啓動抽排,以降低地區水位雨水溝渠及滯洪池水位,並預先增調大型移動抽水機或移動式抽水機至經常積淹水地區支援與待命。
#視察寶業里滯洪池
滯洪池面積:4.46公頃,滯洪量:10萬噸,保護區域範圍:100公頃,經水利局查察於5:50滿水位,水利局於上午10:30排空,視察當時寶業里滯洪池外水位 8.9m內水位6.9m由此可見清晨寶業里滯洪池已發揮作用。使得寶業里地區一帶,有不積淹水的效果。
#視察本和里滯洪池
本和里滯洪池是全國第一個成功的都會區滯洪池,兼具滯洪、生態、休閒等功能,這座滯洪池恰為 2005年我擔任工務局長任內為解決當地長年水患所創新作為,過去本和里人稱淹水里,每逢下雨必定淹水,起因於路面高出住宅許多,所以市府邀集學者專家研究解決本和里淹水的問題,決定以生態工法興建滯洪池。配合金獅湖蓄洪調控,可以容納26萬噸的洪水,解決了本和里淹水問題,也兼具美綠化功能。
本和里滯洪池3.14公頃,設計儲水量為11萬噸;再加上金獅湖有儲水量15萬噸,兩者合計26萬噸滯洪效果,這兩湖是聯防操控。今天早上豪大雨的狀況,兩湖聯防操控得宜,清晨本和里滯洪池從k幹線,入水約2公尺的水位,經查於6:05入水,水利局於上午8:30已經排空本合里滯洪池,對清晨本和里一帶住戶區城維持不淹水,滯洪池已發揮作用。
#巡視七賢抽水站
愛河今天是小潮,高雄站滿潮時間紀錄是04:13分,下次今日漲潮時間則為16:00時。目前七賢抽水站抽水機量能分別3.5cms有2台,1cms有2台,0.3cms有2台,共計9.6cms。此時13:00愛河外水位0.44,抽水站內水位-1.04,區域無積淹水狀況。
針對滯洪池及抽水站視察,我再責請水利局針對各沿河岸抽水站及滯洪池抽水站,全面盤點並預先布置移動式抽水機至經常積淹水地區支援與待命,並於今日白天至15:00前加速啓動抽排,以降低地區水位雨水溝渠及滯洪池水位,移動式抽水機若有不足,則向中央水利署聯繫協調調度作業,確保市民安全。
#視察楠梓區中泰街及右昌街污水人孔冒水
今日清晨至上午受西南風與海陸風影響明顯劇烈降雨,楠梓區右昌街548號、中泰街,多處發生污水人孔冒水,人孔位移情事。因此,我偕同水利局同仁來到楠梓區視察,楠梓區中泰街污水冒孔多屬雨污水混接造成系統水量太大,超過楠梓污水廠負荷,因應在暴雨發生,水利局依SOP操作於上午6:30左右開啟污水廠4台200HP抽水機,2台1cms緊急抽水機,降低污水廠分水井液位,縮短人孔湧水機率,另援港路1處1cms防洪疏流管啟動,溢流至旁邊雨水箱涵再流至典寶溪,大幅改善原常淹地區德中路165巷地區,約11時低漥人孔已無冒水情形。
我現場指示水利局針對外水侵入加強清查改善,評估數處繞流管以因應水量異常,並提早加入應變,廠內降低分水井水位,廠外研究於適當地點增設溢流管,採下游加強抽水、上游增加溢流方式,降低人孔冒水孔蓋位移,讓民眾免於淹水之苦。
依據中央氣象局預報顯示,今(20日)晚至明日(21日)受鋒面接近及西南風影響,南部地區有陣雨或雷雨,水氣增加,特別在明日凌晨至上午易有短延時強降雨,並有局部大雨或豪雨發生的機率,22日至24日受滯留鋒面及西南風影響,天氣更為不穩定,有劇烈天氣發生機率, 請市民上、下班回家時間以及在外的行人、駕駛們務必多留意,外出活動應特別小心,注意短延時強降雨及雷擊、強陣風等較劇烈的天氣現象,市府將視中央氣象局預報及水情實際狀況隨時應變因應。
國 外 生態工法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市府獲營建署約計3,500萬經費補助 進行鳳山自強公園、岡山和平公園及前鎮興仁公園景觀環境改善工程
向市民朋友報告一個好消息,工務局(養工處)回報,今年度本市向內政部營建署「城鎮之心補助計畫」提出的3項公園改造計畫案,今日正式收到核定公文爭取到3,500萬元的經費補助,分別是:鳳山自強公園、岡山和平公園及前鎮興仁公園的改造規劃設計和工程整合型計畫。很高興這幾個案子,能在市府環境景觀總顧問的協助下,由各局處協同專業團隊共同努力,充分盤點各行政區的資源特色、區位條件,並考量多元社區議題及環境向度,最終順利在各縣市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也讓我們辛苦的工務團隊為之振奮!
