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出遊甚至三代同堂,想要同時滿足每個人的需求很難嗎?入選2021百大經典小鎮 #親子好去處大推宜蘭冬山鄉,老城小鎮散策,野餐踏青騎腳踏車,還可 #搭乘免費電動船遊冬山河 #無料野放小孩,小孩玩瘋賴著不走,爸媽享受輕鬆時光,阿公阿嬤更別錯過冬山鄉百年限定開放 #越夜越美麗舊河道賞燈會!
台灣處處讓人驚奇,尤其是台北人首選度假好去處,不用請假說走就走!
Choyce推薦野放小孩好去處:冬山火車站下的溜滑梯(緊鄰冬山河生態綠舟),晚上同場地加碼:舊河道藝術燈會,不只好看更好玩,偷偷告訴你燈會中最受歡迎『柚子造型燈』附設投球裝置,小孩完全被牢牢吸住拉也拉不走,好看又好玩的燈會就在宜蘭冬山河!
即日起至110年3月1日,趁好天氣來趟宜蘭冬山河親子充電之旅,享受在陽光、綠意清新空氣中,深入探索經典小鎮,停留一晚冬山鄉內的民宿,還能免費搭乘舊河道的電動小船喔。
#冬山河親子旅這樣玩準沒錯:野餐、賞燈、搭動船、騎車、徒步漫遊小鎮 #別錯過冬山河老街美食,#參加DIY課程體驗、親子踏青,大推剛落成的 #宜蘭冬山河鄉政公園 #冬山車站溜滑梯 #雨天也能盡情遊玩)
幸福冬山 按讚追蹤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ds9590799
# 2021臺灣百大經典小鎮
☑️燈會地址:269宜蘭縣冬山鄉中正路1號
☑️燈會開放時間:每日17:00-23:00整
☑️停留時間:騎腳踏車約一小時、賞燈約一小時
☑️交通方式:
🌟響應低碳旅行搭客運,路線如下:
1⃣️國光1879線(圓山、南港發車)
2⃣️大都會客運 9028 (新店大坪林發車)
3⃣️葛瑪蘭客運 1917 (台北轉運站發車)
4⃣️首都客運 1570 (市府轉運站發車)
🌟搭火車直達臺鐵冬山車站(亦可搭到羅東站再轉乘1站至冬山站)
🌟 自行開車前往,停車場看過來:
1⃣️燈會停車場宜蘭縣冬山鄉中正路展南二巷3號(右邊空地)
2⃣️臺灣電力公司冬山服務所旁空地/(免費停車場)
3⃣️冬山車站收費停車場
4⃣️冬山河生態綠舟停車場(收費、17:00後不收費(需取幣消磁))
5⃣️冬山鄉公所停車場(免費停車場)
🌟自車行租借站:
☑️翔鈺租賃站 (冬山車站出口對面)
☑️TR9-冬山租車站(冬山車站-高架鐵軌下)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Tommy Chen's Ultra Adventure Official Channe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公路車初體驗-【台東-台北400km】 台東加路蘭(出發)➔ 東河包子(早餐)➔ 7-11豐濱 ➔ 花蓮 ➔ 7-11台泥 ➔ 7-11圓達 ➔ 7-11坪林(充電車燈)➔ 台北圓山 上次百岳訓練完後 李筱瑜 Shiao-Yu Li 三鐵一姐面帶微笑:「下次我們去騎騎車!」 我好傻好天真...
