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南院國寶修復館預計花費37億,院長應更積極重視規劃】
故宮博物院被稱為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是國外人士來台必遊景點。故宮南院也是嘉義當地著名的景點,為了提高故宮公共性,未來將由中央出資 #37億元,配合新故宮計畫在南院增設國寶修復館。目前規劃20公頃作為國寶修復館,另外50公頃園區採BOT投資,故宮預計要等《國寶修復館》蓋好後,才來評估規劃整體的發展🏛。
虹安認為故宮吳密察院長有必要提前規畫《國寶修復館》,因為一個國寶修復師可能需要十年以上的培養期,因應文物修復館的建設,應盤點現有的修復人力是否足夠。比較過北京故宮與台北故宮結果發現,北京故官有文物 #186萬件,旗下有23個分析機構、16個文物修復工作室,擁有 #161位文物修復醫生。台北故宮則是 #70萬件,卻只有 #16名修復人力,其中部分還是約聘人員,人力差距懸殊。配合未來國寶修復館興建,故宮院長應提前作好規劃,才能讓國寶館未來運作更順暢💃。
吳密察院長雖表示故宮現有文物大多保存完好,不需要這麼多人力,但根據故宮去年年報,文物若要抽點、徵集、借展等,就會檢視文物狀況。故宮統計,去年圖書文獻類文物修護、處理共計466件,另外書畫類299件、器物類82件、織品類49件等等,借展文物狀況檢視則有1,616件。其實也需要相當的能量與能力,才能完成修復工作✒。
虹安認為,故宮已經規劃國寶修復館,又編列了37億元預算,除了硬體上的建置之外,也應思考軟體內容的持續深化,再者,一幅畫動輒耗時一個多月才能修復完成,不論是修復人力或技術,都需要好好盤點與規畫,才能讓人民納稅錢發揮最大的效用,也能讓文物更久遠流傳。
喜愛故宮文物的大家,雖然防疫期間不便參觀,不過周末在家可以來欣賞故宮影片,讓我們對古文物修復有更多的認識❤️。
延伸閱讀👇
故宮國寶背後的修復師
https://www.facebook.com/watch/?v=393433481237316
故宮古書修復師技藝傳承 延續「師徒制精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0r8dJVDb08
圖書文獻保存性修復 在 清風似友 2020台北古書拍賣會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天一閣,中國現存最早私人藏書樓、亞洲最古老圖書館、世界前三大最古老的家族圖書館,一起來了解其古籍藏書修復過程,寫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規範的故事。
蹲點中國現存最早私家藏書樓 我在天一閣修古籍
http://news.cnnb.com.cn/system/2019/09/05/030083251.shtml
引文摘錄:
浙江寧波天一閣,400多年前的明朝中期,兵部右侍郎范欽退隱在此,開啟一個文化奇跡的營造,匯天下書於一閣,歷經4個多世紀而不散。
天一閣,其名取自《易經注》的“天一生水”,寄託著以水制火,守護書籍的美好意願。然而,書籍最大的敵人卻是時間,昔日大思想家黃宗羲登上天一閣,發出“讀書難,藏書尤難,藏之久而不散,則難之難矣”的感歎。
歷代藏書家很多,其藏書能保存百年以上的就不多見,而天一閣藏書卻保存至今。在天一閣藏書樓前,作家余秋雨曾這樣追問:“我不知道保住這座樓的使命對范氏家族來說算是一種榮幸,還是一場延綿數百年的苦役。”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規範,古籍修復已成為一項科學嚴密的工藝。一本書從書庫提取後,修復師先要拍照存檔,記錄下種種“病害”,然後經過拆頁、編碼、選配補紙、製糊、修補、噴水壓平、折頁、修剪、蹾齊、錘平、打眼、穿撚、捆結、裝訂等十幾道工序。修復一頁紙有時要花幾個小時,而修復好一冊古籍,一般耗時一兩個月,長的甚至要一年乃至更長時間。