今日上午我與都發局及工務局的同仁,前往位處於海軍眷村聚落的鳳山自強公園(公三十四),鳳山過去曾為南台灣重要的軍事用地,長期以來發展成為眷村聚落,已是極富眷村文化特色的城區;公園的東南側,即臨接國定古蹟日本海軍鳳山無線電信所保存區之歷史建築,經過市地重劃後,重新規劃的嶄新街廓,讓市容景觀煥然一新,周邊儼然成為新興住宅的潛力區,座落此間的自強公園,面積約有1.2公頃,將可望成為區域內的景觀地標。
然而,自強公園已開闢多年,園區既有設施老舊,顯然無法滿足社區居民使用需求,市府擬藉由爭獲計畫經費補助之契機,將公園南側預定興建的鳳山日照社福多功能中心,進行整合規劃(這也是在地市議員們的提議,尤其是劉德林議員幾次總質詢的提案),將既有的多年喬木保留下來,維持現有的生態環境,同時也運用設計手法,將特有眷村文化及歷史意象融入,未來公園的開放空間,將是社福中心戶外療癒景觀與園藝治療等活動場域,提供本市嬰幼兒、老人、身障者多元長照服務,讓銀青世代均能共融共樂,打造成為「健康及生態並重、承載鄰里記憶的老玩童公園」。
同樣深具在地記憶與地方特色的,還有岡山和平公園以及前鎮興仁公園改造,我要求工務團隊結合營建署城鄉風貌改造、友善人本環境的精神,以「尊重自然」、「好使用」、「好管理維護」及「綠色內涵」為原則進行以上3處公園改造,兼具生態與實用性。植栽優先選用在地本土喬木樹種,運用透水、貯水、綠覆率提昇等生態工法,保護重要景觀資源及維護生物多樣性;公園的維護管理及永續經營,則以在地易取得、具實用性、耐久性之材料與工法加以設計,同時最重要的,還是在規劃階段即納入公民參與機制,打造出真正符合居民期待的公園,鼓勵社區參與認養維護,讓社區居民可以投入營運,加強凝聚力與認同感。
今日透過鳳山區自強公園視察之便,宣示3處公園改造工程即刻啟動規劃設計,後續由養工處召開公民參與說明會,並參酌居民意見納入設計之中,也責請工務團隊改造工程預計於明年底前完工。
即便公園屬於開放空間,但為防疫考量,呼籲市民朋友還是應盡量減少進入公園,如必須外出,也應全程佩戴口罩並保持至少2公尺的社交距離,方能減低染疫機率;居家防疫、避免群聚,才能確實保護自己、保護他人,短暫忍耐防疫期間的各種不方便,是為了及早控制疫情、回復正常生活,希望市民朋友同心協力,為防疫工作盡最大的努力。
#鳳山自強公園-健康及生態並重、承載鄰里記憶的老玩童公園
#岡山和平公園-結合生態、紀念、教育及五感心體驗公園
#前鎮興仁公園-兼具生態、親水鏈結社區防災的感潮帶公園
國 外 生態工法 在 呂維胤-為你打拼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00612 呂維胤議員市政總質詢-成立跨局處安平運河光流域專案單一窗口,打造在地意象生態觀光廊道。
維胤指出,安平是飽含歷史和人文的百年古城鎮,任何的觀光建設都應納入在地意象,而非一昧採用外來文化元素,缺乏在地靈魂。建議市府多運用地方歷史人文素材,工程及設計都應符合生態工法,並成立安平運河跨局處規劃單一窗口,才能真正利用觀光將台南在地文化推廣至國際。
-
來臉書找維胤:https://www.facebook.com/winn612/
維胤打拼的足跡:https://weiyintainan.pse.is/KWL5J
聯絡維胤:lyuweiyintainan@gmail.co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n-n8Y57i5w/hqdefault.jpg)