圓山腳踏車路線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謝謝網友 Lynette Chen 拍攝分享她於1992至1993年間就讀臺北商專時所用罄的臺北市公民營公車學生定期票之票根。
昔日臺北市各家公車業者皆自行發售種類各異、只適用於自家路線的紙票,在實施聯營制度後,為求能夠「一票通用」,因此改由聯管中心統一發行紙票,票種分為普通票、優待票與學生票(須向學校登記,由校方代購);而在冷氣車投入營運行列後,也曾發行專用乘車代幣(過去冷氣車的票價略高於非冷氣車)。
隨著負責剪票的車掌在精簡人力的需求下逐漸被裁撤,司機必須兼顧駕駛與剪票工作(即所謂的「一人服務車」),導致營運效率下降,剪票制度因此於1994年初廢止,改全面採取上、下車投入現金收費。
《認識臺北市公車歷史》
清光緒13年(1887年),臺北府城設立之初,劉銘傳從上海購進人力車150輛,行駛於城內、艋舺和大稻埕之間,於是臺北有了第一批「準公共運輸」系統。
日治時期,1922年,日本人創設「臺灣自動車株式會社」,為臺北公共運輸之濫觴;初期僅有一條萬華至臺北橋的路線,後來因為經營不善,於1925年由本省人出資接辦,更名為「臺北汽車公司」。
1930年,臺北市役所(市政府)收購「臺北汽車公司」,成立「臺北市營公車」,並於市役所下設「自動車課」來管理;當時公車路線以台北車站為中心呈輻射狀,服務範圍不大,平均每日載運乘客約一萬人,大部分的市民往來市區除了步行、騎腳踏車,就是搭乘人力車。
那時候,公車總站設在臺北駅(臺北車站),另外在臺北橋、万華駅(萬華車站)、西門市場、円山動物園(圓山動物園)、東門詰所(東門肥料檢查所)、軍官邸前(今南昌路的陸軍聯誼招待所前)均設有調度站,可見當時臺北市營公車主要是跑城內到週邊的各個據點。
由於經營良好,使其於1937年時遽增到120輛車 、14條路線, 是日治時代臺北市公車業務之巔峰時期。可惜後來中日開戰而資源匱乏,公車運輸也隨之陷入半停頓狀態。
二戰結束後,百廢待舉,原有的公車由新市府公共汽車管理處接管,1946年時,堪用的公車僅剩下18輛,服務的路線縮減為8條;反倒是隨著國民政府遷台,上海的三輪車大量湧入,憑著機械化「跑得快」的優勢,迫使人力車數量銳減而終致消失,三輪車一下子躍為最重要的營業運輸工具。
戰後,臺北市政府將自來水、瓦斯、公車三種公共事業合併管理,於1946年4月1日正式成立「臺北市公用事業管理處」。他們接收了56部老舊車輛,然而其中卻只有4部可用, 僅能供兩條路線行駛。
初期,臺北市政府無力投資公共汽車業務,但在員工積極的整修下,至1946年10月,共有28輛公車恢復了以往的榮景,馳騁於市區8條路線,使當時財經狀況岌岌可危的臺北公車業務得以維持。
1949年,臺北市已有5,847輛三輪車在街上載客,數量約為1946年統計數量的100倍。於是,臺北的公共運輸正式進入機動車的時代。
1952年,臺北市政府將公共汽車自「公共事業管理處」分出,成立「臺北市公共汽車管理處」。此時,臺北市市區公車由臺北市公共汽車管理處獨家經營,僅有51條路線,營運車輛651輛。
1967年7月1日,臺北市升格為院轄市後,行政區域擴大,人口大幅增加。為適應市民交通上之需求,自1969年起局部開放民營,欣欣、大有、大南、光華等4家民營業者陸續加入營運,路線增為90條,營運車輛增為847輛,當年的總搭乘人次約有3.9億,1975年更達到9億人次的高峰!但由於各業者獨自發售的票證種類複雜、票價不一且無法通用,公車路線亦缺乏整體規劃,出現許多個別區域服務上重疊或不足的情形。
之後,公共運輸運量開始下降,即使公營公車業者在1976年底進行整合聯營,但頹勢已現,往日雄風難振。
為了提升營運效率,「臺北市公民營公車聯營籌備委員會」於1976年成立,針對公車路線與號碼、票證與票價進行整合,並設置管理聯營事務的統一組織,自1977年4月30日起實施聯營,中興、指南、台北、三重、三重市公車(今首都客運)等5家民營業者加入經營,當時分配路線149條,計畫參加聯營車輛2325輛,實際行駛1984輛。