“選擇修復紙張要根據材質,選擇儘量貼近的,顏色要寧淺勿深。”于美娜說,補紙的顏色和材質儘量和古籍一致,並稍淺於原書頁顏色,修補後一定要留下痕跡,能讓人一眼辨出修書的痕跡。修補過程與醫生診療十分相像,在某種程度上,古籍修復技藝就是一門書籍的醫療技術,使古籍衰老速度放緩。古籍修復技藝的主要價值,體現在歷史文化價值、工藝價值和經濟價值等幾個方面,它是一門技藝,又是一門科學,屬於典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因為附著在古籍上的歷史和文化屬性,對修復師提出了嚴苛的要求。王金玉告訴我們,嫺熟的技藝是根本,但這遠遠不夠,古籍修復者要熟悉歷史上不同時期書籍的形式和版本,也要通曉不同時期的紙張、書皮及裝訂風格。
從入行開始,王金玉從事紙質文物修復工作已超過40年。她給我說起一件古籍修復過程成為國際規範的故事。這本古籍名字是《台東澗溪鮑氏宗譜》,是乾隆五十二年追遠堂修訂的,木活字本,共兩冊,書高49.6釐米,寬37.1釐米。“當時古籍紙質脆化,破損殘缺嚴重,缺頁嚴重,書背裝訂處有小塊殘存,後面也殘得厲害。蟲蛀、黴蝕、絮化、水漬、褶皺等多種‘病害’都有。”王金玉說,為了修復這套古籍,他們幾乎用上了所有的古籍修復技術手段。回憶起修復過程,王金玉感慨萬分:“兩冊書花了小半年的時間,可以說是一次教科書般的修復,同時運用不同修復技法,又要彼此協調以確保修復後書頁的平整,其修復過程極具代表性。”
如今在我們眼前的這本《台東澗溪鮑氏宗譜》,書頁平整、書口整齊、字跡清晰,恢復了原有的文獻價值和藝術價值。王金玉不無驕傲地告訴我們,這件古籍修復過程寫進了《古籍與文書修復導則》,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委託天一閣博物館主持編寫,為今後東亞地區開展古籍與文書修復、培訓相關技術人員提供了科學規範、可操作的參考依據和國際規範。
作為中國現存最早的私家藏書樓和亞洲現有最古老的圖書館,天一閣目前藏有古籍共計2.2萬種、15.8萬冊,其中善本古籍5313種、34626冊。而在這中間,約有40%的古籍因蟲蛀、鼠噬、絮化、酸化、老化、斷線、缺損等“病害”需要修復。這些人類文明的瑰寶正隨著時間流逝煙消雲散,修復工作,就是在和時間賽跑。
天一閣修復了包括《天聖令》、《明代進士登科錄》與《明代會試錄》等諸多堪稱國寶在內的古籍。2012年至今,王金玉帶領天一閣古籍修復團隊共完成書頁修復5萬頁、古籍基礎維護3054冊、書畫裝裱374幅、碑帖傳拓與修復11889張。“如果要把天一閣所有‘病害’書籍全部修繕一遍,要多長時間?”我問王金玉。“需要幾代人的努力吧!”她回答說。
圖書文獻保存性修復 在 典藏 ARTouch.com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文物保存修復|專訪故宮博物院登錄保存處處長 #岩素芬】
文物修復這一行雖然很多是手工的工作,但也需要豐富的智識。訓練一位文物修復師,就如同訓練一位文物的醫師,需要紮實而縝密的長時間訓練歷程,同時這也是此領域很重要的角色。本刊特地專訪台灣唯一設有獨立保存修復部門的博物館 #故宮博物院 登錄保存處處長岩素芬,談談博物館文物保存修復的現況、價值與思考。(文|鄭又嘉)
#Conservation #ConservationScience #文物醫師 #預防性保存 #科學分析 #修復中心 #小型博物館 #器物修復 #書畫修復 #圖書文獻修復 #織品修復