國 外 生態工法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老街溪河川教育中心」介紹
專訪:黃彥霖 主任
老街溪河川教育中心是全國第一個以河川為主題的環境教育中心,場館建築坐落於老街溪畔,由原有兩棟客家古厝改建而成,主要介紹有關老街溪的河川整治過程、河川生態等資料,入口處有四座時光隧道溜滑梯,供來訪小朋友遊憩體驗。
全區將實地設施的參觀與整個展示設計內容相結合,讓參觀者在參觀路徑上有系統地獲知老街溪的環境、歷史背景、水資源處理專業、生態工法的理論與實務…等相關資訊,賦予參觀者深入探索老街溪生態歷史及老中壢發展史,園區規劃設計分為下列幾大區塊:
█地景式的教育場域:自導式展示解說以水圳源頭意象土丘為起點,透過層層的類梯田水過濾過程,再匯流至基地中縮小版的老街溪人工溪流,除種植原生水生植物外,更是保育類動物的繁殖地。
█老街溪故事館:建築物是依據農業社會時期先民居住的空間形式修復,是一層磚造平房重建,其中保留了4坪的天井及既有的廚房大灶,室內空間係提供展示並結合教育活動的場所,可同時容納約20至40位學員,也是地方居民文史教育活動的場地。
█河川生態教育館:二層紅磚仿舊建築,以鋼構將原舊建物置於新建築物中。以永續設計為主要概念,結合現今再生資源回收或再利用的技術達成綠建築。一樓展示在地五十年環境變遷空照圖、河川生態教育、及人類對水資源的破壞與改變等內容,二樓則展示老街溪掀蓋整治歷史。
█新勢礫間水質淨化系統:深藏於新勢公園地底的生活汙水處理系統,採用生物處理法淨化水質,設有地下廊道可由系統剖面深入了解淨化原理,並於出水口處營造生態池,是觀察老街溪生態縮影的最佳場域之一。
老街溪河川教育中心設有專業環境教育團隊協助校外教學、到校推廣環境教育、機關團體環境教育研習、教師環境專業研習、暑期營育樂隊等活動課程,生態館平日安排有志工為到訪的民眾進行解說服務,近年更和老街溪沿岸水環境巡守隊合作,建構巡守隊培訓基地和老街溪沿岸守護網絡,除推廣教育外更為在地環境品質帶來實質提升。
粉絲頁:老街溪河川教育中心
地點:桃園市中壢區中原路58號
電話:03-422-1469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o6E59qtXUYo/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BfX38291U6mDqYap1lJ6Sj7YcVUQ)
國 外 生態工法 在 林lillian_lin1029常容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和美煤礦二三事 林常容
新店碧潭西岸山陵厡稱大畚山,以其形似畚箕得名,後來改稱大笨山,,原因不明,也有碧潭山之稱。
打從六零年代就有私人財團進入開發觀光事業,四十年來,盛衰並見,直到公部門介入,標榜自然生態工法規劃整理,堂堂推出「和美山步道」, 儼然新店碧潭休閒遊憩系統最重要的旅遊景點。
若要問「和美山步道」因何得名?答案十之八九「是因為灣潭有座和美煤礦」,但是負責和美山步道重整的公部門,卻不曾明文說明其間的淵源,甚至把和美煤礦刻在岩壁上的「和美」兩字銷毀掉,和美煤礦遺址雖然也名列觀光景點,但是文字簡單,不得要領。
在瑠公圳吊腳樓遇林弘仁醫生談新店十二甲的往事,才知道林醫生是和美煤礦礦主林秀卿先生的三子,林醫生很高興有人對和美煤礦的歷史感興趣,欣欣然打開話匣子。