臺北市由公共運輸所承擔的交通運量在1975年還有超過50%,但到了1981年,公共運輸就只承擔42%左右的運量,到了1991年,公共運輸承擔的運量遽降至27%。到了1996年臺北捷運通車後,臺北市的公共運輸僅占24%的運量,已不到總交通運量的四分之一。
1980年代後期至1990年代,許多原由臺灣省公路局(今交通部公路總局)管轄之公路客運路線,以重新編碼或區段聯營方式納歸聯營路線,相關業者亦隨之加入聯營體系,此後,聯營公車路線於新北市境內的涵蓋範圍逐漸擴展。
為提升臺北公車的服務品質,1992年開辦「聯營公車營運服務指標評鑑」,在臺北市政府的獎勵、監督與業者努力 地爭取榮耀下,臺北各公車業者的服務品質已大幅進步。
1996年3月,臺北第一條捷運─木柵線正式通車,捷運在此後便迅速擴展。公車企業為尋求新商機,於1999年10月開辦捷運接駁公車, 使捷運與公車能相輔相成。
隨著臺北捷運路網的初步完成,為鼓勵市民使用大眾運輸,臺北市政府於2003年11月實施捷運與公車雙向轉乘優惠措施,至今,許多臺北市民的生活已與大眾運輸密不可分。
自新北市政府交通局於2010年成立後,為利權責劃分更為審慎考量當地運輸需求與特性,針對市境內里程佔多數的新設路線即由該局管轄,一般稱為新北市轄公車路線。
臺北市公共汽車管理處自2004年1月1日起轉型民營化公司組織並改名為大都會汽車客運公司,自此,臺北市市區公車均由民營業者擔負運輸服務角色。
臺北市聯營公車路線數約280餘條,共由14家業者提供運輸服務,路線類別包含一般路線、幹道公車、捷運接駁公車、山區公車、休閒公車及市民小巴等,車輛數約3600輛,將繼續提供臺北市民更為便捷、安全及優質之運輸服務。
圓山腳踏車路線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關於搭公車,你有什麼難忘的回憶呢?
在臺北市區搭公車 1974 vs 2017
上圖拍攝於1974年,下圖由張哲生於2017年9月21日在臺北市搭乘49路公車時拍攝。對照之下,來自窗外的自然通風變成了窗戶打不開的空調冷氣、上車時由車掌小姐剪票變成了悠遊卡感應付費、通知司機要下車的拉鈴變成了按鈴……
最早臺北市各家公車業者皆自行發售種類各異、只適用於自家路線的紙票。在實施聯營制度後,為求能夠「一票通用」,因此改由聯管中心統一發行紙票,票種分為普通票、優待票與學生票(須向學校登記,由校方代購)。冷氣車投入營運行列後,也曾發行專用乘車代幣(過去冷氣車的票價略高於非冷氣車)。
隨著負責剪票的車掌在精簡人力的需求下逐漸被裁撤,司機必須兼顧駕駛與剪票工作(即所謂的「一人服務車」),導致營運效率下降,剪票制度因此於1994年初廢止,改全面採取上、下車投入現金收費。
《認識台北市公車歷史》
清光緒13年(1887年),臺北府城設立之初,劉銘傳從上海購進人力車150輛,行駛於城內、艋舺和大稻埕之間,於是臺北有了第一批「準公共運輸」系統。
日治時期,1922年,日本人創設「臺灣自動車株式會社」,為臺北公共運輸之濫觴;初期僅有一條萬華至臺北橋的路線,後來因為經營不善,於1925年由本省人出資接辦,更名為「臺北汽車公司」。
1930年,臺北市役所(市政府)收購「臺北汽車公司」,成立「臺北市營公車」,並於市役所下設「自動車課」來管理;當時公車路線以台北車站為中心呈輻射狀,服務範圍不大,平均每日載運乘客約一萬人,大部分的市民往來市區除了步行、騎腳踏車,就是搭乘人力車。
那時候,公車總站設在臺北駅(臺北車站),另外在臺北橋、万華駅(萬華車站)、西門市場、円山動物園(圓山動物園)、東門詰所(東門肥料檢查所)、軍官邸前(今南昌路的陸軍聯誼招待所前)均設有調度站,可見當時臺北市營公車主要是跑城內到週邊的各個據點。
由於經營良好,使其於1937年時遽增到120輛車 、14條路線, 是日治時代臺北市公車業務之巔峰時期。可惜後來中日開戰而資源匱乏,公車運輸也隨之陷入半停頓狀態。
二戰結束後,百廢待舉,原有的公車由新市府公共汽車管理處接管,1946年時,堪用的公車僅剩下18輛,服務的路線縮減為8條;反倒是隨著國民政府遷台,上海的三輪車大量湧入,憑著機械化「跑得快」的優勢,迫使人力車數量銳減而終致消失,三輪車一下子躍為最重要的營業運輸工具。
戰後,臺北市政府將自來水、瓦斯、公車三種公共事業合併管理,於1946年4月1日正式成立「臺北市公用事業管理處」。他們接收了56部老舊車輛,然而其中卻只有4部可用, 僅能供兩條路線行駛。
初期,臺北市政府無力投資公共汽車業務,但在員工積極的整修下,至1946年10月,共有28輛公車恢復了以往的榮景,馳騁於市區8條路線,使當時財經狀況岌岌可危的臺北公車業務得以維持。
1949年,臺北市已有5,847輛三輪車在街上載客,數量約為1946年統計數量的100倍。於是,臺北的公共運輸正式進入機動車的時代。
1952年,臺北市政府將公共汽車自「公共事業管理處」分出,成立「臺北市公共汽車管理處」。此時,臺北市市區公車由臺北市公共汽車管理處獨家經營,僅有51條路線,營運車輛651輛。
1967年7月1日,臺北市升格為院轄市後,行政區域擴大,人口大幅增加。為適應市民交通上之需求,自1969年起局部開放民營,欣欣、大有、大南、光華等4家民營業者陸續加入營運,路線增為90條,營運車輛增為847輛,當年的總搭乘人次約有3.9億,1975年更達到9億人次的高峰!但由於各業者獨自發售的票證種類複雜、票價不一且無法通用,公車路線亦缺乏整體規劃,出現許多個別區域服務上重疊或不足的情形。
之後,公共運輸運量開始下降,即使公營公車業者在1976年底進行整合聯營,但頹勢已現,往日雄風難振。
為了提升營運效率,「臺北市公民營公車聯營籌備委員會」於1976年成立,針對公車路線與號碼、票證與票價進行整合,並設置管理聯營事務的統一組織,自1977年4月30日起實施聯營,中興、指南、台北、三重、三重市公車(今首都客運)等5家民營業者加入經營,當時分配路線149條,計畫參加聯營車輛2325輛,實際行駛1984輛。
臺北市由公共運輸所承擔的交通運量在1975年還有超過50%,但到了1981年,公共運輸就只承擔42%左右的運量,到了1991年,公共運輸承擔的運量遽降至27%。到了1996年臺北捷運通車後,臺北市的公共運輸僅占24%的運量,已不到總交通運量的四分之一。
1980年代後期至1990年代,許多原由臺灣省公路局(今交通部公路總局)管轄之公路客運路線,以重新編碼或區段聯營方式納歸聯營路線,相關業者亦隨之加入聯營體系,此後,聯營公車路線於新北市境內的涵蓋範圍逐漸擴展。
為提升臺北公車的服務品質,1992年開辦「聯營公車營運服務指標評鑑」,在臺北市政府的獎勵、監督與業者努力 地爭取榮耀下,臺北各公車業者的服務品質已大幅進步。
1996年3月,臺北第一條捷運─木柵線正式通車,捷運在此後便迅速擴展。公車企業為尋求新商機,於1999年10月開辦捷運接駁公車, 使捷運與公車能相輔相成。
隨著臺北捷運路網的初步完成,為鼓勵市民使用大眾運輸,臺北市政府於2003年11月實施捷運與公車雙向轉乘優惠措施,至今,許多臺北市民的生活已與大眾運輸密不可分。
自新北市政府交通局於2010年成立後,為利權責劃分更為審慎考量當地運輸需求與特性,針對市境內里程佔多數的新設路線即由該局管轄,一般稱為新北市轄公車路線。
臺北市公共汽車管理處自2004年1月1日起轉型民營化公司組織並改名為大都會汽車客運公司,自此,臺北市市區公車均由民營業者擔負運輸服務角色。
臺北市聯營公車路線數約280餘條,共由14家業者提供運輸服務,路線類別包含一般路線、幹道公車、捷運接駁公車、山區公車、休閒公車及市民小巴等,車輛數約3600輛,將繼續提供臺北市民更為便捷、安全及優質之運輸服務。
圓山腳踏車路線 在 Tommy Chen's Ultra Adventure Official Channel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公路車初體驗-【台東-台北400km】
台東加路蘭(出發)➔ 東河包子(早餐)➔
7-11豐濱 ➔ 花蓮 ➔ 7-11台泥 ➔ 7-11圓達 ➔
7-11坪林(充電車燈)➔ 台北圓山
上次百岳訓練完後
李筱瑜 Shiao-Yu Li 三鐵一姐面帶微笑:「下次我們去騎騎車!」
我好傻好天真的回:「好啊!👌」
一秒熱血答應!