林秀卿先生是彰化和美人,原來在彰化線西國小任訓導主任,因為二姐夫劉明在九份開金礦有成,事業擴大到台北縣深坑,便招小舅子林秀卿先生攜家北上管理深坑煤礦的業務。
林秀卿先生任事負責,夫人蔡美玉女士也從旁襄助,夫妻倆對煤礦業的經營深得個中三昧,蔡女士遂把手邊繼承自娘家的股票賣掉,向碧潭邊的煤礦個體戶買了一個礦位,先做小規模探勘,隨後向位於上方的德安煤礦一位理事買到礦權,展開平行開挖,大量生產;按照林醫生的手勢比劃,探勘坑只有三到五十公分的高度,挖礦人得趴在地上匍匐前進;平行坑則有兩公尺高,由工頭率隊入坑工作,隊上人才濟濟,有懂礦脈的、有專門架設相思木架的師傅、電機師傅、雕刻好手等等,林秀卿先生說他來自彰化和美,事業發展堪稱順利,煤礦當然就要取名「和美」。
林弘仁醫生回憶,母親對煤礦事業的發展,比父親更積極,當年女性是不能進礦坑的,他母親是唯一能入煤坑視察的女性;礦坑裡面因為酷熱,礦工往往把衣服脫個精光地工作,聽到老闆娘入坑,紛紛放下工作,忙不迭穿上衣服。
和美煤礦礦質不佳,但是在戰後到民國三十八年之間,因勢利導,也發展出全盛的局面,林醫生解釋說,因為是二戰後重建,工業跟著起飛,台灣品質好的煤礦都運往上海參加大建設,台灣次級煤礦就順勢成為台灣市場的主力,那時候煤礦一挖出來就裝車,即使摻雜小石頭黑泥塊,買方也都照單全收,台灣煤礦業者確實有過幾年的好光景。
和美煤礦每十五天發一次餉,發餉當天有貨運車把錢載到碧潭邊的渡口,渡河到對岸的灣潭,麻袋裝的可能是紅色五元鈔或一元鈔或五毛銀幣,當天發的是哪一種鈔幣,黃昏以後,新店鬧街上就出現那種鈔幣流通,因為下班的和美礦工和家人來消費了。
林醫生講得高興,第二次見面,索性帶我們去灣潭路和美煤礦遺址參觀。 經他連絡到現址所有權人廖家和先生,開門讓我們進門去參觀。廖先生的父親原來也是和美礦工。
鐵皮圍籬內的遺址已不復見辦公室、福利社、洗煤場等等,礦坑口鐵門深鎖, 雜草叢生,廖先生正在整理場地,希望按照舊照片重建那些建物,但是舊照片被文史田野的人拿走了,幾年沒有歸還,廖先生頗怨懟地抱怨那是僅存的三四張舊照片,希望對方守信用,儘快歸還。廖先生因為正苦於腎臟病,趕著去洗腎,我們也就不便逗留,廖先生臨走時,特別跟林醫生講到礦坑封閉前發生的第二次淹水意外,遭溺的一名礦工,還躺在礦坑裡,廖先生希望礦坑內也能恢復舊觀,同時處理罹難者的遺體。
林弘仁醫生29年次,五歲時就常常到礦場活動,看到過礦場門口的招牌上鑲著一顆貝殼琢磨的圓珠,體會到父母對煤礦事業的經營的確是有著成就感;七歲那年,看見舅舅蔡朝賢在碧潭邊的石盤上搭建木架,親自爬上架,醮白漆在石壁上揮毫,寫上「和美」兩字,因為石壁不平整,上漆不勻,舅舅就用白漆補個花邊美化,再由礦工按著漆字雕刻,雕完再上一次漆,每字約有6尺高,前後五天完成刻字工程,後來漆掉了,林醫生還看到再補漆,如今這兩個雕刻字體已經看不見了,判斷是公部門著人去刻除的。林醫生的大姐林彩薇女士曾經到市公所文史組抗議,要求恢復舊觀,公部門的答覆是「有廣告嫌疑」,不予受理,今年再去市公所詢問,職員回答不清楚是怎麼回事,他們不曾負責過類似業務云云。
替林家想想,這事還真悶呢!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8HB4_qjRCFQ/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