因為今年有包含騎車的多項耐力賽,
想說剛好可以練一下,
其實一直對騎車很有興趣,
偶爾會看一些轉播比賽,
但我從來都沒有真正騎車的經驗,
連變速、大小盤、輪組、轉速都不懂,
這次突然要和超鐵冠軍一起騎,
其實心裡挺緊張的,
原本想說用以前競速滑輪的緊身衣和安全帽,
但被笑說沒有護墊一定會蛋爆,
謝謝#SCOTT提供公路車,與全套裝備給我,
讓我新手初體驗400km台東一路安全騎回台北
出發前
我:「筱瑜姐,第一個休息點在哪?」
筱瑜姐:「紅綠燈或是7-11。」
結果第一次休息105km!
我才知道台東路線遇不到紅綠燈和小7啊!
兩人中途發生許多超好笑故事
究竟會先肩膀酸?還是腿先爆?還是變蛋花湯?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破風:李筱瑜 Shiao-Yu Li 三鐵一姐
🚴路線:台東-台北
🚴距離:400km
🚴時速:最高68km
🚲公路車:SCOTT Taiwan
#新手騎車初體驗400km
#原來這是筱瑜姐的騎騎車
---------------------------------------------------------------------------------------------------------------------
喜歡我的頻道『請記得"訂閱"彥博的頻道,並開啟小鈴噹的"所有通知"功能』唷!
這樣就能每週準時收看我的教學影片唷!
▶記得訂閱我的youtube並開啟小鈴鐺的"所有通知"功能!
https://www.youtube.com/tommychenpo?sub_confirmation=1
▶追蹤我的IG
https://instagram.com/tommychen1986
▶追蹤我的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tommychen0610
#登山技巧
#Runfordream夢想工作室
圓山腳踏車路線 在 Cynthia Sports Travel星飛雅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星飛雅的車隊活動
路線:請參考https://www.strava.com/routes/24162401
路線分析:總里程64km/爬升約850m
1.劍南路站-環河北路約18km為市區平面道路,請靠右騎行,勿併排騎車並留意一般汽機車。
2.河濱自行車道約15km,假日親子單車多,請留心行人及孩童。
3.行義路-劍南路為陽明山區道路約29km,上山路線坡度大請量力而為、下山路線陡降車速較快,請務必保持距離。
路線特色:途經大湖公園、松山機場、花博公園、社子島河濱車道(淡水河右岸、基隆河左岸)、陽明山國家公園,一次騎乘飽覽台北市的市、河、山美景,完成後可在地圖上繪製了大雁西飛的軌跡,讓你更增添了騎車的樂趣和成就感。
騎乘路線:
起點/捷運劍南路站>沿文湖線捷運經內湖路、文德路、成功路四段五段接民權東路六段、五段、四段>過松山機場敦化北路後右轉民族東路>中山北路海霸王餐廳右轉中山北路花博公園紅綠燈即左轉>過圓山捷運站接酒泉街>環河北路二段右轉後上迪化休閒運動公園天橋進入河濱自行車道>沿社子島河濱車道接百齡左岸河濱車道>上百齡橋引道>百齡右岸河濱車道>雙溪自行車道>引道上雙溪橋接承德路六段平面道路>文林北路右轉石牌路>行義路爬坡>東昇路接湖山路二段、一段>往新園一號橋接菁山路>平菁街>至善路三段>劍南路>捷運劍南路站(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